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手拉大手 创建文明村——关爱乡村青少年心理健康 | 第三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案例展示
2021/10/26
1993

本案例来自第三届(2021)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十佳案例征集活动,内容及图片版权属于案例提供机构,禁止随意删减、转载,侵权必究!文中已隐去隐私信息。

 项目名称:小手拉大手  创建文明村——关爱乡村青少年心理健康 

项目周期:2017年至今 

服务提供方:靖远关爱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服务受益方:靖远县青少年儿童及家庭 

所属领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案例摘要  

 

2017年7月,靖远关爱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组织志愿者进社区、乡村开展《如何快乐陪孩子做好暑假作业》、《如何处理好六种关系轻松的学习》等主题心理健康服务讲座,拉开了提升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探索之路;配合检察院进行“守护留守花蕾,关爱女童成长”的法律、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对本县的高、中考学生及家长开展减压活动,进入县若笠乡碾湾坪移民小学开展困境儿童系列心理辅导,省教育厅、妇联确定为“甘肃省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疫情期间在团县委的指引下组建心理援助热线,招募志愿者心理咨询老师130余人,开展心理疏导、心理健康宣传等活动,被白银市文明办评为“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志愿者参加云端第十四届中国心理学大会学习时启动“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志愿服务”活动;在靖远职中建立了“靖远县青少年心理健康教学实践基地”;多名志愿者聘为甘肃省城市社会心理研究智库研究员。

 

几年来,服务中心进行心理健康讲座80余场,受众2万余人次,同时对本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百余人进行心理关护,活动多次被相关媒体报道。

 

 案例背景 

 

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健康发展,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要求,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素质发展。服务中心探索将西方心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心理学本土化、生活化、民众化,提倡全民健身的同时也健心,遵循用心灵温暖心灵,让更多的人因心理学而受益的服务理念,坚持“全覆盖、高质量、广受益”的发展理念。

 

按照靖远县政法委等部门印发的《靖远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求,推动靖远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家庭、学校、社区四位一体共同发展,积极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将心理健康服务作为本中心的重点服务内容,组织心理服务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制定个性化疏导方案,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预案中,对高危人群持续开展心理援助服务。

 

 需求分析 

 

一、易地搬迁造成心理失衡

 

为更好的解决贫困群众生活问题,将个别偏远地方的群众集中在一起,方便群众生活和改善群众生活质量便形成了易地搬迁地区。靖远县刘川镇的居民多为异地安置搬迁的,他们当中既有迁到本地近20年的家庭,也有迁入之本地2年的家庭。搬迁群众存在一定的心理失衡问题,包括抵触心理、不信任心理、封闭心理、排斥心理等,从而形成了该地区特有的家庭模式、心理状态。贫困山区及生活方式导致出现很多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比较多。搬迁后孩子们需要适应原教育方式和本地区教育方式的改变及同学、朋友关系的改变由于家庭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氛围变化较大,导致搬迁子女普遍存在以下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出好动、不喜欢同其他孩子分享玩具、学习被动、畏难情绪严重,性格孤僻、自卑、不善于交际、抗挫能力、适应新环境能力较差等现象。

 

二、暴力沟通家庭普遍存在

 

传统家庭教育如“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庝、骂是爱”、“刀子嘴、豆腐心”等模式使家庭存在夫妻关系紧张、不和,殴打配偶或儿女的家暴形式,婆媳关系、翁婿关系不和,妻子离家出走、久居娘家不归,婚姻关系出现变化等现象,甚至于引发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命案。这类家庭问题也引发了青少年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温暖缺少,造成青少年犯罪和被害群体增量。

 

三、青少年儿童安全问题突出

 

青少年儿童的生活无非以学校和家庭两点为主,在校期间,学校可以尽到监护职责,防止意外发生,而学校之外的时间,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孩子的安全问题便是最大的隐患,存在摔伤、动物咬伤、碰伤、溺水、坠楼、烫伤意外伤害等安全问题以及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和不法分子的侵害,如抢劫、拐卖、性侵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将形成代际传递,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社会融入。

 

服务中心将刘川镇中学、张滩村小学列为重点实施项目场所,共有学生590多人。制定了对老师、家长及孩子们开展了心理讲座及辅导的志愿活动的方案,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引导做好文明父母、文明家庭,处理好邻居关系,建立文明新村的理念;同时对邻里关系紧张的群体进行个别沟通,让他们懂得只有让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环境和谐,孩子们才能更好的安心学习、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服务过程 

 

经过不断的探索,针对农村青少年身心健康关爱需求,服务中心在不同学校、乡镇总结服务效果后在这两所学校采用1234567模式进行一学年的服务:

 

一、针对村民和学生进行1次的口腔检查义诊或口腔保健知识宣传;

 

二、进行2场法治教育课,宣传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法等,让更多的村民和学生知法、懂法、遵法、守法、用法。

 

三、对刘川镇的3名心理辅导员通过网络或面对面培训2次,让心理辅导员熟悉心理咨询个案接访流程;

 

四、对班主任及其他老师的心理健康和职业素养讲座4课时,让老师们能够认识到让青少年如何表达情绪情感,及时引导他们正确地去表达情感;

 

五、给家长进行5课时的体验式心理讲座,让家长懂得更好的创造育儿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利用非暴力的方式方法跟孩子沟通;

 

六、针对青少年儿童进行6课时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让孩子们懂得表达情绪情感,懂得爱的方式方法,懂得分享和团结合作,让高年级孩子们懂得如何应对挫折、进行生命教育、认识自我;

 

七、跟踪7个家庭个案,通过观察幼儿、儿童家庭教育里面的方式方法的正确与错误,引导做好文明父母、文明家庭,处理好邻里关系,建立文明新村的理念。

 

在活动中,进行法律、卫生、心理咨询三方合作,对不同行业的志愿者进行培训,让他们理解活动的意义及自己专业对本项目的作用。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采取对应的服务内容。特别是运用心理学的团体辅导为普遍性关护方式方法,通过筛选对需要关爱的家庭跟进处理,采取倾听、开放式提问,对介入的家庭成员给予热情、尊重的服务,对在咨询中收集的信息保密,咨询中采用投射、催眠、心理情景剧等技术。

 

实务案例:妈妈,爱我您就抱抱我

 

小乐(化名),女,汉族,初中在校学生,身体瘦弱,与妈妈、弟弟一起租住在学校附近。被医院诊断为重度抑郁症服药。食欲差、不想吃饭;晚上睡不着;有幻听、幻觉现象;有自杀、自残史。日常生活中与妈妈争吵较多,与弟弟有共同话题,交流多。爱美,自己偷偷藏了化妆品,被妈妈责骂。

 

志愿者第一次见小乐,她基本上不说话,回答问题的方式方法就是摇头和点头,让她随意画一幅画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她在画上写了一段话:抑郁的人沉在海底死亡,快乐的人浮在海面求生,而我时而沉在海底、时而浮在水面、时而却溺水于此,不知道我是否活着,我觉得这是一场劫,也许我早死了,只是灵魂在此无归处,我不想再假笑了。辅导中志愿者要求小乐与妈妈拥抱链接,小乐排斥,拥抱中断。

 

第二次见面小乐提出首先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睡眠问题。运用催眠方法,设置睡眠时间,感受睡眠和梦中的美好。她完全的放松后开始流泪,志愿者告诉她,每个来访者在咨询师面前流的泪都是有价值的,能够理解,懂得她。小乐与家人从开始的抗拒排斥慢慢缓和,小乐终于接受妈妈的拥抱,家庭成员之间关系逐渐融洽。

 

第三、四次见面后她饭量增加、睡眠状况较好,幻听、幻视觉消失。学校进行登记特殊群体学生,本人如实填写重度抑郁症状,得知她重度抑郁的同学互相议论,并出恶言说:你如此难受的活着,还不如去死。小乐听到同学们的议论后情绪低落,再次用小刀划割手腕。

 

通过ABC原理告诉小乐,影响我们行为的是我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而并非事件本身。所以,我们要用正确的想法、看法,对事件作出正确的应对。小乐很纠结,无助,被学校的学生污名化这件事对她影响很大。希望做自己,又在意别人的眼光。咨询师专心倾听,小乐谈论别人对自己看法是否重要。从外号开始,胖圆、张飞人、张三丰、张黄鸭、小短腿... ...引导从正向理解外号的意义。了解是否存在校园欺凌,以及被同学恶意语言攻击后的感受。导致情绪波动大的原因,还因为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

 

通过削铅笔的例子,让小乐体验成长与挫折相伴,成长过程中会有伤痛,如果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就需要不断的尝试痛与努力。然后让美丽的助手老师对小乐进行长时间拥抱让她有安全感,感受到温暖和爱。教会小乐应用心理平衡术、蝴蝶拍等方法进行放松,利用想象未来的学习生活,使小乐更有信心去面对。小乐也会根据要求和妈妈进行互相拥抱。

 

第八次咨询结束后,与小乐开始做告别提示,小乐说自己舍不得,感到被抛弃,因此出现情绪反复低落状况,对美女志愿者有移情现象。同时对她进行团体辅导活动,经过两次告别仪式的处理,情绪稳定,脸上笑容越来越自信。

 

在服务过程中,每次留作业给小乐和家长,帮助凝聚家庭力量,利于她的恢复。小乐的作业:每天记录开心的事,写出自己的优点和家庭成员的优点,甚至于老师和同学们的优点。家长作业:写出家庭成员的优点,贴在家中显眼的位置,可随时补充优点,妈妈持续坚持和女儿拥抱。三个多月后使来访者脱离原症状,恢复正常的生活学习状态中。

 

 成效评估 

 

一、项目有促进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保持的积极作用

 

本项目以树立健康向上的心理培养为主,用削铅笔原理跟学生们分享成长中面对挫折如何处理;通过发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探寻自身的心理问题;通过简单有趣的方法消除消极情绪,培养孩子们积极乐观的态度。从学生与父母关系、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同学关系、学校关系、学科关系及关爱自己、积极面对生活等方面进行了专业的心理辅导,对九年级中考学生面对的自身压力、考前压力也给予引导自我调节,收到了良好的辅导效果。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到心理辅导带来的益处。从《民法典》将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刑法》将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下调为12周岁。说明当下的青少年自主能力增强了,认知能力提升了,法定的责任感强化,这都需要加强跟学生们的交流。引导学生们远离校园欺凌,特别是防止语言暴力造成的伤害。服务中心志愿者们授课时听到刘川张滩小学校长对他们说,心理课堂上有些孩子回答问题活跃是我没有想到的,心理讲座还可以这样讲呀,校方的反馈是对志愿者老师最好的鼓励。

 

二、项目有促进学校教职工身心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

 

心理辅导讲座明确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认知,提升了教师承受教育焦虑的水平,增强了教师职业幸福感等内容,引导教师客观、科学、准确的认识自己的职业角色,并能够愉快的接受这一角色、长期的适应这一角色。积极培养他们对自己本职工作的兴趣,激发自己的工作热情,真诚与学生沟通、交流,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一颗积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工作与学生,时时处处做到宽以待人,敬业乐业提升教师这一职业角色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与满足感。

 

三、项目有促进邻里互动关爱融洽心理建设的积极作用

 

造成心理失衡的原因很多,且因对象的不同而各有各异,也很复杂。大抵来说,新村移民是对全新环境的人事不熟以及地方陌生而导致的心理失衡期。我们就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他们克服困难,锻炼他们的能力。最开始的时候,配合县乡扶贫政策,引导帮助他们选择一些自己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作为突破口,力争首次行动成功。因为首次行动的成功意义重大,往往能够打破以往的局面,使情况出现新的转机,这样就会大大地增强独立个体的自信。通过这些方式让他们明白在各种努力之中,自己所选择的并不一定是最差的,并且能够战胜自我。最后还要让他们不要忘却,生活是很长的,既要有长期目标,又要认认真真地度过每一天,避免心理状态的失衡。因此对于刘川镇移民来说,让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愿望得以实现、经受得起挫折,才能适应新环境,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脱离困境,轻松迎接美好生活。

 

四、项目发挥了文明乡村建设和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普遍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各种压力,这些压力将给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带来一定挑战。心理服务是疏解乡村居民各种压力的最佳选择。心理服务可借助心理学手段帮助村民们建立一套预防和疏解压力的方法,避免产生紧张和焦虑的情绪,或者在出现不良情绪后能及时有效地进行疏导,有效地化解生活中各种问题矛盾,有效地化解家庭里的不良情绪,有效遏制因家庭矛盾化解不及时引发各类民事纠纷甚至刑事案件,让他们在轻松的状态下投身乡村振兴建设。


 项目价值与意义 

 

该项目的实施,为该村移民制定出合理的追求目标,这样他们才不会出现自负和自卑的心理,以便到达成功的彼岸。让村民们得到安全感、认同感、归属感,邻里关系更加融洽,提升他们的幸福感。从而使得张滩村村民因生产生活环境发生的改变以及留守、单亲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让家长及孩子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群体中去,让文明体现在每一个村民身心里。

 

 专业反思 

 

一、宣传欠缺,家长健康知识单一

 

服务过程中有些家长在孩子都已经无法正常上学的情况下,不承认孩子有心理问题,因为他们不懂健康是从身体、心理、社会功能及道德等多维度来衡量的,他们只是带孩子四处求诊问医,不会跟孩子一起接受心理咨询或援助,说明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还是不到位,对心理服务的认知和接受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认知不足,学校配合难度较大

 

联系有些学校时会遇到相关负责人说小学生不会有心理问题的;高三、初三的学生不敢减压、放松,我们对学生们提信心、增压都怕考不好,还敢让学生们接受减压。管理层、教育者认识不到心理学对青少年学习、生活的影响,只是将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落实在文件里、档案中。

 

三、地区偏僻,专业培训机会较少

 

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们身处西部落后地区,能够接受到专业的心理服务培训技能机会相对较少,服务能力水平有限,他们需要专业老师的督导和引领,提升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服务质效。

 

四、资金稀缺,课程研发投入不足

 

项目服务过程中的一些课程研发、资料设备购买等方面都需要资金注入,希望政府、学校、社会、媒体在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投入更多些、支持力度更大些。

 

感谢陈晶医生(天津和平援靖医生)、詹启生教授(天津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张海钟教授(兰州城市学院城市社会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张晓丽教授(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对服务中心工作的支持、引领和帮助。呼吁更多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开展基础研究的同时,主动走向社区、走向田野、走向民众、走向媒体、走向西部,为人民大众提供心理科普、心理答疑,促进社会心理和谐健康发展,为社会治理现代化做出学科贡献,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