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咨询师都知道:阻抗是可喜的
2021/03/04
1134

作为来访者,咨询一次就不想再去了是为什么?可能是:

 

1、咨询师好奇的,要谈的,我并不想谈

2、感觉咨询师并不理解我,甚至说了我最讨厌的话

3、我希望咨询师给我一些指导,但是咨询师一直在回避

4、仅仅就是不想去了

 

作为咨询师,来访者出于以上原因脱落,又会如何想呢?

 

·来访者不想谈自己可能是出现阻抗,但或许也是突破口,但是我没有抓住;

·我不了解来访者的经历,为了能更好的理解他们的感受,才想要去了解,但来访者没有表达出不想谈,或许因为信任还没有建立起来;

·单纯的不想继续咨询,是害怕建立人际关系?

·来访者出现阻抗,但阻抗的意义是什么呢?

·如果我不提问,应该如何确定咨询主题?

·咨询师到底能不能给来访者建议、指导和人生经验?

 

虽然来访者会流失,但这一个小时的谈话,仍然值得反复琢磨:如何更快建立信任感?如何更多的了解不同人群的生活、经历和关注的事?来访者阻抗怎么办?每次的谈话主题怎么确定?如果来访者一直追问、甚至逼问咨询师有何建议和经验,我要如何回应?

 

这些问题,我们还是邀请台湾地区心理师立法推动者、伦理标准制定参与者、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兼任教授、曾任台湾辅导与咨商学会理事长、台湾咨商心理学会创会理事长的林家兴教授给出答案。

 

来访者出现抗拒的现象,要如何处理?

 

要先树立一个观念:抗拒是可喜的,值得咨询师的尊重和了解。通常来访者在面对真相之前,或在过度坦露之后,总会出现一些抗拒的言行,这是来访者保护自己的一种防卫机制。面对来访者的抗拒,咨询师要先予以接纳,了解来访者一定有什么不得已的理由,并且协助来访者去探索抗拒的含义。这种探索,会增进来访者的自我了解。

 

我和来访者要提前想好每次的谈话主题吗?

 

最好不要。咨询是希望讨论来访者潜意识的材料,也就是没有经过准备或筛选的话题,不对话题做限制,能更好地了解来访者的内在动机与欲望。

 

咨询师可以教育来访者(咨询师也可以借此自我教育):“如果你准备好再来谈,你就永远只谈你知道的事情,你不知道的事情就没有机会了解了。”让来访者去谈他想谈的任何事情,在他所选的话题中,会传递一些想要了解自己的重要线索与讯息。

 

来访者问的问题,我都要回答吗?

 

不需要。心理咨询不是“你问我答”的工作,而是帮助来访者自我觉察的专业。如果来访者问了问题,处理的原则是:

 

如果问题适当,直接回答;如果不适当,先问他“是什么让你想要问这个问题?”;如果经常问问题,可以善意反馈这个现象。要教育来访者:直接回答问题的帮助不大,他的自我觉察比较重要。

 

作为咨询师,我们绝对不能给来访者提建议。

 

误解。其实在心理咨询中,给来访者建议也是一种咨询技巧,并不是绝对不可用的。只是不适合在没有与来访者一起探索问题的全貌之前给建议。为了帮助他们增加内在自我支持与自己给自己建议的力量,咨询师不宜经常使用给建议的治疗技巧。

 

咨询师可以这样告诉对方:“我知道你很想听听我的建议,让我告诉你应该怎么办,但是我必须坦白告诉你,直接给你建议对你的帮助不大。我比较想听你谈一谈,你对问题的想法和感觉有哪些?”

 

来访者碰到的问题,我有一些人生经验,可以说出来给他做参考吗?

 

不可以。咨询师不能用人生经验来做咨询,尤其是解释、影响来访者的感受与行为。比如来访者失恋了,你不能用自己的经验跟他说这是解脱。要做的是协助来访者去探索这件事(比如失恋)的意义,学会从中(失恋中)获得更多的成长与学习。

 

识别下方海报二维码

学习《咨商与心理治疗实务》

get林家兴老师35年临床功力

 

 

欢迎分享给更多朋友~

 

 

文 | 什锦范、不加糖

编 | 不加糖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