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治未病”的心理育人模式(学校)项目 | 第三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案例展示
2021/10/24
1076

本案例来自第三届(2021)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十佳案例征集活动,内容及图片版权属于案例提供机构,禁止随意删减、转载,侵权必究!文中已隐去隐私信息。

项目名称:创建“治未病”的心理育人模式(学校)项目

项目周期:2019年至2021年服务提供方:哈尔滨师范大学

服务受益方: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图书馆、哈尔滨市故事妈妈。

所属领域:教育体系

 

 案例摘要 


2019年起,哈尔滨师范大学作为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全面推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模式。其中郑杨实践育人团队承担“三全育人、心理育人”项目,通过引进心理咨询师等校外专业人士进校园,提升师生心理健康意识,完善心理健康服务师生比例严重不足的现实条件,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服务新模式。


首先,在大学生、研究生中开展“了解情绪,管理情绪”系列专题的6堂循环课,引导学生从“专业技能”和“情感智慧”两方面提升自己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其次,通过情景剧、音乐治疗、家庭雕塑等增强学生对自身以及同学的了解,认识差异提高与他人的合作能力,面对困难时的自我激励能力,帮助学生成为心理健康,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人。


其三,在黑龙江省图书馆举办的“龙江讲坛”“故事妈妈”家长课堂等,为地方市民提供深入浅出的心理科普知识。2年中相继为3所高校提供心理服务,累计完成学生心理课24堂,培训和讲座6场,个体辅导59次,公益家长课堂16次,直接受益超过3000余人次,辐射人数超过10,000人,深受师生和家长喜爱,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案例背景 


我国大学生、研究生的入学人数逐年增加,但大多数地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面向学生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并未得到相应的发展。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越来越成为家庭、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部也多次发文,要求高校、中小学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然而,由于地方高校受到各方面条件限制,如人员配备比不足,导致很难为学生提供及时的、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因此,本团队基于“三全育人、心理育人”项目,以沙龙式、互动式、体验式、沉浸式教学方法,以大学生、研究生身边小事为引子,引导学生“了解情绪、认识自己;改变认知、接纳自我;认知差异、求同存异”。


自2019年起,作为哈尔滨师范大学“三全育人”的子项目“三全育人、心理育人”在三所高校开展了讲座、课堂、心理服务。除高校外,还以黑龙江省图书馆的名牌栏目“龙江讲坛”为基点,对接地方心理科普服务需求,同时还为“哈尔滨故事妈妈”提供周期性的家长课堂(每周六上午),得到了服务方的肯定及社会的良好反响。


 需求分析 


服务学校状态:


目前很多高校面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处于“着火了才救火”的状态。


因此急需建立“治未病”的普及性心理科普课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学习及时且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在我国高校管理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处于“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对具体的“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缺少未雨绸缪的规划和设计。因高校一直以来以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为核心目标,在实际教学内容中缺乏心理健康、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不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也不了解“心理健康为何物”,遇到事情容易陷入恐惧、逃避,或者暴力沟通的恶性循环中。


对接需求:


上述几所学校,以及家长课堂的选取,主要是基于该校领导或上层领导的大力支持。因心理服务不同于其他服务,必须“有需才应”,因此,只有得到校领导的支持,由潜在需求变成现实需求,心理服务才能够开始。只有学生自身开始关注心理健康问题,敞开心扉接受课程内容,最终才能取得相对满意的成效,因此本项目立足于要培养学生探索自己情绪的内动力和行动力。为了真正能够与实际需求对接,我们本着以下两个原则尽力直面学生的切实问题进行心理和行为复盘:


(1)按照循序渐进、不徐不缓、润物细无声的原则,通过6堂循环课为学生种下“心理育人”的种子;

(2)以学生身边小事为切入点,通过实际演练让学生真正体会将“无序情绪”梳理为“有效沟通”。


 服务过程 


为达到让学生了解情绪、掌控自己情绪的教学目的,本项目将“提升情感智慧”“丰富沟通技巧”“认识和完善自我”等抽象目标细化为六个模块,形成以下循序渐进的6堂课:


第一课《了解情绪、情绪管理和自我激励》

第二课《认识差异、面对差异、和而不同》

第三课《原生家庭,了解自己情绪的DNA》

第四课《依恋关系,调节自我情绪的密码》

第五课《自我成长、有效双赢的沟通方式》

第六课《完善自我、回望从前与展望未来》


具体通过小型沙龙和大型心理科普讲座两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小型沙龙主要由6名教师担任(如心理咨询师刘威娜、具有心理学相关工作经验的郑杨、马洪艳、林岩、杨仕才等),每次由1名教师主讲,其余教师作为课堂助教关注同学是否有需要关心、需要帮助的情绪问题。目前近2000名师生通过大型心理科普讲座,或小型沙龙学习如何认识情绪,调节情绪,开创了规模化、实践型、“治未病”的心理育人教学模式的先河。


项目实施过程中,为确实有效地让学生们了解和提升情感智慧、人际沟通能力,着重运用以下三个方法引领学生:


1.大班小班课堂相结合,让更多学生了解情绪问题。


本项目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更早地学习如何了解情绪,掌控情绪,采取大型心理科普讲座与小型沙龙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大型心理科普讲座为90分钟(学生数100人以上),小型沙龙为180分钟(学生数在20人以内)。100人以上的讲座主要通过“雨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实现全班、全员互动,让学生通过体验式教学方式,了解“情绪为何物”,“自己为何会受到某些情绪的困扰”,从而学会识别和鉴定自己的情绪,为自己的情绪打分,最终达到自己能基本管理和疏导自己的一些不良情绪。


例:**高校本科新生《认识差异、面对差异、和而不同》心理育人课堂

 

一、时间:2019年10月30日下午13:30(200名本科新生)

 

二、目的通过层层深入的体验式教学、沉浸式教学,帮助新生从理性到感性“认知差异”,再从感性上升为理性,帮助学生夯实“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认知,最终让学生们能够基本掌握建立双赢的沟通模式,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三、内容:

(一)通过音乐冥想放松情绪;

(二)通过学生们对音乐的不同解读,了解差异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通过闭上眼睛在统一指令下折纸、撕纸,再睁开眼睛惊讶彼此的“差异”,用可视化的“差异”夯实同学的认知;

(四)通过讲解ABC理论,帮助学生们了解“事件--观念(观点)--情绪”之间的关系;

(五)请3名同学现场通过运用ABC理论,梳理自己最近遇到的1件小事学习自己如何可以通过改变观点,从而改变“情绪”,做到真正的“放下”;

(六)通过同宿舍的小伙伴相互“爱的存款”化解差异带来的“隔阂”,拓展彼此的认知宽度。

 

图片

图片


2.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实践提升有效沟通能力。


本团队主要通过情景剧、音乐治疗、家庭雕塑、学员分享等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提升学生表达自己的能力,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等。特别是学生在反复练习“爱的存款”过程中,逐渐掌握将抽象的感谢具象化,如找出同宿舍同学的3个优点,通过找出彼此之间发生的1个具体的真实故事来感谢对方的小练习让同学之间立刻洋溢起亲近感和亲密感。


代替教师的讲解,充分运用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真实感受来表达感恩的教学过程,不仅将模糊的沟通具象化、流程化,更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如何积极地标明对方的优点,进行有效的沟通。同时,在被看到、被倾听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放下戒备和防御,开始主动表达对彼此的欣赏。

 

图片

图片

 

3.团体学习与个案咨询相结合,全方位提升自我认知。


几次团队共同学习后,很多学生会慢慢敞开心扉,与任课教师建立信任,主动找教师聊自己的烦恼,寻求帮助。任课教师针对同学的个性和具体问题,给出不同程度的心理援助。无论哪位任课教师都本着以下几个原则对同学进行个案咨询:


·首先与同学同理和共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和指导;·其次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给一个教师自己认定的正确答案;·其三采取小步子原则,鼓励学生看到自己的小进步,而不是给学生压力,让他们一步到位;·其四坚持守秘原则,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里敞开自己,慢慢成长;·其五倡导互助成长,让学生寻求帮助也关心他人,建立稳定持久的友谊,未雨绸缪地准备情感后援。


4.课中认知情绪、课后复盘情绪、课外练习表达。


如何夯实和提升学生疏导情绪、管理情绪的实际能力是本团队的工作难点。为突破该难点本团队采取三步走,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学生认知情绪的知识体系,了解“情绪无好坏”,重要的是“如何正确而有效地表达情绪”。


其次,学生通过课后的“情绪日记”逐渐掌握将无序的情绪梳理为五部分:


(1)该情绪的导火索是什么;

(2)导致该情绪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3)描述该情绪的具体词汇是什么;

(4)舒缓或管理自己情绪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5)如何拓宽思路,转换观点,重新审视情绪事件,找到解决的新策略。


其三,学生通过与同学,与导师,与父母的互动检验自己是否突破了单一视角,在认知和行为上可以既接纳自己的情绪,悦纳自己的不足,也能够尊重他人的处事方式。在每堂课预留15分钟实践分享环节,请1-2位同学依照情绪梳理五步骤汇报自己近期的突破点、成长点,由此夯实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同时起到同伴示范引领作用。


 成效评估 


细化课程、全方位育人。

在“三全育人、心理育人”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认识差异”,积极“面对差异”,实践“和而不同”的相处之道,在自我表达、与同学和导师良性互动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生、教师,以及辅导员的反馈满意率均达90%以上。


学生通过每学期6次的沙龙课堂、100-200人的心理知识科普大课堂,以及个体心理辅导后,逐渐学会了“了解情绪、接纳情绪、管理情绪”,开始有意识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普遍变得更加灵活、融通地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差异等。


突破传统、全员育人。

针对学生在心理沙龙课堂,以及“情绪日记”所呈现的具体心理问题,本团队向教师、导师、辅导员进行反馈,教师们逐渐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特别是从心理上找到学生的内驱力后,学生的专业技能、研究能力会迅速得到提升。


例如:lulu同学(2018级研究生)入学时既要面临母亲正在“化疗”时的惶恐,又要面临研究生的学业压力,而前者的压力导致学生很难专心自己的学业,在沙龙课上“有倾诉,有倾听”的心理陪伴过程中压力逐渐得到缓解,2020年12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江苏某高中录取为日语教师,2021年成为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成员。


在2020年12月的项目审核评估中,该项目作为“三全育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优秀案例被收录于《黑龙江省三全育人试点报告:哈尔滨师范大学特色育人》。本项目被评价为:


突破高校闭门办学的局限,不仅能够与校外专业人员联合构成心理健康服务团队,还从哈尔滨师范大学一所高校的“三全育人、心理育人”到辐射周边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高校,具有创意和可复制性。


但为了今后推广“引进校外专业人士、拓展三全育人新模式”,本团队创建“治未病”的心理育人模式还需要更系统和翔实的实施方案,以及成果资料做支撑。2021年6月起,我们继续完善项目实施方案,一方面继续强化原有特色,一方面完善实施方案让“三全育人、心理育人”指标化、可视化、流程化,力图让本项目在今后的推广过程中,可以惠及更多的高校,丰富和提高学生的情感智慧。

 

 项目价值与意义 


本项目虽在高校系统实施仅2年多,尚待完善的地方也较多,但本项目的确有效地补充了高校缺乏的心理健康服务、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支持,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经验。例如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适应高校生活的大学1年级新生、准备考研的大3学生、面临毕业就业的大4学生,以及进入研究生阶段的研究生、博士生)选择什么样的心理科普课程,如何设计多样化的团体活动,哪些同学需要选择个案咨询,以及哪种咨询方式更好,如何选择心理咨询师去匹配相应的服务对象等等。


1.心理育人能够有效地建立学生稳定而积极的情绪


教育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而学生从自发自愿的情感出发的学习热情远胜于理智不断被压服的学习过程。基于此,心理育人旨在使学生在本科、研究生阶段开始有意识地认识和探索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既有专业技能,又有情感智慧,服务于社会的优秀人才,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一定的教育思路。


2.心理育人能够有效地构建和谐关系,创建和谐校园文化


良好的师生关系、互帮互助的生生关系既是学生积极投入大学生活的保障,也是树立高校良好风气的基础。但在物质和情感两个方面,对拥有较多关爱的当代学生而言,自我意识常局限于主观感受。因此心理育人旨在使学生建立“和而不同”的观念,学习有效处理冲突,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3.心理育人能够有效地为社会输送高情商的优秀人才


不同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或在助力学生,或在阻碍学生成为成熟的社会人。而本项目的目标之一是通过层层深入的体验式和沉浸式教学,促进学生基本掌握双赢的沟通模式,让更多的学生在大学阶段、研究生阶段成为情绪稳定,能够自我激励,积极面对困难的高情商的优秀人才。


 专业反思 


项目管理层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善每次循环课堂,以及个体咨询的经验教训,随着时间的推进,增加了受众群体,提高了服务质量,让学生、教师、家长都逐渐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实现了普及心理知识的目标。


学校层面:各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常常被误认为是思想政治工作,是辅导员的工作,但实际上学生的成长是嵌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的。因此通过引进专业的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的“三全育人、心理育人”项目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转化为“治未病”的心理育人模式,融合到高校育人的全过程。


学生层面:学生通过层层递进的自我开放式、体验式学习,逐渐“了解情绪为何物”,学习做自己情绪的主人,而不做情绪的“奴隶”。“爱的存款”环节加深了同学间的友情,“情绪疏导五步骤”让学生从同伴示范中学习多元的思考方式、解决策略、行为模式。


导师层面:从心理层面对学生的深度了解,有助于教师改变功利化的教育理念,有的放矢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有助于改变功利化的教育理念,强化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综上,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的是整个学校、全体社会共同努力,给学生健康且宽松的成长环境、全方位的支持和关爱,让学生在“专业技能”和“情感智慧”两方面都能够得到均衡的成长。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