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手机?作业?青春期?慌乱的孩子慌乱的父母该怎么办?(上)
2021/05/10
759

主持人:


 今天是“开学之前”的第一期节目,我们也特别邀请了两位中国心理学家大会的专家老师,一起来聊一聊关于开学之前那些您不知道的事儿。 

 

欢迎孙时进老师和贺苏老师来到我们的直播间,孙时进老师是本届大会的执行主席,复旦大学心理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以及中国心理学会副监事长。 还有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心理专委会副会长、全国名老中医传承人、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临床心理科主任贺苏老师。 首先我要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平台,即中国心理学家大会。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是由中国科协批准立项,由中国心理学家大会组委会主办,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提供学术支持,成功之道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始创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13届,以汇聚当代心理学发展的最新观点和应用成果为己任。 第14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是全云端、全公益、全覆盖的心理学行业盛会,是由中共驻马店市委、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心理学家大会组委会共同主办的。


本届大会的主题是“经验与探索——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新格局”,会议将进行3天4晚的连续直播,4个直播间同时直播,为大家带来60多场精彩演讲、对话以及专项论坛。 


接下来就进入今天的正题,做这次特别节目“开学之前”,我觉得实在太理解中国家长们的心了,因为暑假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新学期就要开始了,家长、老师已经开始焦虑了。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可能对于中小学生,一直有两座大山压在家长的身上,一个是电子产品,一个就是孩子的作业。 如果大家经常刷抖音,可能会在抖音上看到一些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段子,比如在公共场合看到一个妈妈在辅导作业,从一开始的循循善诱到最后的暴跳如雷,从一开始和风细雨地引导,最后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就大声地吼或骂孩子。 可能看到这样的段子,有些朋友会觉得特别不理解,尤其是一些孩子还没有上小学的家长会觉得太夸张了,好像就只是段子,贺老师您应该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咨询吧?

 

贺苏:


是的,临床工作中遇上这种情况的确不少。就像我们这期节目的主题是谈“慌乱”的开学季,其实慌乱背后可能是焦虑,焦虑背后是期待。适度的焦虑是动力,只不过需要明白做什么和不做什么,避免“积极错觉”的行为发生,才是真正对开学有帮助的,这是我们需要探讨的。 

 

主持人: 

 

是的,其实在节目没有开始之前,我们也征求了很多听众朋友以及身边家长朋友的意见,大家会觉得开学需要做很多准备,比如时间的准备,要调整孩子们的作息时间,还有他们的作业是不是准备好了,新学期的文具要准备好,家长们会做很多这些能看得见的准备工作。 请问老师,是不是还有一些是家长没有看见,但是需要去帮助孩子慢慢建立的准备? 

 

贺苏:


面临开学,慌乱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家长比较急切,新手父母慌乱也是正常的。那么要从哪些方面帮助孩子做准备比较好呢?


首先要从孩子的生理基础上做些准备。放假这么长时间,尤其今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很多孩子上网课不适应,好容易适应了,回学校去上课又不适应,遇到这样问题的孩子今年是比较多的。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都有这种情况。


建议家长朋友们先从孩子的作息开始调整。调整孩子的生物节律、调整生物钟、调整自主神经,调整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养成一个好的作息习惯和饮食习惯,这是家长需要帮助孩子首先要做的。并且至少要提前两周开始。


第二点,其实慌乱也是正常现象。有变化适应变化是需要思考和付出行动的。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家长也需要调整自己,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也期待和听众朋友们有这样的互动交流。 

 

主持人:


已经有个网友提问说,“老师你好,我家孩子4岁了,每天脾气特别大,必须哄着才行,我很怕他长大了也是这么大脾气,应该怎么办呢?” 

 

贺苏:


心理学本身是研究人的行为和思想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有很多家长会担心小家伙在某个年龄的行为,长大之后会不会一直固着。我个人认为,绝大多数是不会的。


我推荐家长朋友们去看一看埃里克森的人格社会心理发展八段论。在4~6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协助孩子做调整。在4~6岁这个阶段,孩子需要解决的问题和14~16岁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定是不同的。


心理学人常常会提到,4~6岁这个阶段是孩子的第一叛逆期,我们会发现孩子开始不听话了,开始有脾气了。其实这个脾气表达的是孩子的想法和父母不同,这个阶段恰恰是孩子的自我边界和父母之间建立差距的一个时期,孩子如果用特别急躁的方式来表达他和父母的不同,那父母有没有看见孩子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主持人:


像这位家长说的孩子4岁了,脾气特别大,比如可能的情况是,妈妈说不能看电视了,孩子非要看;妈妈说该睡觉了,孩子说不行,要再玩一会儿;妈妈说不能在超市买这个玩具,孩子说不行,就要这个玩具…… 可能会是类似这样的一些事情,会让妈妈觉得孩子的脾气特别大。 

 

贺苏: 

 

心理学有很多特别有趣的事。在这跟大家分享一下“德西效应”。有一个心理学家叫德西,有一天他给我们讲了一则寓言故事,他说在一个老人的家外面,有一群小朋友每天叽叽喳喳地玩,特别地闹,这个老者没有吵、没有闹,他走出家门,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并且对他们说,“我一个人的生活着实寂寞,幸亏有你们在这陪着我,我特别开心。”


这些孩子们特别高兴,第二天就又来了,老者又走出去给每个孩子5美分说,“谢谢你们给我制造了这么多的快乐。”孩子们想有5美分总比没有5美分强,虽然没有10美分那么多,所以第三天这些孩子又来了,老者给孩子们每人2美分,孩子们当时就生气地说,“我们这么辛苦来到这儿给你制造快乐,你现在竟然越给越少,我们明天不来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德西效应”,它是在说:当我们遇到一些困扰的时候,我们应该做什么?怎样做?不正确的激励和不正确的管教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 

 

刚才这位朋友说4岁的小宝宝开始有自己的脾气,其实一个4岁和一个14岁的小朋友,他们的发展需求一定是不一样的,首先我们不要打击孩子的情绪,更多是要引导和培养孩子面对成长阶段问题的能力。 

 

主持人: 

 

其实说到这里,贺老师你知道最大的问题是在哪里吗?比如还拿“德西效应”当中这个小故事来举例子,这些孩子们闹了一会儿就离开了,老人和这群孩子的相处时间是有限的,而爸妈在照顾孩子的时候,差别可能在耐心上。


孩子很可能是一天12个小时里能玩10个小时,家长需要的就是耐心,在这个过程当中,家长其实都知道该怎么做,也知道正确的方式,可是耐心可能在其中慢慢耗尽了。


 贺苏: 

 

嗯嗯,家长朋友们都知道,孩子是自己的,耐心的确是需要的。如果只认为孩子必须变成我们想要的洋娃娃,可能这就是一个困扰。如果父母以欣喜的态度不断地发现每个孩子不同的变化,包括孩子的脾气,就像中医常常讲,“喜怒忧思悲恐惊都有就叫平衡”,平衡即健康一样。如果一个小孩子只有喜悦快乐的情绪,好像也不太对哦。


所以在4~6岁的时候,孩子有自我对边界的探索,有自己的需求,在这个阶段最常说的是“我”、“我们”、“不”,也就是说孩子懂得拒绝家长的要求,这恰恰是孩子成长阶段中最重要的一个标志。所以,欣然地看到孩子的变化,并且调整自己和孩子的沟通方式,我觉得更有建设性!感谢我们的天使并且陪伴TA长大。 

 

主持人: 

 

我明白了,这时候就需要用我们成年人的理性和自控去抵抗自己对孩子的没有那么多耐心,要利用自我去抵抗对孩子的不耐烦。 

 

贺苏: 

 

嗯嗯,作为父母,我们要陪伴孩子成长,如果孩子始终如一,都是一样听话,其实是挺吓人的。亲子关系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分离和分化。 

 

主持人: 

 

是的,我觉得老师给的办法特别好,很值得各位家长借鉴,我也很理解妈妈心里的想法,因为我们在这里的交流可能能给出一个解决的方案,可行性、操作性都挺好,但是当妈妈自己去做的时候,对于她的时间来说,是每一分每一秒都少不了的,所以我也觉得这位妈妈很辛苦,很希望你可以和孩子相处得越来越好。 还有另外一个朋友说,“我家孩子11岁了,特别爱玩手机,如果不让他玩吧,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都在手机上;给他玩吧,他又控制不住自己,趁大人不注意就开始刷抖音、玩游戏。一边是学校布置了作业需要完成,一边孩子对于自我把控是没有力度的,所以这样矛盾的情况,应该怎么样去解决比较好?” 

 

孙时进:


孩子自控的力度是不断成长的,如果父母一直假孩子自己没有力度,把孩子该完成的替他完成了,把孩子该承担的责任替他承担了,那孩子自控的力度也就没有了成长的机会。 

 

所以刚才贺苏老师讲得内容非常重要,就是父母要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且孩子在每个不同的阶段,父母该做和不该做的事情是不同的,可能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父母要全情地伴陪孩子,因为孩子是没有其他能力的,但是随着他的长大,父母是要跟孩子渐行渐远的,逐步把一些孩子自己该承担的责任转交给他,他才能找到成长的路径。 

 

其实孩子到底是不是真的没有自控能力呢? 就像孩子学习走路,如果父母担心孩子永远不会走路,一直在抱着他走路,那孩子就永远也学不会走路了,孩子要是长大了,到了学校需要承担的作业任务如果完不成,更多是要对老师有交代,父母如果不断去削弱孩子承担的能力,假设孩子没有自控能力的话,可能真的就预言成真了,如果今天作业交不上来,那是老师会找他,如果老师训了孩子,他会有情绪,也就会下次自己记得完成作业。 所以父母要做到对孩子的管理是“到位不越位”。

 

 

很多孩子小的时候吃饭,好多家长一定要看着孩子吃很多,这样的父母是非常普遍的,实际上孩子吃饭不是个问题,能不能提供卫生可口的饭菜是父母的责任,吃不吃是孩子自己的事。 学习的事情也是这样,我觉得不要用“抵抗、理性、控制”这样的词,就用“好奇”伴陪着孩子成长,父母要去读懂孩子为什么愤怒?为什么有情绪?带着一种好奇去陪伴、理解和疏导,而不是当孩子一出现情绪就激起了父母自己的情绪,不能允许孩子有情绪出现,实际情况是大人也是控制不住情绪的,我们要教会孩子的是有一个好的情绪表达,而且现实中很多时候孩子的情绪一旦激动,父母就会觉得孩子不应该发脾气。 

 

主持人: 

 

可事实上这个情况确实是出现了,比如老师在手机上布置了作业让孩子去完成,可是大人工作很忙,没有空看孩子的时候,孩子就是会去刷手机玩。 

 

孙时进:


所以我觉得老师一定要分清楚手机上的作业怎么安排更合理,孩子就是会刷手机,而刷手机就是没办法完成作业,所以这是要说给老师听的,因为这不是家长应该承担的责任,孩子需要面对他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当他面对老师训斥有情绪的时候,父母可以倾听。 

 

主持人: 

 

因为我也是一位家长,也有非常多的家长朋友跟我反馈,事实上很多作业并不是家长的责任,可是现在中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阶段,真的就变成是家长的责任,因为如果父母不去管孩子的作业,可能到了学校老师也不管孩子,甚至可能连孩子交不交作业都不知道。 

 

孙时进: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做这类节目的原因,要让更多人知道哪些是父母该承担,哪些是父母不该承担的,只有这样分清楚彼此需要承担的责任,就像管理分清责任一样,一旦越位,代替了孩子需要发挥的功能,孩子的那个功能就发展不出来。 

 

所以我跟很多老师也说,当老师一旦把责任推给家长,以为家长能搞定,事实上老师才是专业的,家长可能更搞不定,而且激起了家长的情绪就就更麻烦了,所以家长、老师、孩子各自要承担什么责任,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在哪个年龄阶段需要做什么,我们都需要把彼此的责任和界限分清楚,这才是教育的基础。 

 

主持人: 

 

孙老师真的是说到我心里了,也打开了我自己的一个心结。 刚才这位网友说,“孙老师说的太好了。”接着他又提了一个新的问题是,“孩子要玩手机,我们就给他玩吗?” 

 

孙时进:
当然可以给孩子手机。


我们不能假设孩子会无限制地玩手机,就像吃饭一样,我们如果以为孩子会吃什么、不会吃什么,是不是能够控制他的食欲?父母都有那么多的担心,都替孩子做了决定,那孩子还怎么能长大?当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假设孩子背后的东西是在成长的,要把父母自己的恐惧去除掉。 

 

主持人: 

 

父母会把自己对于未来的担心,放到孩子身上,会觉得孩子现在做不好的事情,是不是以后也就做不好了。 

 

孙时进:


是的,有一句话说的是很严肃的,“所有的担心都是诅咒。” 

 

我有时候自己也有这个体验,当看着孩子突然爬到一个很高的地方,我的心立马就收紧了,会替孩子害怕,这种害怕的情绪可能就会传染给孩子,如果每一只母猴这样看着小猴子,可能都会造成小猴子的惊恐。 

 

其实我一直有一个很好奇的地方,就是在杂技之乡吴桥,他们的孩子从小就做很多我们看起来很危险的事情,但是很明显,孩子未必会出事,实际上人类可能本来就有潜在的这样一种未曾发掘出来的潜能。 

 

对于父母过分的理性跟关注,虽然孩子的肉体出生了,父母也跟孩子分离了,但是心理上是没有分离的,父母占据了孩子应该成长的空间,而这种恐惧、担心、控制带来了孩子的一系列问题。 其实父母的爱是渐行渐远的,要能够忍住,要不断找到孩子自己的声音,不断和孩子交流,“你的恐惧是真实的,你为什么有这种恐惧?为什么有这种愤怒?”一旦孩子有愤怒情绪的时候,父母不是用自己的愤怒来回应,应该更慎重一点,要在旁边观察孩子的愤怒情绪,不要因此激起自己的情绪波动。 

 

如果父母带着“不带敌意的坚决”,就是无论孩子有什么情绪,父母都没有敌意,都可以耐心地观察跟陪伴孩子。 还有一句话是“不带诱惑的深情”,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不能用操控的手段,不能用哄欺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孩子出生的时候,当妈妈身体上和孩子分离的时候,精神也在逐步跟孩子分离,每个父母都要逐步学会这样一个道理,孩子的长大实际上就是和父母渐行渐远的过程,而且需要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就是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我成长的能力。 

 

主持人:


是的,要相信孩子自己是可以的,包括刚才的网友继续留言,现在家长都是陪着孩子上学,真的是太累了,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没有办法把自己作为家人的心放开,而父母的心放不开,孩子的手也放不开。 

 

孙时进:


所谓的“巨婴”就是父母一直抱在怀里,一直抱到孩子都长得很大了还不愿意松手,而且如果这个孩子有能力的话,这种抱着成长对孩子来说绝对是一种极大的痛苦。 

 

持人:

 

比如孩子要打游戏,妈妈也知道他要打游戏,妈妈可能会不敢给孩子手机,会担心孩子不能控制自己,担心万一孩子不吃不喝就一直打游戏怎么办,有很多家长是不敢放心把手机给孩子的。 

 

孙时进:


这些我都有体验,首先,父母可以事先跟孩子进行一个约定。 比如我以前就和我的孩子商量过,“你觉得你打游戏或者类似的事情需要我帮助你吗?或者需要我提醒你什么吗?”


孩子说,“我需要你帮我充值。”


如果孩子不需要父母的帮助,那可以把手机交给孩子,我发现其实很少有孩子提出非要不可的问题,就像吃饭,一般正常的孩子只要给他提供正常的饮食,基本上没有孩子会完全不吃或者吃太多胀坏肚子的,除非有个别病理性的问题本身就存在。 

 

正常情况下,绝大部分孩子如果是需要提醒的,那就问问孩子,“你觉得你一天看电视多长时间是合适的?”很少有孩子会说,“我觉得我一天要看10个小时。”往往孩子也是很理性地说,“我觉得两个小时够了。” 但是我后来发现孩子的行为不理性,面对这种情况父母也容易不理性,其实可以和孩子达成协议,比如,“第一,你需要我提醒你,那我可以提醒你;第二,你说两个小时,那只有超过两个小时我才有权利提醒你,如果不到两个小时,我就开始唠叨的话,我就越规了。” 

 

父母要学会非常理性和尊重的办法,现在的“以人为本”是对的,但同时也要记得孩子的成长中间可能会有一些惰性,父母可以帮助他,所以有一本书叫《助推》,父母也要在适当的时候,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但是一定是在征得他同意的前提下。

 

 父母要学会逐步伴随着孩子长大,既不能一步退出,也不能越界。 生活中往往是父母只要看着孩子一坐在电视机前或者一拿起手机就立马开始紧张,根本不要说看10个小时了,只要孩子一开始看就已经开始紧张了,父母希望孩子24小时都在做作业,这样的关系很痛苦,但这也真的是很多家长的心声。 所以我觉得其实根源是父母的自控能力没有了,带领着孩子也失去自控能力,因为父母是孩子的参考榜样,如果父母有很强的自控能力,甚至哪怕孩子摔跟头也能够做到忍耐和等待,当发现孩子摔了跟头,当孩子痛苦的时候,孩子就会寻求父母的帮助,“老师给我布置的作业,我真的做不到,你能不能帮助我。” 

 

我开玩笑说,甚至有时候懒惰的家长更容易处理这些问题,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那时候就有印象,孩子老是让我陪他读英语,他一读我就睡着了,我也觉得很内疚,后来我说,“别人家爸爸如果不会英语怎么办?这应该是你的事情,不是我的作业。”


当然这样说的分寸是要把握好的,不能当孩子需要的时候父母也不出现,我觉得父母要做到“不丢不顶”。 所谓的“丢”就是当孩子需要的时候还不出现,当孩子饿了不提供饭,那就是家长的失职;但是当孩子还没有需要的时候,就开始塞给孩子,这就是“顶”,所以分寸感需要把握好,整个的修炼过程一直是要倾听自己的情绪,了解愤怒和恐惧到底是来自我们本身的?还是孩子自己的? 这个过程更多的是一个家长的成长,我一直开玩笑说“没有错误的群众,只有错误的领导。”同样是,“没有错误的孩子,只有错误的家长。” 首先家长要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因为孩子就是家长的一种拷贝。 

 

主持人: 

 

听孙老师这么一说,我好像灵光一现,这就把刚才那个问题也穿起来了,家长为什么那么没有耐心,其实深究一下,家长自己就没有那么多的自控能力,明明已经答应孩子看两个小时电视,就得忍耐住,不在这两个小时之内打扰孩子,我觉得这一点可能是很多家长都没有get到的,所以今天孙老师给我们点醒了这条路,可以让我容纳更多的耐心,对于其他在收听的家长应该也有非常大的触动。 

 

孙时进: 

 

家长很多时候是非常恐惧地说,“我现在这样管他还不行,让我不管怎么能行?”很多家长会以为孩子就像中国的市场经济一样,“一抓就死,一放就乱”,而忽略了“不丢不顶”的总原则。 其实怎么做到不要“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是一门艺术,首先要做到从理论上知道,只有正确的理论跟态度,才能去寻找正确的方法。所以各位家长一定要从自己的态度放端正开始。 

 

主持人: 

 

因为孩子也在不断成长,所以如果家长一直用最原始的教育方式去对待不断成长的孩子,是一定会失败的,一定会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而这时候家长还总觉得:“我没有错,我很好,都是为了孩子,这么管了还不行,不管怎么办,你看我一松手他就已经摔跟头了。” 

 

孙时进:


很多家长就是恨不得抱着孩子一辈子,学习就是精神的食粮,其实和小时候孩子吃饭是一个道理,那么多追着孩子吃饭的家长,这件事情非常普遍,其实家长没想过,如果不追孩子,他会饿死吗? 有一个很真实的案例,有个孩子开始跟爸爸妈妈在一起生活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盯着孩子吃饭,算好应该吃多少,应该吃什么营养,结果成了孩子的一种沉重负担,食道的功能都被破坏了,后来放到爷爷奶奶那里一段时间,爷爷奶奶是很懂教育的,吃饭的时候把饭摆上桌,在固定的时间吃完,到了时间,无论吃完吃不完都会收掉,最后这个孩子会主动告诉爷爷奶奶说,“爷爷奶奶慢点,我还没吃完呢。”这就是孩子自己开始承担责任了。


爸爸妈妈出差回来,去爷爷奶奶家接孩子,看到这个局面就很紧张,责备爷爷奶奶说“孩子这么小,你们吃饭根本不管不问,也不等他。”后来我问他们,“你看看你的孩子是比以前更瘦了?还是比以前更正常了?”父母要学会观察孩子,才知道哪个方式是对的。 还有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吃了一地,到处都很脏,就不能容忍,父母要学会容忍,容忍孩子栽跟头,能忍得住看这样的混乱。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