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逐字稿系列 | 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中医对“阈下抑郁”机制研究及临床干预方案
2021/01/27
1519

第十四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逐字稿系列陆续发布中,后续内容欢迎扫描文末二维码添加客服,还有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免费拿!

 

每个人都有保持健康的梦想。健康不只是身体健康,同样也要保持心理的健康,尤其在现代社会的高强度和高压力下,抑郁人群越来越多,而处于抑郁症与健康人群之间的群体即“阈下抑郁”人群也是与日俱增。

 

我们可以秉承中医几千年传承的智慧及“治未病”的理念,借助中医药学能够帮助这些身心亚健康的人群重新回到健康的状态,也将对健康中国的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今天的主讲嘉宾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孔军辉老师,主题是“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中医对‘阈下抑郁’机制研究及临床干预方案”。

 

大家早上好,首先我要感谢成功之道张冉董事长的邀请,也感谢驻马店市政府创新模式所主办和承办的第十四届心理学家大会,这次是全云端、全覆盖的一个新模式。

 

这两天我也很认真地听会,学到了很多,这也是我第二次参加心理学家大会,上次还是2015年在北京的温都水城参加的大会,不过当时时间有限,只参加了一个中医心理学的分会。

 

其实在接到邀请的时候,我多多少少是有些忐忑的,但是听了两天会之后,我又有了信心。

 

第一天的开幕式上,张建新研究员在“心理学的分化整合和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新格局”的报告中,就谈到了传统文化,谈到了中医,给了我们很好的鼓励及启发。

 

第二天大会中来自武汉大学的钟教授分享“关于心理调节的丰润法”,其中所涉及到的方法,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技术,也有中医的八段锦、冥想等,这也给了我更多的自信。

 

今天我会花一点时间给大家分享中医方面可能更偏于理论的一个话题,即“中医药‘治未病’进行阈下抑郁生理机制的研究和干预”,主要分三个方面来分享:

 

首先是如何去识别“阈下抑郁”;

其次是关于“阈下抑郁”机制的研究进展;

最后是针对“阈下抑郁”的中医心理干预方案。 

 

我们团队近7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的支持下开展了一些研究,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们通过中医的研究,初步制定的心理干预方案。

 

到底什么是“阈下抑郁”呢?

 

大家对抑郁症还是比较了解的,它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性精神障碍,并且有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活动能力减退、思维与认知功能迟缓的特点,在中国不同地区的时点患病率(注:时点患病率,是指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观察时间一般不超过1个月的患病率)是1.1%—4.52%,但是终生患病率是3.7%—7.37% 。

 

在今年的新冠疫情期间,很多特殊的群体都会发生抑郁情绪、焦虑及躯体障碍,也有很多因抑郁发作而自杀的典型案例,这次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爆发对人类的生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大家可能也在微博、微信等平台看到了许多新闻,关于新冠疫情对于文化电影业的重创,某著名电影公司的副总裁在疫情期间于北京悠唐广场跳楼身亡,这位副总裁正是患有抑郁症。

还有一位非常有成就的科研人员,也是从住宅的11楼跳楼身亡。

 

从这些案例都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抑郁症的患病率、伤残率、复发率都是极高的,所以我们国家2015年至2022年全国卫生工作的规划,就把抑郁症列为重点疾病,要把针对抑郁症的治疗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0%。

 

国家一直提倡中西医的结合治疗,因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提高治愈抑郁症的协同增效,特别是能够缩短抗抑郁药的起效时间,提高药物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减少复发的风险,降低复发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提高临床治愈率即安全性,这是2020年2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专科分会专家们的共识,也阐明了除中药外,中医治疗抑郁症中有非药物的针灸、情志相胜(注:情志相胜法,是中医中根据五行相克的理论,利用一种或多种情绪去调节、控制、克服另外一种或多种不良情绪的心理疗法)等多种方法。

 

再看“阈下抑郁”,指的是存在抑郁症核心症状,但未达到抑郁症临床诊断标准的一种介于健康与临床抑郁症之间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即如果不做及时的干预,很有可能就会发展为临床抑郁症。

 

 

在中医的视角里,“阈下抑郁”是一种由过忧、过喜、过思等阴性情志所造成的阴性症状,所以中医认为,郁症主要是由于精神情志的改变而引起的以气机阻滞为核心的病症。

 

 

在临床上,每个个体都会存在抑郁情绪—抑郁状态—阈下抑郁,我们的目标是要阻止它们发展成为抑郁症,因为很多研究都认为,“阈下抑郁”与抑郁症是抑郁障碍不同程度的表现形式,“阈下抑郁”作为抑郁症的先行阶段,是个体演变为临床抑郁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国外已经有许多这方面的研究,比如Lyness等人对205例诊断为轻度或亚综合征抑郁的人群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阈下抑郁”的人群在一年以后发展成重度抑郁障碍的概率为对照组的5.5倍。

 

还有一位专家对1634例轻性抑郁人群进行了长达15年的随访研究,结果显示轻性抑郁对抑郁症的发生有很强的预测作用。

 

还有专家对20项“阈下抑郁”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评价,发现“阈下抑郁”的人群患抑郁症的概率明显高于普通人。

 

在“阈下抑郁”流行病学的调查中,早期美国研究显示,普通人群中约20%—30%存在抑郁症状且未达到抑郁症的临床诊断标准。

 

也有专家汇总了多个国家的20项研究后发现,在接受调查的43198人中,“阈下抑郁”人数为6049人,平均患病率达到了14%,而我国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内科患者中“阈下抑郁”人群所占的比例为23.7%,我们团队在大学生群体里所做的调查发现占比为14%,这些数据都提示我们,“阈下抑郁”的发生在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普遍性。

 

我们团队从2013年就开始研究“阈下抑郁”,因为它在临床上不被重视,临床也难以查觉,而患病率又比较高,并且可能发展成抑郁症的概率是普通人的5倍,所以我们认为“阈下抑郁”不仅对个人的身心带来伤害,同时如果转化为抑郁症的话,也会对个体的社会功能造成损害,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医疗负担等。

 

所以我们对此做了系列的研究,并提出了初步的结论,在这个结论的基础上,我们也提出了干预的方案。

 

近7年我们做了很多研究,首先就是针对大学生群体编制了针对“阈下抑郁”进行筛查的量表,并且建立了全国的常模;

 

其次,对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维度和“阈下抑郁”与自尊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再次,运用现代技术对“阈下抑郁”人群进行了相关电位研究;

 

最后,对“阈下抑郁”人群进行了肠道菌群结构的研究。 

 

近年来针对肠道菌群的各项研究都很多,因为肠道是由细菌组成的,被称为人体的第二个大脑,而研究发现这些菌群与现在的许多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情绪障碍、老年痴呆等都有密切关联,这是国际近5年来很热门的研究发现。

 

我们所编制的大学生“阈下抑郁”量表中,包含了四个维度,即抑郁情绪、社会功能、生理功能减退、自我概念,这篇研究发表在去年的《现代医学预防》杂志上,而且量表的信、效度较好,可以用于在校大学生“阈下抑郁”群体的筛查。

 

 

第二个研究也是用大学生作为被试,研究了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维度,自尊与“阈下抑郁“的关系,研究结论与心理学经典的“依恋类型”理论相对应来看,安全型依恋个体有更高的自尊水平,他们有较低的“阈下抑郁”水平;焦虑及回避型依恋与大学生“阈下抑郁”存在正相关,与自尊存在负相关,也就是说低自尊与高“阈下抑郁”水平相关。

 

 

 

由此研究发现,需要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自尊水平,因为自尊在成人依恋及“阈下抑郁”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这个研究的结论发表在2020年《中国健康心理研究》杂志。 

 

第三个研究是用现代技术“事件相关电位(ERP)”,对“阈下抑郁”人群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阈下抑郁”人群的认知模式异于正常人群的认知模式。

 

正常人群即我们所说的健康人群,现在的研究证明抑郁人群存在负性的认知偏向,所以我们在思考,“阈下抑郁”人群究竟是与正常人群一样还是也偏向负性认知模式。

 

在这个思考的基础上,我们结合ERP与中国情绪图片数据库CAPS作为刺激材料,进行了行为学和ERP的实验研究,分正常组和“阈下抑郁”组,都采用了正性、中性和负性图片的刺激,生成了被试的波形图与地形图。

 

 

由此得出的研究结论发现,“阈下抑郁”被试确实存在着行为和认知的差异,即对特定刺激的认知加工强度更大、加工时间更长,而且“阈下抑郁”的被试与正常被试的情绪感受强度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在认知加工过程中也有不同的特点。

 

这项研究的结论已经发表在2019年《中国全科医学》及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权威杂志当中。

 

第四个研究是针对“阈下抑郁”人群进行了肠道菌群结构的研究。

 

早有研究已经证明肠道菌群与抑郁症是密切相关的,我们的研究是要观察在“阈下抑郁”与抑郁症之间,肠道菌群结构是否发生改变,对于临床诊断及调节“阈下抑郁”人群的肠道菌群紊乱都提供了理论支撑。

 

 

这项研究的结论表明,“阈下抑郁”人群肠道菌群虽然尚未显现出显著的群落多样性降低,但总体细菌数量已经显著减少,“阈下抑郁”人群与健康人群的不同表现包括益菌相对丰度降低、有害菌相对丰度增高,所以我们可以判定,“阈下抑郁”的个体已经发生肠道菌群结构失调的生理现象,这和中医理论对抑郁症的认识是一致的。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治未病”的理念,我们提出了针对“阈下抑郁”人群的中医心理干预方案。 

 

之前钟教授与杨教授都提到过中医的一个理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在《黄帝内经》经典中,就已经指出了人们怎么能够保持健康,即需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既要关注身,也要关注心。

 

《内经-上古天真论》中提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发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它凝结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在千百年来都对百姓起到了养生保健的引导和支持。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同时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这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如何发挥中医药发挥防病治病,特别是“治未病”的优势,为健康中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专业的努力,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每个人其实都有一个健康梦想,希望今天大家能够记住这三句话,能够遵循古人和中医理论给我们提出的养生理念,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首先需要关注饮食,它与人的五脏六腑,尤其是后天脾胃的关系密切相关。

 

两千多年前,古人就提出人可以活到百岁,然而现在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在80岁左右,平均寿命最高的应该是上海,虽也有男女的差别,但也希望每个人都能给自己定一个健康的目标,即有质量地活到目前的期望寿命。 

 

《素问》中也讲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要等得了病才看病,一定要做到“未病先防”,这是今天为大家分享的内容。

 

老师的高度决定你的视野,想让学界一线大咖带你学完热门心理流派,走上正确的心理学道路吗?扫码添加客服,永久浸泡学习;各流派专家不定时空降,帮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眼界高人一等,技术胜人一筹!

 

 

本文经过音频整理而成,未及嘉宾审核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