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康复工作者“心赋能计划” -第三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案例(一)
2021/09/03
2210

本案例来自第三届(2021)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十佳案例征集活动,内容及图片版权属于案例提供机构,禁止随意删减、转载,侵权必究!文中已隐去隐私信息。

项目名称:残疾人康复工作者“心赋能计划” 

项目周期:2020 年 12 月—2021 年 6 月

服务提供方:宁波蓝鲸心理咨询

服务受益方:宁波市鄞州区残联康复指导员、区康复中心工作人员、基层一线残疾人康复工作者

所属领域:特殊群体、社会心理人才培养、心理援助


案例摘要 

 

截止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结果,全国残疾人已达 8500 万,占总人口比例的 6.05%,关联到 2 亿多家庭人口。

 

残疾人由于生理等方面的缺陷,往往更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一些困惑和障碍,其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较健全人群更高。

 

残疾人服务体系中,强调物理康复服务、就业促进服务、均衡教育服务、扶贫救助服务、权益保障服务和文化体育服务等六项服务体系,却忽视了残疾人的心理服务。

 

同时基层残疾人康复工作者中心理专业人员数量、质量都存在不足,以鄞州区举例:鄞州区残疾人人数约为 20603 名,但鄞州区基层服务人员仅 800 余名,服务供需失衡已成为我国精神卫生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

 

残疾人康复工作者“心赋能计划”从三方面落地。采用专题讲座、小组活动、三角模拟等形式为残疾人康复工作者心理专业技能赋能;采用趣味测评、线下沙龙等形式为残疾人康复工作者自我心理疗愈赋能;同时为了帮助残疾人康复工作者将残疾人心理建设工作落地,在鄞州区各街道、社区、残疾人康复机构设立了心理服务热线,建立三层级心理服务,包括:心理舒缓、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层层递进为残疾人康复工作者提供全方位落地的心理服务。

 

同时发布了针对残疾人康复工作者的首个心理服务指南与手册——《残疾人康复工作者心理服务指南》及《残疾人康复工作者关爱自助手册》,并已向鄞州区开放使用,帮助残疾人康复行业者进行自我心理疗愈。

 

据统计,残疾人康复工作者“心赋能计划”已累计培训 300 余名残疾人康复工作者,服务 15000 余人次,心理服务热线已累计并接听服务 5000 余人次,发现有潜在心理危机的残疾人 239 名,进行了 72 场心理危机干预,将心理知识带进了残疾人家庭,让他们的心灵有个可栖息的空间。


 案例背景 


一、政策背景 残疾人康复工作者承载着8500万残疾人的重托和希望,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基层残疾人康复工作者的有力支撑。切实加强残疾人及家属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提升残疾人心理卫生工作者的业务水平,促进我国残疾人心理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用“理论+实践+实效”的构架模式为宁波市鄞州区基层残疾人康复工作者提供系统的心理疏导技能培训服务,致力于提升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水平。


二、现实需要 残疾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执政能力建设与建构和谐的社会问题。基层残疾人康复工作者作为与残疾人直接接触的一线人员,其心理疏导技能专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残疾人康复工作者心理知识却极为匮乏,无法给残疾人士提供更专业的心理支持。 宁波鄞州区共有持证残疾人 20603 名,由于身体和心智等方面的缺陷与不幸,残疾人的心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与健全人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其自我心理调适方式及心理支持方式都会有所不同。他们在生活、学习、事业、情感、心理等多方面,很容易出现不适应的问题,身体的残疾很容易引发心理问题甚至疾病,如抑郁、焦虑、强迫等等,所以非常需要专业的心理援助。


切实加强残疾人及家属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今年受疫情影响,残疾人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多,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者队伍建设和心理赋能刻不容缓。


三、机构背景


宁波蓝鲸心理咨询中心成立于 2018 年,累计服务 30000 余场次,严格按照心理机构要求设置,设置有咨询室、评估室、家庭咨询室、VIP 咨询室、儿童沙盘游戏室等,拥有十余名宁波业内一流的心理咨询师,均具有正规的受训背景,从业经验丰富。目前在宁波市鄞州区、宁海、象山等地拥有多家品牌连锁机构。服务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各不相同,包括心理学背景、教育心理学专业、特殊教育专业等等, 充分保证了基层残疾人康复工作者心理疏导技能培训的科学性及专业性。


 需求分析 


一、社会需求 

 

我国是人口大国,残疾人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2000 年中国有 6000 万残疾人,2006 年的统计数字是 8296万,截止 2020 年 2 月,中国有 8500 万残疾人。约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的 6.21%。面对如此庞大的残疾人口数量, 他们的工作、生活、甚至心理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残疾人同时又是一个多样性的群体,他们在生理上或心理上存在着某种缺陷,与健康人有着一定的差别,同时与健全人在许多方面又是相同的。由于社会的不理解和自身自立部分的缺失,残疾人往往要承受比平常人更大的压力,造成他们与正常人相比有不同的心理问题,这是全社会所要关注和解决的。 

 

二、行业需求 

 

我国心理教育普及不足,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工作环境等各方面,心理知识普遍缺失。基层残疾人康复工作者中心理专业人员数量、质量都存在不足,以鄞州区举例:鄞州区残疾人人数约为 20603 名,但鄞州区基层残疾人康复工作者仅 800 余名,服务供需失衡已成为我国精神卫生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


如何维护基层残疾人康复工作者的身心健康,提高基层残疾人康复工作者的生活工作质量和管理效能,确实也是基层残疾人康复工作者成长发展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各单位一直缺乏基层残疾人康复工作者心理健康培训和心理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渠道,如:心理技能培训讲座、心理热线、心理咨询服务等。 

 

三、服务对象需求 

 

基层残疾人康复工作者的心理健康也不能小视。长期面对消极、压抑的环境,基层残疾人康复工作者自身也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情绪调节难、生活和工作不知如何平衡等问题。基层残疾人康复工作者作为服务残疾人的特殊群体,又是各单位各部门的中流砥柱,其心理是否健康,对于其家庭、单位、服务群体甚至地方及国家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和严重的危害,或造成极其不好的社会影响。


 服务过程 


一、为残疾人康复工作者心理技能赋能 

 

机构团队对讲课内容展开了讨论并以结果导向的角度出发,从目前残疾人员最普遍的心理问题、可以解决的方向及基层残疾人康复工作者的心理讲课现状出发,采用问卷调查、专题访谈、电话沟通等方式筛查从业基层人员的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知识缺口。共设计对残疾人可能有的心理问题困扰、心理危机干预知识了解等 21 个选题。准备了 300 份调查问卷,实际发放了 264 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 244 份,回收率 92%。从调查情况来看:基层残疾人康复工作者对于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了解程度总体仅能回答对 40%。 组织专业人员通过专题讲座、小组活动、三角模拟、实操训练等方式对残疾人康复工作者开展心理教育指导活动和心理技能专业培训,帮助他们提升心理专业知识。并发布了《残疾人康复工作者心理服务指南》,涉及主题有:


(1) 基础心理学

(2)个体的社会行为及社会影响的作用

(3) 如何做好情绪管理及疏导方法

(4) 正念疗法缓解工作对象生活压力

(5) 人格类型及与不同类型人格沟通技巧

(6) 基础“房树人”心理绘画知识点及应用技巧

(7) 对残疾人群体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中基本问题的咨询与应用

(8) 特殊群体的心理分析

(9) 原生家庭的影响

(10) 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知识和技巧

(11) 特殊儿童家长心理疏导技术

(12) 残疾人家庭成员心理疏导技术

(13) 残疾人群心理疏导技能实操训练

 

指南内容详见附件 1,活动内容见下图:


二、为残疾人康复工作者心理能量赋能 

 

前期调研中采用问卷调查、专题访谈、电话沟通等方式筛查从业基层人员的的心理健康状况。共设计焦虑、抑郁、躯体化、幸福感、自我接受度等 30 个选题。准备了 300 份调查问卷,实际发放了 264 份, 回收有效调查问卷 244 份,回收率 92%。

 

从调查情况来看:基层残疾人康复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幸福感、自我接受良好的比例分别达到了 63%和 64%,但也有 54%的工作者表示工作压力大,常感到疲惫。 组织人员通过心理解压沙龙、心理趣味测评等方式让残疾人康复工作者切实体会心理解压技巧的作用及效果,让残疾人康复工作者能在体验给心灵加油的同时也能切实提高自我情绪控制、调整、改善的能力,最终实现心理能量赋能的目的。


同时也印发了《残疾人康复工作者关爱自助手册》,手册内容详见附件 2。活动内容如下图:

 

三、开通心理服务热线

 

 为辅助残疾人康复工作者将残疾人心理建设工作落地,机构专门开通了针对鄞州区各街道、社区、残疾人康复机构的残疾人心理服务热线 19858201283,为残疾人提供及时性心理咨询体系化服务,解决残疾人由于生活、工作带来的压力大、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等心理困扰。服务内容如下:

 

服务过程中均遵守保密原则,未经来访者允许,不得泄露来访者的个人资料或咨询内容。如确因学术交流或其他因素需要报告该案例,则需隐去来访者的个人信息。若经咨询师观察认为来访者有可能出现行为时空,并危机自身或他人人身安全的时候,保密原则除外,心理咨询师会联系来访亲属或相关部门,或终止咨询。咨询电话皆有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接听。

 

 成效评估 
项目从理论、实践、实效三个维度考察,由各专业方向老师带领,定期培训残疾人康复工作者,目前参训人员已达 300 余人,服务残疾人 15000 余人次,取得重大进展。

 

 一、理论方面:机构专业团队分别从基础心理学、心理创伤解析及应对方式、催眠与情绪管理技巧、心理绘画理论、残疾人心理援助常见问题的识别、评估与处理残疾人家庭成员心理疏导技术等方面切入, 通过案例分享、理论知识科普等环节,指导参训学员如何与残疾人有效沟通及心理援助,更好地理解和消化心理知识,为促进有效的心理服务技巧落地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践方面:机构专业团队分别从心理危机干预相关技巧实操、残疾人群心理疏导技能实操训练, 三角模拟咨询等方面切入,通过技能实操、模拟咨询、互动交流等环节,促进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技巧落地应用。同时针对残疾人康复工作者自身心理能量赋能的沙龙、趣味测评讲解及实操也让工作者切实体验如何使用心理技巧达到情绪方式、心灵赋能并将这些方法运用在实际生活中。 

 

三、实效方面:针对参训学员所制定的:基础心理学、心理创伤解析及应对方式、催眠与情绪管理技巧、心理绘画理论、残疾人心理援助常见问题的识别、评估与处理残疾人家庭成员心理疏导技术等方面内容, 通过三角模拟、实操训练等环节,指导参训学员将理论落地,得到了参训人员的一直好评,且极大增强了其工作的有效度。每期培训结束后发放对应参训人员人数的回访问卷,总计 200 份,其中认为培训内容非常有用的人数占 78%,认为培训内容很有用的人数占 15%,认为培训内容有一定用处的占 7%,认为培训内容没有用的人数占 0%。


将每期培训内容编著成册,形成鄞州区残疾人康复工作者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提升手册。并发放至每个参训机构,方便参训人员及参训机构后期复习及实践落地。 经过四期的心理技能培训,参训人员回归到日常工作中,不仅将培训内容运用到工作实践当中也运用到自我情绪调节当中。从心理状态评估筛查方面落地,使用 SCL-90、SAS、SDS 等量表及心理评估面谈进行自己和残疾人员心理状态评估,再进行情绪管理、心理创伤应对方式等方面的疏导,同时进行残疾人家庭成员的心理知识科普。目前已发现有潜在心理危机的残疾人 239 名,进行了 72 场心理危机干预,将心理知识带进了残疾人家庭,让他们的心灵有个可栖息的空间。


 项目价值与意义 


本项目既是对残疾人及残疾人康复工作者心理的援助,也是对残疾人康复工作者的历练和检验。残疾人的心理健康需求与目前能够提供给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服务之间的差距之大也是目前心理服务建设的一大缺口。如何将心理服务常态化,规范化,真正为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建设添砖加瓦正是本项目的价值与意义。 

 

建立和完善心理热线服务、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等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重视和发挥社会组织和一线工作人员的作用,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援助队伍的专业化、系统化建设,为残疾人提供更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 残疾人康复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是做好残疾人服务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的有力支持,也是残疾人康复机构得以持续发展的有效助力,更是残疾人事业得以全面推进及深化的牢固基石。此项目进一步强化了残疾人康复工作者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加强了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建设,有效提升了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水平。


 专业反思 


目前大部分残疾人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心理服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有待提升,心理知识科普宣传力度在社区内需加强;专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短缺,供需缺口巨大且结构失衡,面对鄞州区 20000 余名残疾人的需求量,受训人员 数量还存在不足;政府部门尚未出台针对残疾人心理的专项政策、指导意见和可借鉴的实践经验,还需增强项目相关各方的协调力度,保证课程实效。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改善非一日之工,希望能保持项目延续性。

点此查看完整内容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