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生命之光,护佑未来希望”预防青少年自伤自杀项目 | 第三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案例展示
2021/10/27
2027

本案例来自第三届(2021)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十佳案例征集活动,内容及图片版权属于案例提供机构,禁止随意删减、转载,侵权必究!文中已隐去隐私信息。

 项目名称:“点燃生命之光,护佑未来希望”预防青少年自伤自杀项目 

项目周期:2019年至今 

服务提供方:深圳市智荟心理健康服务有限公司 

服务受益方: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青少年、17个社区居民) 

所属领域:青少年身心健康社会心理服务

 

 案例摘要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预防青少年轻生行为,刻不容缓!!!

 

“我看不到任何希望”“我真的活不下去了”“我就是想死”……这是自杀者的“告别”吗?不,这是他们的“求救”!

 

脸色苍白的平平(化名)呆呆地看着窗外的黑暗,听着滴答声的秒针已过了午夜十二点,但没有丝毫察觉。“我不开心,烦躁不安,没有活下去的理由,只有割手腕的时候感觉舒服一点……”

 

“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自杀的想法?”咨询师问。“一年以前了,最近两周特别强烈。上个月班上有个同学跳楼自杀了,我一直以为我会比他先死……这一年多我经常在晚上坐在家里的9楼阳台,趴在阳台上看跳下去的落地之处。”

 

平平是初一女孩,只有13岁。在前几次咨询的过程中不愿说话,经过咨询师的耐心陪伴与引导,愿意用绘画及做沙盘游戏的形式来进行情绪积压、情感创伤、不安恐惧等的释放、慢慢尝试表达与沟通……

 

经过多次的咨询最终达到了良好的咨询效果,恢复了笑容、有了朋友、找到了活下去的价值与希望。

 

还有14岁的晓晓、15岁的园园、16岁的小福……一个个年轻鲜活却不见笑容的生命,都因为有轻生倾向或多次自杀未遂,被带到医院心理科及心理服务站的咨询师面前。

自2019年9月以来,布吉街道社会心理服务站在近两年的服务工作中,坚持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四位一体”协同育人的原则,多部门联动,围绕青少年轻生防控工作,及时发现、有效预防,高效快速介入轻生防控工作。切实保护青少年人身及生命安全。

 

关注和预防青少年自伤自杀,呵护心理健康,守护家庭幸福、托起民族希望。

 

 案例背景 

 

根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关于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等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要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19~2021年10~18周岁抑郁症伴随自伤、自杀倾向的青少年占患者总数比例达到达20%。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布吉街道作为龙岗区重要辖区,人口、学校众多,共有25所中小学,其中10-18岁学生人数近18000人,在来站咨询的青少年中,41%出现自残自伤甚至自杀等行为,严重危害着青少年身心健康。

 

布吉街道社会心理服务站(以下简称布吉心家园)成立于2019年9月,设有来访接待室、心理咨询室、心理热线值班室、沙盘游戏室、音乐放松室、心理宣泄室等功能室,配备专业全职心理咨询师,专注突发事件心理应激干预、防控青少年轻生介入和重点人群关爱等领域。成立以来,现场疏解9名轻生青少年,成功干预有自伤行为和轻生心态青少年154名。

 

 

 需求分析 

 

一、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保障家庭幸福、社区稳定、社会和谐,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任务。

 

根据《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要求到2022年底,实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指标的阶段目标,基本建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落实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预防干预措施,加强重点人群心理疏导,为增进儿童青少年健康福祉、共建共享健康中国奠定重要基础。

 

二、现代青少年普遍存在抑郁、焦虑等情绪状态,急需社会高度重视。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从小学到高中,随着年级增长,抑郁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一个人自杀可以持续影响家族3代人,至少给周围30人造成影响,是和谐校园建设中极不和谐的声音,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布吉心家园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大部分青少年能意识到自身情绪以及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宣泄和处理方式,导致情况愈发严峻,直至出现自残自伤甚至自杀等行为,急需引起全社会重视。

 

三、中小学竞争激烈形成紧张、白热化的校园环境,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得到更有效的关注和支持。

 

深圳作为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严重倒挂的发达城市,教育资源存在地域差别、分配不均衡等问题。布吉街道作为龙岗区老旧城区之一,人口多,外来务工子女多,导致出现学位紧缺、好学校竞争异常激烈等情况。家长迫于升学压力,大量给孩子报班补习,期待增强孩子的竞争力,紧张、白热化的社会竞争伴随其成长。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基本没有空余休闲、放松时间,而作为竞争的主体,青少年在自身身心发育均未成熟的阶段,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如未得到及时正确引导,势必影响身心健康成长。

 

四、现代社会双职工家庭,父母和子女均疏离心理卫生知识,易忽视心理健康,亟须提高家庭介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深圳作为一线城市,父母基本上以双职工家庭为主,忙于工作,孩子要不由长辈代为照看或独自在家,或送到托育机构、补习班等。很多家长在家时间少,可能一天当中陪伴孩子的时间都不超过一个小时,加上对心理卫生知识的陌生,容易忽视对孩子心理情绪方面的关照。很多时候,当孩子的情绪、心理方面出现问题,家长还根本没有察觉。部分家长在孩子主动表达自己的情绪、心理问题后,仍然不重视,甚至觉得孩子是在找借口或是矫情,导致孩子情绪、心理严重受创,变得不再愿意透露自己的心声,越来越压抑自己的内心和情绪,心理健康问题愈发严重。

 

 服务过程 

 

一、通过创新工作机制、着力协同联动,构建轻生防控介入工作体系。

 

(一)全市率先建立形成有效介入轻生防控工作机制。充分依托街道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街道社心服办)统筹推动职能,心理服务站全程参与,率先全市创建《布吉街道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街社联动机制(试行)》《布吉街道轻生人员心理危机协同干预工作指引(试行)》《布吉街道主要职能单位参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职责指引(试行)》《布吉街道社区心理健康“守门人”危机干预及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布吉街道轻生人员心理危机干预个案转介制度》《布吉街道轻生人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报告制度》《布吉街道轻生人员心理危机干预协作制度》等8项配套机制,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构建轻生防控介入工作体系。

 

(二)全市率先建立形成轻生防控介入协同联动工作体系。

 

按照“统筹建设、互为中心,条块结合、衔接递进,联动贯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各用其长,互为支撑、协同推进”的工作方针,“街道服务站、社区服务室、重点场所服务点”三级工作架构在信息集成、预测预警、咨询评估、干预支持、健康教育、热线服务等工作板块形成定位明确、职能清晰、衔接有序、密切协作、有机融合的轻生防控心理介入联动工作格局,率先全市打造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四位一体”工作网络和“十位一体”关爱帮扶机制,实现街道、社区、学校、社康、残联、监护人、社区民警、网格员、精防社工和布吉心家园协作管理服务,介入轻生自杀、学业压力、家庭矛盾、网瘾断食、抑郁自残等重点个案163例,有效防控个人极端案件发生,切实维护社会大局安全稳定,保障家庭和谐幸福。

 

二、通过积极预防为主、综合干预为辅,构建轻生防控介入工作模式。

 

(一)坚持需求导向、预防为主,提供“定制式”服务。实施获共青团龙岗区委员会2021年度“我为青少年办实事”项目创新大赛一等奖的“麦田守望者”预防青少年自伤自杀项目,守护生命、筑造和谐;在服务的过程中,注重根据需求设计匹配“个性化”服务方案,提供“定制式”服务内容。

 

通过效率高、效果好的团体心理、体验式主题活动等辅导形式,依托心理绘画、沙盘游戏、音乐疗法、心理剧等多种艺术治疗手段,帮助青少年缓解和处理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通过对青少年父母开展个案辅导、家庭治疗、团体活动等专业跟踪辅导,帮助家长学会管理情绪、减压方法,关注和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改善亲子关系、提高家庭整体教育素养。

 

通过社区心理健康“守门人”危机干预及生命教育服务,以预防伤害为目标、宣讲为手段、自杀识别及预防为主要内容,培育个人阳光心态、提升幸福心理指数、,传授相关知识技能、提供自助助人渠道,教授做自己、家人、社区邻里的生命“守望者”。自项目服务开展以来,介入满意度调查满意率达95%,广受好评。

 

 

(二)坚持问题导向、干预为辅,开展“实用型”服务。围绕辖区青少年自伤自杀发案率较高的热难点问题,通过15场生动性、趣味性兼备的团体艺术治疗活动,使其全身心投入、高度接受,帮助受助青少年学会自我打开心扉、释放压力、管理情绪,调整负性认知,体验爱与美,发现希望,珍惜生命。

 

同时专业咨询师在活动中及时观察、评估、发现有自伤自杀想法及行为的青少年,保持高度关注,现场及时疏导和干预,并做好记录,建档保存,事后积极做好回访跟进服务。根据需求进行个案线上线下“一对一”疗程干预,并结合家庭、学校协同参与的介入模式,共同协助当事人处理和解决心理困扰,及时干预轻生行为,促进心理健康,共接待青少年咨询396人次,服务时长 716小时,其中有自伤自杀想法及行为154人次,成功干预率100%。

 

三、通过专业支撑、重点培育,构建轻生防控介入本土化专业工作力量。

 

1、精细设计课程,配备高质量师资。切合实际工作需求,面向工作体系成员单位心理服务专职人员、社区工作者、心理志愿者、热心人等,开展专家讲座、生命教育宣讲、伤害预防、自杀危机干预救援 、表达性艺术治疗等常见轻生心理问题及应对技巧、互动体验与分享交流等主题赋能活动,培育本土化轻生防控心理介入专(兼)职人员98名,有效提升工作队伍的服务意识、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服务。邀请国内知名心理专家为辖区学校心理老师和德育老师开展《防疫常态下在校师生心理问题支持与危机干预”研讨沙龙》《表达性艺术治疗心理团体》等系列团体辅导,实施重点赋能培训。

 

2、定期专业督导,保障学以致用。每年定期开展10场青少年心理服务主题实操训练、专业督导和经验交流研讨会,为心理服务队伍培力增能。2019年9月至今,共组织心理健康培训实施85场、讲座24场,赋能辖区重点单位骨干员工、社区网格员、调解员、安全员、巡防员、治保主任、群防群治骨干、专业社工和志愿者等6000余人次。除现场授课外,组织开展线下研讨交流活动14场、线下大型宣传活动16场、编写及发放《心理健康科普百宝箱》25000份、美篇135篇、阅览人数108295人次,进一步夯实心理服务骨干的学习实践效果,强化其对心理服务技巧的实战应用,提升介入青少年自残、自伤、自杀行为的实践水平。

 

四、通过固化成果、宣传推广,构建轻生防控介入社会参与氛围。

 

(一)采用线上、线下双主线广泛深入宣传。线上,借助粤心安、布吉心家园、安心驿站、社区心理服务室、党群服务中心、社康心理咨询室、学校心理咨询室等平台,通过微信群、美篇、公众号方式深入宣传“自杀一个都太多”轻生防控理念;线下,一是制作项目海报,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学校等宣传栏进行张贴和宣传;二是在团辅活动、户外宣传活动中展示海报、发放心理健康手册、折页、宣传单进行广泛宣传和推广;三是引导青少年及家长加入学习交流微信群,群内会每日心理知识分享及活动资源发布。

 

(二)输出成果,有效营造人人关注的氛围。制作完成《心理健康科普百宝箱-珍惜生命携手同行》科普手册1册;摄制完成青少年危机干预宣传片《港湾》1部;正在编写《为爱而生》心理咨询服务案例集1册。项目团队积极普及和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服务内容获得民主与法制网、深圳商报读创、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深圳晩报、深圳侨报、绿色光明网等媒体报道65次。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广泛宣传心理健康服务,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社会关注度,强化了居民群众尤其是在校青少年心理健康自我管理的意识。

 

 成效评估 

 

一、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布吉街道轻生预防心理危机协同干预工作机制,多部门联动效能得到充分撬动发挥。该项目创立了“街道平台-社区平台-重点单位平台”三级工作架构,以“跨界合作,整合资源”的工作方法,打造了一个多元参与和跨界联动的创新服务平台,突显基层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在社会心理服务领域独有的优势,从社区管控层面和心理援助层面建立起软硬兼备、内外合力的轻生防控工作架构和体系,组成的预防自伤自杀工作网络切实发挥保护青少年人身及生命安全的作用。

 

二、组建一支98人的本土化专业心理志愿者队伍,其中青少年志愿者21人,打造在校青少年“关爱生命 激发希望”轻生防控心理介入服务网。

 

三、项目开展中及时发现、评估,前期进行预防,中期进行干预,后期及时转介,个案长期跟进和家庭治疗,成功改善了21名青少年抑郁心境、认知调整、自伤自杀想法及行为,促进了亲子关系,帮助他们恢复了笑容、改善了人际关系、找到了活下去的价值与希望,重新回到了学校。

 

四、项目获得深圳市青少年基金会青少年社会心理服务一等奖,并上线腾讯99公益进行筹款和推广,参与捐款达到2000人,关注人次超过两万人,使更多家庭开始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携手健康成长。

 

 

 项目价值与意义 

 

一、青少年及其家庭受益

 

对于青少年自身,可以帮助青少年对于自我的情绪状态、压力宣泄等心理健康问题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应对能力,预防和减少自伤自伤等严重行为,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对于其家庭而言,可以提高家庭成员,尤其父母的意识,关注和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保障家庭完整、和谐。

 

二、社区、社会受益

 

青少年自伤自残等行为问题以及轻生事件的减少,可以保障社区和社会稳定、和谐;同时提高广大社区居民的意识和关注程度,营造良好的社区、社会氛围。

 

三、项目创新性、可推广性

 

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主要采用绘画、心理沙盘、心理剧、心理互动游戏等艺术疗愈的形式,告别“你讲-我听”的枯燥、单一的活动形式,可以让参加者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全身心投入,达到更好的预期效果,创新性、可推广性更强。

 

四、“引导-发现-预防&干预”形成完整的闭环服务机制体系

 

本项目通过加强与街道维稳综治办、团委、教办、派出所、各社区以及辖区各中小学学校的沟通配合,围绕青少年轻生防控工作,完善部门—社区—学校的协同工作机制及心理服务转介机制,建立由家庭、学校、社区、职能部门和社会组成的预防自伤自杀网络,及时引导-发现-预防-干预,切实保护青少年人身及生命安全。

 

 专业反思 

 

一、个体因素。在服务程中发现,大部分出现自残自伤甚至自杀行为的青少年,普遍存在性格内向、缺乏社交、家庭不和谐等现象,导致与外界接触少,隐秘性强,不容易被大家发现和知道。

 

二、家庭因素。因家庭内的冲突、缺乏家庭温暖、身体虐待、混乱的亲子关系与不良的亲子沟通模式易引起自伤自杀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接受信息、心理发育的节奏越来越快,导致出现自残自伤甚至自杀行为的青少年群体逐渐向低龄化发展,小学阶段出现自残自伤甚至自杀行为的群体也越来越多。

 

三、社会因素。在服务过程中发现,大家(包括父母、长辈、青少年自身以及社会等)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关注意识不足,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受关注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专业因素。目前社会上从事社会心理服务的人员较少,专门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更少,很多社区、甚至私立学校都没有配备相应的心理咨询师、心理老师。而心理服务专业人员不足,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心理服务的覆盖范围和深度。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