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Day2回顾(一)
2022/12/07
756

11月27日,第十六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第二天的分享揭开帷幕。三个会场的精华回顾在此 :

 

 会场一  

 

圆桌论坛

 

主 题:无用的好奇

专 家:

汤维维(造就品牌创始人、CEO)

孙时进(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

 

在第十六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上,造就品牌创造人和CEO汤维维做了主题为“无用的好奇”的演讲。她提到,很多人在过着似乎躺平的生活,但有时候躺平也是一种努力、一种放松。一个人不可能一直绷着弦,年轻人应该小小地放松一下,去打开更多的门,看到更多的人生,找到困难的解决方案,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观、态度、好奇,以及沉浸在某件事中的乐趣。对于年轻人,应该允许他们拥有“无用”的瞬间,以找到更大的生命追求和价值。

 

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时进老师则提到,要跟有趣的人做好玩的事,是否有用不重要,好玩、开心才重要;我们每个人首先需要解决生存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面临着存在的需求,也就是成长型的需求,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寻找精神家园;理想的社会状态是,每个人做喜欢的、擅长的,就不需要跟别人pk,只要做得好,就能让别人活得更好,现在的时代,我们离那种理想的生活更近了。

 

两位老师一致认为,了解那些有趣、别样的人生,了解更多人的观点,能让更多人获得人生的启发;我们做有趣的事,是无用也是大用,这并不是躺平,而是开启了一种新的人生方式。

 

 

 

 

专家对谈

 

主 题:自由与规则——在爱与控制中找到平衡

 

专 家:廖文婷(央视少儿《极速少年》栏目少儿心理专家)

题 目:母亲的保护之爱与父亲的规则之爱

 

专 家:王纪琼(中国实操型家庭系统教育专家)

题 目:规律之爱,规则之爱,规划之爱,三规定天下

 

规则与自由的平衡,是个体成年后能够独立、自洽地在社会中很重要的基础。根源来源于父母与父亲带给孩子不同的爱与基础。

 

廖老师总结了母爱在家庭教育、教育认知、家庭位置中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呈现的独特性:温柔、安全、情感支持。在实际的情况中,存在不同的妈妈类型,如保姆式妈妈、连体婴儿式妈妈、女强人式妈妈、读心术妈妈等。不同的妈妈养育类型,对于孩子产生的影响有所区别,廖老师提出:母亲需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逐渐“退出”。

 

父爱的爱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往往令人忽略,然而却是孩子获得力量、改变突破,独立自主的源泉,是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孩子爱与规则的平衡的培养,既需要母亲温柔、持的爱,也需要父亲的理性、挫折的爱。

 

王纪琼老师是中国实操型家庭系统教育专家,结合自己多年经验,与大家分享家庭教育中的规律之爱、规则之爱以及规划之爱。王老师从心理学生活的视角,把家庭与孩子的关系比作鱼与鱼缸的关系: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需要尽办法把家庭的氧含量提高。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寻求外源性的支持,努力学习与成长;内源性的支持,即家长的反省与反思;了解自己的孩子,我们才能把孩子养好。

 

与孩子确立规则,父母要把握三点:与孩子角色共振,保持与孩子的平等心,以及面向未来的心。规划是孩子人生方向,和未来的视角。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规划视角,制定规划时,需要以观察锁定行为底线,保证孩子的安全底线与心理底线;以讨论确定遵守底线,让孩子参与到规划的制定中,同时以行为坚定推动发展,在行动中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支持,有力量走向自己人生的方向。

 

讨论结束后,两位老师围绕网友关切的问题,如孩子拿别人东西、离异家庭孩子的养育等常见的家庭教育养育问题展开了讨论。在家庭教育中,需要父母具有“慧眼”,看到孩子、家庭等问题背后的真相,这需要父母学习了解家庭教育背后的规律,父母自身也需要努力觉醒与成长,以更加更恰当的方式来教养孩子,才能更好地支持孩子的成长。

 

 

 

主题分享

 

主 题:如何让孩子好好写作业

专 家:王纪琼(中国实操型家庭系统教育专家)

 

王纪琼老师做了主题为“如何让孩子好好写作业”的分享。他提到,面对孩子的写作业问题,家长应该这么做。

 

1.看清四个真相:学业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份事业;家长要从“盯着写作业”,向“管理作业”转变;关注学习行为,又要关注学习情绪;提升孩子的学习状况其实是培养领导力的过程。

 

2.识别四个错误:喜欢制造割裂,让孩子觉得他和父母是割裂的;喜欢催促;喜欢干涉,让孩子觉得做什么都是错的;喜欢替代。

 

3.实行四个流程,分低年级和高年级两个版本。

 

低年级:第一步,带孩子去学校小卖部买你和孩子都喜欢的东西,再买一个本;第二步,把孩子作业抄写到本子上,表明你很重视作业;第三步,陪伴孩子写作业,大家一起做一件事;第四步,检查签名上交,代表重视这个事。

 

高年级:第一步,亲子关系建设;第二步,时间管理,从早到晚梳理出时间模块,哪个模块玩就是玩、学习就是学习;第三步,学业管理,关注当下成绩、目标成绩、差距分析、原因分析、新目标、提升计划、奖惩措施;第四步,注重家校共育。

 

王老师还给大家提供了教养锦囊:不要再说孩子叛逆了,他们不是叛逆,而恰恰是觉醒;家长要有感受孩子感受的能力,能做到感受先行,孩子内心就不会对抗;我们要做孩子的支持者,而不是孩子的消耗者;要学会接话技术,能够接住孩子的话;要把孩子的兴趣、未来的梦想,和当前的学习联系起来。

 

他还特别建议大家去报课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只有拿着摔手机的钱去报课,拿着摔手机的时间去学习,一切才会好起来。”

 

 

专题研讨

 

主  题: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开设与运营

 

报告人:张艳萍(1879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

题  目:心理咨询中心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

 

报告人:杨小舟(馨晴心理咨询(苏州)有限公司负责人、1879项目组督导)

题   目:心理咨询中心专业设置标准化建设(拟)

 

报告人:张煜宵(纽约大学心理学硕士、“一张心理”负责人)

题  目:“酒香也怕巷子深”—心理工作室从0到n的运营与推广

 

参与人:黄政昌(心理学博士、副教授、台湾心理治疗学会理事长)

 

内陆心理咨询机构的发展与成长有很大的潜力空间,同时业内人士也共同面临一些困境。此次论坛邀请了三位在内陆咨询机构从业者、负责人以及台湾地区资深心理治疗专家黄政昌教授,共同就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开设与运营的话题展开讨论。

 

张艳萍老师是1879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张老师自身考察调研了业内不少心理咨询机构,对于目前内陆咨询机构发展、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成长以及从业现状、困境了然于心。张老师谈到,心理机构想要发展,核心点是要培养自己的核心团队,搭建团队的基础是专业团队的培养机制以及考核制度。机构需要把握机构中心、心理咨询团队以及社会服务价值三方角度来规划机构的发展问题。

 

杨小舟老师则是结合自己成立负责馨晴心理中心的经历,分享心理咨询中心专业设计标准化建设的经验。杨老师早期参观、访学过不少比较成熟、完备的心理咨询机构,从硬件设施以及软件设施两个角度进行梳理,两者建设的关键点是“以来访者的服务为第一要义”,硬件需要把握咨询机构把握专业执法、设施俱全以及伦理为先,软件则立足于专业的工作团队、工作机制以及应急联动机制。

 

张煜宵老师作为一张心理咨询室的负责人,从市场运营的角度来谈咨询室的生存发展,张老师将市场推广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0-1,这部分需要以专业以及产品为出发点;第二阶段从1-100,属于市场推广的部分,需要客户、需求、解决方案、消费者互相参考四个要素;第三阶段,从100-N,咨询机构需要找到自身心理服务的亮点,通过关系需求、知识需求、情感需求,通过文章等多种途径,提升自己的市场影响力。

 

黄老师谈到,心理机构的执业需要回归咨询服务的本质,帮助来访者回归自身。在目前还没有相关法律出台的背景下,小舟老师提到,作为心理机构负责人,应该主动对接资源,秉持行业自律的态度,如此才能保持事业长久发展。

 

总之,心理咨询业内人士的成长与发展,需要立足专业初心,寻找专业的学习、成长以及执业路径与资源,扎实走过咨询师成长的每一步。

 

 

 

主题分享

 

主 题:教育企业开始入局心理行业,心理培训或成为下一个新风口?

专 家:

孙永青(国信金控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楠(无界限营销工作室创始人、品牌思维教练)

 

随着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得到关注,教育企业纷纷开始入局心理行业,心理培训会成为下一个风口吗?本场论坛非常荣幸邀请到了国信金控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永青先生和无界限营销工作室创始人、品牌思维教练李楠老师,就这个主题进行了会谈。

 

首先,孙先生先就这个话题做了分享。他自述自己对心理行业产生兴趣,一是作为金融行业从业者和投资者,发现身边投资人的压力普遍较大,二是孩子高考时压力非常大,他研究如何缓解孩子焦虑情绪时,关注到了心理行业。

 

而将目光投到这个行业后,他发现教育心理行业等风口等了很久,期待“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然而聊风口,就要先谈怎样才能算风口,在他看来需要具备两个要素:一是需要有大量的客户,二是市场发育较为完善。

 

在孙先生看来,心理培训行业已到了风口期,他列出了几点理由:

 

首先,需求爆发。这里孙先生列了几个理由:1.从宏观背景来说,从17年以后,中国来到了经济发展的拐点,经济开始下行,杠杆率增加,负债变大,大家的生活负担变重;2.从国际形势来说,以美国为首,对中国进行经济上的封锁和打压,带来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3.三年疫情,影响的不仅仅是经济,还有大家的心理状态,心理疾病和亚健康状态的比例上升。

 

其次,用户付费意识逐渐增强,再次,国家开始重视和支持;最后,人才团队建设逐渐成形,已具备了条件。

 

经过孙先生的观察,目前心理教育培训行业相对集中在如下几个细分领域:1.学生如何缓解学业压力;2.老年人如何缓解孤独;3.职场人士在工作中如何应对压力和焦虑,此外还有面向B端的一些特殊行业,如消防行业的心理培训等。

 

孙先生以自己接触过的两家公司为例,介绍了目前主要的业务形态:一是成功之道,以培训心理咨询师和心理讲师为主,二是好心情,做的是互联网的心理咨询对接平台,并表达了对行业和公司的看好和展望。

 

接下来,李楠老师则就“如何运营心理IP”这个话题进行了分享,他谈及自己的品牌工作中和心理行业的交集,一直做品牌工作的他,发现宣传想到达成好的效果,把握消费者和受众的心理是必要条件之一,一些耳熟能详的slogan,如投资行业的“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和新东方的“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背后都蕴含了心理学原理。

 

李老师还具体介绍了自己用“最近发展区”、“多巴胺”和“内啡肽”的概念帮助英语教育产品打造学习鼓励机制的例子,进一步诠释了这一规律。

 

他提到,目前社会趋势反映了心理方面的觉醒,在教育方面,比起学科能力的建设,更重要且有待发展的是个体成熟心理能力的提升,而他最看好和最关注的群体是已经哺育下一代或者即将哺育下一代的家长群体。

 

面对“如何打造品牌”的提问,李楠老师觉得核心关键点在于:1.明确产品核心价值 2.确认细分市场 3.走入受众心智。

 

他还提到,如今的媒介环境已经和以往不同,从传统的电视广播到互联网,品牌打造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对于心理学的自媒体打造,我们要避免流量误区,要先关注文化核心的构建,然后才是流量的变现,因为前者的生命周期是更长的。

 

孙先生好奇地提出了自己的观察,他发现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大家对心理方面有更大需求,但在付费能力上又显得捉襟见肘,想问问李老师如何看待这个悖论。

 

李楠老师解答道,单纯从商业逻辑上来看,教培行业可以首要关注高消费的高净值人群,但结合产品打造的逻辑,可以关注细分市场,思考面向不同人群,分层次推出适合不同需求和不同价格定位的产品。

 

俗话说,价格每下降100元,受众群体就会呈几何量级扩大,从9.9元到几百元,到千元、万元级别的产品,都有各自的受众,而产品形态上,也不必局限于传统的一对一咨询,可以参考知识付费、课程、训练营等各种形态。

 

最后,关于教育行业如何向心理行业“转身”,孙总分析,心理行业相对小众,门槛较高,气质也相对独特,因此教育行业的那套打法,在转型时并不是“无缝衔接”,还是有一定挑战。

 

李楠老师则表示,传统教育机构在获客与市场方面有自己特有的优势,而另一方面,企业内部也要做好身份认同上的全新构建,在团队文化上实现转变,同时可能还需要外在的平台和资源的支持。

 

心理行业本身具有非标准化的特质,因此企业最终的竞争力往往体现在“打造属于自己的独特气质,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上”。虽然商业模型还在探索中,但希望大家在这条路上,能够不忘初心。

 

两位分享者都有着对行业独到的观察和思考,对谈过程中,碰撞出不少思维火花,给大家献上了一场脑力盛宴。

 

 

专家对谈

 

主 题:咨询变变变——做与时俱进的心理师

专 家:

萧文(心理学博士,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咨商与辅导研究所教授)

王建平(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两年,时代高速发展,人类的心理与精神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变化。此次大会特别邀请了两位心理专家——王建平教授和萧文教授共同讨论心理咨询的关键议题,变与不变。

 

两位老师均为心理咨询领域资深专家,在“咨询”工作的“变”上,双方结合自己专攻的心理领域,围绕“诊断”的含义、“个案概念化”、“诊断与贴标签的区别”谈到心理咨询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的变化。

 

萧文老师特别提到科技在当下对于每个个体与咨询工作目标的冲击,王老师则谈到对于“诊断”等不同心理咨询技术背后,其实是咨询师需要完成个人咨询风格的整合,核心是要不断拓展加深对来访者的理解。

 

两位老师对谈的背后,让我们看到咨询流派工作路径的殊途同归,以及咨询工作变化背后的根源是时代下的“人”在变化——来访者永远是心理工作首要的关注对象。

 

在谈及如何把握咨询工作的不变的核心这个问题时,萧老师谈到两点——好奇、谦虚;王建平老师则补充,秉持“变才是唯一不变的真理”的工作态度亦很重要。

 

 

 

 

 

 

主题分享

 

主 题:心理师的执业成长之路

专 家:林烝增(台湾空中大学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台湾咨商心理学会理事)

 

林烝增老师做客第十六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带来了主题为“心理师的执业成长之路”的分享。老师从“选择成为心理师——探索人生方向”、“积累基础与技能——酿造未来之路”、“面对来访与大众——走在职业之路”三个方向进行了具体的讲解。

 

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包含人格与发展心理学、咨询原理、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心理学、咨询心理学脉络与社会流动、咨询理论与技术、成长团体等。各流派又分为精神分析、人本/经验、认知行为、婚姻与家族治疗、后现代等。

 

林烝增老师说咨商理论各种学派、各有特色、很难说哪一个学派最好。有效的治疗师,至少深入熟悉两类治疗理论:长刷子(长期学派)和短刷子(短期学派)。当来访者愿意长期接受治疗,那么就需要长刷子进行治疗,相反则需要运用短刷子为来访者进行治疗。

 

咨商理论的五大取向分别为:心理动力、存在人本、认知行为、系统取向、后现代的建构论。每个心理咨询师在刚学习的时候,应将这五个理论系统性地全部学习,之后根据自己的爱好或者意愿选择方向去专门学习。

 

心理咨询师的学习之路是漫漫长路,从初学到经验丰富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要记得学习的初衷,这是一条修炼之路。

 

 

 

 会场二 

 

圆桌论坛

 

主 题:咨询伦理的变与不变

专 家:

安芹(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委员、伦理工作组副组长)

张继明(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副教授)

刘军(北京安定医院主治医师、注册督导师)

 

本次直播间邀请到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委员、伦理工作组副组长安芹老师,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副教授张继明老师,北京安定医院主治医师、注册督导师刘军老师,三人进行了一场关于心理咨询伦理的精彩分享和深刻讨论。

 

心理咨询伦理作为心理咨询师工作的准则,是心理咨询行业的行为规范。老师提出,咨询伦理不仅仅是来自外部的约束,而应该是由内而外的,且具有保护来访者、保护咨询师甚至保护整个咨询行业的意义。

 

随着咨询环境、服务形式多样性不断增加,咨询伦理的标准和践行也会发生改变。但是咨询的核心价值观是不能改变的,善行、责任、诚信、公正、尊重的咨询伦理总则是不能改变的。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地进行调整,在现有的情景下去整合资源,更好地为来访者服务。

 

对于咨询师尤其是新手咨询师来说,要认认真真地学习伦理精神,增强伦理敏感度,另外,寻求督导,也是帮助咨询师把握住咨询边界的有效方式。咨询师们在进入行业以及从业的时候谨慎些,未来的职业道路才能更稳健持久。

 

 

主题分享

 

主 题:给新晋心理师的告白——从业之路上的经验分享

专 家:李强(北京心理健康促进会副会长、常务理事)

 

北京心理健康促进会副会长、常务理事李强老师,为新手咨询师带来了一场主题为”给新晋心理师的告白——从业之路上的经验分享”的演讲。

 

李老师从学习和培训、见习和实习、个人体验、案例研讨演练、督导、伦理与法规、危机干预、上手咨询等8个方面,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地介绍了从0到1,如何学习、如何成长与进阶,最终成为一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

 

李老师强调了对于新手咨询师来说,个案研讨演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而浸泡式学习则有助于感受在见习实习中体验不到的部分。

 

而在如何选择个人体验、个体督导、团体督导方面,老师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新手上路的时候,团体督导比较合适,而当在个案过程中遇到了卡点时,个体督导更适合卡点的处理,以及个人咨询能力的提升,如果卡点是忧郁咨询师的个人议题而产生的,个督老师会建议咨询师通过个人体验的方式进行处理。

 

在咨询伊始时,李强老师强调了几个重点:(1)咨询师要做的事情;(2)注重真正的咨访关系出现的时刻;(3)承认你的错误;(4)病人比治疗师走得更远;(5)几乎永远不要为来访者做决定;(6)重视你的来访哭泣的时候;(7)别把解释看得太重;(8)注意职业风险。

 

最后,老师给新手咨询师送了一个小贴士:有些时候,在咨询中的某个时刻,或者是面对某个来访者,咨询师的内心会感觉自己是一个万能的人,为了来访什么事都能做到。而当咨询师对自己产生了很高的理想化的时候,也是离开了咨询师的位置的时刻,他可能处在来访者(所期望的)的家人、至亲的位置上,或者是说处在上帝的位置上,但唯独不是一个咨询师。这样的时刻是需要咨询师注意的,这样的反移情,也是咨询师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专题研讨

 

主 题:产品力-MBTI以外的心理评估工具

专 家:刘伟(医学博士、江苏大学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迟毓凯(应用心理学博士后、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李鸿东(《智导星球》项目投资人、天使投资人)

 

本场圆桌论坛非常荣幸邀请到了江苏大学医学院教授刘伟老师、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迟毓凯老师、天使投资人李鸿东先生进行了一场关于心理测评工具的实践应用和市场前景的精彩分享和讨论,深刻有趣,让人受益匪浅。

 

首先,迟老师进行了主题为“从MBTI到大五人格:心理测验的实践之路”的精彩分享。迟老师从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时间维度,为了我们介绍了心理测验的科学源头,剖析了MBTI应用广泛、争议很大的现状和原因,并提出了MBTI之外的一个在专业领域相对科学的人格测验——大五人格测验,最后迟老师提出未来心理测评会是科学与商业的融合,流行测验的科学化会增强,专业测验也需要加强商业化运作。

 

江苏大学医学院教授刘伟老师为我们介绍了MBTI以外的心理评估工具——绘画投射测验。刘老师首先解释了心理量表测验的设计原理,并且评述了心理量表、投射测验、情景测验、脑电波、面部表情等测验方式的优缺点,指出虚假回答可能会降低量表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刘老师详细介绍了绘画投射测验研究的进展和应用,提出绘画投射的学科体系已经建立,且在诸多领域进行了推广和使用。刘老师期待也相信,绘画投射会成为中国心理学走向社会的一张名片。

 

接下来,天使投资人李鸿东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人工智能-脑功能分析。李先生提出,要想了解人的行为背后的原因,就要了解大脑神经网络的表达和认知水平。人工智能-脑功能分析就是通过智能建构人脑思维运行轨迹模型,也就是把大脑的思维过程图形化,从而了解到个体的大脑发育水平,进而更好地提出指导和解决方案。目前这项技术在企业人才选拔、家庭教育、学生生涯规划、职业规划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应用。

 

最后,三位老师进行了精彩的讨论。老师们一致认为,这是心理学应用和产品百花齐放的时代,测评的市场需求非常大,也可以包容和接纳多种评估工具和形式,并且在市场化的过程中,需要非常多专业的研究者、从业者和机构去践行,最终实现共赢。

 

 

主题分享

 

主  题:孩子在长大,父母角色的转变与调整

报告人:朱淑玲(原北京景山学校高级物理教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林思恩(中科院心理所&香港中文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博士

 

在第十六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上,原北京景山学校高级物理教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朱淑玲,中科院心理所&香港中文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博士林思恩两位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这个主题上,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操作性很强的分享。

 

也许有很多家长会很疑惑,作为父母“充当什么样的角色”,这还需要讨论吗?就是这样一件笃定的事实,两位老师分别从孩子的学习进程、大脑发展两个方面做出了精彩的讲解。

 

在孩子的学习进程中,朱淑玲从实际案例出发,真实、形象地为大家分别介绍了高中、初中、小学,不同学习阶段家长的角色变化。

 

高中:鼓励、支持,无条件地信任孩子

初中:培养孩子的学习程度和方法、激发内驱力

小学:注意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也许大家会很疑惑,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顺序,细心的家长朋友会发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为孩子提供的帮助,尤其是在学习方面越来越小,而独立、自主慢慢成为了孩子的主要成长任务。

 

如朱老师所说,“当家长把责任和主动权都还给孩子的时候,孩子开始学会为自己负责任。”

 

林思恩老师从大脑发展的角度,为大家梳理了孩子成长剧本中的主线任务:大脑发展的时间跨度。她用五个简单的名词进行了概括:

 

“年龄”:生理发展的关键期;

“工龄”:大脑动用的认知资源多寡;

“智龄”:自我控制、计划、执行;

“网龄”:大脑功能的执行脑区所形成的网络;

“梦龄”:睡眠的绝对时长,快速眼动睡眠的时长。

 

了解大脑发展主线任务,才更能有的放矢地,在不同年龄阶段,担当好孩子的“大脑教练”。

在有关“梦龄”这个方面上,林老师重点强调了快速眼动睡眠的重要性,年龄越小的孩子,需要的快速眼动睡眠越多,2岁半以下大概占睡眠的50%,10岁左右占20%左右,随着年龄的上升,而逐渐减少。

 

睡眠的作用有二:1.清理白天大脑产生的垃圾,2.把海马回内的记忆内容存储到大脑皮层。年幼的孩子,保障充足的睡眠是非常有必要的。

 

最后,两位老师都非常赞同这样一个观点,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要慢慢退出孩子的生活,不以“外挂”的方式出现在孩子的学业当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