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2回顾 |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陪你迎新年 #心理5日谈
2022/12/29
897

【圆桌派】

话题:越来越多的“不婚族” 

 

专家:蔡春美(博士,华人伴侣与家族治疗协会理事) 

家长:秦晴(已退休国营职工,90后儿子的母亲) 

年轻人:刘佳琪(技术人员,90后不婚者)

 

眼看年关将近,回家走亲访友,不可避免地会聊起婚育的话题。但眼看年轻人中“不婚族”越来越多,针对这种现在,直播间邀请了90后孩子的母亲、单身的90后技术人员,以及华人伴侣与家族治疗协会理事蔡春美老师进行圆桌会谈,聊一聊“不婚”这件事。

 

身为退休员工,秦晴表示,自己的儿子目前有稳定交往的女友,自己还算想得开,不急着催孩子结婚生子。

 

而单身的佳琪,曾经也有过两段感情经历,但他因为原生家庭关系比较疏远,对婚姻没什么期待,也不想要孩子,而随着年龄增加,一旦谈恋爱则不可避免地要谈婚论嫁,因此近年来连恋爱也不考虑了。

 

蔡春美老师表示,类似情况不仅出现在华人社群,还有全球化的趋势。但“不结婚”真的是一个问题吗?这个选择本身并不是问题,究竟是什么让年轻人纷纷选择不结婚,背后的社会根源才是值得关注的。

 

一方面,是原生家庭情况不够理想,很多人没有在原生家庭中感受过温暖,还目睹了父母负面的相处模式,对家庭生活也因此不抱期待。另一方面,抚养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年轻人养不起孩子、不愿意养孩子,也抑制了年轻结婚的意愿。

 

对此,老师给出的建议是,在孩子面前吵架的父母,也要有勇气在孩子面前展示道歉与和好的过程,为减轻孩子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做好的示范。

 

秦晴以自己的观察分享了催婚父母们的心情,有的父母是为了面子,父母之间互相比较,孩子还没有结婚,就觉得“落后”了,没面子;有的父母是认为孩子结婚意味着养育孩子的“任务”划上了一个句号,自己可以松口气了。但这些想法其实没有把孩子的幸福和心情考虑在内。

 

蔡春美老师表示,很久之前,结婚是为了证明“我不是怪人”“我还有人要”,但现在大家靠自己也可以生活得很好,有其他获得自我价值的方式,就不再需要通过结婚来自我证明了。

 

蔡老师对“单身族”的建议,单身的时候过好自己的生活,一是真的找到自给自足自娱自乐的方法,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二是以此让父母放心。在父母“催婚”的时候,不必和父母杠,只需要表示,我知道你希望我幸福,这个心情我感知到了,但我现在就很幸福,结婚的事我还没有想好。

 

秦晴则认为,固然婚姻之外也有其他自由的亲密关系,但婚姻本质是契约关系,可以在一些紧急关头互相支持和托付。

 

蔡老师也对此表示,大家要做好选择,既然要逃离婚姻的束缚,可能也要放弃婚姻带来的支持,如果选择“不婚”,也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我们不要因为逃避孤独而“躲”进婚姻,如何面对孤独,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人生课题。

 

正是因为有人选择婚姻,有人选择不婚,世界才会有多元和参差,但无论做出哪种选择,都希望选择的人能够因此获得幸福。

 

 

【深度访谈】

 

话题:我为什么不结婚? 

专家:王中会(中华女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对谈人:一位90后未婚者

 

王中会老师做客心理五日谈活动直播间,和一位90后未婚者聊了聊“我为什么不结婚”的主题。

 

这位90后的未婚者表示自己对于找到另一半依然非常期待,也希望有个人陪伴。但往往遇到有意向的人之后,刚相处时觉得挺不错,但相处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跟自己想象中有较大差距,就慢慢放弃了。他困扰的地方是不知道为什么有这种心态,也不知道如何去做。

 

针对这个问题,王中会老师从造成内心落差的点,性格方面的预期,爱好的内容等多维度进行了较深入的沟通和探讨。

 

王中会老师认为,每个人的个性是不同的,找到“完美”的伴侣是很难的。每个人都想找到最理想的伴侣,但这不一定是最合适的。

 

人的性格有两面性,比如温柔背后也可能有要强,如果过于追求某一方面的特质,那未来可能会发现自己并不期待的另一面,造成摩擦和冲突。

 

这位未婚者表示自己不结婚,可能是自己觉得还没准备好,想找个合适的,但迟迟不敢前进一步。

 

王中会老师认为,永远万全的准备是不可能的。恋爱和婚姻本身是一场修行,双方都会在其中获得进步和成长,想法和标准也会发生动态变化。没准备好就不去恋爱,其实是在找理由逃避。

 

这位未婚者认为自己不想结婚可能还跟自己的家庭氛围有关系,幼年家中经常发生争吵,所以对婚姻并不期待。

 

王中会老师表示,对父母的问题,可以保持中立,让他们自己解决,将父母的课题和自己的课题剥离开来,不让他们的关系影响到自己对感情的看法。

 

最后,这位未婚者表达了自己的困扰,即没有配得感,经常会觉得好事不会降临到自己身上,哪怕遇到动心的对象,也会觉得“我不配”、“我不行”。

 

王中会老师分析道,要盘点自己失败的地方,将它视为学习的机会,进行短板的补足和自我提升。

 

 

【专家1对1连麦交流】

 

主题:咨询师职涯发展专场
专家

李强(北京心理健康服务促进会副会长、常务理事)

 

随着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期待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朋友也越来越多,针对这一现状,北京心理健康服务促进会副会长、常务理事李强老师在心理五日谈直播间进行了1对1连麦交流,就咨询师的职业生涯发展与听众朋友们进行了沟通。

 

有位刚刚拿到心理咨询师证书的李女士,想进行下一步学习,但面对琳琅满目的课程,不知道该如何继续。

 

针对这样的疑问,李强老师简要介绍了在理论学习以外,最好能进行配套的实践练习,包括个案模拟演练和研讨、包括通过个人体验探索自我,了解自己的生命议题,再加上后续为我们保驾护航的个体督导和团体督导,那么当我们在独立执业的时候,就能走得更稳。

 

这里,李强老师还推荐了1879Pro,表示这个长程培训项目的设置非常系统和全面,可以帮助新手更顺利地进入轨道。

 

面对“如何选择咨询流派”这一问题,李强老师建议先选择获得检验的主流流派,并先进行尝试,然后选择自己天然有共鸣、容易上手、自己学得轻松的流派,这说明自己的特质与它相合,可以优先考虑。

 

被询问到对咨询技术的看法时,李强老师认为,与来访者建立关系与咨询技术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能和来访者建立信任和良好的咨访关系,可以弥补技巧的不足,反过来,咨询技巧的娴熟,也可以在尚未建立咨访关系时推进咨询进程。

 

一位兼职的新手心理咨询师提问表示,觉得目前行业发展还不太规范,心理咨询工作室鱼龙混杂,对此表示很困扰。

 

李强老师表示赞同,他表示也是因为这个原因,1879在挑选合作的实习基地时,非常谨慎仔细,只接受愿意在行业扎根、稳扎稳打的机构合作,在这里实习的实习生可以放心。

 

此外,李强老师还解答了“每天个案量满满的咨询师如何保持工作状态”“如何挑选督导”等听众关心的问题,大家纷纷表示很有收获。

 

 

【主题演讲】

 

主题:成年子女如何和父母相处?

专家:廖文婷(央视少儿《极速少年》栏目少儿心理专家)

 

成年子女和父母相处一直是大家关注的话题,而受欢迎的廖文婷老师做客心理五日谈活动直播间,与大家一起展开探讨。

 

廖文婷老师认为成年的过程,是与原生家庭逐渐心理分离的过程。她通过自身的经历详细介绍了自己从离家求学到自己结婚生子的过程中,是如何完成这一过程的。之后,她以电视剧《金婚》为例,分析了婆婆跟儿媳妇因为原生家庭和文化差异所产生的冲突矛盾。

 

廖文婷老师通过几个家庭中的例子,给大家分析了婚后家庭关系的相处之道。她认为,女儿的妈妈参与到小家庭中时,会自然与女儿站在同一阵营,而女儿应该和丈夫在一起,与母亲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不应该把自己当成小孩子一样依赖妈妈。与此相对的,丈夫也要与自己妈妈保持心理距离。

 

廖文婷老师认为,因为血浓于水,妈妈向着自己的孩子,这是正常的。但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要有边界和分寸。总的来说,新的家庭的年轻夫妇,应该把小家庭成员视为第一优先级的同盟,而不是把自己的父母牵扯进来。另一方面,也不要期待对方的父母像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亲,而是保持尊重与距离。

 

最后,廖文婷老师认为可以把家庭看成一个有限公司,家中必须要有CEO,要考虑家庭的人员分工和休息,也要提前商量好该如何照顾老人,由谁来做重大决定等等事务。

 

 

【技术演练】

 

主题:一幅画,帮你找到适合的意中人


专家:刘伟(医学博士,江苏大学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在心理五日谈的婚姻情感专场,直播间邀请到了江苏大学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全息绘画投射技术主讲老师刘伟教授,对绘画投射这一技术在婚恋匹配中的应用进行了分享和现场演示。

 

针对越演越烈的“择偶难”问题,刘伟老师先结合调研结果分析了原因。最影响的因素包括:对意中人的标准逐渐提高,期待的条件也变多了,想找找不到;结婚成本增高,结不起婚;对婚姻产生恐惧心理;学习、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谈恋爱和交往,等等。

 

面对这种情况,刘伟老师对找到意中人的渠道和方法给出了建议。传统渠道是通过亲朋好友的人际网络,现在的寻找渠道更广泛,有了婚恋机构和网络。传统的方法只能靠日常的观察和了解,然而仅仅通过外表,是难以了解性格和本质特征的,而绘画投射技术可以捕捉到人的潜意识,实现更精准的解读。

 

刘伟老师表示,婚姻幸福的关键是心灵匹配,而心灵匹配包含四个维度:恋爱类型匹配、个性特征相容、价值观念相似、关系互动和谐。

 

一般来说,婚恋观相近、物质和精神追求相似、生理需求相投、沟通习惯相合,控制欲望互补、自信程度互补、情绪稳定程度互补、对事业家庭的看重程度互补、彼此需要互补的,亲密关系会比较和谐。

 

全息绘画投射技术可以实现更量化的匹配,帮你找到意中人。

 

还有听众灵机一动,提问是否可以靠这个方法找机构的合伙人。刘伟老师表示这个技术应用范围很广,不仅可以用于婚姻情感,也可以用于人才评估与选拔。

 

最后,刘伟老师用一对画,分析了画的主人的匹配程度,并与听众进行连线演示了这一技术,进行了现场分析,听众表示刘老师的分析与自己的实际情况非常吻合,感觉到很有收获,并表示感受到了这一技术的神奇,对这一技术产生了兴趣。

 

 

【专家辩论】

 

话题:不婚不育真的保平安吗? 

专家:周若愚(日本筑波大学心理学博士在读,网络作家) 

苏虹(复旦大学心理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不婚不育真的保平安吗?周若愚老师和苏虹老师做客#心理五日谈#活动直播间,针对这个话题,两位老师展开辩论。

 

苏虹老师首先作为正方认同“不婚不育保平安”,周若愚老师作为反方不认同“不婚不育保平安”开始辩论。苏虹老师说每一个妈妈都是非常辛苦的,事实的不婚不育可以保护身心的平安,保护自我的平安。而周若愚老师认为不婚不育的话一定会在其他地方产生更多的问题,婚姻会反复提醒我们一件事情,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成长,不断地成长才能保住婚姻的平安,所以要结婚要生育才能保住我们的平安。

 

周若愚老师认为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待定前行,完全做好准备再去行动是不太现实的,现在年轻人在面临着来自身边很多的压力,如果不结婚那么是很难承受住来自外界的巨大压力的。苏虹老师说自己是跟随自己的意愿比较早结婚,比较早生育的,包括自己在内很多妈妈,在步入婚姻和生育的道路中,并没有考虑很多事情,是自然而然的。

 

之后两位老师转变了自己的观点,周若愚老师来到正方,而苏虹老师来到反方。面对新的身份,两位老师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周若愚老师认为目前婚姻的门槛变得太高了,变成了人生价值的鉴定,男人要拼命地工作,女人要不断地进行化妆,这种情况是不对的,所以周若愚老师认为不婚不育才能让自己更加平安。而苏虹老师说优秀的婚姻是夫妻双方琴瑟和鸣、欣赏彼此的价值观的,好的婚姻是1+1>2的。所以苏虹老师认为不婚不育不能够保平安,结婚生育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幸福。

 

随后,两位老师开展开放式的交流。苏虹说无论是不婚不育、晚婚晚育都是自己的立场。一个人的自我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单亲妈妈,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身心俱疲,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她们身上也在不断地涌出进步的力量,只有自己不断地成长,才能带来不断地正能量。

 

周若愚老师向苏虹老师询问了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他在咨询中经常发现,妻子说丈夫不做家务,而丈夫则认为自己已经做了,但是很难按照妻子的标准完成,所以丈夫在家中是否需要做家务,做要做到什么标准?

 

苏虹老师认为这件事要从两方角度来看,丈夫的确做家务了,而距离妻子的要求真的差很多。双方争吵的不是做没做家务这件事,而是因为妻子的需求丈夫有没有给出明确的、重视妻子的回应。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