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心”工程,家校社须协同发力
2021/06/15
659

“鸡娃”还是“佛系”?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孩子、家长、老师都被裹挟其中,似乎每做一个选择都不容易。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受不了任何挫折,多是“玻璃心”。也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太不容易了,父母期待高,学业负担重,压力山大。

 

对于儿童青少年的成长来说,身心健康,缺一不可。教育无处不在,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孩子心理问题的来源,也可能成为孩子成长的积极力量。进一步实施“育心”工程,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家校社协同发力。

 

为教师赋能

 

“任何人有心理问题都是正常的,心理问题不是少数孩子的问题。”谈到心理健康教育,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强调。

 

在他看来,任何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和问题,这个是正常的,关键是其程度、分寸怎么把握。如何帮孩子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跨过一道道坎,考验着教师的教育智慧。

 

“这是很多学校的软肋。”谢春风说。他发现,从整体上看,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逐渐被重视,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很多学校在心理咨询室等硬件建设上进步明显,但软件建设明显不足,尤其是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

 

有些学校可能有3到5个专职的心理教师,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有些学校没有专职的心理教师,只是给某个办公室挂个心理咨询室的牌子,学校老师轮流值班。还有些学校几乎没有心理教育方面的踪迹。

 

“2012年,教育部就已经提出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每个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工作力度是不一样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专委会秘书长李新影说。

 

 

图片

图片

 

她经常到全国各地调研,发现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地普遍比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些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教师的培养上都非常到位。但全国还有很多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一味抓学习成绩,让学业竞争白热化,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

 

李新影认为,学校需要专职的心理教师,应该保证心理教师的编制和晋升空间,不能让其他老师兼任了事。“有些学校购置了沙盘等心理学用具,但是老师不会用。而且如果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前来求助,老师的辅导方法不当,有可能刺激学生,起到反面效果。”

 

此外,班主任、科任老师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能力,但这方面目前还存在很多不足。“班主任、科任老师经常跟学生打交道,他们如果言行不当,很可能导致孩子一时想不开。”李新影说。

 

她了解过很多案例,比如,学生某一次犯了什么错误,老师不仅当时就贬损,后来还在班里反复提这件事情,让孩子不断地被打击。

 

谢春风提出,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国家教育政策要尽快明确学校一定的生师比,同时加大对学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现在的教师培训是以学科培训为主,今后要加大跨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力度,让心理学走近班主任,走近学科老师。”

 

真正接纳孩子

 

“妈妈喜欢的是真正的我,还是成绩优秀的我?”很多孩子曾有过这个疑问。孩子考得好,家长心花怒放;孩子考砸了,家长暴跳如雷或者冷若冰霜。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刘翔平发现,不少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源于家长期望值过高。一些家长追求完美,拿着一个模具在套孩子,不能接受孩子的缺点。如果孩子达不到一定的标准,家长就会给压力,甚至挖苦、讽刺。

 

有些家庭,孩子考了90多分,父母会问,怎么没考100分?孩子考了100分了,又会说那下次还要考100分。很多父母很少夸孩子,觉得孩子一夸就会骄傲自满。他们更多的是盯着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让他们改正、提高。

 

“孩子就在那里,他是一个人,人是有情感的。家长要把他当作一个主体,尊重他,不能总是强调自己的标准,老想着改造他。”刘翔平说。

 

“父母的行为影响孩子的脑发育。”李新影指出,她的团队去年做的一个研究显示,从孩子12岁左右,也就是青春期早期,如果妈妈对孩子很凶,态度特别不好,到16岁左右,孩子的脑神经回路会发生改变,改变的结果就是抑郁。

 

“现在儿童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焦虑、抑郁,对于孩子来说,老师、家长都是权威,影响特别大。”李新影说。

 

很多家长都知道不能揠苗助长,但不自觉地还是在“鸡娃”“抢跑”,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出类拔萃。“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节奏,而且每个孩子不一样。”李新影建议,家长要真正接纳自己的孩子,同时要不断学习,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此外,现在教辅机构、电视节目、网络营销等很多媒介在散布焦虑,通过贩卖焦虑获取流量,家长很容易受影响。对此,李新影强调。“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控制自己的焦虑。一定要避免把焦虑传导给孩子,给孩子造成不利的成长环境。孩子只有在放松的环境下,才能发挥最大的潜力。”

 

“包容和接纳孩子的问题,就是给孩子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谢春风认为,问题往往是发展的机遇,也是孩子内心的呼唤。积极看待问题,不惧怕问题,好的办法就会出现。

 

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面对青少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业界很多专家认为,不能光盯着这些问题,要引导孩子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我们不能只关注人心理的消极方面,还要关注人心里面本来就有的积极方面,发挥出人的内在力量。”李新影说。

 

她建议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增强抗挫折能力。比如,考试失败了,没关系,只要通过考试,获得了成长就行。重点在于成长,而不是在于考一个好分。如果孩子一直在成长,未来考一个好分数是必然的结果。“学校可以结合这些心理学理论设置课程,并且转化成一个具有实操性的培养计划。”李新影说。

 

“今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把重点放在心理发展上。”成功之道教育集团董事长、中国心理学家大会秘书长张冉提出。

 

图片

图片

 

通过寻找一些更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方法,最大限度地预防、减少孩子心理问题的发生。社会上各种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也应该从解决心理问题转变成促进心理发展,更好地帮助青少年成长。

 

刘翔平是国内最早推广积极心理学的学者之一,据他介绍,积极心理学包括六大美德24项积极心理品质,比如智慧和知识、勇气、仁慈与爱、正义等。

 

“积极的心理品质并不只是让孩子快乐,也不只是能力。它首先是一种品德,是利他的。”刘翔平说,“但是说教式的品德教育效果并不好,积极的心理品质形成更多地要靠社会风气的影响。”

 

在他看来,对心理问题,不光要强调治疗,更重要的是全社会形成一些机制,比如,做好事能得到支持和鼓励,不追求物质主义,缩小贫富差距,公平公正,减少内卷。“社会的力量很重要。建构和谐社会,让人们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互相关爱,尊重彼此的个性和兴趣爱好,这些都有益于心理健康。”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