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区V爱之家·心理关爱空间 | 第三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案例展示
2021/10/26
1041

本案例来自第三届(2021)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十佳案例征集活动,内容及图片版权属于案例提供机构,禁止随意删减、转载,侵权必究!文中已隐去隐私信息。

项目名称:光明区V爱之家·心理关爱空间

项目周期:2018年至今

服务提供方:光明区心理服务指导中心、光明区V爱之家·心理关爱空间、深圳市社联社工服务中心

服务受益方:

1.特定服务对象:光明区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属、社区矫正对象、禁毒吸毒、康复戒毒人员及其他亚健康状态人群。

2.一般服务对象:光明区辖区的居民、群众。

所属领域: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心理危机干预


 案例摘要  

 

随着新时代发展,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甚至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风险因素。深圳市社联社工服务中心经过2017至2018近2年研发打磨,派专家团队前往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在光明区委政法委的资助支持下,于2018年9月率先试点打造深圳首家V爱之家·心理关爱空间,并于2019年4月在全区全面复制推广,8月建成6个街道心理服务站和31个社区心理服务室,10月成立区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率先完成“区-街道-社区”三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按照“1+6+31+N”模式建立覆盖全区的心理服务平台。


截止2021年6月,项目主要聚焦回应精神障碍人士及社区居民群众的心理需求,提供心理咨询服务4901.5小时,开展心理关爱活动807场,跟进个案1807个,其中重点个案667个,危机个案介入160个,服务居民126558人次。


项目在坚持不断深化专业心理服务的同时,大力推进基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化、现代化,逐步打造成为全国、全省、全市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范本、标杆。自成立以来,光明区V爱之家先后接待了国务院、省委政法委、省卫生健康委、市委政法委等领导参观调研,得到一致好评,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标准要求。


 案例背景 


随着新时代发展,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甚至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风险因素。因此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成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也是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和提升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2018年习总书记视察广东和2019年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深圳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19-2021)》的要求,深圳市社联社工服务中心经过2017至2018近2年研发打磨,派专家团队前往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在光明区委政法委的资助支持下,于2018年9月率先试点打造深圳首家V爱之家·心理关爱空间,并于2019年4月在全区全面复制推广,8月建成6个街道心理服务站和31个社区心理服务室,10月成立区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率先完成“区-街道-社区”三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按照“1+6+31+N”模式建立覆盖全区的心理服务平台。


光明区V爱之家·心理关爱空间着眼于社会治理、落脚基层社区、联动多个部门,聚焦回应社区群众和社区矫正等特殊关爱人群需求,打造集社区居民群众心理健康服务基地、特殊人群管理服务阵地、社会心理知识教育宣传阵地、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人才建设阵地“四位一体”的实体化平台,为全区居民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心理服务,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努力实现平安光明、健康光明。


 需求分析 


2019年1月,机构联合光明区政法委对光明区群众心理服务整体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一是没有充分重视到社会心理服务重要性。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以及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离不开心理学的支撑,离不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光明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没有统一的牵头组织部门,也没有建立起有效服务运作机制。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短期成效不明显,需要立足长远、久久为功,光明区群众心理健康服务只是零散出现在有关职能部门的一些工作中,很多职能部门在实际工作尚未有意识利用好心理服务,特别是在疑难重大矛盾纠纷或应急突发事件中主动开展心理危机干预。


2018年6月,J某因女儿在某公司自杀,要求公司赔偿,因双方无法达成一致,J某多次在公司门口静坐,频繁越级上访,街道心理咨询师主动介入,对J某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经两个多月心理疏导,J某与公司签订调解协议。J某多次向心理咨询师表示感谢,并赠送了锦旗。类似这样由心理咨询师主动介入成功化解矛盾纠纷的案例在光明区来说还是比较少。


二是社区居民面临心理健康问题亟待解决。


光明区群众心理健康服务仍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针对一般社区居民的心理服务需要快马加鞭,填补空白。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有近半数受访居民会带有焦虑情绪,87%受访居民没有及时将负面情绪释放,负面情绪不及时释放,后期如果遇到触发诱因,往往会将以前的负面情绪忽然爆发出来。


根据公安部门提供的数据:光明区因婚姻、邻里、情感等纠纷引发的激情犯罪命案,2016年有2宗,2017年有3宗,2018年有8宗,呈明显上升趋势,尤其是 2018年激情犯罪命案占了全年命案(11 宗)73%;另外,2018年还有44宗因家庭、工作、情感、口角等纠纷引发的涉嫌故意伤害罪案件。


另一方面,大部分居民对心理问题没有正确认识,对心理健康知识不了解,自己有心理问题也不愿正视,在对2638人问卷调查中,只有280人(占总人数10.6%)会第一时间寻求心理咨询,这非常不利于个人工作生活和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社区群众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力量非常薄弱。


据统战和社会建设局统计,光明区共有560名社工,其中持有心理咨询师证有55人,这是光明区开展社区群众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力量,他们都主要依托政府从社会组织购买的服务项目开展工作,分散在各个具体项目中,目前尚没有建立有效机制整合和统筹使用这部分人员。


据了解,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每1000人拥有一个心理咨询师是“健康社会的平衡点”(我国目前还没有人均心理咨询师配备标准),如果按照该标准,光明区55名心理咨询师,相对于全区122万常住人口来说,明显不够,而且很多有心理咨询师证的社工根本没有专门从事心理服务工作,在社区专门开展心理服务的工作人员凤毛麟角。


 服务过程 


(一)打造“新阵地”,率先建成三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一是成立一个光明区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

光明区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为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整合资源,聚焦社会治理、落脚基层社区,把社会心理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2019年10月,由光明区委政法委联合社联社工服务中心将区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设立在光明街道V爱之家楼上,并配置专家会诊室、多功能室、接待洽谈区、办公区、精神健康通识馆、自助学习馆、宣泄室等,承接全区心理研判、规划、监管、人才培训、专家会诊、个案流转、学术研讨、危机介入8大中枢任务。


二是建成6个心理服务站(“V爱之家”)。
2019年4月,光明区各街道政法办公室携手社联社工服务中心共同筹建“V爱之家”心理关爱空间。6个街道历时4个多月按“4室3区1中心”,不低于“3+1”的人员配比、独有、专业、温馨的硬件软件设备配置,高标准化打造“V爱之家”心理关爱空间,为社区群众提供贴心“到家”服务。


围绕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戒毒、青少年、涉访缠访、弱势群体等特殊人群,提供各类团体活动、一对一心理咨询、园艺体验、沙盘体验、音乐舒缓等特色心理服务。同时,积极介入各类心理危机事件,通过各街道“V爱之家”构筑心理防护工程,加强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提高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能力,预防和减少重大事件的发生。


三是搭建31个社区心理服务室。
根据各社区人口密度、群众需求适度增建社区心理服务室,为社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的心理健康服务。2019年8月,在全区31个社区挂牌成立社区心理服务室,形成一套社区心理服务室工作流程指南,由各街道心理服务站的专职心理服务人员联系挂点1-2个社区,公开驻点心理咨询师的联系方式,受理社康、社区工作站等转介过来的群众,把服务送到社区、送到百姓家门口。


四是设立N个心理服务室,打造“500米社会心理服务圈”。
在多个行业人口密集区域建立“N”个心理服务室。依托全区200余个群众诉求服务站点搭建心理服务室,站点涵盖企业、工地、学校、医院、小区等多个领域园区,实现站点的全域覆盖。同时,通过政法、卫健、教育部门的专兼职心理服务人员以驻点值班和预约相结合的方式盘活各室、各站点心理服务网络,逐步打造成“500米社会心理服务圈”。


(二)创新“智慧服务”,研发光明区社会心理服务智慧化平台


研发光明区社会心理服务系统平台。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研发光明区社会心理服务系统智慧平台,每个站点的心理咨询师实时上传工作动态。信息上报划分风险等级预警,对心理咨询师、社区工作者等上报的心理类事件,实时监测划拨,实现全区心理服务工作24小时动态监测。


通过心理服务智慧平台,开展智能化、现代化心理服务。此外,研发光明区群众诉求小程序微信小程序、关联i深圳,为民众提供线上心理服务咨询、预约、公益讲座、心理在线课堂等服务。同时,每个街道都开通心理服务热线,为民众实时提供心理服务。


(三)筑造“心引擎”,创建“全方位”心理服务运作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信息化、标准化管理体系。
以区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为指挥中枢逐级链接街道心理服务站、社区心理服务室、各场所心理服务室等200余个服务平台,制定站点心理服务人员排班表、值班表,制定日、周、月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动态上报机制,并严格落实。如有街道上报疑难或危机心理问题,指导中心会立即发挥中枢指挥作用,统一规划,调度资深心理咨询师前往帮助解决。同时,由指导中心根据各级上报的周报和月报,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心理服务业务培训方案,定期对街道、社区心理服务平台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二是加强部门信息互通,建立监测预警、危机干预、心理疏导三机制。
建立监测预警机制,依靠各部门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心理服务站与各社区在社会心理服务系统每日报送,对重大不稳定心理危机事件及时预警上报;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开展有序、高效的个体危机干预和群体危机管理,如信访、公安等部门在处置突发事件时,遇到可能因当事人心理问题引发严重后果,就近委派心理咨询师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援助服务;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将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特殊人群心理关爱、心理健康知识宣教纳入工作重点开展心理疏导,如在人口密集区域开展“七进”外展宣传,针对特殊人群开展针对性主题讲座。


三是建立平台考核机制。
制定下发《光明区关于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考核评估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对各街道心理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评估,涵盖平台的设施建设、人员配备、工作部署、服务管理、主体测评等多个方面,立体化对平台建设与管理工作进行监测。


四是聚焦重点人群和紧急危机案件,创立“八位一体”关爱帮扶机制。
以社会治理创新和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为一般居民、弱势群体、社矫人员、精神障碍患者等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特别是针对精神障碍患者,在全市率先创立“八位一体”关爱帮扶机制,实现社区、社康、监护人、残联、社区民警、网格员、精防社工和“V爱之家”协作管理服务,对疑难问题街道召集八个部门人员共同商谈解决方案,将问题高效解决。


截止2021年6月,目前已辅导精神障碍患者386人次;同时,与公安、卫生、群团、教育等部门紧密联动,介入产后抑郁、就业学业压力等重点个案1226人次,重大矛盾纠纷、网瘾断食、抑郁自残等危机个案154例,有效防控个人极端案件发生,切实维护全区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五是依托平台着力化解婚姻家庭矛盾。
政法、群团等多部门形成共识,依托“V爱之家”在各街道设立婚调室,通过妇联和派出所转介的调解个案,对个案家庭进行心理疏导及后期跟进,直到矛盾化解,个案结案。目前,已介入婚调回访跟踪案件793例,在家庭矛盾化解中起到“润滑剂”的作用。


(四)提升“战斗力”,汇聚人才资源组建“两支队伍”“一个智库”


一是组建心理服务专业人才队伍。
光明区委政法委及各街道政法办通过购买社联社工机构的社工服务,组建40余人专职心理服务队伍,吸纳了一批具有心理咨询资质的社工和心理咨询师。建立心理服务人员队伍专业能力提升机制,通过卫健部门统筹主导,集中组织全区政法、卫健、司法、教育等部门从事心理服相关工作的人员进行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实务培训,提升全区心理服务专业人才队伍综合能力。


二是组建心理服务义工队伍。
以各街道心理服务站为平台,利用线下各类特色心理服务工作坊、团体辅导、特殊人群小组等,广泛组织各行各业具有心理健康服务经验或教育背景的热心人士志愿充实到服务社区的一线工作队伍中去。同时,与群团部门形成联动,为参与心理服务的义工申请义工时数,提升义工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已由“V爱之家”孵化出“星灯”“向阳V爱”“萤火”3支特色心理义工队伍,开展83场次志愿者活动。


三是建立一个专家组,形成社会心理服务人才库。
19年8月,由光明区预防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全区政法、卫健、公安、教育、群团等12个部门32名各行业专家成立光明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专家组,为体系建设提供保障;在全区相关单位下发《关于开展全区社会心理服务人才信息摸底统计工作的通知》,全面整合全区200余名心理咨询持证和从业人员信息数据,职业涵盖医护、民警、政府专干、社工、咨询师等,为我区社会心理服务全面专业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成效评估 


(一)立足源头治理,社会风险有效降低。


运用线上线下双向调查、实地调查、一对一访谈等方法在全区6个街道,31个社区中的工厂、机关、学校、人流密集处等开展大规模调研,累计发放问卷4632份,指导居民填写心理测量量表7523份。筛查居民群众心理健康状况,监测社会心理动态,挖掘潜藏存在心理问题的居民,分级分类,并及时跟进或对接相关部门转介,预防心理问题演变为心理疾病,促进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源头防范,最大限度降低社会风险。


(二)贴合群众需求,居民心理健康素质不断提升。


项目搭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为全区居民提供精准化、专业化服务。截止目前,已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人群及性格偏执人员提供心理咨询4283人次,累积提供心理咨询4600.05小时,开展辅导1612例,其中介入产后抑郁、亲子关系、社交恐惧、就业焦虑、学业压力等重点个案1226人次,跟进精神障碍患者386人次,婚调回访793宗,各类知识普及宣传791场次,极大程度满足了居民群众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需求,提高了居民心理健康素质。


(三)介入危机案件,个人极端事件发生率有效降低。


“V爱之家”与区级心理危机干预项目团队紧密联动,为公安、信访、维稳、劳动等部门处置突发性、群体性事件提供心理服务支援。截止目前,项目团队已介入重大矛盾纠纷、跳楼自杀、网瘾断食、抑郁自残等危机个案154例,对个案人员有效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及时遏制了个人心理问题向社会事件的转化,维护了光明区平安建设工作成果。


(四)搭建心理服务平台,助力化解疫情心理危机。


疫情期间,光明区V爱之家项目开通“24小时心理热线”,利用线上线下心理咨询、线上服务宣传、心理评估、线上讲座、心理互动工作坊等多样化服务手法,化解多例疫情危机个案。成立“逆行者安心屋”,为一线防疫工作人员提供心理支持。心理社工、咨询师等专业力量在各居民群成为活跃的爱心发射手,开心制造师,在居民微信群、QQ群、热线等定期推送相关心理防护常识,帮助居民纾解压力,提供心理支持,助力居民平缓渡过疫情特殊防护时期,服务获得居民的一致好评。


(五)构筑心理防线,市民满意度不断提升。


项目团队积极普及和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服务内容获得民主与法制网、深圳晚报、深圳特区报、宝安日报、绿色光明网等媒体报道745次。借助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V爱之家”心理服务,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社会关注度,强化了居民群众心理健康自我管理的意识。


根据意见反馈统计表显示,居民对“V爱之家”的服务满意度达到了98.27%。此外,截止2021年6月,项目获得“深圳市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走在全国前列实践创新项目”、“第十六届深圳关爱行动‘百佳市民满意项目’奖”、“深圳市优秀案例银奖”、“深圳市‘双工联动典型案例’评选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项目价值与意义 


一是求新求变,树立标杆。


深圳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务实求新、攻坚克难,树立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标杆,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光明区V爱之家自试点工作全面推广以来,作为深圳市首家心理关爱空间,立足于基层,积极探索,顺应新时代要求,求新求变,着力建设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项目在坚持不断深化专业心理服务的同时,大力推进基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化、现代化,逐步打造成为全国、全省、全市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范本、标杆。自成立以来,光明区V爱之家先后接待了国务院、省委政法委、省卫生健康委、市委政法委等领导参观调研,得到一致好评,并且不断组织兄弟省、市、街道及精神、心理等卫生健康领域专业团队进行学术探讨和工作交流,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标准要求。


二是专业深耕,搭建心理服务体系。


光明区V爱之家作为社会治理的试点案例,能够主动作为、创新探索,搭建服务平台,拓展服务范围,打造覆盖光明区“1+6+31+N”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服务,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形成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光明模式”。


三是创新“智慧服务”,心理服务实现智能化、现代化。


本项目基于光明区V爱之家项目平台,依靠现代化技术,建立光明区社会心理服务智慧化平台,促使专业力量覆盖面扩大、发挥更大效用,并且能够实现心理危机风险等级预警、全区心理服务工作24小时动态监测等功能。此外,基于智慧化平台,赋予各种线上心理服务功能,系统接入光明区群众诉求、i深圳微信小程序,为民众提供线上心理服务咨询、预约、公益讲座、心理在线课堂等便捷式服务。


四是在深圳市率先创立“八位一体”关爱帮扶机制,针对性解决特殊群体的问题。


将光明区V爱之家的心理社工纳入关爱帮扶机制的其中一体,“V爱之家”作为协助管理者之一,能够从心理层面的为为一般居民、弱势群体、社矫人员、精神障碍患者等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将心理隐患解决在问题的根源。


 专业反思 


一是通过项目的开展,“心理咨询师+社工”达至多元融合。


本项目从2018年开始成立深圳市首家社区心理关爱空间,作为试点,工作团队的组成便是“心理咨询师+社工”,在项目运营的初期阶段,两个职业在工作层面上很难融合,心理咨询更聚焦于“一对一”服务,服务对象更为主动,而社工更聚焦于群体或环境的效用上,社工更为主动。


所以,在项目的初期阶段,凸显出心理咨询师没有服务对象,社工苦恼于”如何开展心理治疗性主题活动“的问题,导致项目推行存在较大的困难。随着项目推行的深度,团队也经过不断地磨合后,“心理咨询师+社工”的搭配工作产生了质的变化,在多个层面上能够达至融合,例如:心理咨询师习得了通过社工实务的开展可发现潜在群体;针对个体求助,“心理咨询师+社工”同时介入,心理咨询聚焦个体治疗,社工聚焦于社会环境的改善,双管齐下,能够发挥更好的效用。


二是“心理社工”作为新兴的专项领域,职业发展及专业发展方向不明朗,从业者更容易产生职业瓶颈。


在社会治理的大背景下,“心理社工”的概念也是应运而生,作为一个新兴的特殊领域,目前发展还不成熟,专业发展方向也是比较模糊。本项目中的团队中的一部分成员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专业发展都表现出担忧,心理咨询师担心长期发展,无法按照“心理咨询”专业方向成长,而社工则会在自我身份的认同上出现混淆,相对而言,更容易出现职业瓶颈。


三是公益心理咨询的咨询师人才吸引需要加大力度。


公益心理咨询的服务群体往往处于社会底层,心理健康问题更为严重,且社会支持系统各方面资源则更少,而项目出于经费条件的限制,能够配置的心理咨询师都资历局限性较大,从服务对象需求的角度来说,需要从政策层面加大力度,吸引更为专业人才提供服务。


四是从社会治理的成效上,本项目的服务模式提供较好的范例。


光明区V爱之家·心理关爱空间自试点工作全面推广以来,重点针对家庭情感纠纷、精防转介、网瘾、自杀轻生等个案人员开展有效心理疏导服务,取得较好的成效,深受辖区居民欢迎。该项目作为社会治理的试点案例,能够主动作为、创新探索,搭建服务平台,拓展服务范围,健全服务体系,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形成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光明模式”,谱写了温暖人心的“平安乐章”。

 

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