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Day5回顾
2022/12/07
876

11月30日,第十六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迎来最后一天。两个会场的精华回顾在此 :

 

 会场一  

 

圆桌论坛

 

主 题:人至老年,如何安顿自己

专 家:

孙时进(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

韩布新(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学位委员会主任)

景军(人类学博士,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在第十六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上,孙时进、韩布新、景军三位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主题为《人至老年,如何安顿自己》的精彩分享和对谈。几位老师主要围绕以下几个主题展开了分享和讨论:

 

1.人都会变老,怎么看待老去这件事?

 

韩老师说,越是面临人生的重大问题,越是无能为力,我们只能思考如何超越它;我们要接受变老的客观现实,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老有老的美,老有老的好;人生本身是一场逆旅,人生几十年,就是一个活出意义的过程,想活出意义,就要”自找麻烦“。

 

孙老师说,就像春夏秋冬没有哪个季节更好,人生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意义,老年阶段也有其独特的意义。世事无常,我们应该顺应和拥抱不能改变的,欢迎它的到来;人类无法缺少发动机,但也需要方向盘和刹车;我们可以抗争,也要接受自己的渺小,最终达到天人合一。 

 

2.怎样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

 

韩老师提到,有些老年人有老年病,现实和病痛让很多老年人厌世。他分享了四句话:国兴老有乐,子孝亲无忧,若无亲人伴,他助反添愁。面对长期卧床的老人,我们跟他讲幸福感,是很残酷的,这时候我们应该提供陪伴,在陪伴中发现、满足他们的需求,解决其疼痛和牵挂,帮助他找到生命意义,在身体、心理、精神上提供全方面的关怀。

 

孙老师提到,我们不要把我们以为是幸福的东西强加给老人,而是关注怎么解决他的问题。平静地静下心来陪伴他、真诚地跟他在一起、理解他的感受,有这种陪伴和分享就是很好的疗愈,这能激发他内心的力量。如果我们没有度过老去这个阶段,也是一种遗憾。不一定非得要改变、疗愈老年人,注视生命逝去、回归天地的过程,就如同看到小溪奔流大海。

 

3.如何战胜衰老和死亡?

 

景军老师提到,现代医学是通过透析等技术维持临终生命,因而也带来了对衰老和死亡的态度的争议与讨论。其实对死亡的态度,不可能只有一种答案,更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

 

一个非常现实又残酷的现状是,面临死亡时,关于“要不要继续治疗”等问题上,老人自己的意愿能起到的作用往往微乎其微,甚至伴侣能起作用的都很少,最后拍板作决策的,往往是老人的儿女,而这也许是和老人自己的意愿相左的;但老人们往往又严重依赖家庭,当前有几百万老年人没有儿女或儿女不在身边,将来面对死亡时,按照传统的家庭模式去处理,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

 

鉴于此,深圳市提出了医学遗嘱书的制度,签署之后可以决定,自己在面临死亡时,是否选择接受心肺复苏、切气管、喂食管、抗生素、输血和输血浆等医疗手段,以及其他后事安排,能让老年人能在意识清醒的时候,提前做出自己的选择。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只是刚推出,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目前,死亡之前的生活质量在现有的医疗生态中是个大问题,许多临终患者最终只能在家里呆着,但症状、疼痛感、心理上的焦虑都是无法控制的,由于临终关怀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是很够,全国每年都有至少一千多个家庭,因为面对死亡这件事而感受到严重的悲伤乃至于创伤。而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提供处理哀伤情绪的指导,现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提高。

 

孙老师提到,我们对死亡的讨论,对于我们如何理解衰老,是有帮助的。如果你活着的时候不去思考死的存在,那到死的时候可能会发现根本没有活过。老年人的很多经历和故事,是给后代留下的珍贵财富。

 

4.心理学人如何做好处理哀伤情绪的工作?

 

韩老师说到,对“死亡”的理解,不同的人群差别很大。传统的如葬礼等死亡仪式、宗教仪式,在设计上是涉及到一些哀伤处理的,也会有哀伤辅导的价值。在哀伤处理上,心理学已经做了很多努力,目前可能还不太够,需要继续加强。当然,在哀伤处理中,不可避免地要处理对生命的诠释、死亡的诠释,在某种意义上超出了心理学的范畴,进入了哲学和价值观的层面。或许对于很多重大议题,超越是唯一之路。

 

景老师提到,老年人面对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在度过生命最后这段时间时,是否把追求更少痛苦的死亡当作幸福度的一部分。临终关怀病房是很有效的举措之一,是很意义的事情。很多癌症患者家庭,宁可高额借贷也要维持患者生命,但从治愈的目标来说是徒劳的,患者在最后的这段时间也很痛苦。从机构层面上推广临终关怀,可以减少国家卫生资源的消耗,也能缓解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虽然面对死亡没有正确的答案,但我们应该有医患层面的共识。

 

5.怎样应对变老这个过程?

 

孙老师分享到自己母亲临终前的经历,指出人在步入老年时,会有很多甚至在我们看来不可理喻的变化。作为子女往往不能理解老人的改变,这加剧了老人的痛苦。但如果我们能正常接受这一过程,而不是一味停留在过去的回忆里,死板地用过去对待老人的方式去对待他,对老人是更好的。

 

景老师提到,老年人心理学中,进行临终处理是很重要的方面。预嘱,是对自己的安置,也是对其他人的关爱。把自己的事情捋顺了,也是对别人的安慰。但这种重大医事的协商机制,我们现在做得还不到位,有待继续努力。

 

韩老师提到,看待变老的问题,所有人都要做好准备、从娃娃抓起。从生到老到死,是不为意志而转移的,生命的控制权不在我们自己,但我们可以从个人中心、社会中心、资源中心、宇宙中心实现四个方面的自我整合,实现全人发展的健康。无论什么年龄,都要找到自己的天赋、兴趣,不断进步成一个专家,把它作为身心健康维护和促进的有效抓手,从中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不再惧怕生死,如果能活出自我,就能直面生老病死。

 

6.老年人如何更好地维持生命质量?

 

景老师提到,老年人要有不局限于家庭的社会交往,不能所有的注意力都围着家庭转,要有意识保持和老朋友、老同学的交往,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命质量。他还说,重要的是心态不老,他自己就拒绝承认自己是老年人。不给自己设限,生活可以活得更精彩。

 

孙老师提到,智慧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对事实的洞见力属于晶体智力,随着年龄的增加,晶体智力反而越来越好。虽然我们“硬件”部分在衰老,但“软件”方面在变好。往内心走,就没有穷尽,往大我走,就可以对抗硬件的变化。

 

韩老师建议,我们可以找到自己有天赋的有兴趣的领域,不断促进心流状态,生命质量就会有改进。这能帮我们直面生命的无奈,改善生活质量,增加生命的归属感、意义感、控制感。从当下做起,思考生命的意义,找到自己的意义。

 

 

主  题:自我&他人——建立信任和高质量的关系

 

专 家:江文贤(心理学博士,婚姻与家庭治疗师)

题 目:情绪接触——简单?不简单?

 

专 家:苑媛(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题 目:边界、情结与信任

 

如何创造高品质的关系一直是大众关注的话题。

 

来自台湾地区的江文贤博士,引用了家庭治疗理论中“情绪接触”的概念,通过展示“情绪接触”的不同阶段与状态,谈到比较理想的情绪接触状态是“君子和而不同”——两个成长自在、成熟的个体,实现一对一的沟通,并彼此尊重。

 

江博士通过分享自己与父亲关系缓和圆融的经历,谈到自己如何通过练习“一对一情绪接触”,从最开始的疏离到完成了与父亲关系距离的亲近,并平静地陪伴父亲度过了生命中最后一段时光。他总结到,有意识地修炼“情绪接触”,可以帮助我们从一段关系的提升迁移到其他类似的关系模式;同时,这也是心理治疗师/咨询师提升晤谈能力的途径之一。

 

而苑媛老师带来了《边界、情结与信任》的主题分享,重点谈到了自我中“自体我”与“关系我”,二者的区别是个体心理能量的投注方向有所不同,要想保持一个比较健康的“自我”,需要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其中“觉察”以及“心理边界”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与高尚的人际关系。

 

而在实际的情况中,因创伤等而引发的“情结”可能会成为我们平衡“自体我”与“关系我”的障碍,苑老师以“弃儿情结”举例,提到一旦发现了自己的“情结”,我们可以接纳,不必认同;对于外在关系,我们则需要“反求诸己”。

 

之后,两位专家就如何做到“君子和而不同”、“年轻人的社恐”、“如何确定什么事情是自己可控的”展开了讨论。总之,高质量的关系需要是个人一直训练和练习的,而正是在关系的修炼成长中,我们完成与他人、世界相处的圆融。

 

 

主题分享

 

主 题:学习方法之思维导图:6S学习策略如何帮助孩子高效学习

专 家:张雯(6S学习策略指导师项目授课师资、原山东理工大学老师)

 

大会上,6S学习策略指导师项目授课师资、原山东理工大学老师张雯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主题为《学习方法之思维导图:6S学习策略如何帮助孩子高效学习》的精彩演讲。

 

她提到,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在一堆信息里找信息点,但能高效获取的很少,且之后大部分信息都会被遗忘;而将知识整理成思维导图,以图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可以强化巩固记忆,能缩短大量学习和复习时间,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思维导图的六个核心要素包括:1、心,中心图;2、线,线条;3、词,关键词;4、图,图像;5、色,颜色;6、构,结构。

 

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第一步,用至少3种颜色画出中心图;第二步,归纳分类,画出一级分支,并将关键词写在线的上面,不同分支用不同颜色;第三步,每个一级分支再画出二级分支的词语,同一分支用相同颜色。

 

思维导图属于“6S高效学习策略”中的“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策略”的内容。构建良好认知结构,有助于探寻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将头脑中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知识的记忆和提取,学习效率和成绩的提高,是改善学习现状的好方法。

 

“6S高效学习策略”涵盖了孩子学习中的各个方面,包括:1.明确具体的目标策略;2.充满乐趣的学习策略;3.轻松专注的最佳学习状态策略;4.激发内在潜能的策略;5.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策略;6、有效自我调控的策略。

 

当孩子的学习出现问题时,就可以在6S中寻找是哪个学习策略出了问题,根据课程中相应的详细方法,制定相应的对策,有效改善孩子的学习状况。张老师认为,6S学习策略其实也是一种人生策略,在整个人生阶段都适用。

 

 

圆桌论坛

 

主 题:践行焦点解决理念 聚焦资源思维升级:应对挑战•实现目标•处理冲突

专 家:

赵然(心理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学教授)

王欣(河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宋辉(航天中心医院第二门诊部主任,内科/全科医师、主任医师)

袁萌(中国人民大学心理中心专职教师)

果树(二级心理咨询师 家庭教育指导师)

 

本次围绕着焦点解决的实践工作,邀请了5位专家老师,分享各自在焦点解决工作领域的实践探索心得。

 

赵然老师多年从事焦点的传播与实践事业,此次分享中,赵老师着重谈到了焦点解决咨询中的重要环节:如何与来访者制定咨询目标、达成合约的重要性,以及初学者常见的误区,展现了焦点解决本身“来访者是自己生命的专家”的理念以及技术的独特魅力。

 

王欣老师分享了自己多年实践的领域——反思团队(RT)的探索经验,王老师着重分享了反思团队(RT)的工作目标、工作形式以及具体的方法。RT具有其自身的优势,也在不同的场景,如企业、教育、心理督导等得到了广泛应用。

 

果树老师则结合自己家庭教育指导的经验,分析了常见的抱怨问题,抱怨的背后是没有表达的期待,作为心理工作者,如何看到“抱怨”背后的功能以及在恰当时机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宋辉老师分享了自己学习焦点解决后的改变,宋老师自身是主任医师,经历过非典与新冠两次疫情,自己的生命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这要得益于学习焦点解决对其生命的帮助作用。

 

袁萌老师年纪轻轻,却在后现代领域学习探索将近十年,她分享了工作中在焦点解决的工作框架下,如何精准发问,真正让“来访者成为自己生命的专家”。

 

疫情大背景下,每个人的生命与生活都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但是几位专家老师的分享,包括焦点解决的工作框架与视角,让我们看到生命背后的力量与希望。保持学习的热情以及对生命未来的希望,也是我们度过人生阶段的资粮。

 

 

主题分享

 

主 题:女心理师的执业成长

专 家:余祥云(博士、助理教授、咨商心理学督导)

 

在第十六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上,余祥云博士带来了主题为“心理师执业之路道阻且长,我们携手同行”的内容分享。

 

余祥云博士说自己最开始的时候,是通过学习各种心理咨询的书籍,慢慢培养自己对心理咨询的兴趣的。对于心理咨询职业,兴趣是最为重要的,有了兴趣之后,才能将几乎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和专业的训练。之后有了心理咨询职业的能力,兴趣加能力,才能坚定不移地走在心理咨询的职执业路上。

 

拿到心理咨询职业证书后,老师认为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有效地开展谈话、开展咨询,如果不能做到,那么需要进行更加系统的培训;如果可以做到,那么拿下证书之后就可以进行相应的咨询工作了。

 

执业过程当中的个案来源,可以是来自于社区、也可以是社会上的沙龙讲座、读书会,如果能多运用平易近人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简单的心理知识,对自己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推广。此外,通过自己的人际关系,也可以找到个案来源。

 

执业过程当中,每个来访者都是口碑来源,塑造良好的口碑很重要。宣传的时候要注意一点,不要让来访者的心理落差过大。然后坚定地走下去,那么个案量就会慢慢累积下来。

 

作为新手咨询师,面对个案脱落的情况,可以找专家进行督导,督导老师会帮助新手咨询师调整心态,记住莫慌、莫急、莫焦虑。

 

老师认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做心理咨询师,感性和理性都是要平衡发展的,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只要好好学习,系统地学习,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优秀的心理咨询师。

 

老师向每位咨询师传达了自己的期待,莫忘初心,不要失去热情,学习中可能会遇到很多苦难,但是带着热情更容易走下去,坚持下去,就会有收获,成为真正的心理咨询师。

 

 

 会场三 

 

主题分享

 

主 题:以终为始,快速理清个案脉络

专 家:李一岚(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教师&心理咨询师)

 

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教师李一岚老师做客中国心理学家大会 ,带来了主题为“以终为始,快速理清个案脉络”的分享。

 

李一岚老师说,咨询师可以通过人本主义人性观、社会建构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学、系统动态的原则、未知的态度、合作的原则等人性观、信念、原则这些方向理解来访者。面对坐在咨询室中的来访者,咨询师首先要通过“能否界定问题”、“是否有初步的合约”、“是否有奇迹图景”、“是否有例外发生”、“达成目标的动机和信心”、“与目标相关的资源”等问题为来访者进行画像,从而更好地了解来访者的具体情况。

 

面对来访者时,通过倾听来访者的语言内容,要听出来:

1、什么人和事对当事人很重要?

2、当事人想要的是什么?

3、当事人具有什么样的能力/资源/优势?

 

倾听之后,要运用5P原则提出问题:能开启多种可能性的、对方偏爱的、要优先处理的、已经有进步的、与对方目标贴近的。提问和构建问题的原则包括“好奇”、“注重细节”、“使用他人的视角”、“通过互动的视角”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来访者。

 

 

主 题:人脉=钱脉,破圈成为心理讲师

专 家:王纪琼(中国实操型家庭系统教育专家)

 

大会上,王纪琼老师就“人脉=钱脉,破圈成为心理讲师”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王纪琼老师提出,建立人脉有两个维度:内在成长的维度和事业成长的维度。内在成长维度包括三个方面:无我、外我、内我。王老师指出,如果想建立好人脉,事业维度也是很重要的。事业成长维度包括:砸感情、砸时间及用心维护。

 

最后,王老师把自己破圈成为心理讲师的经验总结为以下七点:从吃货到厨子、走出心理学界、商业生态闭环设计、克服恐惧、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要有求助的能力,以及"将赚钱当成软实力提升后的附属品"。

 

 

主 题:儿童心理咨询中的沟通技巧分析

专 家:王鹏(首都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

 

首都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王鹏做了主题为“儿童心理咨询中的沟通技巧分析”的分享,从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首先,老师从发现问题出发,邀请父母审视自己,是否在沟通中出现过“当众批评孩子”、“很少去表扬孩子”、“经常指责孩子的缺点”等多个问题。在亲子沟通中,家长的问题还包括:用家长的权威单方向灌输观点;意识不到双方信息传达存在障碍;认为“爱你没商量”,认为爱解决一切问题,但没意识到“爱不等于教育方法科学”;以自我为中心,导致沟通的管道堵塞;情绪化处理问题;没有诚意,敷衍了事;口气强硬,威胁讽刺孩子,等等。

 

童年时期的孩子什么最重要?安全感最重要。王鹏老师指出,夫妻吵架、父母常年不在家、父母对孩子的指责等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安全感。而想要建立安全感,则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持续的、稳定的、前后一致的、合理的爱。

 

面对冲突,家长可以这么做:

 

第一步,家长要学会分辨和区别“行为”与"评价"。孩子的行为究竟是真正的不良因为,还是仅仅是因为他的行为给家长带来了负面情绪,而不能被家长所接受。

 

第二步,划分问题归属。这方面有个常见误区,许多父母总认为自己有责任去解决孩子的问题,把本属于孩子的问题揽到自己身上,而不是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要明确问题是父母的、还是孩子自己的,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划分和应对。

 

 

主 题:心理CT:一幅画找到你的核心竞争力

专 家:刘伟(医学博士,江苏大学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在今晚的大会上,刘伟教授就“心理CT:一幅画找到你的核心竞争力”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

 

刘伟教授介绍道,CT是利用X线束对人体的某一部位进行连续的断面扫描,从而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清晰等图像的检查方法,在多种疾病的检查中具有重要价值。

 

但是心理问题和身体问题是不一样的,心理问题具有主观性、隐匿性、复杂性和难测性,经常被使用的心理评估技术在测量心理的时候也会存在着很大的瓶颈,无法采集到最真实的信息。从目前来看,绘画投射测验是目前接近CT功能心理测验工具,它可以透过意识防御深入潜意识,通过设定不同主题测量不同的潜意识内容。

 

刘伟教授还提出,绘画投射不仅可以应用在心理咨询领域,还可以应用在人力资源管理、生涯规划、人才测评、婚恋匹配等方面,因此掌握了绘画投射技术不仅可以更好地为来访者服务,也能更好地增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主 题:打通底层逻辑:家长不焦虑,孩子有动力

专 家:

马春树(医学博士,国际(中国)动力催眠研究院院长)

林艺(动力催眠新疆分院院长)

 

国际(中国)动力催眠研究院院长马春树博士和动力催眠新疆分院院长林艺老师做客第十六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为大家带来以“打通底层逻辑:家长不焦虑,孩子有动力”为主题的分享。

 

林艺老师说,家长常用“围追堵截”的方法来教育孩子,虽然短时间有效果,一旦堵不住了就很容易出现问题。从动力催眠的角度来看,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该“堵”的时候“堵”,该“疏”的时候“疏”。不能光堵不疏,光疏不堵,这是两个极端,都会容易出现问题。

 

疏通,就是疏通家长的意识与潜意识,让家长的情绪稳定,拥有能够接下孩子抛过来问题的能力。家长要“堵”、要修正为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否则长此以往,孩子容易失去内驱力,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他有问题的一面,也有发光的一面,家长应当相信他们,从不同角度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

 

 

 闭幕式 

 

主题:第十六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闭幕式

报告人:杨光(中国心理学家大会副秘书长,成功之道教育机构执行总裁)

 

第十六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闭幕式,由成功之道教育机构执行总裁杨光女士主持。

 

大会组委会首先为在2022年中脱颖而出的5家“1879计划实习基地”进行了颁奖,表彰他们的突出表现;同时,为2022年的6位“1879年度人物”进行了颁奖,以表彰他们在社会心理服务、为广大群众心理健康保驾护航的工作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这次五天六晚的第十六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围绕着“时代变局与意义重构:经济、家庭、大健康”的主题,邀请了60余位专家,进行了近百场专家主题演讲与圆桌对话论坛。本届大会全程在央视频、小鹅通、视频号、抖音、新浪微博、bilibili、快手7个平台,共计26路直播间并行直播 ,同时来自全国20多个城市的卫星会全程转播,截止闭幕仪式前,累计总观看量超 500w 人次,收到了400多万点赞量,100多万条互动留言,点赞与互动量创历史新高;同时,人民网、网易新闻、新浪网、凤凰网、中华网等80余家新闻媒体都对这次大会进行了新闻报道。

 

随后,跟随大会的回顾VCR,大家一起回顾了大会中的美好瞬间。应广大观众的强烈需求,组委会特别为大家整理了自第八届大会以来共计9届大会的精华视频,其中包括百余位专家、300场讲座、400+小时视频,购买后在一年内可反复收看;此外,大家也可以搜索关注“中国心理学家大会”官方订阅号,接收大会更多精彩资讯。

 

本届大会虽然专家们不能来现场,但全国各地的60余位专家都如期在线上为大家奉献了非常精彩的知识盛宴;虽然主持人都只能线上工作,但也hold住全场圆满完成了任务,赢得了所有人的好评;还有更多大会的幕后工作人员,有些人提前进驻公司打地铺,有些人在线上时刻待机协同,大会的成功召开,离不开所有人的辛苦付出。

 

大会过程中虽然也有卡顿等不完美的地方,但所有人克服了重重难关,圆满地完成了本届大会。第十七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再见!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