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逐字稿系列 | 情感导向的家庭治疗对破坏性心境障碍青少年的治疗实践
2020/12/04
1868

第十四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逐字稿系列陆续发布中,后续内容欢迎扫描文末二维码进入大会社群等候发布,还有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免费拿!

 

 

近些年来,心境障碍、抑郁症这些精神卫生的医学名词逐渐因为频繁报出的新闻事件被大众熟知。青少年处于青春期,叛逆让他们更难与父母沟通,频繁引发家庭矛盾,甚至青少年的抑郁自杀。中国心理学家大会请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肖劲松主任,带来他在临床实践中的咨询实务技能分享——情感导向的家庭治疗对破坏性心境障碍青少年的治疗实践。

 

主持人:

 

有请肖劲松主任带来本场论坛——情感导向的家庭治疗对破坏性心境障碍青少年的治疗实践。

 

肖劲松主任:

 

 

非常感谢大会给我这个机会在这里跟大家分享!

 

我来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同时我还有一个职务,是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的副所长。今年的疫情发生以后,我们就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一批。我还有一个职务是国家艾滋病防治小组的成员。这个小组有41名成员,只有我一个是做心理工作的。

 

今年除了上前线以外,剩余的时间我也是在办公室里面接听一些患者和医务人员的电话。

 

我们后来也得到了一些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知道我是第一个进入隔离病房去做心理咨询的心理学工作者。当时我的咨询对象拒绝治疗,他想跳楼,像这种情况下前线的医生就没有办法控制住他的情绪,所以我就进入到了隔离病区。

 

后来也有很多的媒体也采访了我,也代表医院接受一些群访。大家注意看,边上的那一个是对董倩。她当时主动说,“我今天要跟肖主任照一张照片,而且我要把我的口罩拿下来照相。”当时还是非常危急的时间段,但你看董卿当时她是没有戴口罩的,我是戴口罩的。当时是她说了以后,我说,“我本来应该把我的口罩也取下来,但是我还在一线,为了保护你,我不能把口罩取下来。”所以我是没有取下口罩的。

 

 

有一个伟人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这是我们敬爱的恩格斯的一句话。所以我惊喜的看到现在经过了那种浴火重生以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湖北,我们的河南就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而且到这里来开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我也充分的体会到了我们河南驻马店人民对我们和谐社会、幸福社会建设的一种向往。

 

当时在疫情非常严重的时候,我还对我到底能不能出席这个会议抱有疑虑。现在我都为那一点疑虑,感到很羞愧。今天能来到这里是我的一个福分。所以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的一些临床体会,我也感觉到非常的荣幸!

 

我们来看一下目前青少年心理障碍的现状。大概出现的问题就是这么几个:青春期的叛逆,人格发展偏向,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是一个程度的差异),社会功能障碍,社会退缩(也就是不到学校去,在家里啥都好,但是到学校、去上学就不行了)。

 

像这样的一些情况,我们在临床上接触了很多,结果遇到了很大的难题:我们用了很多的方法,也学习了很多的知识来处理这些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然而有时候效果并不是特别的明显。这时候我们就要有新的思路。

 

经典心理疗法的前提是什么呢?我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例。认知行为疗法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要改变他的认知,通过认知改变他的情绪,通过情绪再改变他的行为。这里面很有意思,通过认知为什么不能改变行为,还要通过情绪来改变行为?原因就在于情绪是人格里面的一个核心动力。也就是说我们的任何行为都要通过情绪来触发,而并不是通过认知直接触发。从这一点上讲,情绪以及情感就被纳入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层面。

 

认知行为疗法两个前提,第一个是来访者他要有治疗动机。但是很多年轻的孩子是没有治疗动机的。比如说他不愿意上学,家长急得要死,但是孩子自己并不急。要孩子来看医生他是不愿意的。另外治疗动机中还包括足够的理性和意志力。而年轻人缺少的恰好是理性,而且他们的意志力似乎也没有成熟的人那么强。

 

第二点,来访者需要心理过程的协调一致性。我们在区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时候往往拿出来三个标准,第一个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第二点就是心理过程的协调一致性,第三个是个性的相对稳定性。

 

心理过程的协调一致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有什么样的认知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情绪,有什么样的情绪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行为,它应该是一致的。比如我现在听到一个好消息,我的情绪是很高兴;我很高兴时,可能做事情就做得更积极一些,这就是协调一致。再比如我听到一个坏消息,我非常的愤怒,这时候就需要去发泄我的愤怒。这到底是不是协调一致的?是的。也就是说你有什么样的认知能够汲取相应的情绪。你好的认知决定好的情绪,坏的认知决定坏的情绪,都可以。

 

但很可惜的是很多异常心理的情况中,心理过程的协调一致性被破坏了,比如抑郁症。我们有了一个很好的认知,但是不能激发起同等的情绪。而且很多人说,“老师你说的话我都懂,但是我做不到。”或者“你说的道理我都知道,但是我情感上无法接受。”心理过程的协调一致性遭到了破坏,这是我们必须去面对的。

 

大家看这个图,我们认知可以决定情绪的,因为我们的情绪是伴随认知而生的。情绪也可以决定我们的行为,并且行为可以反作用从而调节我们的情绪。这都是被证实了的。

 

 

那么情绪会不会影响认知呢?实际在理论研究当中已经证实情绪是可以影响认知的。只不过在临床上,我们还没有对这一现象取得足够的重视和共识。

 

在认知这一面,已经有一系列治疗,比如反思、顿悟。行为治疗现在也有行为主义疗法。认知行为加起来也就是认知行为疗法。唯独这个“情绪”还没有得到大家足够的重视。

 

当然很多的疗法已经接触到了情绪。比如说情绪焦点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等等。实际上理性情绪疗法也是通过调节认知影响情绪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一个以情感为导向的心理治疗。实际上情感为导向的心理治疗,并不是说把情绪和其他的东西隔裂开来。也就是说我们提出情感为导向,是把权重偏向情绪。

 

以情感为导向的心理治疗的理论渊源,说起来就比较复杂一点。折衷主义的治疗理论现在是国外非常流行的,近期国内折衷主义治疗观也有了一个大的进展。所以今年在疫情期间就谈折衷主义,不用谈别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希望折衷主义的心理治疗也能成为我们今后心理治疗的一个主体。

 

同时还有一个是家庭治疗。我们所采用的是策略性家庭治疗的理论。在国内大家比较陌生,是因为我们的第一次中德家庭治疗班,讲的是系统疗法,也就是说系统性家庭治疗。

 

策略性家庭治疗主要是以海利和玛德丽这两个人来主导的,他们结婚以后就形成了一个家庭治疗的研究所,帮助了很多的家庭。不过最终他们却离婚了,这在心理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但是他们家庭治疗的理念是非常好的,我们也把它纳入到情感导向临床心理学的理论体系里。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吸纳和整合,我们建立起情感导向的学习、教育理论,情感导向的心理疾病的认识理论,情感导向的心理疾病的治疗理论以及情感导向的家庭治疗。今天我跟大家讲的例子就是情感导向的家庭治疗。当然情感导向的个人咨询也是我们以后发展的重点。

 

我先以情感导向的心理疾病机制的一个假说为例。情绪到底是如何激发了我们的心理疾病呢?我用小应激激发学来说明。

 

小应激学说并不是我的首创,因为过去我们在说应激障碍的时候,往往给人的印象就是一次打击造成的应激障碍,一次剧烈的打击就形成了。但是后来我们在临床上发现,并不是一次打击就能够完全形成。所以我给它设了两个情绪的激发阈限:第一次是初级的情绪激发阈限,可以激发出我们的心理问题;第二次是情绪激发阈限,可以激发我们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大家看上面的图片,当我们的人格比较正常,或者激发在时间方面没有叠加的时候,每次小事件实际上是可以自我缓解的,我们情绪还是基本稳定的。但是如果说在一个小事件没有完成的时候,叠加出一个其他的事件,再叠加一个其他的事件,就可能形成心理问题。如果说我们在初级阈限的基础之上,甚至是在人格障碍的基础之上,照样有三个情绪小应激的激发,就可能会出现心理障碍。

 

这样就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同样的个性,有些人发病而有些人没发病。外界环境的应激可能巨大,也可能很小。比如说家庭的那些矛盾,它的应激实际上都是很小的,但是会不断累积,最后往往会激发、造成心理障碍。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案例是一个高三女生。她是高考前8个月被两个医院精神卫生中心诊断为青少年破坏性情绪失调障碍,实际上就是心境障碍,简单来说就是最常见的抑郁症。

 

这个女孩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拒绝上学,她基本上前一年都没好好上学。上两天就休假,家长就让她在家里面待几天,然后她被迫无奈又去上学,持续有一年之久。到我们医院来是因为她有自杀行为。

 

自杀以后被送到武汉一个非常有名的精神专科医院,在那里住院一周。之后她就不住院了,说治疗效果不好,然后也不愿意住在精神专科医院了。家长跟她谈判,说,“如果你想上学的话,我们就让你出去。”她为了能出院,说,“好,我去上学。”

 

结果上学的第二天早上10点爬到教学楼的4楼准备往下跳。被老师发现,从后面把她抱下来。又到另外一个精卫中心就诊,同样也给她开了入院单,她当场就把入院单撕毁了。她自己说,“我不愿意在精卫中心住院就诊,我愿意到心理咨询门诊去。”就这样到了我的心理咨询门诊。

 

她到心理咨询门诊的目的就是想告诉父母,“我是不可以上学的”所以女儿对就诊的诉求是不愿意住院或服用药物,任何药物都不行;然后不认为自己有精神疾病,反复的指责父母管得太严,没有自由。只要不上学什么都好说。

 

父母的诉求是女儿长大了,太不听话了,而且脾气太大;有时候伤风败俗(谈男朋友以及和男孩相处的时候不在意,实际上据我后来了解,并非如此)另外父母认为她肯定是病了,一定要住院或者是药物治疗,不住院也要药物治疗。最后一条大家注意,只要上学什么都好说。我们来看,女儿是只要不上学什么都好说,父母是只要上学什么都好说。

 

所以这就使咨询陷入了困境,我们就没有办法谈下去了。为什么?因为孩子与父母的诉求是不一致的。孩子不愿意接受规范的医学治疗,拒绝任何药物的治疗,不仅仅不要到医院去,而且吃药也是不行的。父母不同意对孩子取消或降低要求,尤其是道德要求。父母与孩子基本没有办法沟通。

 

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我们就通过一些理论来指导实践。首先是罗杰斯的学习理论。罗杰斯认为人天然具备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潜能,也就是说我们是具备这种潜能的。当学生的自我概念遭到怀疑的时候,他往往会采取一种防御的姿势。如果说他在有安全感,并相信我们的做法对他的自我概念不构成任何威胁的时候,才可以尝试学习并取得进展。也就是说他认为外界与他的关系以及环境是安全的时候,就可以激发自我发展的潜能。

 

情感导向的心理学认为,自我认同除了认知判断,关键还在情绪的感受与接纳,这是情感导向的家庭治疗的理论假设。简单说,青少年是有发展潜能的,他们在良好的情感氛围中会激发自信和智慧发展的能力。被破坏了的家庭情感氛围可以适当的修正,即使在这种完全不能沟通的情况下,以情感为导向的治疗也可以修复这种情感氛围的。在帮助家庭修正情感氛围采用的是现代折衷主义咨询的理念。

 

这是咨询过程由于时间关系就不说了,在这里跟大家谈一下气质类型,我们采用的是艾森克人格问卷。女儿的心理气质是偏抑郁质,E是45分,N达到了75分,非常之高了。父亲也是偏抑郁的质,E是45分,N是65分,所以父亲的情绪也不是特别的好。

 

接下来就是对情绪和行为的动机进行分析,帮助我们找到这家人的问题家庭治疗我们采用的是策略性家庭治疗的理念,要针对他们的行为和情绪背后的动机来进行探索。

 

双方的动机见下图:女儿的动机第三个就是想谈一个男朋友,与现有的男朋友一起旅游或者是干什么。而且她关键的问题是认为女孩不需要什么事业,找一个有钱的男人就行了。父母的那种心理诉求,我相信大家都很都很理解,也挑不出来任何毛病。

 

 

她父亲说“学校的心理老师跟她交谈以后,觉得她的逻辑思维都很正常。与他接触的其他心理问题的学生完全不一样,请您帮忙指导一下。”也就是说她是在逻辑思维完全正常的情况下,不愿意接受传统的思想束缚。在这一点上我们就是从情感心理导向出发,首先缓解他们的家庭情绪,这一点我们是分为了两步:

 

第一步,先对父母进行认知疗法+支持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促进自我反省。

 

第二步,全家参与治疗,主要由父母诚恳地与女儿会谈,缓解关系 

 

另外注意,不对孩子的世界观做否定评价。比如说分析怎么样来完善自我。再比如说你不是说要找个男朋友吗?那么是找一个更有钱的还是更成功的男朋友?而且分析在什么情况下是比较吸引人的?当你找到了成功的男朋友以后,你要跟他结婚,结婚以后你还有什么追求?也就是说什么样的人可能会看得上你这样的一个女生。所以现在的学习到底是不是浪费时间? 

 

同时我们对家庭成员的情绪解释、体验以及接纳,通过角色交叉的体验,来增进彼此的情感。利用家庭治疗,让父母接纳孩子在学校的情绪体验,孩子也接纳父母的焦虑情绪,父母尽量不干涉孩子。通过回忆回答了解不同情绪的情况下,我们处理事情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

 

我们强调了个人情绪的调节。当然包括“我“是怎么调解情绪的,“我们”相互之间找到调节情绪的方式。同时讨论心境稳定剂(因为他们的心理气质都是偏抑郁症的),所以每个人都要找到多种让自己放松的方法。并相互承诺在交流的时候,如果情绪激动可以适当的回避,等情绪平稳的时候再交流。治疗以后,她的父亲就微信问我,说她是不是很不自信,她的情况需不需要面诊一下?于是后期我们就启动了面诊。

 

家庭成员之间行为的重塑,比如不定期举办家庭活动,包括共同的劳动,我们把它叫园艺治疗。还有体育活动和聚餐,主要目的是提高她的自信心。同时和孩子商量住校问题,住校期间父母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

 

这句话是今天孩子刚刚发给我的。“我是某某,昨天高考成绩出来了,有600分。还挺意外的,比我之前预估的要高了不少。像华师之类的211有点勉强,不过读一些医科大学的分还是够了。您自始至终就选择相信我,觉得我也应该学着相信自己。”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老师的高度决定你的视野,想让学界一线大咖带你学完热门心理流派,走上正确的心理学道路吗?扫码进入大会社群,永久浸泡学习;各流派专家不定时空降,帮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眼界高人一等,技术胜人一筹!

 


本文经过音频整理而成,未及嘉宾审核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