自诊抑郁症,可以先买点儿抗抑郁症药吃吗?
2021/07/23
2728

本文为中科院心理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负责人,心理健康蓝皮书副主编陈祉妍教授在全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做的《提升心理健康素养,科学助力心理成长》主题报告第一部分。

 

该部分系统详细地介绍了心理健康素养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之后还将陆续整理陈祉妍教授在此报告中阐述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父母心理健康素养、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等相关内容,欢迎持续关注。

 

 图片


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养的调查中发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养的达标率是14.2%,高于两年前做的全部居民的12%,其中不同的板块达标率并不完全一样,其中很有代表性的就是知识,这部分会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图片


大家看下正确率最低的三道题,也就是难度最高的这三道题。 

 

决定了要自杀的人是不会告诉别人的,这就是对还是错?这道题是错的,很多要自杀的人,在之前是表露过这样的想法的,所以并不是说成天嚷嚷的人就一定不会有自杀的风险。 

 

抑郁症服药好转后,可以自己一边逐渐减少药量,一边观察?这样的做法会带来很多的风险。 

 

一般来说一个人不记得的事情对于他的心理影响就很小?其实遗忘压抑有时候甚至代表着更严重的心理伤害。 所以这三道题的答案都是错。


这三道题在青少年中的得分率都是偏低的,我们会发现一个比较乐观的结果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养是可以随着年纪提高的,也就是说随着年级的提高,大家可能在不同的信息源中学到更多靠谱的知识,说明在青少年的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些有益心理健康的知识源。 

 

但不乐观的研究结果是,我们发现求助倾向是随着年级而降低的,就是当孩子的年龄越高的时候,他们越不愿意去主动求助,会更多把问题埋在心里。我们能看到高三是最低求助的年级,所以提醒我们要注意,在更早的年级让孩子们更多了解心理知识,求助渠道,更多地去习惯考虑使用这些渠道。


我们还会发现家庭比较和睦的孩子更愿意求助,这一点也让我们觉得,有时候心理健康问题会出现一种穷者更穷的类似效应。最需要帮助的人,可能最没有资源得到帮助,可能最不愿意求助。当一个孩子的整个家庭氛围是一个比较和睦的情况下,这个孩子也愿意有烦恼去找心理老师。


但是当他的家庭环境有很多争吵不和睦的时候,这个孩子心理健康风险更大,与此同时,更不愿意向心理老师这样的专业人员去求助,这也就使得我们要去思考学校里面的心理健康工作,如果我们被动等待的话,可能会有一些最需要帮助的孩子遗漏在我们的视线范围之外。


所以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一定不能是只是被动的,这样我们才能够发现和帮助那些特别需要帮助的人。 

 

 图片

 

还比如说判断自己得了抑郁症,可以先买点抗抑郁药吃? 

 

情况是比停药还要危险的,这个部分是真的有现实案例的,有的孩子会到学校里找心理老师,说我觉得我抑郁了。 

 

如果老师也觉得是有抑郁症状的,就建议孩子去医院就医,可孩子不想让家长知道自己有抑郁的问题,隔了两天告诉老师说我去买了一些抗抑郁药,可不可以自己先吃点,先度过这一段再说。 

 

我就去咨询了精神科的医生,发现这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如果去精神科看的时候,诊断了是抑郁,要做一系列的检查,比如说要验血等等,是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药物和剂量,避免带来肝肾功能的伤害。


也就是说在没有任何检查情况下私自用药,如果用药的剂量不对的话,首先可能带来生理上的伤害,其次还可能带来心理伤害。如果你的诊断不准确,或者说用药不准确,抑郁的症状也许会压制,但可能产生躁狂的症状,甚至可能带来更多风险。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 

 

我们认为可能会有影响的保护性因素都发生了显著的保护作用。


比如说人际关系,当一个孩子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包括家庭支持、学校里的同伴支持、师生关系等等,对心理健康是有保护作用的。 

 

此外,很多健康生活方式不仅仅对生理健康是有帮助的,而且对心理健康也是有帮助的。 比如说蔬菜摄入量,大家可能有人会觉得有点吃惊,但这特别符合我们中国民以食为天的文化。


在我们去做2019年的临床心理学热点回顾综述的时候,搜索发现国际上有相当一部分研究在关注饮食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它可能影响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的家庭和父母比较重视也比较容易做到的。


它是一个普及的大面上都会有帮助的做法。我们同时调研了水果的摄入量,但没有发现水果的摄入量有影响。我觉得这个可能只是我们的研究结果,在国际上还是认为总体膳食纤维的摄入量是有帮助的。


运动的频率和时间都是对心理健康有帮助的。


在我们进行了这样的分析之后,这些影响因素都可以变成我们去向青少年和有关人群科普的心理健康知识,也就是构成心理健康素养里的一个成分。 

 

在国际上有哪些干预方式去提升总体的心理健康素养? 

 

有面向公众的宣传活动,包括今天这样开放的公益的活动,也是一类。那么面向公众的这种宣传活动,有一些国家它是在国家层面的,就是一段时期内的一个心理健康的促进行动,来提高人们的意识。


网络宣传、明星代言等等都包括在内,在一个时期去掀起这样的集中的宣传,而且对这种宣传活动也有研究,去评估它的效果。 

 

其次是学校教育,一个非常传统,同时又是很重要的渠道。 

 

然后网络应用程序,有一些心理健康技能的自我训练,比如说情绪方面的自我调控,还有正念也是现在很流行的,其实它也是一种心理健康的技能,也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素养。 因为素养的核心技能是情绪调控,还有专门的这种技能的培训,比如说有心理急救技能的培训,比如说世卫组织在推广一个叫心叫问题解决家,那么它其实是通过一个相对简短的训练,让人学会一些倾听沟通和问题解决的这种思路。


咱们国家从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逐渐增加了心理健康素养方面的宣传。 

 图片


这是2018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也就是10月10日推出的心理健康核心知识。


我们对心理健康提炼了10条,如果你到网上去检索,可以看到每一条底下还有一小段阐述。
这个是最需要让青少年及有关的人员去掌握的最核心的知识。

 

 

心理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


我们会问对方是不是心理健康工作者,有没有拥有过心理学相关的学位,是否参加过任何心理学课程,包括线上和线下的,然后就会发现只要学习就有帮助。哪怕中间这个柱子是没有过专业的学位,但是参加过课程的就比没有参加过任何课程的有帮助。


我认为在我们作为父母、作为养育者、教育者的时候,爱里应该有一个成分是学习,因为我们并不必然具备这样的知识。我想可能人群中有极少数的人就是在特别善于养育的家庭中成长出来的,耳濡目染就会善于教育孩子,但这是极少数。我们更多的人在面对一个特定的活生生的孩子时,他有什么样的需求,我应该如何理解如何支持他,其实都需要很多学习。


我认为学习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学习这个人他是什么样的特点,因为每个人会有自己的特点,还有我学习共有的规律,共有的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学原理,发展心理学原理。这两个部分如果都能够学习,那么我学习上付出的努力本身就是我对孩子的一种爱。


我们希望大家共同从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到心理健康的提升工作中来,好的,谢谢大家。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