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逐字稿系列 | 游戏?手机?作业?青春期?慌乱的孩子慌乱的父母该怎么办?(下)
2021/05/12
1126

听众提问:

 

刚才一直在听孙教授讲孩子的教育,很有感触,我特别想和孙教授交流一下,现在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每个家长其实都学了很多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但是在现实当中,只要孩子一上小学之后,家长就完全崩溃了,家长的情绪是控制不了的,我想请问孙教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够让我们这些家长在陪孩子学习的过程当中做到不发火?

 

孙时进:

 

第一,我一直觉得陪孩子做作业这件事本身就错了,你可不可以把作业当成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其实完全没必要陪着孩子,错了是他的事情,对了也是他的事情。

 

当然家长在这个时候也有需要,比如现在电台提供的这种节目,建议各位家长需要建立一个共同的群体,一个支持群体,当一个家长在愤怒的时候,另外一个家长是冷静的,这个支持群体彼此之间可以不断得到营养与支持。

 

因为人是处在社会关系当中的,如果周围都是非常焦虑的家长,大家只会越来越焦虑,只有互相伴陪着,逐步共同成长的家长群才能一起陪伴着孩子,顶着社会给孩子的压力。

 

实际上家长做的工作跟老师做的工作截然不同,家长最重要的就是陪伴、支持着孩子,顶着各种社会的压力。

 

在我看来,总的原则是把童年还给孩子,把野性与自然还给孩子,但是社会对孩子有要求,怎么去找到其中的平衡是家长需要关注的工作。

 

一个理想的天堂就是把童年还给孩子,童年更多的是嬉戏和玩耍,这就是孩子的成长,的确现实情况与理想是有一段距离的,但是我们知道理想在哪?距离在哪?学会找到平衡,找到一群理念正确的伴随者,大家要学会建立这样一个家长群,转变一种理念,顶住社会的压力,可能将来会有很大的收获。

 

如果家长今天是一步一步地看着孩子,每一步看的都成功了,一直把孩子抱在怀里,直到孩子长大了他也没摔伤过,长的圆圆胖胖,其实这是巨大的失败。

 

其实当孩子从子宫里出来的时候,就时刻面临着风险,所以这一定是家长自己需要调整心态的过程,如果家长不调整,孩子看起来好像是非常保险的,但是一进入社会危险就都出来了,其实对孩子真正最大的保险就是彻底不保险。

 

主持人:

 

问题本身不是问题,但是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容易制造更多问题。

 

听众:

 

老师说的非常好,但是现实情况是做不到的,家长其实是不想陪孩子写作业的,但老师要求家长必须给孩子改作业,当家长在改作业的时候发现错了那么多,能不发火吗?别的孩子可能10分钟、半小时就可以完成的作业,自家孩子写两个小时还写不完,家长能不着急吗?

 

孙时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家长的恐惧感源自童年,这种恐惧感怎么能够比以前降低一分,而不是降低10分呢?有那么一点进步就好,我们也不希望一步就进了天堂。

 

我看到过一个父亲对女儿的关心,甚至女儿的每一个生理周期他都知道,我看到很多这样的案例,当父母已经剥夺了孩子的成长空间,整天都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孩子已经没有了存活的意义,生活的一切都会被安排好,其实孩子是很崩溃的。

 

主持人:

 

这位家长可能提的是一些更加具体的事情,比如孩子今天写作业,同学都一个小时或者半个小时就写完了,可是自家孩子要写两个小时、三个小时,确实非常的焦虑。

 

听众:

 

因为不写完作业不能睡觉,所以我们更是着急。

 

孙时进: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关键就是家长的承受能力有多强,最后孩子的成长力度就有多大,孩子总是有成长的痛苦跟烦恼的,从妈妈肚子出生就已经伴随着极大的痛苦了。

 

贺苏:

 

我听到其实这位家长问的是两方面的事情,就像刚才孙老师说的,家长该做什么?孩子该做什么?需要分别看清楚。

 

首先是父母的情绪管理,你的情绪是你的,不是孩子写作业的问题带来的,孩子写不写作业或者孩子的学习习惯其实和父母发火之间是没有关系的,只是家长容易把这两件事连在一块。

 

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节奏、学习方法,是父母需要帮他树立和解决的问题,但不是家长没有帮孩子梳理好学习习惯,就必须用发火的方式来表达的。

 

我的孩子今年已经23岁了,在他十几岁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过程,他也是从这个过程逐渐走过来的,当时我跟他有一个契约,从小就会培养他的契约精神,我们约定,晚上10:30一定要睡觉。

 

刚刚大家都提到说小孩写作业写不完,包括也提到网络的问题,我的小孩在他12岁那年,那时候因为我也在黑龙江做电台节目,他在黑龙江的电波中比我还要火,因为他总是制造很多的问题来“折磨”我。

 

我们家的规定是两件事孩子会挨打,第一件事是10:30不睡觉,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养育孩子是为了让他健康地活着,如果熬夜我们肯定会打他,所以他10:30知道自己需要睡觉。

 

第二件事是孩子说谎会挨打,在10岁之前说谎肯定是不行的,他有问题可以随时跟我们交流,这是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规定,是我们彼此之间商量好的,而且我们家上网没有限制,所以他活得很自由。

 

其实就像今年的大会全云端、全直播、全线上了,互联网是翅膀,只是像刚刚孙老师说的,难道父母害怕网络,孩子们就真的也害怕吗?父母怕的到底是什么呢?

 

我的小孩在那个阶段打游戏,我会陪着他打,我那时候才发现我是一个共计障碍的患者,我的手和脚是完全不能配合在一起的,所以我根本打不过他,手速也比不过他。

 

我的孩子有一次问我一个问题,是当时在黑龙江流传了很久的一则新闻,当时黑龙江的哈尔滨电视台播出了一个12岁和一个14岁的小男孩去网吧,分别从家里拿了20块钱去网吧,结果他们两个刚到网吧就被比他大的孩子把钱给抢了。

 

我们家不限制上网,只限制睡觉时间,所以我的孩子整宿打游戏的可能性很小,我们就只是有简单的约定,睡觉时间就是底线。

 

当时他问我的问题是,“妈妈,为什么小朋友要去网吧呢?网吧多难受,网吧只有一瓶矿泉水和一桶方便面,还要被人抢。”他不理解。

 

真的就像刚刚孙老师说的,是我们家长自己害怕,是我们恐惧,所以我们就扼杀了孩子飞翔的翅膀,其实网络就是孩子未来飞翔的平台,孩子不仅可以在网上打游戏,还可以写东西,我的小孩在他12岁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放在QQ上,当天点击率是6000多次,他骄傲的不得了。

 

如孙老师所说,家长其实是用自身的焦虑来造就一个更焦虑的宝宝,然后构建了一段彼此都很焦虑的共生关系,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的,唯有亲子之爱是以剥离为目的的,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奔着剥离去,就需要教孩子更多的技能,让孩子在面对这个世界时能够有更多的技巧、技术和方法,而不是担心。所有的担心都是诅咒,让我们祝福孩子吧。

 

孙时进:

 

而且每一个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速度可能都是不一样的,父母需要有等待的耐心,确实社会有规定的速度,孩子有时候其实是很挣扎的。

 

比如我的孩子曾经上学的时候,老师找我告状,我把自己的底线已经放得非常低了,但也不能说因为我是心理学的教授,我的女儿就应该怎样,老师也不是心理学教授,老师也有老师的的权利和标准。

 

我对我的孩子的期望是,如果考不上高中就考中专技校,可能很多家长不能理解,认为中专技校太差了,其实不是中专技校的学生不好,而是这些孩子是伤痕累累的,他们的成长是很困难的,这是全社会的一种错误理念,实际上不同的学校应该是不同类型的孩子,而不是以好坏不同来区分的,但是现在的理念确实不太好。

 

我当时一直给孩子说的一个口头禅就是,“绝不要克隆老师的脑子,那是没意义的,是没出息的。”

 

但是孩子到初中最后一个学期的时候,非常焦虑,我问她为什么焦虑?她说,“克隆老师脑子是对的,反抗是不对的。”

 

孩子总有一个逐步成熟的长大过程,而且男孩比女孩要晚一点。

 

幸运的是一直到最后我都在忍耐,忍耐是需要很高承受能力的,我真的不知道如果孩子真的考不进大学,后来会怎么样,也可能会很艰难,也可能会很成功。

 

包括韩寒的父亲也是如此,他的承受能力就是即便孩子退学了也依然可以接受,另外郑渊洁说自己的一家三代都没法在学校读书,所以不上大学的孩子未必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意味着彻底失败。

 

关键看父母有多大的承受能力,根据自己的情况能够给孩子多少保护,有恐惧感也是很正常的。

 

比如我女儿后来从国外回来之后,我可能管的比贺苏老师还要宽松,她晚上几点睡觉,什么时候回家都可以,她妈妈就很着急、很担心,我就说,“她在国外6年的时间,你知道她哪天晚上回来或者不回来吗?几点睡觉你知道吗?你觉得她6年离开你,发展的很糟糕吗?”后来她妈妈也不再管孩子什么时候回来了。

 

所以我觉得忍耐是很重要的,当然忍耐也可能是有风险的,坦率地说,孩子未来的发展,很多东西真的不是父母能把握的,可能有很多机遇和偶然性,父母唯一能把握的是自己跟孩子的关系是不是做对了。

 

主持人:

 

这位家长您有听到吗?您是不是觉得有一些心理上的触动?

 

听众:

 

我是在想今天作为家长,在现实的压力下确实是是自己太焦虑,可能把自己焦虑放在了孩子身上,但是又要考虑孩子的未来,也不得不焦虑。

 

孙时进:

 

当我们以为我们能考虑孩子的未来的时候,都只是自己那个年代所认为的未来,但是这些经验社会的变动里是会变化的,孩子是为未来而生的,父母是无法去掌握的。

 

有一段话我非常想给各位家长分享:

 

“父母们都刻意忽略了最关键的那件事,那就是他们永远无法真正为孩子规划一条路,因为生命成长自有其规律,父母们希望和拼命的努力不过是妄想罢了,所以说无论父母对孩子的未来有怎么样的期待,都没有任何意义。再者,如果真的迫使孩子走了一条父母所期望的路,无论这条路多么安全,孩子的生命也不再拥有最原始的动力跟快乐。”

 

前几天我刚刚参加了一个戒赌中心的活动,60个看着非常有能量的孩子,全是沉迷赌博,而且他们都是家庭条件很好的孩子,因为赌博需要很高的金钱投入,他们都是独生子女,甚至是富二代,都是父母非常宝贝的。

 

当中有一个孩子戒赌之后已经读到大学,这个孩子非常有能量,出口成章,很有领导能力,最后也从事了戒赌相关的工作,他在现场说,“我当时考上大学的一个动力,就是妈妈跟我说,只要我能考上大学,就不再管我,我就自由了,后来我考上大学了,却发现永远也摆脱不了父母的控制。”

 

所以我有时候会用一句很恶毒的话来说,有时候爹骚扰、娘骚扰比性骚扰更可怕,性骚扰是有道德谴责的,但是爹娘的骚扰好像是天经地义的,还是以一种爱的口吻说“我是为你好。”

 

基于物质的家庭关系的后果是很可怕的,我们都觉得这样的孩子很幸福,其实疫情期间这样的家庭被迫在一个空间里相处,那么多孩子因为与父母的关系处理不好就跳楼,这种爱造成了多大的危害?所以父母不要以为可以替孩子规划他们的未来。

 

还有一个真实的案例,就是一个孩子从国外回来之后,在一家公司工作,这是一家很好的公司,妈妈觉得公司很好,而且孩子眼看着就要提拔的时候,就跳槽了。

 

妈妈就非常愤怒,后来我问妈妈,“他是哪个学校毕业的?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6年来他做了多少专业的选择,你觉得在没有你的干预下,在国外他的那些选择都错了吗?他比你发展的差吗?为什么今天他选择一个工作,你要替他做决定?”

 

主持人:

 

未必家长为孩子规划的路就是对的,就像刚才孙老师说的一样,如果是一个很乖的孩子,也许就一路沿着那条路走下去了,可如果是有一些资质、有能力的孩子,一定还会走一圈再回到原来那条路上去,所以刚才孙老师念完那一大段话,我觉得眼前写了两个大大的字,就是“命、运”。

 

孙时进:

 

我记得有时候夫妻两个人开车,一个坐在旁边,另外一个开车,就会发生很大的矛盾,坐在副驾驶位置的人总是不断在提醒,后来有一次我跟我太太开玩笑说,“要么你闭嘴,要么你下车,我自己开车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孩子是无法选择的,是没有办法下车的。 

 

贺苏:

 

刚才就孙老师这番话,我想再给听众朋友们介绍一个心理学上的效应叫“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的作家马克吐温,有一天在教堂里听牧师讲座,他听了几分钟觉得太棒了,于是就想捐款,但是这个牧师还在喋喋不休地讲,又听了10分钟,他开始烦躁,于是他想,“我就捐10美分”,又听了10分钟,他想,“我会不捐款了”,直到坚持到最后,牧师终于结束了拖沓冗长的演讲,马克吐温不仅没有捐款,并且从盘子里拿走了两美分。

 

这就是心理学当中的“超限效应”,当各位家长对孩子喋喋不休说教的时候,是否思考过,“这是你要实现的目标吗?”很多时候,父母只是为了痛快自己的嘴,可却跟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背道而驰,所以很多时候家长说什么和不说什么,差别是很大的。

 

孙时进:

 

张韶涵有一首歌叫做“妈妈妈妈”,它的歌词唱道:“妈妈妈妈别再念我,你爱的方式往往让我想闪躲,不是谁的错,只不过我有我的世界,一个对谁都太新的世界。妈妈妈妈找点事做,不应该是我填满你全部的生活。”

 

听众:

 

但我就是想说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学习是一件比较吃苦的事,但是孩子比较爱玩,什么苦事都不愿意去做,这时候家长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够正确地引导孩子?

 

比如家长和老师合作,老师说“没有一个孩子是自己主动愿意去学习的,家长如果不在后面督促,孩子可能更难成才,家长的责任也是非常大的。”

 

这时候一边是孩子学习的苦,一边是家长不断去督促的苦,我也不是要求孩子成为一个钢琴家,但是毕竟练钢琴可以增加孩子的素养,所以这也是一种矛盾。

 

我想知道如果当孩子不愿意吃苦的时候,作为家长该怎么引导?

 

贺苏:

 

我可以给家长朋友一些建议。

 

其实我发现很多学校老师特别会利用微信群,会在微信群里发孩子的成绩排名,这些是严重触发家长焦虑的事情,所以首先我给您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微信群里可看可不看,表扬孩子的事就看,批评孩子的事就别看,因为自己的情绪还没学会稳定,需要先把自己的情绪稳定好,不要把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孩子,毕竟孩子是百分百接收的。

 

第二您说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是错的,因为我们接受了这样的教育,甚至对孩子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就像孙老师提到的这些例子,现在比比皆是,有很多时候如果一分耕耘十分收获,孩子就不敢接受了。

 

这位家长提到的是如何给孩子养成习惯,我在这想给您一个建议,也是我在临床工作当中常常给家长提的建议,就是请培养孩子的契约精神。

 

可以跟孩子协商一下,请孩子做一个时间表,要细化到每5分钟,比如早晨6点起床,晚上10:30睡觉,这之间6:00~6:30干什么?6:30~7:00干什么?上课干什么?放学了几点到家?几点写作业?中间要留给孩子玩的时间,但一定要注意这个表格是孩子自己写的,一定不是家长写的。

 

虽然这个表格看起来可能有执行的问题,一定会有问题,但培养一个孩子的习惯或者扭转一个习惯,要3~6个月的时间,所以首先家长要保持3~6个月的耐性,告诉自己“我生的”,然后在这3~6个月的阶段里陪伴着孩子,只要在孩子能看见的地方就贴上这张表格,目的是为了用这个东西来督促他,而不是父母的嘴。

 

心理学研究说,如果每天说超过三遍同一句话,尤其是对孩子说的“你饿不饿?你冷不冷?”这些语言不仅不能够起到作用,而且还会起到破坏关系的作用,如果破坏了关系,再想修复就比较难。

 

现在把这张孩子自己写的表格贴到他的床头,贴到卫生间,贴到卫生间的门上,贴到厨房的门上,贴到孩子抬头就能看见的地方。

 

其实就像刚刚孙老师说的,教育的目的是陪伴孩子的成长,这是一个从他律变成自律的过程,真的有一天孩子和父母分离了,可以自己给自己做主,可以不必让父母每天都监视着,也不必像有很多孩子考上大学的时候撕书这么放飞,说明之前的约束可能太紧了,压力越大,反弹越大。

 

其实家长您说的是孩子学习习惯的问题,如果他的学习习惯由他自己做主,孩子就会有一种主人翁的责任感,父母到处贴孩子的时间表,如果他是按着时间表做的,就及时表扬,学会给孩子正向反馈。

 

孙时进:

 

甚至我连这个方式都不太赞同,就是以表扬作为操控孩子的方式。

 

我觉得父母可以跟孩子说自己的恐惧感,首先我们知道理想状况是什么,比如我觉得理想状况是每个孩子都是天使,父母怎么找到他的天赋所在,如果把他的天赋能变成将来从事的职业,这就是他的天职和使命。

 

当然这是理想,现实可能不是这样的,但是我们要在理想跟现实中间找到一个最大的可能性,要形成这样的意识。

 

有的时候真的忍不住说孩子的时候,不要把你以为的就当做真理,比如我看到孩子会吃麦当劳、肯德基,会喝碳酸饮料,我觉得这都是垃圾食品,但是后来转念一想,川普、巴菲特一直吃的都是垃圾食品,不也挺好的。

 

我还是可以跟孩子说,“我很担心,我不知道对或错,但是我可以真诚地告诉你,我很担心。”当父母这样说的时候,可能孩子才会开始思考。

 

前几天看到一个上海的一采访,采访的是许渊冲先生,老先生已经97岁了,他的作息时间是每晚7:00开始工作,凌晨3:00结束,要按中医的理论这是很糟糕的,97岁了还坚持每天翻译1000字,而且还骑自行车,他说骑自行车比较方便走路,不然需要拄拐杖。

 

我们不要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在家长伴陪孩子的时候,可以分享我们的恐惧,而不是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有一句很调侃的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后一代不听前一代人的话。”

 

主持人:

 

这位家长,希望今天孙时进老师,还有贺苏老师的分享能够帮到您,对您的生活会有一些改变,谢谢您的提问,我们也让两位老师稍微休息一下,因为我看到后台还有很多听众朋友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们稍后再来继续好吗?再见。

 

刚才我们跟这位家长聊了很多,从我这个角度来说,看到最终依然是落到了两个字“耐心”上,提升我们对于孩子的耐心,提升我们作为家长看待一些事情、处理一些事情的耐心,给孩子一些成长的空间,这样孩子才会慢慢成长。

 

很多时候家长从来不觉得自己有问题,所以也是希望家长能够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因为很多孩子身上的问题都是家长的反射和投射。

 

今天我们在节目当中看到很多的家长留言,会发现反馈的情况都是差不多的,比如写作业拖拉、不想学习,或者是想打游戏,骗家长也要去打游戏等,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总是想着怎样把问题赶紧解决了,却很少帮助孩子分析他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为什么会造成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去有效给予孩子帮助?这是家长很少会去考虑到的事情。

 

所以听完孙老师还有贺老师的分享,会觉得我们作为家长真的是需要学习的太多了,需要成长的也太多了。

 

今天的节目就进行到这里,明天晚上6:30~8:00,也希望大家能够继续锁定1024,第十四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的特别节目“开学之前”,下一期将要聊到一个大家都很关注的话题,就是“开始恋爱了”,邀请到的是社会心理学博士,上海市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贺岭峰老师,以及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迟毓凯老师,欢迎大家准时收听。

 

在节目的最后,再次感谢孙时进老师,还有贺苏老师来到我们的直播间,为大家指点迷津,听众朋友们再见。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