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5回顾 |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陪你迎新年 #心理5日谈
2022/12/29
1049

【主题演讲】

 

主题:懒的AB面 

专家:曹雪(国家人社部心理咨询培训认证师资)

 

基本上每件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对和错,懒惰也一样。曹雪老师做客心理五日谈活动直播间,和大家谈谈“懒的AB面”。

 

曹雪老师列举了懒的A面,也是我们经常会想到的:因为懒,错过技能的提升,失去机会。因为懒,错过了春花秋月、爱恨情仇、自尊自信……因为懒惰我们往往会事事都做得稀松,也会因此失去很多。接着列举了懒的B面:因为懒,人也会进行发明创造以提高效率。因为懒得沟通和辩论,反而可能因为逆反而独立尝试,并因此有机会实现人生理想……因为懒,我们通常也会收获一些意想不到的内容。

 

懒是一种来自内心的信号,是一种不劳作也可以享受幸福的底气、是一种怕能力也不过如此的“防御”、是一种对自己选择的坚信和肯定、是一场身心共谋的取舍:比起无谓的消耗,用智慧换取慵懒享受身心的松弛,实在是快乐而幸福。

 

懒是努力生活的“心理之道”。懒里面有不满意时的自暴自弃,也有对人生的追求方式。我们时常会在精力充沛与懒散懈怠、在自信与失望间摆荡。懒既是追求中的星月,又是失意时的摇篮。

 

我们如何对待懒这件事?曹雪老师认为首先要认识你的懒,倾听Ta的声音;然后要接纳你的懒,Ta就是你的需要,你的情绪,你的能力,你的局限;最后是管理你的懒,该坚持的时候坚持,该休息的时候休息,张弛有度,劳逸结合。

 

 

【圆桌会谈】

 

话题:越来越多的孩子选择躺平,家长怎么办? 

专家:马春树(医学博士,国际(中国)动力催眠研究院院长) 

贺岭峰(上海体育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选择“躺平”,不再关心竞争,甚至不愿去上学,面对这种情况,家长该怎么办?马春树老师和贺岭峰老师做客心理五日谈直播间,讨论这一现象和应对方式。

 

贺岭峰老师表示,“躺平”可能是孩子的一种反抗,是教育系统的高压力、高消耗模式带来的必然结果,这意味着孩子的能量已经耗尽了。原先这种情况仅仅出现在学业遇到困难的孩子身上,现在很多成绩很好的孩子也表示失去了价值和意义感。

 

马春树老师赞同道,孩子们是“卷不动了”,选择用低成本的生活去维持不参与竞争的状态。很多人对此忧心忡忡,但马春树老师表示这并不是新鲜事。美国家也有过所谓“垮掉的一代”,就是用摇滚、烟草、奇装异服、禅修来表达反抗的嬉皮士。

 

只是其中有一批人后来选择回归,选择用更积极的方式,用产品设计改变世界,比如后来的乔布斯,但还有一批人选择了反抗下去。“躺平”也一种是自由选择,选择不参与这个社会。

 

马春树老师又表示,其实中国也有“躺”和“避世”的悠久传统,比如“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老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

 

很多时候,“躺平”也是一种防御和自我保护——“我不是不行,我只是不努力”。其实,能真正躺下,忍住什么都不做,也是一种自我强大的体现。

 

贺岭峰老师则补充道,如今教育系统中的各个角色,包括教师和家长都觉得很辛苦疲倦,但又对现状的改变感到很无力。面对教育系统出现的问题,一定需要有人率先改变,而率先行动的是孩子们。

 

不过贺岭峰老师表示,孩子们并不是真的避世,只是从现实世界中逃到了虚拟世界,而这会是未来的趋势之一,到了新的时代,孩子们也会自己的一席之地。

 

马春树赞同道,这就是孩子的“大招”。“躺平”背后也隐含着家庭中自主权的争夺,孩子希望能表达自己的意见,希望自己能做主,但往往不被家长允许。“上学”是家长最在意的问题,从这点入手,家长就束手无策了。

 

曾经的传统,是血缘和角色天然带来等级压制,必须得听长辈的话,但时代已经在向自由平等的契约制度转型,家长应该勇于下放权利,同时也是下放责任,让自己更轻松。重要的是,要忍得住“不去对孩子做功”,把孩子的焦虑还给孩子。

 

贺岭峰老师表示,躺平的孩子,家长往往有两个特点,一是无止无休的贪婪,无论孩子如何努力,都得不到父母的肯定,无法让父母满意,孩子在放弃之前已经绝望;二是高控制,事无巨细干涉细节,让孩子感觉自己没有什么自主性,获得什么成绩都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随着孩子年龄越来越大,父母手中的牌其实是越来越少的。父母应该看清形势,客观评估实力对比,在形势逆转前主动交“权”。既然迟早是要“输”的,不如“输”得体面,与其被迫“交权”,不如主动将孩子的权利交还给他,父母自己先“躺平”。

 

父母不要总想着“搞”孩子,与其做孩子的对手,不如做孩子的队友。

 

马春树老师表示,很多时候,父母试图为孩子建立起无菌的伊甸园,其实这是徒劳且可能是反作用的。

 

贺岭峰老师则认为,“卷”是一种伪命题,很多时候完全没有必要陷入单维度的竞争,如今人才的匹配是错位的,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但公司却找不到需要的人。家长不应该为了一点分数,把孩子的信心磨没了。家长最该做的,是鼓励孩子,挖掘他的天赋和优势,陪伴他做成至少一两件有意义的事情。

 

比如心理学专业虽然并不好找工作,但某互联网公司曾开高薪去某知名高校心理学系寻求用户心理调研的人才,再比如有个被某国外名校录取的孩子,在班上的成绩相对一般,但在被封控期间,做了三个月采购团团长,这段经历,和获取资源、招募志愿者、沟通协调、统筹规划的综合素质获得了常青藤的认可和肯定。

 

面对家长对“如何挖掘孩子的天赋和特长”,贺老师表示,首先需要尝试,有时间和精力的大量投入,其次是真正能产生价值的,是生产性的行为,而非消费性的行为,去尝试写小说而不仅仅是看小说,组建电竞队伍而不仅仅是玩游戏。

 

最后两位老师继续解答了听众的提问,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专家1对1连麦交流】

 

主题:儿童学习力与注意力专场 

专家:林思恩 (中科院心理所&香港中文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博士)

 

儿童的学习力和注意力基本是每一位家长都发愁的事情,中科院心理所&香港中文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博士林思恩老师做客心理五日谈活动直播间,分享了关于如何提升儿童学习力和注意力的内容。

 

林思恩老师认为偷懒是大脑的天性,大脑倾向于用最少的认知资源来完成尽可能多的工作。我们往往是通过让孩子反复重复学习动作来获得技能,老师提醒家长要避免无意识无意义的重复,有意识地观察知识技能的掌握,补足知识漏洞;此外,还要帮助孩子找寻动力、寻找手中事情的意义。

 

孩子学习中可能会有偷懒、聊天、听音乐这种看起来开小差的情况,其实是一种自我调节,不用过于紧张。老师还打了个比方,家长自己工作的时候也未必愿意一直被领导盯着,同理可得,家长的高度监控可能会让孩子感觉到压力。

 

林思恩老师认为,我们需要理解孩子大脑的机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帮助孩子,避免不停追着问题解决的“救火”行为。

 

 

【主题演讲】

 

主题:如何提高孩子的行动力?


专家:廖文婷(央视少儿《极速少年》栏目少儿心理专家)

 

面对越来越多的“躺平”行为,廖文婷老师做客心理五日谈直播间,谈谈如何提升孩子的行动力。

 

廖文婷老师首先展示了自己的经历。因为她之前一直在连轴转,非常疲惫,因此借着12月份的休息和感染新冠之后的修复时间,干脆做了一个为期28天的“躺平”实验。

 

老师的目标是,除了必要的家务劳动,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来看手机,用刷短视频讲解的方式追剧,追世界杯比赛等等。

 

一开始老师的心情是非常轻松愉快的,但感染新冠之后,因为病痛,情绪开始滑坡,身心不宁。到了转阴后期,依然感觉到非常消沉,哪怕非常努力让自己积极起来,一旦放弃努力,消极情绪又从四面八方淹没过来。直到前些天,才慢慢恢复过来。

 

廖老师因此得出的结论是:行动力,与人的身、心、神有密切关系。

 

因为这件事,廖老师对孩子的行动力也有了新的思考。老师表示,与其思考“提高老师的行动力”,不如说,孩子本来就是有行动力的。在小时候,孩子对世界有天然的好奇,充满了探索和学习的欲望,不管怎么玩,都不会累。这个时候的孩子,都有十足的动力、体力与行动力。

 

但随着慢慢长大,孩子的行动力仿佛就开始减弱。

 

老师举了个不愿意去上学的孩子的例子。虽然去医院检查,这个孩子没有任何性器质性问题,在家中也一切正常,但一旦要去上学,孩子就表现出了诸多不情愿和抗拒,哪怕在家长的坚持下去了学校,一到学校就开始呕吐。这种情况反复了很多次,家长无奈只能接孩子回家。

 

后来廖老师了解了这个孩子的家庭情况,发现孩子家里都非常溺爱孩子,任何要求都会满足,但又会一边照顾,一边念叨TA,对孩子表达不满和担心,“你怎么又胖了”“没有我们,你要怎么办”。这使得孩子一方面没有培养出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方面又在家长持续的灌输中对自己的信心非常弱。

 

而到了学校,没有其他人照顾,孩子的进度一直跟不上,非常挫败,又因为信心的缺乏,不相信自己能克服困难,因此就逃避去上学。

 

有时候,家长只关心孩子的部分行动力,或者说,只关心孩子行动的结果,而并不那么关注孩子行动的过程。这样家长往往就忽略了很多孩子本值得被鼓励的地方。家长给孩子的负面反馈,其实是在消耗孩子的能量。

 

想要提升孩子的行动力,家长应该:减少指责,减少孩子的内耗,帮助孩子提升自身的驱动力,陪伴孩子,给孩子树立榜样;降低对孩子的期待与提升孩子的能力并行。

 

在提问环节,老师回答了听众的问题,表示对于养女儿的家长,应该注重感情的表达和交流,给予她倾诉的机会,而不仅仅满足于和孩子讲道理。此外,能做到听孩子讲半个小时话而不插嘴,亲子关系一定会变好。

 

最后老师总结,其实用一句话,想要提高孩子的行动力,就去提高孩子的能量,包括情绪能量和体力,让孩子心情舒畅,带孩子锻炼身体等等。但我们不要为了孩子开心,而刻意地去讨好他。

 

 

【特别策划】

 

主题:觉察:不要稀里糊涂地活着 

专家:訾非(博士,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副教授,注册督导师)

 

我们人生在世,我们要处理我们与别人的关系,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我们与自己的关系。我们与自己的关系又是十分重要的,如何看懂我们自己就是我们如何看懂别人,看懂世界。訾非老师做客心理五日谈直播间,一起谈谈“觉察:不要稀里糊涂地活着”。

 

訾非老师认为,觉察分为对外部世界的觉察和对内在的觉察。对外觉察包括对他人的感受、想法和行为的觉察。对关系和“主体间场”的觉察,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觉察。而内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感受、念头、行为、处境的观察,以及对于它们彼此处境之间关系的观察。有些时候看似理智的行为,追根溯源下去,可能只是一种代偿。

 

訾非老师任务文化因素、心理因素、生物因素可能会阻碍我们的觉察。而在不同流派和临床理论中,共情、理解、心智化、聚焦、箭头向下技术,以及正念训练、自由联想、表达性方法、替代性觉察等,这些方法和练习都可以提高我们的觉察力。

 

 

【特别策划】

 

主题:
2023:用觉察聚焦希望


专家:李一岚(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教师&心理咨询师)

 

在新年到来的前夕,李一岚老师做客心理五日谈直播间,聊起了一个非常引发期待的话题,“用觉察聚焦希望”。

 

在分享的一开始,老师先用非常精彩的聚焦问句,引发了大家对未来的思考和展望。李老师表示,今天分享的这个题目非常好。觉察确实与希望联系在一起,因为在很多时候,觉察本身就是变化的开始。

 

李老师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示范了焦点解决流派的“觉察”是如何捕捉到变化、例外和更积极的面向。她发现来访者的共同点往往是在意个人成长,非常自律,对自己有高到不合理的期待,比如期待自己轻轻松松地通过名校热门专业的研究生考试;比如哪怕卧病在床的时候,都为自己没法学习,只能追剧而感觉到愧疚。

 

她在咨询中往往会关注到这些不合理的认知,并将对方的注意力引到对过往经验和已积累优势的盘点和对实现未来理想生活的具体路径的构思中,当做到了这点,对方的担忧和焦虑就自然消失了。

 

在答疑环节,李老师解答了大家都关心的问题——“我们做哪些事,可以促进改变更顺利的发生?” 老师表示,首先要做到对自己诚实,如实记录下真实发生的事实,如实觉察自己的感受,与自己的身体做联结。

 

其次,要做好规划。我们要问自己,一直盼望的这件事对自己来说有什么意义?为什么我此时会有这样的展望,而不是别的?它可以帮我们探索出深层次动力;接下来,就是尽可能具体地描摹出如果目标实现了,生活会是什么样,想得越具体越好,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触摸到目标;最后,尽可能具体量化地分解这个目标,具体到每天要花多久做什么事,帮助它落地。

 

最后,老师表达了对大家都能达成展望的新年祝福。

 

 

【体验式工作坊】

 

主题:2023Flag 看见未来 

专家:张雯(6s学习策略指导师项目授课师资,原山东理工大学老师)

 

在心理五日谈活动最后一场直播中,张雯老师做客直播间,和大家一起畅谈“2023Flag 看见未来”,告诉大家如何制定2023年整体计划。

 

张雯老师从2022年的关键词展开分享,表示大家在2022年中或许遇见了一些人,获得了一些本领,失去了一些东西,获得一定的成长,对一些人释怀了。面对2022年的自己,我们可以学会自我欣赏、自我肯定、自我赋能,成为自己的支持者。

 

随后,通过引导语言和舒缓的音乐,张雯老师让听众逐渐放松,接纳2022年的自己,拥抱2023年的自己。张雯老师让听众逐渐走进自己的潜意识,面对下面这些问题,写下自己的答案:面对2023年,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自己?想收获一个怎样的自己?如果用三个形容词形容一下自己,会是哪三个?如果明年今天的自己对现在的自己说一句话,又会是什么?

 

面对新年,该如何去做计划?张雯老师详细介绍了具体步骤:

 

第一步,详细梳理自己的人生目标,先定一个十年目标;

 

第二步,写出每年的小目标。要将大目标,拆分成一个个可执行的小里程碑。将自己的计划拆分成年度计划,再把年度计划拆分成每个季度、每个月份的小目标。张雯老师在这里介绍了让人生高效且幸福的工具“生命之轮”,按照“职业、财务、健康、家庭、个人成长、自我实现、朋友与重要他人、娱乐休闲”八个维度,写下当月或者半年度的三四个目标;

 

第三步,通过复盘进行自我调控,每周、每月以及每年进行回顾和评估,让实施过程更能持久。

 

随后张雯老师介绍了新年计划的三个小妙招:

 

1.把目标变成问答,以“怎么……”开头,去询问自己应该如何做到某事;

 

2.把回答变成体验,去行动,去找寻自己的答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制定这个目标,感受实现后的感觉;

 

3.把体验变成创造,用玩游戏的心态,用放松的心态去大胆的创造。

 

最后张雯老师祝大家能够怀抱极大的热情和好奇,为新一年设置好需要填满的问题,并且通过踏踏实实的体验和创造,一步步写下答案,丰富人生。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