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心理咨询师执业论坛圆满闭幕
2023/03/03
683

2023年2月28日,由成功之道(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和文化心理发展研究院、1879心理服务中心举办的第二届心理咨询师执业论坛在北京圆满闭幕。

 

·

论坛主题

心理咨询作为一种人陪伴人、人温暖人、人改变人的助人专业,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必需品。 本届论坛以“深耕专业,点亮生命”为主题, 聚焦咨询师职业发展、咨询技术、咨询师生活阅历对咨询的影响、咨询中容易被忽略的文化因素、咨询师的现实处境等一系列重要的咨询议题,邀请心理专家、资深咨询师及行业从业者展开讨论。

 

论坛形式

论坛分为“会场一”和“会场二”两个直播间。采用云论坛的形式,通过小鹅通、微信视频号、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全程、全方位向全国观众提供了5天5晚的免费直播。

 

论坛成果

参与本届论坛专家共计47位。举办了包括专题研讨、会客厅、深度访谈、圆桌派在内的90余场直播活动。

 

论坛全程免费公益直播。精彩纷呈的直播激发了线上观众的积极互动,截至论坛闭幕时,多平台同步直播合计观看量达超过百万人次,观众留下评论3W+条,点赞超三百万。

 

 

论坛看点

 

五天五晚近百场直播,精彩瞬间不胜枚举。

 

第一天,台湾师范大学心理专题特邀讲座副教授樊雪春老师和台湾空中大学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台湾咨商心理学会理事,探讨了《阻抗/非自愿个案——两个不同技术流派的处理方式》话题。

 

林烝增老师从短焦的角度出发,从四个方面分享了如何与非自愿个案进行工作:

 

首先从正向开始,以合作、真诚的心态与非自愿个案进行工作,找出个案的能力、兴趣与嗜好,关注其在意、杰出之处。

 

第二,理解个案是为什么被强制要求来,关注个案“最大的期待”与“最低的底线”,寻找工作的着手点。

 

第三,关系问句是与儿童、青少年工作的完美工具,对青少年来说,谈论他人可能比谈论自己容易,关系问句可以提供一段安全的距离。

 

第四,相信来访是有能力的,把看到的困难,像“负债”一样转变成“资产”。

 

樊老师则以精神分析的视角,分享了与非自愿个案的阻抗类型以及如何与阻抗进行工作。

 

非自愿个案的阻抗既存在意识中,也存在潜意识中,处理阻抗的过程也是精神分析专业能力的体现。樊老师把阻抗形容为,阻抗是“上面”有一个东西,“下面”也有一个东西,咨询工作是要理解个案的“下面”怎么了,即使是相同形式的阻抗,对每个人来说,意义都是不同的。

 

对于阻抗的处理包括:1.接纳,作为一切的前提,理解阻抗的必然性;2.自相矛盾表达法,用“你不相信……”来开头,帮助来访者表达和梳理内心的冲突与矛盾;3.重新架构,“你不想被改变”;4.语言的力量,“你真的很不想来…”;5.注意非语言讯息,如身体反应;6.“你有你的道理”,理解来访者形成如今的应对策略,有自己的道理;7.真心关心自己的个案。

 

咨询是美酒,自用相送两相宜。

 

第二天,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咨商学系博士,台中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授林俊德老师与大家探讨了《咨询师职业倦怠》的相关话题。


职业倦怠在各行各业中都会有,在心理咨询行业中也不例外。


林老师首先分析了心理咨询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其他行业相比,心理咨询是对人的工作,来访者会有不同的想法、感受和价值观,不会按照心理咨询师的脚本来进行调整和改变,所以这份工作会更难把握,更可能受挫和产生负面情绪。


那么咨询师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已经产生了职业倦怠呢?林老师也给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指标:是否有失眠、难以集中精力、对工作失去热情、习惯性疲倦等情绪耗竭的表现;是否感觉到自己的同理心有所下降,经常以消极、冷漠、嘲讽等负面态度对待身边的人等;是否有对工作失去兴趣、觉得工作毫无意义、对自己的表现和能力产生消极评价等成就感降低的表现。


如果有了以上的表现,就可能是出现了职业倦怠,那么就需要评估职业倦怠是经常产生还是偶尔才有,如果是前者,咨询师就要重新考虑自己是否适合从事咨询行业。如果是偶尔为之,咨询师可以通过寻求督导、寻求同侪支持、并做一些可能增加心理能量的事,帮助自己调整好状态,克服职业倦怠。


老师也建议,咨询工作结束后,咨询师要学会把工作放下,暂时抽离,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咨询师本身不是神,在咨询中被来访者打动或者激怒,流露出情绪波动也很正常,重要的是,一是是否能在咨询中真正真诚,二是能不能及时把这些瞬间转化为对咨询本身有帮助的资源。

 

第三天,博士、助理教授、咨商心理学督导余祥云老师、央视少儿《极速少年》栏目少儿心理专家廖文婷老师、中华女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王中会老师探讨了《如何在现代社会文化价值下,成为一名稳定的婚姻和家庭咨询师?》这一话题。


世界的文化是多元的,随着网络和交通的发展,多元的文化彼此共振,彼此影响,彼此融合。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婚姻和家庭的模式也变得多元。同时,我们的社会文化价值也在从“家国文化”逐步向“更关注自我价值”发展,这种自我价值和家庭价值的博弈和平衡,也会形成不同的家庭和婚姻观念及模式。这种必然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在某种程度上就可能造成更多的家庭冲突和矛盾。

作为咨询师,该如何应对这种多元文化下的婚姻家庭问题,三位老师提出了宝贵的建议。首先,咨询师要认识和了解我们的文化,我们身处东方文化中,个体是离不开群体的。因此,咨询师要看到在婚姻家庭的价值观的背后是个体和他人、群体的关系,是个人和群体要和谐融入,达到平衡的需求。除此之外,咨询师也要具有对文化的敏感力,要能够接纳和包容来访者不同的婚姻和家庭观。

 

第四天,台湾师范大学心理专题特邀讲座副教授樊雪春老师分享了《当咨询师成为来访者——为什么个人体验很重要》这一话题。

 

对于心理咨询师而言,个人体验不是必须的,但确实是被鼓励的。这可能与咨询师自身流派相关,如果流派的教育性质和行为导向比较强,就不一定需要个人体验,但如果流派本身比较注重体验,个人体验就非常重要。

 

因为,当咨询师接受个人体验后,就更能够了解到来访者进入咨询时的焦虑和紧张,以及在整个咨询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就会更容易同理和共情到来访者。于咨询师自身而言,通过个人探索和体验去认识自己的过程也能够对自己有益,能逐渐变成一个自己更喜欢的人。

 

当遇到合适的咨询师,并且有自己的议题需要处理时,就可以开始自我体验。樊老师还分享了三个选择个人体验咨询师的要诀,包括通过朋友推荐和介绍、听意向咨询师的演讲课程、多见几个咨询师再决定等,找到和自己相契合的咨询师是好的个人体验的基础。

 

第五天,回归疗法联合创始人,意象对话创始人朱建军老师;中国文化与精神分析整合运用的开拓者张天布老师;中国叙事疗法奠基人李明李明老师,共同探讨了《心理治疗中的文化因素》这一话题。

 

心理工作是与人的工作,人的成长一定会受到生长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人化”,是人们的某种认知习惯、行为习惯、情绪模式等。因此,心理咨询工作要想取得效果,一定在某种程度上融合了本土文化。

因此,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需要察觉到心理治疗和文化的关系。这种觉察包括两方面,一是要对西方心理治疗的理论体系本身有觉察,了解治疗体系的来龙去脉。二是对自我也要有觉察,对自己的文化要是觉知、开放、继承和自信的,相信我们的中国文化有非常优秀的文化内核。有了这种文化自信,我们才能以学者心态而非学生心态去和西方心理治疗平等交流,避免在咨询中盲目照搬,被文化殖民。

同时,也要警惕因为对自己的文化认同而产生文化盲区。文化的交融在高度互联的时代是深层次的,我们要有心理咨询中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觉知,也要看到超越文化层面的人性层面的共性。

心理学的本土化过程任重道远,传承可能要先于创造。中国的心理学家们要先继承本土文化中的智慧和精华,建立起属于东方心理学的评价标准和参考体系,我们本土化的心理学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五天的精彩落下帷幕,前行的脚步不会停止,我们期待第三届心理咨询师执业论坛再见,也欢迎大家观众中国心理学家大会视频号,我们将持续推出专业有趣的心理知识,欢迎你来学习。

 

扫码关注视频号

开启后续学习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