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认知行为技术,给情绪安装调节阀
2021/08/13
838

本文根据《心理与健康》杂志主编兼编辑部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姜长青老师在全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高峰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之后还将陆续推出更多本届论坛的精彩内容,欢迎持续关注。

 

各位专家,各位同行,各位新老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关于CBT在家庭教育及情绪管理当中的应用。

 

我们把人们情绪产生的原因归结于所经历的事件。但人的情绪同事件的联系并不是非常紧密,因为同样的事件,发生在不同的人的身上,会引发不同的情绪反应,在剧烈程度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数据表明,人的情绪和事件之间存在20%的关联程度。剩下的80%则是来源于认知,即对待事件的看法和态度。

 

情绪调控

 

情绪是不能够直接调控的,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想高兴就高兴,想愤怒就愤怒,想焦虑就焦虑。假如人能够调控自己的情绪,就不会存在负性的情绪了,大家可能整天都是高高兴兴,充满正性情绪的。

 

调控情绪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是认知的角度,通过改变认知来调控情绪。第二是行为的角度,通过调整行为来调控情绪。

 

如果能够掌握CBT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不仅对调控自己的情绪,调控自己的行为有帮助,在儿童的教育当中,对于调控孩子的行为和情绪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中国式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中国式的家庭教育,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的。我归纳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非常高。

 

家长往往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如果父母能够以身作则,孩子就能够更容易地达成这些期待。而现状往往是家长要求孩子认认真真学习,而自己却在看电视、打麻将、聊天消遣。常言道“子不教父之过”,就是说家长需要起到榜样的作用。

 

第二个方面在于,中国式的教育模式下,家长对孩子的肯定和赞赏普遍较少,否定和批评比较多。

 

家长往往批评孩子做得不足的地方,而非对他做得好的地方表示肯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肯定比否定起的作用是要更好的。

 

第三个方面是,家长往往喜欢做横向的比较,比如常说这家孩子非常优秀,那家孩子考试考了100分。

 

横向比较的时候,家长往往会将自己家的孩子同更为优秀的孩子进行对比,而不是和同级别的孩子或不如自家孩子的进行对比。所以家长的标准往往比自己孩子的真实水平要高出一些。

 

第四个方面,当家长遇到家庭矛盾,和同事之间的冲突或者事业上不顺心的事时会出现负性的情绪反应。

 

而家长往往倾向于把不良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虽然家长心里清楚孩子是无辜的,但理智经常战胜不了自己的情感,也就是说,中国家庭中情感教育比较多,而理智的教育是比较少的。

 

第五个方面,父母容易忽略孩子的想法和愿望,反而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要求孩子。

 

小到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大到高考后选择专业,选择从事的行业,甚至结婚恋爱。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引起家长的注意。父母双方的教育方式不一致,比如某件事,母亲觉得孩子不应该去做,而父亲却觉得孩子做了也是很好的。这种差异会让孩子觉得不知所措,从而影响孩子行为方式的养成,影响教育的效果。如果家长能够更加了解认知行为治疗,针对以上几个问题,他们的教育方式和观念都会有所改善。

 

教育孩子,不外乎建立好的行为并让其保持,改变不好的行为并让其消失。这其实是塑造行为的过程。下面我们来介绍关于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和一些技术的应用。

 

行为强化

 

我们先来看两个经典的实验。

 

研究者将一只饥饿的猫关在设有机关的笼子里,在笼子外面放置一条鱼。猫想要离开笼子吃到外面的鱼,所以它会来回活动寻找出去的方法。当它偶然踩到了踏板,笼子打开,它就可以得到食物。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它无效的动作会越来越少,有效的动作会越来越多,到了最后,当猫再一次感到饥饿,它就会直接踩动踏板来获得食物。猫先是习得,再是保持了踩动踏板获取食物的行为,这其中的强化物是食物。所以这是一个行为建立的过程。

 图片

 

第二个实验是经典的斯金纳箱,其原理和上一个实验基本一致。将一只白鼠关进箱子,当他特别饥饿的时候会在箱子里不停活动,当它偶然压到手柄,就会获得进入饲料盒的食物。随着尝试次数增多,它的无效动作会减少,有效动作会增多,从而保持按压杠杆的行为。对于白鼠而言,食物强化了它按压杠杆的行为,这也是行为强化的过程。

 

图片


所谓行为的强化,是指通过控制某种行为产生的后果,来增加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让行为逐步建立并保持。它的操作性定义是,先确立一个初始的行为,随着行为出现行为的后果,使得初始行为被加强,或出现的频率增加。在上面的实验中,初始的行为是猫踩动踏板或白鼠按压杠杆,而行为的结果是获得食物。在多次尝试后,猫和白鼠的行为都得到了加强。这是关于强化的定义。

 

强化分为两种,正性的强化和负性的强化。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在于,正性强化是行为产生后出现了刺激的加强或者刺激强度的增加,而负性强化的行为出现了刺激的移去或者刺激强度的降低,我们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哪一种强化,最终都会使得行为增加。所以在教育中,要促使孩子的行为增加,应使用强化的技术。

 

这里有几个例子可以帮助大家理解。

 

当小虎在课堂上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时候,老师总是会微笑并表扬他,小虎就更有可能集中注意力。他集中了注意力,获得了老师的表扬,老师的表扬对于他而言是强化物,使他集中注意力的行为增加,所以小虎受到的是正性强化。

 

第二个例子是,一个孩子在晚上上床后有哭闹的行为,她的父母就到她的房间里安慰她。结果,这个孩子睡觉时哭闹更加频繁了。这个例子中发生的强化仍是正性强化。孩子哭闹后得到了父母的安慰,使他的哭闹行为增多以获取更多的安慰。

 

第三个例子是,当一个两岁的孩子在杂货店里向妈妈要糖果时遭到拒绝,这个孩子就会发脾气,妈妈就给她买糖果,那么这个孩子以后就会更容易发脾气。在这里孩子哭闹的行为得到了正强化。孩子通过哭闹得到了糖果,糖果是强化物,使得孩子的哭闹行为增加。妈妈不喜欢孩子哭闹,通过给孩子买糖果的行为使孩子停止哭闹,在这里孩子的哭闹是强化物,所以妈妈的买糖行为增加是受到了负强化的结果。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所以这样你要让他想让他某东西为建立,到底是使用,也就是说是负性的还是政治性的,到底强化没强化他的这种行为?

 

说一个孩子独立完成的作业,所以老师走到他的桌子前对他说做得好,并拍拍他的后背,这是一个正性强化的例子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正性强化的结果一定是出现行为的增加,上一个例子中没有提到行为是否增加,所以我们不能将它归为正性强化。所以家长在使用强化理论教育孩子的时候,需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是否增加,而不是一味地给予表扬。

 

惩罚

 

惩罚是给予一定刺激,以控制行为产生的后果,来减少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的手段,与强化相对。惩罚的目的在于使行为减少。其操作性定义是,初始行为发生后,行为的结果使得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降低或行为被减弱。

 

行为分析学家所谈的惩罚与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惩罚是不相同的。大众所认为的惩罚的重点普遍在于恶性的刺激,比如打骂或者处分。而行为分析学家所谈的惩罚则更倾向于关注行为的减少。

 

大众普遍认为,被判刑,进监狱是惩罚,但是有的人刑满释放后,不仅没有发生改变,反而犯罪的欲望更强烈,更想要报复社会。这便是大众普遍认为的惩罚,与认知行为疗法中惩罚的概念是不同的。

 

在家庭教育中使用惩罚的手段时,家长的关注点需要放在想要调整的行为是否减少上。如果行为没有减少,家长就需要反思自己采取的惩罚手段是否得当,及时调整。

 

正性惩罚和负性惩罚

 

惩罚分为正性惩罚和负性惩罚。正性惩罚是指,行为发生后,行为的后果导致刺激物出现,使得该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降低。而负性惩罚则是,行为发生后,行为的后果导致刺激物消失,使得该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降低。

 

下面我们来分享几个惩罚的例子。

 

小丽在托儿所上日托,如果别的孩子玩她的玩具,有时她会打他们。每次她打别的孩子时,老师就让她停止玩耍。于是,小丽就不再打别的孩子了。在这里小丽受到的是负性惩罚,作为刺激物的玩玩具时间被剥夺,使她打其他孩子的行为减少。

 

陆先生过去经常在聚会上拿他的妻子的烹饪手艺开玩笑,以博得朋友们的大笑。一开始,妻子对他的玩笑报以微笑,但最后她终于被惹怒了,只要陆先生一拿她的厨艺开玩笑,她就冷眼盯着陆先生。结果,陆先生再也不开这样的玩笑了。在这里陆先生受到的是正性的惩罚,妻子用冷眼盯陆先生,使得他拿厨艺开玩笑的行为减少。

 

我们来一同思考,父母的训斥和责骂是不是一定能够起到惩罚的作用?答案是不一定。当孩子撒谎时遭到训斥和责骂,他可能会为了规避指责而更愿意说谎。这时候的指责和训斥是无效的,并没有起到惩罚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认知的模型,认知的内容和它的一些技术的应用。

 

认知模型、内容和技术应用

 

情绪障碍的认知模型是指,每个人都有着自动性思维,也就是对待某件事的看法。一个人所经历的事件会在自动性思维的影响下,对他的情绪和行为产生影响,也会出现相应的生理反应。

 

人的自动性思维,和信念是有关系的。信念分为核心信念和中间信念,其中中间信念是一些规则、态度或假设,而核心信念是人对自身及他人与社会的一般看法。信念的形成和早期的教育关系匪浅。

 

换言之,人在早期教育中会形成核心的信念和中间信念,当信念被关键性事件激发,就会产生自动性的思维,从而产生情绪、行为和生理反应。

 

图片


自动性的思维是对待某件事的看法;中间信念是一些规则、些态度或假设;核心信念是人对自身及他人与社会的一般看法。

 

常见的认知错误

 

一个人之所以会出现不良的情绪,或许和他出现的认知错误有关。常见的认知错误包括绝对化思维、选择性提取、过度概括、夸大或缩小、任意推断过度自我化、灾难化、乱贴标签这都是有关系的。

 

我们来分享一些改变信念的常用技术。

 

认知行为疗法的具体技术

 

评估零点技术:完美主义者往往习惯于将自己的现状和最高标准来进行比较,而不是同一般的标准或较低标准进行对比。如果能够设定不同的比较的标准,在和高标准比较的同时,也和中等的标准以及较低的标准进行比较的时候,会获得和以往不同的情绪体验。

 

比如,一个孩子的期望是考650分,结果他只考了628分,此刻他可能会觉得失落。如果他可以设定不同的比较零点,500分,450分,400分,甚至全年级的最低分。当比较的标准改变了,情绪反应也就随之改变了。

 

认知的连续体技术在于引导来访者思考更极端的情况。当一个人遇到了一件他认为的最艰难的事,认为自己接受不了的时候,让他设定一条轴,在0~100分的区间内,给自己面临的糟糕的情景打一个分数。再让他假设更糟糕的情况,结合更糟糕的情况重新评价自己的情绪反应。

 

饼图技术促使人们充分考虑事件背后的多方面原因。一些人会在遇到事件以后出现不良的情绪反应,并且将情绪产生的大部分原因归到自身,而没有考虑到其他的因素。饼图技术需要将自身因素,他人的因素,社会的影响等等各个因素考虑进来,并按照所占的比例分别打分,从而多方面考虑事件成因,减弱情绪反应。

 

一些人出现不良情绪反应的原因在于,更多着眼于当下,而对未来的考虑比较少。此时就要用到照见未来技术,比如戒烟问题或减肥问题。人们既要结合当下调整自己,也要着眼于未来的结果。

 

除了上述技术外,还有去灾难化的技术以及去绝对化的技术。

 

最后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认知日记技术。当不良情绪反应出现后,及时思考自己当时的想法,并思考针对本次事件是否有其他的思路。当想法发生改变,情绪和行为也会随之改变。

 图片

 

在熟练掌握并多次运用认知技术后,认知不仅在事件发生后会发生改变,在事件发生前也会出现变化,从而使自己的情绪的强度减弱,持续时间缩短。所以,一定要养成习惯,在情绪平稳后,反观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有没有错误的地方,从而不断调整自己认知,进而调整自己的情绪。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