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治疗师非常趁手的工具
2021/04/19
1058

本文内容来自江文贤教授在全国家庭心理建设高峰论坛上的演讲《如何汲取原生家庭的力量——运用家谱图进行家庭探索与自我成长》。

 

大家好,我是江文贤博士。我将在接下来的30分钟里跟大家来分享:汲取原生家庭的力量,家谱图中的自我探索与成长。这是我个人在实务工作上和我自己生活里都非常喜欢应用的一个工具,或者说一个访谈的架构。

 

所谓家谱图,我自己的说法叫做家庭图,Bowen家庭系统理论把它叫做Family diagram,就是家庭图。但是有些人把它叫成基因图,家谱图,这些翻译都是可以的,也请容许我在接下来的演讲中把它叫做家庭图或Family diagram。

 

为什么要画家庭图

 

为什么要研究多世代

 

图片

 

我们很多的想法和感受其实都来自于我们的原生家庭,以至于我们对家人常常有一些比较特别的情绪投射的现象。所以借由研究家人,我们会对自己的家庭有更多的认识,会更清楚地知道家庭里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情,也可以对父母亲有比较客观的理解。 

 

在我自己的实务工作里,在督导一些心理咨询师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心理咨询师虽然可以跟来访者很好地对话,有非常多建设性的互动,但是一旦咨询师遇到自己家人的问题,会很容易有情绪反应,甚至怀疑对自己的父母亲存有一种强烈地害怕,却不知道这种害怕是从何而来。 

 

而研究家庭图的第一个重点就在于,可以逐渐客观地看待父母,看懂他们是什么样的人,理解他们的出身背景、来龙去脉,以及他们是如何对待你或者你的兄弟姐妹。

 

当我们越了解父母亲以及家人,就可以越客观地看待世界。 同时家庭图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我们所有人都是被不同世代的层面所创造出来的,特别在原生家庭,你是你的父母所创造;你的父母是由你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所创造。 

 

当你能更了解每个世代之间的影响,也就能更透彻、更谦卑地看懂我们每一个人。更加清楚地知道,我们是所有环境中的一环;不是所有事情都有绝对的对与错;一切都有脉络可循。 

 

第三点是,当你跟来访者工作的时候,可以借由理解他的家庭图,看到行为跟他本人的关系、他跟他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跟他的家人之间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情;进而更加了解他的家庭、他的生态系统;也可以了解他的工作方法、在各个层面上的工作中运用同样的模式 我们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行为症状上,而是可以有更多面的发展和思考。

 

图片


这里我放了两张图,是家庭系统喜欢举的例子。 大家都知道,这两年嫦娥5号要登陆月球。登陆月球,不仅仅需要机器本身的制作要精致,同时还要对整个太阳系,包括地球、月球,以及其他行星运行的各个层面都有所理解,而这些理解,就是系统观点的理解。 

 

所以常有人说,家庭系统的研究其实早就存在于自然科学里了,我们只不过把它应用到了人类身上。如果你要了解一个人,不只要了解他的个人内在,同时也要了解他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而家庭图就是你的工具。 

 

图片


这是贾宝玉的家庭图。如果我们要了解贾宝玉,当然可以理解他的个性、他内在状态、他的想法以及特质等等。但是如果你把他放回到家庭脉络中,就可以注意到当他的长兄过世之后,他的父母以及祖母是如何对待他的:显而易见,他们更加关心和照顾他了。 

 

而这一点也就是家庭图所说的,或者家庭系统所说的——Murray Bowen所提的概念——当我们看一个人,除了看他个人内在之外,也可以想象,把来访者从球场上带到观众席,看看他自己的球场上有哪些人,他与其他人的关系是如何运作的。 这就是家庭图中我们带着来访者一起做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好多问题其实只是运作模式的重复再重复而已。

 

 「当焦点可以放在以家庭为一个单位的时候,这就好像从高倍显微镜转换到低倍显微镜,也像是从球场内移到体育馆上方看球赛。太靠近而看不清楚的运作模式,因此变得清晰,而太靠近的视野也因为有了远方视野的协助,变得更有意义。」

 

——Murray Bowen, 1979, p.50.


再比如,这对夫妻1996年认识,然后2007年结婚,来找你咨询。而在咨询的过程当中,他们可能会谈起他们的婚姻状况,他们各式各样的议题,你可以借此理解他们在婚姻中彼此之间是怎么互动。 

 

图片


这位先生不喜欢主导,所以会听太太的意见,而太太则很喜欢在家庭里头做主导。虽然平常两个人可以接受这种互动模式,但彼此之间也有摩擦。 

 

图片


上图向我们展示的便是,他们的个性、他们的样子其实都来自于各自的原生家庭。他们带来了各自原生家庭的功能性位置,并把这种位置带入到了自己的家庭里。

 

所以当我们在深入谈论这一对夫妻的时候,可以从他们夫妻关系的议题延伸至他们从原生家庭带出来的个性的议题。 

 

不管是夫妻咨询,还是个人咨询,除了看待个人的症状之外,都可以带着个案到“观众席”,以更大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来访者的状态,也引导来访者思考这种行为模式的由来。 

 

在婚姻咨询里你可能会看到,有些夫妻对一件事情的看法截然不同,在不断探讨他们的不同,寻找协商方法之余,不妨也带着他们两个人一起去探究,他们的信念和价值观从何而来。 婚姻研究里经常提到的、典型的夫妻冲突的情况是:针对一个议题,一方很不喜欢讲,而另一方很喜欢说。当他们意见不合的时候,一方习惯性的就不想再说了,而另外就很习惯的想要继续讨论下去。 

 

接下来就会引起他们的争执,一方觉得为什么你什么都不想说,只想着逃避;而另一方可能会说为什么你这么爱争辩,反正我们都不一样,就不要再说了。 

 

这时候重点已经不再是价值观不同的问题,而是在面对价值观不同的时候,他们是怎样互动、沟通的。而互动和沟通的方法,往往就取决于他们的原生家庭在意见不合时是怎样互动和沟通的。

 

他们会发现一方的原生家庭里出现意见不合的时候,就喜欢用争论的方法解决。借由争论,他们对于各自的需求就更清楚,就可以继续往下走。另一方会发现,她的家人在意见不合的时候,总是习惯各自退一步,自己想一想,然后就往前走。 

 

如何制作家庭图

 

图片


在有了这些理解之后,我们来聊一下如何制作家庭图。 家庭图的制作要从符号开始。我们一般把男性画成方框,女性画成圆圈。你们可以看左边这张图的右上角,一般来说当他们已经结了婚,我们就把两个人连在一起,用实线来表明关系。 

 

在实线中间你可以写上他们哪一年结婚,哪一年认识。比如你先写上,认识是在1997年,然后写个分号,再写结婚的年份,2007年;如果他们后来又分居了,再来一个分号,写上分居的年份;甚至于最后的离婚,再写上离婚是在哪一年。这些资讯是非常简单又客观的。 

 

除了画单独个体的出生年份、婚姻、领养或亲生的关系之外,我们也可能会标记他们之间的关系状况如何,是比较紧绷、比较疏离、不联络,或者比较融合的?也就是你看到的这张家庭图的右下角,也就是关系的部分。 

 

我们在家庭图的画法里,有时候会画上每个人的症状。在这张图的最右下角你可以看到,包含了成瘾、生理疾病、心理疾病等。通常这样的标识都标在这个人的方框/圆圈里面。 其实不同的书有不同的家庭图画法,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把它画的清楚,或者你能把它讲清楚。

 

我这张图表引自于McGoldrick的书,同时我也非常推荐一个软件,就是Genopro。这里面有非常多的工具可以让你很清楚地画出家庭图。 

 

图片


制作家庭图之前,我们第一个要明确的是研究者态度。所谓研究者态度就是能区别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研究者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听到的是什么,哪些是可以收集起来的事实资讯。 第二个是,在家庭图的资料收集中,询问为什么。因为每个人对于他们为什么会离婚,为什么会这样或那样做都有自己的解释,而且常常是很主观的看法。 

 

这也引出了第三点,在收集家庭图的时候,试着区分一下你听到的哪些是故事,哪些是事实性的信息。 在收集家庭图的时候,人们非常喜欢谈很多的故事,而故事里到底有多少真实性呢?所以在听他们描述的时候,我常常很喜欢问一个问题去甄别:这些故事从何而来?谁跟你说的? 而在与一些比较抗拒的来访者或不愿自我揭露的来访者工作时,利用家庭图先收集最基本的事实性资讯,通常会让你比较容易有机会开始跟他工作。 

 

图片


举例来说,我的家族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妈妈的兄弟姐妹当中,我妈妈是老大没有念书,我的大舅舅职高毕业,接下来的阿姨们是专科毕业或大学毕业,而我最小的阿姨,也就是最后出生的小阿姨,她甚至到美国念书,取得专业执照。 

 

我的原生家庭,也是一样。我的大姐职高毕业,我的二姐职高毕业,排行老三的大哥职高毕业,我的三姐大学毕业,而我最小又是到美国念书,得到博士学位。我不知道大家能否从我的描述里听到一个讯息。 没错,我们家族有一个特色,越是小的孩子通常可以获得越好的资源。 再比如说有些家庭会重男轻女,有些家庭会特别在乎第一个孩子。而像我们家庭,在这样的经济的条件下,往往到了最后一个孩子会得到最好的资源,这些都是你在收集家庭图资讯时可以探究的事情。 

 

图片


收集家庭图资料的第二件事情是,研究一些特定的主题。我想你在跟来访者或你自己在收集资料的时候,可以从这样的角度开始,去探究哪些主题是你有兴趣的。比如说死亡、幸存、有没有生孩子、生几个孩子,有什么样的哲学观、宗教信仰以及对金钱的观念。这些信念常常会根深蒂固地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家庭里。 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你自己有兴趣的主题。如果你有兴趣,就可以去尝试,甚至带着你的来访者去尝试研究,去看到原来你的症状不只是你有,而是家庭里一个重复再重复的现象。 家庭图的收集还有二个概念,叫做交点事件和分水岭事件。关于交点事件,我这里用了一段Bowen的话,各位有兴趣的话可以慢慢读一下。 

 

图片


简单来说,当家庭遇到任何的生老病死这类重大事件时,必然会有变动,这时你就可以借由观察这个家庭怎么处理这些重大事件,预期他们下一次再遇到同样的重大事件时,他们的应对能力如何,以及他们会如何面对。 

 

另外我发现,在华人社会和东方文化里,其实对于孩子的升学是十分重视的,所以你也可以去留意一下每个家庭里面对孩子初三升高中,高中升大学时的变化。这些或许也是值得你去探究的议题。 

 

还有分水岭事件,分水岭事件讲的是一个更大的事件,能看到历史脉络如何造就家庭历史的变化。比如说1949年,国民党搬来台湾的时候,带了很多军人和他们的家人一起来台湾。而这些人来了台湾之后,可能好几十年都没有跟他们在大陆的兄弟姐妹联系过,形成被迫的情绪切割,而这样的情绪切割怎样影响他们本身以及他们的小孩呢? 

 

图片


最后我想要分享一下,我是怎么收集我自己的家庭图资料的。 第一个是邀约,每当有机会就去做一对一的访谈,可以从你的兄弟姐妹或父母亲开始着手。这当然是最简单的方法,一般来说我会录音或者画一张简易的家庭图,让他们可以参考。 

 

同时我个人有一个小习惯,因为不一定每个人会记得很清楚,所以我常常会先让他聊他自己的成长背景,因为我们多数都对自己的成长背景比较清楚。当你有了他的资料的时候,再来把他跟家族的核对起来,通常这时候的资料就会比较准确一点。这样的访谈也会让他们有机会跟你之间产生更好的连接。 

 

你也可以做一个非正式的谈话,可以借由家族的聚会,或者一些大家族都会参与的场合、仪式,比如说一起扫墓或者一起聚餐的时候,引导家人谈谈,讲讲故事,同时别忘了去收集一些事实资讯。

 

第三个方法是,你可以借由自己家里的族谱、或者相关的讯息来研究家庭的历史。 而且借由你和每个家人的访谈,可以更好地了解你和他们的关系,不会被过去的习性给困住。 最后,我们当然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带领我们的来访者更全面地了解他自己及家人。在适当的时间点,带着他们去理解他们的家庭及其来龙去脉。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欢迎各位一起使用家庭图、家谱图来绘制你自己的家庭或者来访者的家庭,借此扩展你的想法,思考的向度,找到更多工作方式的可能性。谢谢。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