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逐字稿系列 | 精神分析读水浒——看透能人性格,驾驭团队冲突(上)
2020/10/23
1999

第十四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逐字稿系列陆续发布中,后续内容欢迎扫描文末二维码进入大会社群等候发布,还有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免费拿!

 

 

当下的社会中每个人都面临焦虑和压力,对于团队的管理者来说更是如此,如何花更少的时间更准确地了解团队成员,知道如何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更好地处理团队间的人际关系,是所有涉及到团队管理的人都关心的话题。

 

精神分析的心理学视角,可以透过表面的现象看透本质,借由对《水浒》这部著作中典型人物角色的性格分析,带领大家共同学习带着精神分析的慧眼去看团队的成员性格,驾驭团队的发展走向。

 

主持人:

 

欢迎所有线上、线下的朋友们,这里是第14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心理会客厅的第三场直播,我是本场的主持人,1879项目督导杨小舟。

 

这场直播的主题是“精神分析读水浒——看透能人性格,驾驭团队冲突”。

 

本场邀请到的主讲人是陕西省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知名精神分析学者张天布主任。

 

对谈人是临床心理学博士,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教授朱建军教授,欢迎两位嘉宾。

 

 

我们都知道心理学业内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精神分析师看人,就像透过x光在看人一样。”

 

张天布老师每年的心理门诊量是非常大的,这样一位资深的精神分析学者,又是阅人无数的学者,今天会跟我们分享,如何通过精神分析看《水浒》这样一个文学巨著,帮助我们透过精神分析去了解其中人物的性格,以及如何驾驭团队冲突这个话题,一定是很精彩的。

有请张老师。

 

张天布主任:

 

 

非常感谢大会给我提供这个机会,可以来跟大家做一个交流,也非常荣幸由我的学长朱建军教授跟我今天一起来参加这个活动。

 

前面由我来抛砖引玉,给大家讲讲用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视角是怎么阅读《水浒》这部文学作品的。我们看到《水浒》里有许多的好汉人物,他们的性格其实是各不相同的。

 

如果我们用一种心理学的视角,能够通过《水浒》看见团队里形形色色的不同人的性格的话,如果看懂了,可能就拥有了这样一双慧眼。

 

这时候如果你要去带领一个团队,如果你要去创业。或者是在一个单位里工作也罢,要去组建一个新的团队也罢,都有利于你比较好地把握其中的人际关系。

 

所以就想到了这个话题,用精神分析去读《水浒》,给大家分享一些经验和视角,帮助大家都能拥有这双慧眼。

 

精神分析其实是个比较大的学科,这个学科既是一个研究潜意识的心理学理论,同时又是临床心理治疗的方法与应用,更是是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

 

如果我们把精神分析都铺开来讲的话,今天时间显然是不够用的,我会在这里选取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要点,就是“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里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人际关系,它可以帮助我们看见一个人内心是如何在成熟水平上显现出一种三角关系,同时也会沿着这个理论去展开,看到在不成熟水平的不完整的三角关系。

 

有这样的理论要点做了铺垫,你就有了一个如何看待人物性格的理论基础,用这个基础去分析一部著作,去衡量著作中的人物,就会变得比较清晰。

 

因为精神分析本身就是一个来自于临床心理治疗的学问,所以它首先是一个方法,是一个技术。

 

其次,精神分析的理论在建构的基本假设之一就是潜意识心理学。其实人有时候可能生活中知道自己是在做什么,但是有相当多的时刻,你其实并不一定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背后更深刻的含义,而这个含义往往是由潜意识所支配的。

 

同样,每个人性格的形成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精神分析关于人格成长发展过程,有一个理论叫做“阶段性发展理论”。

 

阶段性发展理论其中有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俄狄浦斯期。这个时期往往指的人的心理状态在3~6岁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发展也同样涉及到三角关系的概念。

 

“俄狄浦斯三角”是用来解读人内心世界里的关系模式的,这个关系模式里有三个人,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人的内心里,可能会有一个三角形的关系,就是“我、爸爸、妈妈”三个人的关系。

 

在孩子的心里,什么时候 “爸爸和妈妈” 这两个人的形象开始分化的呢?大概是在三岁开始的。

 

在三岁之前,也就是在俄狄浦斯期之前,爸爸和妈妈虽然是两个人,但是在孩子的心目中,常常这两个人执行的是一个功能,也就说爸爸是个奶爸,他执行的也是妈妈的功能。

 

而进入到三角关系阶段的时候,爸爸和妈妈就分化了,分化成两个性别不一样的人,这样的话孩子就得要面临两个对自己来说又有亲密关系,但是性别又各不相同的亲人。

 

这时候孩子就要有处理跟同性以及跟异性的不同关系的能力,也就是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的能力,所以就形成了“三角关系冲突”的主题。

 

有些人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能够进入到这个阶段,并且能够顺利地度过这个阶段,能够突围而。但有些人进入到这个阶段却突围不出去,就会一直僵持在关系犹豫、矛盾、彷徨之中,这样的人就容易形成神经症性的人格特点,就会变得做事不果断、拖泥带水。

 

还有一些人非常可惜,在他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还到不了三角关系的阶段,就停留在一个叫做“前俄狄浦斯阶段”。

 

“前俄狄浦斯阶段”虽然没有完整的三角关系特征,但是它可能会具有类似“俄狄浦斯三角关系”的特征,这叫做“不完整的三角关系”。

 

“不完整的三角关系”的意思是在孩子的心目中,并不清楚爸爸和妈妈两个之间是什么样的连接关系,爸爸和妈妈的关系对自己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所以在“不完整的三角关系”里,孩子的父母是在孩子的心目中是各自独立的人,他们之间是没有关系的,他们只分别跟自己有关系。

 

这就很容易出现一个现象,就是这个人的内心整合能力不够强,就很容易把不同的感受,分别投射在不同的人身上。比如说孩子经常会把好的感受、好的评价投射给妈妈,认为妈妈是好的,世上只有妈妈好,然后把不好的感受投射给爸爸,认为爸爸就是个大灰狼。

 

其实爸爸、妈妈都是自己的亲人,对于一个有成熟三角关系的人来说,能够有能力去整合和接受“爸爸和妈妈都是我的亲人,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他们都有自己的缺点,但是他们都是我的亲人。”

 

但对于不成熟的人来讲,他就会把好和坏一分为二,认为一个人是好,一个人是坏,这种情况叫做“前俄狄浦斯期”特征,是一种断裂的三角关系,或者不完整的三角关系。

 

在俄狄浦斯期,还有一个重要的主题是:一个人通过这种三角关系的经历,需要完成对自己心理上的性别认同。

 

一个人在刚生下来时,很容易看一眼就确定是个男娃还是女娃,这是由生理特点所决定的。但是生理特点决定了你有生殖器官的特点,决定了你是个男孩或女孩,并不一定意味着你在心理上就能够充分地、饱满地、一致地认定自己就是男孩或者女孩。

 

有时候可能会出现一种现象,即对自己的性别身份的一种迷茫和犹豫,有时候甚至还可能会认为自己是搞反了,本来生理上是男孩,但是心理上认为自己必须是个女人,这就叫“性别身份倒错”。

 

而完成心理上性别身份认同的过程,重点就是在心理发展的俄狄浦斯期。

 

以男孩为例,在三角关系里容易跟同性的父母出现竞争和敌对,而对异性的父母出现想拥有、想接近、想占有的特征,这显然对一个人来讲是一个矛盾的状态。

 

对于异性父母的占有,对一个人来讲,不可能是随心所欲、无所顾忌的,必然是有顾虑的。

 

跟同性父母的竞争,也不是恣意妄为、痛痛快快的。比如以男孩为例,把自己的父亲排斥了、战胜了,又于心何安呢?这也是一种竞争以后会带来的内疚感。

 

所以在俄狄浦斯期三角关系中,重要的主题就是竞争和认同。

 

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竞争会给人带来胜利和内疚的矛盾,如果一个人处在这个矛盾中,不能和解、不能修通的话,他在面对胜利的时候就会犹豫、会恐惧、会莫名其妙地担心。

 

同时,这个人会认为胜利了也意味着惹祸了,会担心胜利以后会不会遭报应?这种觉得会遭报应的感觉其实就是遭到违禁后的惩罚,内心会有这种感受,这样的感受会带来焦虑,这叫做“阉割焦虑”。

 

由此使得有些人会止步不前,所以就会出现一种心理现象叫做“退行”,不敢长大,因为长大意味着做主,长大意味着挑事,长大意味着担责任,长大意味着去战胜别人、去竞争,所以他不敢。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退行”和“固着”,大多数人都是正常的发展,是通过认同与和解的方式和父母在三角关系中达成了一种妥协,因此这个人会度过俄狄浦斯期,而不是深陷其中。

度过俄狄浦斯期有几条通道和出路:

 

第一个出路,是通过我们对于违禁的恐惧,这种阉割焦虑发展出了一个人格特点,这个特点就叫做“超我”,“超我”就是一个自我节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重要能力。

 

第二个出路就是通过认同,也可以长成为像自己父母一样的人,像他们一样有能力去结婚、去生子,去承担责任的一个成长的人。

 

第三个出路,因为父母是两口子,孩子尽管可能喜欢妈妈或喜欢爸爸,但总不至于夺人所爱。还是让他们俩继续过日子,自己还是给自己找个媳妇,或者给自己找个白马王子。这样通过一种“分化”来离开,这也是指导和引领一个人走出俄狄浦斯期的策略。

 

第四个出路,要随着心理的发展度过俄狄浦斯期,一个人在心理功能上有了这种整合的能力,他就不再像一分为二的偏执分裂的状态,或者分裂的状态也不会有那么明显的爱憎分明,遇到事情就容易商量,好妥协,也容易宽容了。

 

第五个出路是随着俄狄浦斯期的度过,一个人心理上的自体感就会变得越来越饱满,借助于在俄狄浦斯期得到父母很好的关爱、共情、理解、帮助来达成。

 

这是一个人度过俄狄浦斯期的几条通道和出路。

 

如果一个人能顺利度过俄狄浦斯期,这个人就会变成一个干脆利索、敢做敢当的正常人;如果度过得不好,就会成为一个拖泥带水、瞻前顾后、犹犹豫豫、欲罢不能的神经症的人,一个小心眼的人。

 

如果一个人甚至还没有发展到俄狄浦斯期的话,就会变成一个有时候说话做事任性、义气、冲动的人,我们称之为“二杆子”,指的就是这个人不成熟,就是他的心理发展能力还到不了俄狄浦斯期。

 

这种三角关系的冲突,本来是一个三角形内的冲突,但有时候也可能会是以另一种变形的方式出现,比如一些社会文化的现象,也可以用这个观点来解读。

 

比如“911事件”,其实里面就有一个很深的俄狄浦斯三角关系的象征意义,这其实就是一种阉割的动作,是弱者对强者的羞辱。

 

人格结构里“超我”的发展要依赖于阉割焦虑的心理功能,既有阉割焦虑,也有父母的拒绝、社会的规则,以及理想化自我的要求,使得一个人来学着在自己内心里成长出来一种自我节制和驾驭控制的能力。

 

三角关系在人小的时候,体现在孩子和爸爸、妈妈之间;长大以后,这种内心的三角关系的模型,就可能会呈现在社会生活里。

 

比如一个年轻人进入到职业岗位的时候,面对事业和面对领导之间,其实就犹如一个类似的三角关系。比如领导来的早,已经在岗位上工作了好多年,这个领导或者师傅、老板,对你来说犹如父亲一般,而工作也就犹如母亲。你是后来的,就是个儿子,这种状况里要怎么处理跟领导的关系?怎么处理跟工作的关系?

 

假如你事业心很强,你把领导干掉,自己来做主,这不就成了一个类似俄狄浦斯三角的冲突模式了吗?

 

人都有私心,都有个人的利益诉求,贪财好色是人的本性,但人就可以由着性子来吗?这样置法律和规则于何地? 

 

如果人一个人的内心里有一种超我的能力,他顺利度过了俄狄浦斯期的话,他内心的三角关系是完整的。这样他就有一种自我监控的能力,会自觉、自愿地会服从、遵守法律,他很明确“举头三尺有神明”,是不会乱来的。

 

但如果一个人的心理不成熟,他就会赤裸裸、任性、冲动地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忽略法律的存在。这就是我们说三角关系如何体现在后来一个成年人的社会生活中,这种社会生活中的三角关系的背后实际上是你内心的三角关系的模型。

 

带着这个理论的模型框架,我们现在来分析《水浒》,这本书里没有什么女人,主要讲的都是一帮大老爷们,一帮造反的人,都是阳刚之气太盛的人,哪来的三者关系呢?

 

我告诉你《水浒》里是有俄狄浦斯期三角关系的,你要是有这样一种专业的视角应当也是能看出来的。

 

首先说《水浒》这本书,大的故事情节其实就在讲一个三角关系,故事里造反的人是一帮梁山好汉,他们是造皇帝的反,可为什么想造皇帝的反呢?是想夺权。

 

其实这个权力和皇帝本来是一对,是已经约定俗成的了,已经成为了一个既定的关系模式,后面这些造反的人不是就是像个儿子跑过来抢吗?要抢权,要抢皇帝的位置,就要面临着怎么处理跟皇帝的关系的问题,这就成了一个三角关系冲突的基本模型。 

 

在面对这样一个境况时,其实核心就是怎么来处理造反?怎么来处理夺权?决定这个事情最后的结局,肯定是跟这个人自己内心处理三角关系的模式是有关的。

 

如果当年是晁盖一直当着梁山的首领,《水浒》的故事还会不会是现在我们留下来的这个版本?一定就是另一种形式了。

 

但是因为宋江当了首领,所以最后的结局就是招安,因为在宋江的内心里,他认为投降、妥协是最好的解决冲突的方式。

 

所以我们就要去分析这里重要人物的性格。

 

首先来看宋江,作为一个团队的首领,他的首要责任是引领团队的发展方向。但是宋江当了首领以后,他朝思夜想的都是,“待到将来受了招安,给各位兄弟们谋一个封妻荫子的好前程,也算是个好的结果。”

 

这是宋江内心的独白,带着这样的想法他自然就会这样设计和引领事业的方向和结局,宋江之所以这样做跟他的性格是有关系的。

 

宋江这个人实际上就是一个爱和稀泥的人,江湖人称“及时雨”,黑道、白道通吃,他做事情总是瞻前顾后。

 

当年宋江在县里给人家当吏的时候,县里说要抓晁盖,让他带队去抓人,他却跑去给晁盖通风报信,结果晁盖带着一帮兄弟起义了,结伙上了梁山。

 

晁盖跟宋江说,“兄弟,你也来跟我们一起入伙吧。”

 

宋江回晁盖说,“你们这种做法不对,简直就是造反,我不能跟你们一伙。”

 

这是宋江上山前的态度,即便晁盖后来三番五次地请他上山,他也是三番五次地拒绝。

 

宋江娶过一个媳妇叫阎婆惜,阎婆惜本来是一个苦孩子,宋江好心好意地帮助了她,收留了她。可却又把她搁置一旁,冷落她,结果阎婆惜就跟另一个小伙子好上了。

 

一般男人遇到这种事情会很生气,可宋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好像不太计较,可能有人会说他是心大,其实我觉得他有点糊涂,立场不太坚定,态度不太鲜明。 

 

宋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他爹特别孝顺,让这样一个孝顺的人去造反,还要领着大家造反,实在是太为难他了。“忠”和“孝”在伦理上、在心理模式上有同一个含义,所以让一个孝顺的人造反是非常困难的。

 

那在宋江当了首领了以后该怎么办呢?

 

“爹,我不惹您老人家生气了,我不给您闯祸了,您把我收留下来吧,给我分点钱、分点地、分个官,咱们一块好好过日子。”这其实就是宋江内心的独白,他舍不得把爹撵走,自己霸占家产,他做不出来这样的事。

 

这就是宋江的性格,正因为是如此性格的人当了首领,所以整个梁山团队事业发展的方向以及后面的结果也是注定的了。

 

反过来讲,假如大家说,“算了,宋江你别干了,太拖泥带水了,咱换个干脆的,换李逵来当首领。”大家全都笑了,知道这是开玩笑,李逵要是当司机,谁敢坐车?逮啥撞啥,说不定直接开沟里去了。

 

这说明大家对李逵不放心,因为李逵的性格是一个偏执、分裂的状态,特别由着性子干,就容易出现冲动和不计后果。

 

这种冲动和不计后果意味着李逵的性格是前俄狄浦斯时期的特点,是个不完整的三角关系。所以他的特点表现出来就是爱憎分明、偏激冲动、意气用事,他说要打谁就打谁,说骂谁就骂谁。其实李逵认人也很简单,谁要是穿衣服跟梁山的哥们一样,就是好人,要是穿的是官军的衣服,就杀无赦。

 

如果让李逵当领导,大家都会觉得有点费神、有点操心。假如给李逵另找个差事,让他去潜伏,做间谍潜伏到对方阵营,李逵根本藏不住,可能才离开梁山二里路就被人发现了,因为他的性格特点实在太鲜明了。

 

所以如果要是派人去跟对方沟通,去出差、去潜伏,需要派什么样的人呢?要派燕青这样的人。

 

燕青的性格是比较柔和的,这种柔和意味着这样的人内心有一种整合能力,他做事情有分寸、有容纳力,可以允许不同的内容同时存在,也能允许不同的评价同时存在,所以沟通就得用这样的人。

 

讲到这,可能有人会说,“那照你这样说,莫非旗帜鲜明地做事,该出手就出手的人都是有病的吗?”未必。

 

还有一个也是做事干脆、利索的人,该出手就出手,但这个人显然心理发展功能就高一点,这个人就是鲁智深。

 

鲁智深也打人、也杀人、也表态,但是鲁智深做事有分寸、讲道理,他打人打的有道理,他杀人杀得有分寸,他从不把事情做绝,也不把事情做失控,这就是他和李逵的差别。

 

比如鲁智深在对待林冲这件事情上的态度,他看到林冲受欺负以后,就替他出头去打高俅。可是鲁智深在野猪林解救林冲的时候,他并没有冲出来一刀砍下,而是冲出来以后把两个人先打趴下,然后问他们说,“你们服不服?”然后再回头问林冲说,“兄弟,你说怎么办?”

 

如果这件事派李逵去做,根本等不及,他就已经先杀个痛快了,所以这就是鲁智深和李逵之间的差别。

 

鲁智深也是个杀伐果断的人,同时他也很能担当,但是他是有分寸的人。这样比较起来,鲁智深的干脆利索是属于过了俄狄浦斯期,他从俄狄浦斯期突破了出来,李逵是在前俄狄浦斯期,他还没到过俄狄浦斯期,所以也还不知道妥协、整合是什么意思。

 

《水浒》里还有一位英雄是林冲,林冲号称“八十万禁军教头”,按说应该功夫不差,结果是个窝囊蛋,高俅都欺负到他家里了,把他媳妇都调戏了,他最后还不敢打对方,最后还是鲁智深替他来打人出头。 

 

最后高俅陷害了他,冤枉了他以后要把他发配充军。他自己还自圆其说地找理由,跟娘子说,“娘子,我把你休了吧,要不然你挺为难的。”这个时候显得有点太窝囊了,不负责任,所以林冲基本上就是一个被阉割掉的人,他不能雄起。

 

林冲最后是被逼上梁山的,他典型的是被逼迫,实在走投无路了才上到梁山,而不是他性格深处的一种豪气,这是林冲的人物形象。

 

再说最后一个人物形象,《水浒》里有一位英雄好汉武松,这个角色也很有意思,也是大家非常看好、非常喜欢的一个角色,但是喜欢他的都是什么人呢?

 

最喜欢武松的是青少年,因为武松有盖世的武功,他可以喝了18碗酒依然打死老虎,是多么厉害的一个人,武松其实是大家心目中一种理想化的英雄,这个人连老虎都不害怕,还特别能喝,别人喝3碗酒就倒了,武松可以喝18碗。

 

所以这样来看,武松是有个非常夸大的、理想化的、无所不能的形象,而且还是一个非常纯洁的形象,不受污染,一般的女色之事情跟他根本沾不上边。比如潘金莲等这些在故事情节中出现的女人形象,一旦跟武松有点接触,他很快把这些女人视若无物,所以看得出武松是不受性污染的,他英雄的精神是破不了的。 

 

这其这实说明什么?

 

说明武松不是一个现实的人,他是更倾向于理想的人,我们知道在现实中也有很多人是带着这种理想主义的性格特点的。

 

我们带着这样一个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水浒传》的时候,就会发现形形色色的性格其实都可以通过心理学来给予解读、给予把握,有了这样的把握,无论是在做心理咨询的时候,还是在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甚至包括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带队的时候,都会知道怎么去处理跟他人的关系。

 

主持人:

 

谢谢张老师精彩的分享,通过俄狄浦斯期三角关系的简单介绍,很清晰、明白地让我们大家了解了怎么样去看待一个人物的性格,通过这样的视角来了解一个人。

 

朱建军老师其实也是精神分析取向很权威的一位老师,我刚看您听的可认真了,一个劲地在点头,不知道您刚听完张老师的分享,有没有什么精彩的内容也分享给大家?

 

朱建军教授:

 

 

 

我先不急着分享,先说说我的感受。

 

我们每个人都看着同一个世界,但是每个人眼中看到的可能是特别不一样的,你心中有一个什么样的视角,你看出来的世界就会有不同的样子。

 

心理学有一个特别好的地方就是给我们一双慧眼,比我们一般人去看事情可以看地更深入,它可以看到潜意识中,也可以看得非常细致和透彻。

 

有时候大家都能看到一些事情,但并不清楚这些事情的背后是什么,深层意涵是什么。能看到好多别人看不到的更多的东西,这真的是心理学非常有价值的地方。

 

所以我觉得每个人似乎都应该学心理学,我们学校的学生其实都应该学点心理学,因为这样的话当你去跟别人打交道时就不一样了,就会至少可以少犯一些很低等的错误。

 

我刚才看的时候频频点头,是因为我也是学精神分析的,我也了解这些东西。但是我听张老师分享的时候,我发现他对俄狄浦斯情结的好多后果,解决的时候会有哪些方向讲的非常细致,比弗洛伊德讲的还要细致和容易理解。他阐述的非常清晰、鲜明、细致,可惜今天时间短,如果他讲的时间能够更长一点,我觉得谁都能听懂。

 

所以我觉得真的很有价值,因为这段分享可以帮助我们大家理解精神分析在做什么。我们都知道弗洛伊德是很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比张老师伟大,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要是把弗洛伊德的原话讲给咱们中国人听,中国人未必听得懂,而听了张老师讲的就很有收获,因为他用咱们中国人能懂的方式,把精神分析的点掰开揉碎了,讲的很细致,我觉得特别好。

 

比如张老师后面讲《水浒》也是一个三角关系,也是俄狄浦斯情结。我们一般人从弗洛伊德的角度看的话,就会觉得《水浒》里几乎都没什么女人,而且书里的女人都不是什么好女人,社会对女人非常不友好。这好像不像我们在弗洛伊德理论里看到的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结,但其实俄狄浦斯情结不是非得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其实听张老师分享以后,我想起一件事来,最根本的那个俄狄浦斯的故事。

 

我们只容易看到俄狄浦斯情结是关于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但其实那个故事里还有另一个关系就是皇权,因为俄狄浦斯杀死了他作为国王的父亲,占有了国王的权力。

 

其实俄狄浦斯情结也是皇权跟年轻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一讲到《水浒》的三角关系,我马上就想到了经典俄狄浦斯的这一面,其实这是弗洛伊德没讲到的,但其实这就是经典俄狄浦斯的一部分。

 

而且拿《水浒》来做例子也挺适合咱们中国人,因为中国人对《水浒》太熟悉了。《水浒》是我小时候最爱看的一本书,但是我看不到这么多内容,就只知道看得很爽,却没想过这里的这些人的性格为什么是这样展现的。 

 

林冲武艺这么高,为什么被人欺负成那样?

 

我们小的时候没有心理学的眼光,我们都看不到,不能理解。

 

很小的小孩可能觉得李逵也很厉害,武松也很厉害,但是他们没法看到他们彼此的性格其实是天壤之别,差距是非常大的。有的是非常不成熟的,像李逵这种;有的是特别成熟的,像鲁智深、燕青都是心理成长特别成熟的。

 

今天张老师讲出来这些深层的剖析以后,我相信听的人肯定都觉得特别有收获,只是我觉得今天的主题好像没有讲完,可能是时间关系,就是怎么处理冲突的管理艺术,这部分还没讲到。

 

 

老师的高度决定你的视野,想让学界一线大咖带你学完热门心理流派,走上正确的心理学道路吗?扫码进入大会社群,永久浸泡学习;各流派专家不定时空降,帮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眼界高人一等,技术胜人一筹!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