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吉街道“心晴之家”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社会心理服务项目 | 第三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案例展示
2021/10/26
2587

本案例来自第三届(2021)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十佳案例征集活动,内容及图片版权属于案例提供机构,禁止随意删减、转载,侵权必究!文中已隐去隐私信息。

 项目名称布吉街道“心晴之家”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社会心理服务项目 

项目周期:2020年4月-现在 

服务提供方: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办事处 

服务受益方:布吉街道辖区内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 

所属领域:特殊群体社会心理服务

 

 案例摘要  

 

布吉街道目前登记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超过1000人。由于精神障碍的病因复杂,一般难以彻底治愈,需要长时间的维持治疗与监护,使得患者及其家属对坚持治疗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同时,给患者本人及家属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

 

研究表明,情绪紧张、心态消极、监护无力、服药异常、家庭冲突等因素,都容易导致患者病情复发,甚至出现自杀及伤人等肇事肇祸事件,危害家庭幸福、社区和谐与社会稳定。

 

针对布吉街道精神障碍康复者群体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结合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布吉街道于2020年4月起采取“社会心理服务+精防”模式,实施《布吉街道“心晴之家”精神障碍康复者及家庭关爱社会心理服务项目》,将社会心理服务导入精神障碍患者“五位一体”稳控网络中,率先全市形成“街道+社区+小区+社会心理服务+社康+残联+精防社工+社区民警+网格员+监护人”“十位一体”联动工作机制,通过为精神障碍康复者及其家属提供专业心理服务,帮助精神障碍康复者及其家属纾解情绪、改善人际关系和家庭环境,提升家属效能感,减少监护人缺失或监管无力和服药异常情况,减少病情复发的风险。

 

 案例背景 

 

一、政策背景:

 

1、为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国家和省、市、区、街道制定了一系列精神卫生工作相关规定;

 

2、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要求;

 

3、《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号),要求“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加强心理健康人才培养。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完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

 

4、《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19-2021)的通知》,全面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图片

图片

 

(布吉街道精神障碍重点人群心理服务宣传活动)

 

二、工作背景:

 

1、严重精神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持久妄想性障碍等六类,不同程度损害患者的社会功能,给患者本人和家属以及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担。在我国,卫生健康委、民政部、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残联等众多部门参与到了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当中,但家庭仍是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一生中最坚实的支柱。作为患者家属,不仅需要照料患者的生活,还承担着防范风险、观察病情、监督服药等重要责任。我们对106例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了心理辅导,结果显示患者家属在心理、工作与生活上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困难和痛苦,需要全社会给予理解、关心和支持。

 

2、布吉街道贯彻上级有关精神障碍患者社区管理工作部署及要求,在早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精防“五位一体”工作网络,构建了“五合一”精神障碍患者服管控平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长期维持治疗过程中,因为监护缺位、服药异常等原因,导致病情复发率高、肇事肇祸等现象时有发生;

 

4、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负面信息冲击,让人产生情绪波动和精神活动上的变化,疫情期间出行不便可能造成就医、购药难,人际隔离导致康复者缺乏社会支持,加上春季是精神疾病复发的高发期,精神障碍康复者面临着病情复发的危险;

 

5、为促进居民心理和谐,减少恶性事件发生,提升居民幸福感,布吉街道于2019年全面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配备了一支专业的心理服务队伍,在构建“社会心理服务+精防”“心防+治疗”的新型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关爱支持系统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需求分析 

 

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位于深圳市中部,南邻深圳腹心地带罗湖区,是深圳较早的建成区,曾经是深圳经济特区的城乡结合处,地理位置特殊。目前建成区面积9.95平方公里,下辖17个社区,管理人口57.3万人。人口高度密集、非户籍人口占比较高,人员流动频繁、人口结构复杂,其中登记在册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超过1000人,给辖区社会治理带来较大的挑战。

 

精神疾病病因复杂、彻底治愈极其困难。精神障碍患者一般需要长期的治疗。患者在生活、学习、就业、人际交往及融入社会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困难,导致患者出现压力过大、情绪不良、治疗信心不足、依从性不够、服药异常等情况;同时,患者家属在长期履行监护职责及照料精神障碍患者生活的过程中,要应对经济、社会歧视等压力,且难以看到希望,容易产生心理倦怠,积压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造成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监护缺位等问题。这些问题常常导致精神障碍患者病情复发,隐藏肇事肇祸风险。

 

针对辖区精神障碍康复者群体的服务“盲区”,亟需为精神障碍康复者及其家属提供社会心理关爱服务:

 

1、帮助病患调整

帮助康复期精神障碍康复者调整情绪、改善人际关系,改善康复者治疗依从性,减少因服药异常(不规律服药或自行停药)而导致病情复发更好地回归社会;

 

2、支持病患家属

精神病病人对家属的不正确的态度和生活中的各种不良刺激均可使精神病患者家属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对病人家庭的心理卫生教育和对病人进行支持性的心理治疗和社交技能方面的练习,帮助患者家属或监护人舒缓压力、调节情绪,提升其监护能力及信心,减少监护人缺失或监管无力情况的发生,改善病人家庭和四周环境的人际关系,有助降低精神病患者的复发率,显著减轻患者家属负担心理;

 

3、协助精防医生

协助社区精防医生针对家属开展患者服药、换药、预防复发等方面的知识普及和心理卫生教育,提升治疗效能;

 

4、调整家庭成员关系

创造轻松融洽的家庭氛围,塑造有利于患者康复的家庭环境,缓解人际压力,降低患者焦虑和紧张情绪,减少病情复发的风险;

 

5、干预心理危机

密切关注风险个案,及时协同街道、社区、公安部门及精防社工等开展心理危机干预,降低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风险。

 

 

图片

图片

 

( “打开一扇心门”社区精神障碍患者家属支持小组活动)

 

 服务过程 

 

布吉街道采用“社会心理服务+精防”模式,通过采用购买服务,引入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团队,为辖区精神障碍康复者及其家庭提供相应的社会心理服务。

 

一、精心策划,创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模式

 

布吉街道在精神障碍患者社区管理方面,早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五位一体”工作机制,搭建了“五合一”精神障碍患者服管控平台,并取得了较好的服务效果,但仍存在少数患者的监护缺位或无力、服药异常、家属不堪重负产生心理障碍等问题。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爆发后,由于疫情负面信息冲击、出行难、就医难、购药难、社会支持少等问题,导致患者病情复发情况大幅增加。

 

结合布吉街道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布吉街道通过创新“社会心理服务+精防”模式,将社会心理服务导入精神障碍患者“五位一体”服务管理模式中,拓展形成“十位一体”工作联动机制,通过为精神障碍康复者及其家属提供社会心理服务,包括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团体心理辅导、家属互助支持小组、个体心理辅导等服务,帮助康复期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属纾解情绪、改善人际关系和家庭环境,提升家属效能感,减少监护人缺失或监管无力和服药异常情况,降低病情复发的风险。

 

二、深入宣传,提高项目的知名度及服务的可获得性

 

为提高项目知晓度,让更多的服务对象得到社会心理服务的支持,项目组织方主要通过如下方式进行宣传:

 

1、通过微信公众号、南方号、美篇等相关线上媒体平台,以及在街道各社区张贴海报及发放宣传单等方式,积极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增强患者及家属主动求助的愿望,同时宣传项目服务内容和获取帮助的途径。

 

2、加强与各社区及相关部门合作(如残疾人职业康复中心、社区平安联合会、楼栋长联合会、精防社工),通过“十位一体”等相关渠道,开展线下宣讲活动和各种心理健康主题讲座,面对面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宣讲,积极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宣传项目及团队。

 

3、开展社区心理卫生知识宣传活动。通过派发宣传单张、印制关爱信息卡等方式,针对社会大众开展精神卫生普及宣传,以改变社会大众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歧视,培养重视精神障碍家庭帮扶的良好氛围。

 

三、街社联动,主动发现个案服务需求

 

1、建立街道和社区联动合作的心理服务机制。

与社区工作站、党群服务中心等紧密合作。例如,通过与党群社工、网格员、物业管理等部门合作,持续挖掘社区潜在个案。街道、社区工作人员以及精防社工等部门,认为当事人需要提供社会心理服务,转介到街道社会心理服务站。

 

2、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与精防社工开展上门家访服务。

面对面与康复者和家属进行沟通,了解困惑和压力,引导接受个体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等服务,帮助解决情绪、压力、家庭矛盾、职业发展等方面困扰。

 

3、针对精神障碍康复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测评。

主要采用《PHQ-9》、《GAD-7》、《阿森斯睡眠质量量表》等题目较少的问卷,发现测评对象焦虑、抑郁情绪和睡眠方面的问题,对重点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心理测评,并跟进做好后续心理辅导服务。

 

四、以人为本,根据需要提供针对性个性化服务

 

结合当事人基本情况以及社区相关工作人员的意见,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1、开展个体心理辅导服务

针对精神康复者家庭开展爱心探访活动,了解掌握服务对象的困难和诉求,及时给予心理支持、情绪调节疏解、悲伤抚慰、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支持服务,排查潜在的危机。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引导接受系统的心理辅导服务。2020年4月至今,共为精神障碍康复者家庭提供面对面或线上心理辅导服务,服务273人次,解答他们有关情绪压力、人际沟通及亲子教育等困惑。

 

2、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服务

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服务,以缓解压力、改善关系、调整心态。团体成员一般为8-12人。先后开展“情绪压力管理”“亲子沟通”“自我成长”“曼陀罗体验沙龙--绘制生命之花,体会彩虹人生”等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团体辅导活动16场,服务460人次。

 

3、家属互助支持小组活动

建立精神障碍患者家属互助小组,组织分享与患者相处经验和减压方法,成员之间互相支持、提升自信心和效能感。如依托《“打开一扇心门”---长龙社区精神障碍患者家属支持团体》等4场团辅活动,帮助家属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更好地面对生活压力,持续参与人数153人次。

 

4、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

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线上线下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开展心理卫生教育,帮助患者家属以及普通居民认识精神疾病,消除歧视误解,促进患者融入社会。

 

5、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测评

根据需要为精神障碍患者家属提供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做好相应的后续服务;并在心理测评基础上进行分析,撰写《布吉街道精神障碍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调研及应对》报告,为制定家属支持服务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6、开通街道公益心理热线

由专业心理咨询师负责为辖区精神障碍康复者及其家属提供及时、便捷的线上心理咨询服务。

 

7、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密切关注风险个案,根据需要及时协同辖区相关部门开展心理危机干预。

 

8、开展疫情心理援助

针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等重点人群,开展电话访谈和上门探访服务24人次,为他们送上心理支援和防疫物资,有效疏导安抚了当事人情绪。

 

 

图片

图片

 

( 上门为精神障碍康复者及家属提供心理辅导)

 

五、规范操作,增强服务专业性及服务效果

 

1、规范转介流程及手续

(1)属患者或家属主动求助的,由当事人填写《社会心理服务转介表》,交由社区或党群服务中心核实;如果是患者本人求助,需要由其监护人签署《心理咨询知情同意书》。

(2)相关部门申请介入的,由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精防社工填写《心理服务转介表》,街道、社区工作人员或精防社工以书面的形式提供转介个案的基本信息。

 

2、准确评估服务需求

(1)心理服务站根据转介资料,及时确定首次家访或者面谈安排,开展首次评估会谈;

(2)进一步了解当事人基本情况,判断是否属于心理咨询对象,并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心理服务,或根据情况提供转介建议;如属于非治疗稳定期的患者,只能针对患者家属提供社会心理服务。

 

3、注重服务效果跟进反馈

做好心理辅导前、中、后的心理测评,研究心理测评结果的变化,不断修正服务工作。由专门人员负责服务效果的跟进,收集服务对象的反馈意见,并总结经验,逐步完善各项服务。

 

 成效评估 

 

一是帮助精神障碍康复者有效调整认知,提高治疗依从性,坚持吃药,减少因服药异常(不规律服药或自行停药)而导致病情复发。

 

如一名社区康复者曾因未按医嘱服药,经常出现幻听和妄想等严重精神疾病症状,无法参与社交和工作,极度敏感消极,出现自伤行为和自杀举动;经过心理干预后能坚持服药治疗,精神症状减少,情绪逐渐稳定,自信心增强,能主动联系同学和交新朋友,参加技能学习、职业考证,并找到合适的工作。

 

二是帮助缓解精神障碍康复者压力,调节情绪,促进家庭和谐,改善患者的家庭氛围,降低精神疾病复发率。

 

如某社区一名年轻康复者之前经常与家人发生冲突,曾多次服药自杀。经过心理干预,家庭气氛越来越融洽,康复者慢慢与家人和解,本人的情绪逐步稳定,找回兴趣,并参与义工活动,目前已在复习考研。

 

三是帮助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属或监护人舒缓压力、调节情绪,提升家属们的监护能力及效能感,减少监护人缺失或监管无力情况的发生。

 

近年来,辖区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签约率保持较高的水平,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有力的监护。

 

四是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精神障碍患者的危机干预,协助相关部门及时做好维稳工作,对危机人群早发现、早干预、早防控。

 

如某社区一名留学生声称要跳楼自杀,咨询师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经过长时间耐心的心理疏导,成功将当事人激动的情绪平稳下来,并对父母进行情绪安抚;同时,鉴于当事人有思维不清晰、言语混乱、攻击行为和其它疑似精神疾病症状,建议家属及时送往精神专科医院做评估诊断。

 

五是将社会心理服务导入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工作中,创新辖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机制。

 

形成“六位一体”工作防控服务网络,提升了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水平和工作效果,降低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恶性事件的发生,促进了社区和谐和社会稳定。

 

 

图片

图片

 

( “和谐之家”社区精神障碍家庭亲子沟通团体辅导活动)

 

 项目价值与意义 

 

本项目通过 “社会心理服务+精防”,创立了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属服务管理“十位一体”社会心理创新协同工作模式,以“跨界合作,整合资源”的工作方法,打造了一个多元参与和跨界合作的精防心理关爱创新平台,突显社会心理服务在嵌入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属服务的社会治理领域独有的优势,从心理援助层面和社区管控层面建立起软硬兼备、内外合力的工作架构和体系,既提升精神康复者及其家庭成员在项目介入后的自我修复能力,又显著防止精神康复者复发以及肇事肇祸等危机事件的发生,积极推动了平安社区、和谐社区、健康社区和温度社区建设。

 

 专业反思 

 

1、为避免违反《精神卫生法》,侵犯服务对象权益,我们提供的社会心理服务以患者家属和处于康复期精神障碍患者为服务对象,以当事人情绪、压力、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等方面困扰为服务目标,不得开展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不得独立为非稳定期的患者本人开展心理服务,如患者和家属无法提供精神专科医院开具的疾病证明书或正在接受精神科诊疗的相关证明材料,应及时停止服务并做好解释和转介;

 

2、鉴于服务对象有一定的特殊性,以及社会大众对精神疾病仍存在不少误解和歧视,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庭对接触外界比较敏感,因此,开展社会心理服务期间,应重视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每位患者及其家庭一般由一位心理咨询师负责全程跟进服务,避免对当事人的生活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3、部分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属由于病耻感等原因,对接受心理辅导及参加集体活动比较抗拒,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项目知晓率,同时,通过日常工作建立起信任,逐步消除服务对象的顾虑;

 

4、本项目开展涉及单位比较多,团队磨合及部门之间的协调出现一些问题,服务需求与服务资源没有很好对接,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加强沟通,建立沟通合作机制,争取相关方的认可和支持,形成共识。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