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Day4回顾
2022/12/07
828

11月29日,第十六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第四天的分享揭开帷幕。两个会场的精华回顾在此 :

 

 会场一  

 

专题报告

 

主 题:在本根化和国际化的交汇点上创新中华心理疗法

专 家:王来柱(研究员、历任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书记并院长、政策法规司司长、办公厅主任并新闻发言人)

 

本次大会上,我们很荣幸邀请到了历任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书记并院长、政策法规司司长、办公厅主任并新闻发言王来柱研究员受邀演讲。王老师站在更高的视角上,从哲学和全口径、大健康的角度,谈起如何在本根化和国际化的交汇点上创新中华疗法的问题,提出心理咨询需要有东西方比较哲学的功底、东西方文化比较和文明反思的能力。并从6个问题展开讨论:

 

一、心理咨询本根的创新起点:筑牢安身立命抗压抗挫的强大心理堡垒。王老师把以海洋文明的为底色的文化与大陆文明为底色的文明进行对比,谈到中华文化为国人提供的的强大精 神支柱和心理堡垒,而心理咨询要想完成本根化,须在中华文化基础上找到立足点与出发点。

 

二、创新的难点:撑起唤醒觉识渡出黑洞的心灵自救方舟。王老师借助森田疗法提出的历程,指出森田禅疗法成功在文化层面的对症治疗,哲学根源最终扎根于东方文化之中,作为心理学科工作者,应在中华文化基础背景之上好好挖掘一切创新突破点的可能性。

 

三、创新的元点:植根中华陆海工商一体文明的母体之中。王老师梳理了中华文明历经的四个阶段,指出中华文明应定义为中华陆海空农工商一体文明,我国具有海洋文明与大陆农牧文明融合而成的中华海洋文明的独特品质,即:心怀天下、维系中华;海陆互摄、民间先行;德润四海、允执厥中的品质。

 

四、创新的支点:赓续中华道法自然标本兼治的基本硬核。心理工作者应明确中华文明的四大核心特点与六大核心要点,同时应注意,在母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保持交融合作、竞争择优、谋求发展的开放理念。

 

五、创新的节点:汲取西方科学细化实证分析的合理内核。王老师通过梳理罗马文明发展的三阶段,分析其背后演化的三个逻辑,对比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六大区别与联系,这些思想为心理工作者实现心理学本根化创新指明道路;

 

六、创新的要点:建构主客统一、中和衡达、进退自如元系统。王研究员指出,置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作为个体的人要想安身立命,唯有心理强大。并从哲学层面分享三点思考:1、建构适应全球化背景下中华陆海工商一体文明的价值体系;2、建构辩证施治、标本兼治、整体救助、预防为主的咨询体系;3、建构主客统一、中庸和谐、进退通达、自我修复的心理体系。心理咨询争取通过共同努力,创造更多更好的中华心理疗法,引导人们尽可能迈向心理和精神的较高境界。

 

最后,王研究员挑选几个问题与网友进行了互动。从国人文化视角,分享如何学习读书、理解心理疾病和落实具体工作。观众也从此次王老师的汇报分享中更加体会民族文化对于国人心理精神的价值,内心的民族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更加升腾。

 

 

圆桌会谈

 

主 题:中国心理咨询师职业成长

专 家:

郭勇(原国家三甲医院心理学专业创始人、心理科主任)

徐西森(台湾地区高雄师范大学谘商心理与复健谘商研究所教授、台湾地区谘商心理学会理事长)

姜长青(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中心副主任)

 

大会上,原国家三甲医院心理学专业创始人、心理科主任郭勇、台湾地区高雄师范大学谘商心理与复健谘商研究所教授、台湾地区谘商心理学会理事长徐西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中心副主任姜长青做了主题为“中国心理咨询师职业成长”的圆桌论坛。三位老师围绕和咨询师成长相关的话题进行了精彩的讨论。

 

1.什么样的人适合做心理咨询师?

 

姜长青老师提到,如果有助人的愿望,想成为专业咨询师,需要具备的能力有:(1)健康的心理状态、完整的人格结构;(2)热情、真诚、同理心;(3)善于交流,有心理学意识;(4)有观察能力和驾驭人际交往的能力;(5)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各行业、各种人有一定的了解。

 

徐西森老师提到的特质有:(1)对人有兴趣,喜欢从事跟人接触的工作;(2)人际沟通的能力;(3)包容性、耐性;(4)对人有足够的觉察力;(5)学习力和积极学习的态度。以及有助己的能力,才有助人的能力;有爱己的能力,才有爱人的能力。

 

郭勇老师补充道,专业胜任力是从事心理咨询很重要的一个特质。咨询是助人的,你是否愿意助人,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基础。你自己能走多远,决定了能带来访者走多远。认识自己很重要,包括认识自己的缺点、优点、三观、认知和行为特点,我们一定会因为良好的自我认知而获益。

 

2.心理咨询师培养方面会遇到什么问题?

 

姜老师提到:(1)很多学习心理咨询的人,都没有见习和实习的环节,这影响了大家的能力提升;(2)咨询师的督导环节很欠缺;(3)职业伦理欠缺。咨询师要具备诊断和咨询的技能,但现在很多人缺乏精神病学和诊断的技能,需要进行系统的训练。

 

徐老师提到,社会需要的咨询师人数和实际从业的人数有很大落差,而且许多取得证书的人并未去执业。总体来看,现在培养的问题有:正规专业培训及人力不足;行业规范和咨询伦理待落实;心理咨询师的考证机制未统一;继续教育与咨询机构的建制不足。

 

郭老师讲到,心理咨询事业的发展上,有识之士一直在努力,但无法脱离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制约。学历教育要比职业教育的质量更好,但如今社会的大量需求促生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一些现实问题也制约了行业的发展,比如专业招生不足、心理从业的高级职称欠缺等。

 

3.怎样更好地促进学校心理咨询人才的工作?

 

徐老师分享了中国台湾地区的经验:成熟的培养模式、严格的专任辅导教师的人数配备要求、规范化的辅导流程、成熟的法律规定。他还介绍了谘商心理师和心理师的从业范围与继续教育要求,为我们做了参考。

 

姜老师提到,我们现在的学校心理咨询师、社区中的心理咨询师都很缺少,我们还需要扩大心理学专业规模,同时社会的培训也需要增加,国家已经开始着手推进水平认定标准,未来会推出“三会一所”的认证。

 

4.初入行的咨询师,提高胜任力的必修课有哪些?

 

郭老师谈到,对于没有经过学历教育而转到心理咨询师的人:(1)让自己尽快成长,加倍努力学习,提升助人本领;(2)不一定都要做专业助人者,也可以转型为心理科普和教员、师生心理的观察员、师生心理的教练员、简单问题的咨询员。先把过高的要求和期待降下来,可以先学一些简单实用的技术,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姜老师谈到,要先去了解咨询师胜任模式:(1)知识,先掌握必须掌握的咨询知识;(2)能力,会谈技巧、个案概念化,至少掌握一种疗法,以及危机干预技能;(3)态度和价值观,需具备科学的素养,有多元文化意识。

 

徐老师谈到,咨询师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包括:诊断与概念化能力;介入处理能力;咨询能力;研究与评鉴能力;督导能力;管理能力。成为精熟和有效能的心理咨询师需要:(1)持续扩展和加深个人心理咨询实务技术与能力;(2)继续系统性学习咨询理论与基础心理学;(3)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成熟的人文素养;(4)持续反思自我、关怀他人与接受督导等。

 

 

专题报告

 

主 题:精神分析五大学派理论的整合运用

专 家:李建平(精神分析快速疗法总结人)

 

在大会上,精神分析快速疗法总结人李建平老师,带来了主题为“精神分析五大学派理论的整合运用”的分享。

 

为什么精神分析值得学习?李老师认为,精神分析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喜怒哀乐都受自身深层心理,即潜意识的控制。同时精神分析也是目前解读人类心智的绝佳模型。

 

对于精神分析的初学者,李老师建议开始学习精神分析时不要沉迷一个学派当中,初学者需要有一个宏观、整体性的视野,以便在解读心理现象时更灵活地选择和运用,可以先从短程精华部分入手。

 

李老师依次精炼梳理了经典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自体心理学、主体间性心理治疗五大流派的病理观、人格发展阶段、人格结构等,展现了不同流派的理论框架。同时李老师分享了自己总结的两个口诀,帮助大家快速了解不同流派的核心概念与工作精髓。为帮助大家更直观感受,李老师通过一个青春期性别认同的案例,让大家看到精神分析的脉络与模式。

 

最后,附上老师总结的精神分析五大流派的核心概念口诀:气质人格发防御,依恋分离自恋需。镜映孪生理想化,心位认同加关系。创伤经验未完成,焦虑冲突加三我。

 

精神分析短平快应用的操作口诀是:他要倾诉你倾听,他要沉默你共情,剥葱头也观情感,人格现实知在先,现实冲突先疏解,人格问题放后边,诠释重构反反复,积极赋意是关键,技术不同路不同,咨客匹配来决定。

 

 

主  题:经济与生活——逃不开的赌徒心态

参与人:

翁学东(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投资心理专家)

窦东徽(博士、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在第十六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上,翁学东和窦东徽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经济与生活-逃不开的赌徒心态》的主题分享。

 

翁老师提到,赌博的特点是:对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要求短期内见到巨大的收益;面对未来可能的不同结果时,只想到最有利的结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社会是风险社会,每个人都会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都不得不做出决定,而面临多种选择时,只想到好结果而忽视坏结果,就成了赌博。

 

金融市场中的赌博误区之一,是赌徒谬误,即侥幸地认为常发生的事下次发生的可能性降低,不常发生的事件下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热手效应则相反。影响赌徒谬误的因素包括:控制错觉,认为随机事件的结果和我们的努力有关;对小概率事件的过高估计;否极泰来的思维;对自己能力的过高估计。

 

窦老师则提到,赌博是世界性的问题,赌博成瘾是唯一一个被正式认证的行为成瘾。赌徒心态会让人做出非理性的决策,并介绍了五大特征方便听众对号入座:贪——缺乏自控,表现急躁;嗔——被情绪支配,被情绪影响决策;痴——认知偏差,对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误解和侥幸心态;慢——过度自信,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疑——不择手段,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逐利动机下,做出不道德行为。

 

告别赌徒心态需要:抑制贪念,摆脱多巴胺依赖;不被情绪左右,不做情绪化决策;理性看待看待变化,平静面对输赢;提高自我认知准确性,确定合理风险水平;摆脱单一的金钱思维,增加社会性思维;增强决策过程的合理性。

 

两位老师还谈到,从基因上讲,我们都有追求挑战、刺激的基因;盲盒游戏之所以火爆,是因为不确定性有一种吸引力,满足了人们追求刺激的心态。要避免赌徒心态,我们不能只看到赢,要看到亏损的可能性,关键的是控制自己,克制贪婪。

 

面对时代的变化,我们也需要适应变化,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做好准备,同时要有冒险的精神,抓住机会,利用自己的差异化优势,找到适应时代的方式,不过要警惕赌徒心态。高质量的决策,则是要看能不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如果有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可以选择相信直觉。

 

谈到日常生活中的结婚、买房等行为时,两位老师认为,这些并不一定就是赌徒心态,如果有审慎的思考和准备,就是决策;如果盲目、偏离动机,则是赌徒心态。不过,这里边有很多变数,不能过于理想化,如果现实和期望不同,我们要调整心态、做出决策。

 

 

专家对谈

 

主 题:整理·生活·心理学

 

专 家:余祥云(博士、助理教授、咨商心理学督导)

题 目:从日常生活看见家族治疗

 

专 家:金迪(博士、“整理生活”品牌联合创始人)

题 目:平衡整理:理物·理人·理心

 

来自台湾地区的资深督导师余祥云博士,从本土化的家庭治疗视角,借由生动形象的例子,让大家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中,看到个体与不同层次系统之间的关系。余老师谈到,心理学知识是活的,是要帮助人类的生活更加舒服、幸福的。余老师将本土心理学儒释道的核心结合家庭治疗工作,总结出了“空、自、映、仁、心”五字锦囊,让大家更好地创造和谐的关系,让个人与环境更好地互动。

 

“整理生活”品牌联合创始人金迪博士,从狭义与广义的角度梳理了“整理”的概念,从理物·理人·理心三个层面具体展开如何做到平衡整理。平衡整理的精髓在于整理者需要回归自己,理解自己的需求,同时把握“刚刚好”的原则——既不能太少,也不要过多,统筹好物-人-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了帮助大家更好操作,金迪博士借由焦点解决的理念,分享了四象限的梳理工具,并提出思维导图与五步行动法,帮助大家更好地理物、理人、理心。

 

两位优雅的老师分享之后,双方就相关问题展开分享讨论。其实不管是心理学学科视角,还是整理视角,最终都是让我们回归自己的内心,让自己能够在更加和谐、美好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充盈与自在。

 

圆桌会谈

 

主 题:无处不在的催眠:亲子沟通•成绩提升•潜能激发

 

专 家:

马春树(医学博士、国际(中国)动力催眠研究院院长)

朱鲁敏(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社工师)

刘煜川(EMBA、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签约咨询师)

张拯(心理咨询师、催眠师、专注青少年潜能开发20年)

 

在第十六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上,马春树、朱鲁敏、刘煜川、张拯几位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主题为《无处不在的催眠:亲子沟通·成绩提升·潜能激发》的分享。

 

刘煜川介绍了动力催眠在亲子沟通中的运用,她提到,跟孩子的沟通分为意识的沟通和潜意识的沟通,但意识的沟通只占一小部分,而潜意识的沟通占到了更大的比例。潜意识与身体感觉密不可分,亲子之间能够彼此靠近就能产生相互作用。家长的存在、陪伴就是沟通中的一种,和孩子待在一起,孩子就会感受到爱、感受到安全感。

 

马老师总结道,家长可以先做到与孩子存在于同一个空间之内,这种陪伴本身就是沟通;知道孩子在做什么,这种关注也是沟通;孩子找我们时能得到呼应,这种呼应也是沟通。

 

朱鲁敏老师则分享了用动力催眠提升学习能力的经验。她提到,发动机要想转得好,就需要油箱供给到位,类比在学习中,意识层面等于学习发动机,而潜意识部分则是学习的油箱。通过动力催眠,让潜意识的部分兴奋起来,让油箱源源不断供油,可以让孩子学习更高效。

 

马老师总结道,意识和潜意识同时被激发时,就能实现自动、自觉、自主的学习,激潜意识,可以让孩子突破认知的局限,打破思维的局限,看到星辰大海。

 

孩子在成长中的一些经历,限制了他们的潜能,让他们觉得自己“不能”。但通过保障环境,可以让孩子从不能变成能。当改变了孩子的认知,改变了原有的定义—联系—反应的关系,形成认知升级之后,就能让各方面的能力都获得提升。催眠能把未知的能力激发和表现出来,让已知的能力表现得更好。

 

马老师总结道,激发未表现出来的能力,是潜意识最大的魅力。人生有极限,催眠无极限。

 

 

 会场三 

 

主题分享

 

主 题:心理行业红利下,咨询师该如何转型?

专 家:王纪琼(中国实操型家庭系统教育专家)

 

大会上,王纪琼老师就“心理行业红利下,咨询师该如何转型”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

 

王老师建议心理咨询师想要做好转型,要记住以下四点:市场、战略、模式和执行力。首先有市场化运营的意识,即使市场和行业比较混乱,也要乱中取精、乱中有序;同时心理咨询师要明确服务的人群定位、增长自己的专业的技能和商业运营的知识;最后,通过打造自己的品牌和完善的服务(“额外惊喜”、定期安排社群服务、建立家族会等方式)来让知识走向财富、从财富走向喜悦。

 

 

主 题:如何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

专 家:朱淑玲(原北京景山学校高级物理教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原北京景山学校高级物理教师朱淑玲面对主题“如何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从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孩子的学习动力从何而来

老师通过观察身边亲朋好友、邻居以及教过的学生,发现爱学习的孩子,动力来源种类有很多,例如:学习好能让自己从农村户口变成城市户口;学习可以让自己考入高等学府;学习成绩好才会被人看得起,交到朋友;学习好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学习让自己感觉到肯付出就能有回报,让自己有成就感……等等。

 

深入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学习动力有这么几大类:生存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获得人际交往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提高自尊的需要、超越自我的需要,等等。但是老师观察发现,生存需要所带来的动力效果并不足以持续,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帮孩子找到其他方向的动力,从而让孩子更爱上学习。

 

二、学习需要内驱力

学习可以综合满足多方面的需要,既能够对较低层次的生存需要和人际关系需要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也能够满足人们成长与自我现实的高层次需要。且学习动力是可以被激活的,有了内驱力,孩子才会产生更强的学习意向。

 

三、长远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

大目标要远大,小目标要具体和有时间限制。大目标使孩子有方向感,让他在长时间周期内不会迷失;小目标使孩子有成就感,短时间内就能获得正向反馈。

 

四、想要激发孩子学习动力,家长可以做什么

1.不要以生存和居住安全为威胁,以此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

2.建立与孩子的年龄与生理特点相符的需要

3.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从而获得归属感

4.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获得自主感

5.允许孩子试错、改正,反复训练,帮助他获得胜任感

6.拓展孩子的视野,给孩子讲解那些受尊重的人的成长过程,带孩子一起感受他们生命过程中的付出、收获和意义,以探索和激发孩子自己的需要

 

 

主 题:你婚姻中的一地鸡毛其实是心灵匹配度不高

专 家:刘伟(医学博士、江苏大学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大会上,刘伟老师就“你婚姻中的一地鸡毛其实是心灵匹配度不高”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

 

刘伟教授指出,现代人结婚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对婚姻和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排解空虚寂寞的方式也增多了,很多时候一个手机似乎胜过一个爱人。同时,人与人的交往常常带着面具,人们很难做到真正了解一个人。

 

综上所述,人们认为与其走入不确定的婚姻,不如一个人独自生活。其实,婚姻是性、情、物和灵四者的合作与匹配,想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人,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

 

刘伟老师表示,绘画投射技术是评估婚姻中双方心灵匹配程度的工具,在提高婚姻满意度方面能够做出很大贡献。随后刘伟老师在直播现场为场外观众进行绘画分析,通过对画作的观察、对观众信息的详细追问,对画作进行了生动解读,展现了全息绘画投射的技术和魅力。

 

 

 

主 题:拒绝“躺平”——协助娃娃做好生涯规划

专 家:王纪琼(中国实操型家庭系统教育专家)

 

王纪琼老师做客大会 ,就话题《拒绝“躺平”—协助娃娃做好生涯规划》做出了自己的分享。

 

老师认为,与其给孩子提前做职业生涯规划,不如给孩子一颗积极面对变动的心。给孩子“种下种子”,做到“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关于如何给孩子做好生涯规划,王老师给了四个建议:

1.多体验社会的不同职业。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去长见识,去了解不同职业的内容。

2.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工作。家长可以给孩子介绍自己工作的内容和工作方式,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时候让孩子参与到父母工作中。

3.支持孩子的职业想法。无论孩子的职业想法有多么天马行空,我们父母要支持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长的认可和接纳。

4.给孩子找良师益友,找人生导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可能会拥有不同的想法,家长需要给孩子找到良师益友,辅助孩子进步。

 

 

主 题:面对不确定性,如何处理好自己的焦虑

专 家:刘煜川(中国动力催眠研究院福建分院院长催眠导师)

 

大会上,刘煜川老师就《面对不确定性,如何处理好自己的焦虑》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刘煜川老师指出,面对现在多变的世界,不确定性才是一种确定性。人只要活着就会面对很多不确定的事情,不确定性会导致人们的焦虑与不安。

 

确定的背后是模糊性、波动性和未知性,因此我们要从内在给自己建立一套框架,确认哪些事情是不变的,是我们可以确定的,反之亦然。

 

比如在亲子教育中,不变的是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通过这些可以与孩子建立确定性、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孩子能够从容面对成绩、学习这些不确定的、变化的因素,从而保证情绪的稳定,最终建立自己的稳定性和确定性,从容地对抗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最后,刘老师建议大家要用确定性拥抱不确定性、用准确性应对模糊性、用已知性面对未知性。

 

 

 

主 题:孩子在学校受委屈,家长怎么和老师沟通

专 家:王纪琼(中国实操型家庭系统教育专家)

 

中国实操型家庭系统教育专家王纪琼针对“孩子在学校受委屈,家长怎么和老师沟通”这个话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1.重视家校统一战线。好的家校统一战线,能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安全感、能减少或者杜绝孩子钻空子的机会、能给到孩子全方位的关注与支持、并形成促进孩子成长的共同体。

2.提升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但与此同时,家长也要和老师进行彻底沟通,毕竟家长是去解决问题的,而不是找事儿的。

3.如果沟通不畅通,一定要替孩子出头。家长要做孩子的后台,在沟通不畅,发现沟通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替孩子出头。

4.在道理上,家长要和老师站在一起;在情感上,家长要和孩子站在一起。不允许欺负自己的孩子,这是每一个家长应有的底线,有问题解决问题,但是欺负孩子不行。

5.重新建立家校统一战线。第一方面,在态度上配合老师;第二方面,在行动上支持老师;第三方面,尊重老师。

 

 

 

主 题:焦点式养育,提升孩子的抗挫力

专 家:孟真(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孟真老师就“焦点式养育,提升孩子的抗挫力”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

 

孟真老师说,现今社会“挫折教育”和“快乐教育”一样盛行。很多家长为孩子规避掉各种危险和困难,对孩子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遇到的各种困难严防死守。

 

孩子享受家长的努力带给他的好处时,也被植入了一种信念,那就是:错误和困难都是不好的、我不能出错、不能有错,这可能会导致他去极力避免困难和痛苦,从而无法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

 

孟真老师指出,其实很多困难和挫折是需要孩子自己去面对的,而这样的时刻,一定是他人生成长和学习的契机。因此,家长要学会改变,在孩子面对困难的时候,要了解孩子的想法和目标,与孩子探讨具体可实行的方法,并将主动权交给孩子,允许孩子出错。同时,家长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过度的挑剔和唠叨,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及时对孩子微小的改变给予肯定和认可。当家长能够改变和孩子的互动方式,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才有可能提升。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