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逐字稿系列 | 1879的团体督导—咨询师成长的本土化模式探索
2020/10/19
1559

第十四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逐字稿系列陆续发布中,后续内容欢迎扫描文末二维码进入大会社群等候发布,还有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免费拿!

 

对学习了各项心理咨询师技能的咨询师来说,前路迷茫,感觉自己知道了很多,却可能在实际咨询中无法大展拳脚。督导帮助咨询师更快走上专业实操技能提升的高速路。尤其是疫情期间,1879探索完成线上团体督导的新形式。看三位督导一起讲述团体督导的故事。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各位心理学同仁,直播间的各位小伙伴们,大家下午好。这里是第14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暨应用心理学高峰论坛的现场。本场圆桌会议的主题是“1879的团体督导——咨询师成长的本土化模式探索”。

 

本场到场的嘉宾有中国心理咨询师筹委会工作委员会委员、国版心理咨询师补充教材专业伦理的作者张晶老师,山东省总工会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专家张鹤老师,常熟市心理卫生协会副秘书长杨小舟老师。

 

接下来我们有请三位老师给大家带来精彩的分享,大家掌声有请!

 

左起:杨小舟、张晶、张鹤

 

杨小舟老师:现场的各位参会代表、线上的各位观众朋友,大家下午好。我是本场的嘉宾主持杨小舟。我们今天下午应该是有90分钟的时间,来聊一聊1879的团队督导——心理咨询师成长的本土化模式探索。

 

刚刚有听到主持人简单介绍了一下我们大家。开场我有个小问题,想先抛出来给两位老师。这次大会我们有看到很多专家代表过来参加,涉及了很多的领域,我们也会有一个小小的职业定位。不知道两位老师是怎么定位自己的。

 

张鹤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青岛的张鹤。我是一名完形取向的职业心理咨询师,青少年方向。刚才小舟抛出的问题我感到非常好,因为我自己也会经常有这方面的思考。这些年我把所有的工作时间都用在了青少年方向的咨询上。接受个体督导、团体督导、个人体验,当然也会去督导别人。每天会看整理逐字稿,看受督者的逐字稿,会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一直浸泡在咨询的一线当中,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实战派。

 

杨小舟老师:好。张晶老师呢?

 

张晶老师:我已经做心理咨询师行业35年了,给自己起过不少名字。刚才张鹤老师说她是实战派。我们这么多年一直想给自己起个名字——什么草根派、学院派、野战派,等等,不一而足。但是我很同意张鹤老师说的实战派。

 

大约两年前,我在中科院武国城老师的带领下,我们6位同行一起完成了“中国心理咨询师成长指南的研究”。这两年我们一直在研究国内国外的制度、国情,告诉中国的咨询师他应该成长的模式。

 

当张鹤老师说她是实战派的时候,我觉得这样的一个称呼非常符合我们的实际,我们不是要和谁去对比,但是实战派这个称呼代表着我们的身份。我个人觉得实战派应该有这么几个要素,

 

实战派一定是在一线的。我不知道其他人,像我坐在这是稍微有点紧张。因为这不是我平常的工作模式。我平常工作模式是在工作室里做咨询,到企业、到社区去工作,或者团体督导,等等。到这里就稍微有点紧张,我每天都泡在咨询的时间里。所以所实战派的第一个要素,一定是要在一线的。

 

第二个要素是一定接受过系统训练。如果没有通过系统训练,就像最早我给自己封为土匪,自己在前面去干,会很多招儿,但是你戴上帽子怎么看也都不像解放军。为什么?我没有受过基础训练。我们三个都知道自己接受了很长时间的系统训练。所以我觉得这两个要素如果加在一起构成的实战派这个词,就挺好。

 

杨小舟老师:为什么抛这个问题?其实这是我自己的一个困惑,会有一些这方面的思索。我不知道在座的现场的代表嘉宾,包括我们线上的同行,会不会有这样的一个思考。

 

张老师说他坐在这个位置,不是他日常工作的一个场域,会有一点点小紧张。我是他的后辈,其实我更紧张。看到那么多的不同的专业工作者在大会上,其实我真的会想自己的一个专业的定位在哪里。两位前辈提到的这三个字,我很喜欢,可能我也就直接套过来用。就像两位老师讲的,确实一线的心理工作者每天干的真的全部是实打实的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的实务工作。

 

我刚刚脑子里在想,从系统培训开始,那么多的理论课,什么伦理课、技术课,然后实习见习。这个过程中好像没有停歇,就一直是在学习、实习中,包括后面的接受督导培训、见习督导,开始带督导。这么些年,其实挺匆忙的。就一直在这个里面,真的是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实战出来的。两位老师说的非常贴切。

 

我记得今年大会的开幕嘉宾张建新教授的发言特别精彩,是《心理学的分化——社会心理学服务的新格局》。我记得里面有提到两个很重要的部分,一个部分有讲到在组织形式上,希望有更多政府的介入,也希望有更多的民间组织能够发挥作用。第二个部分有提到了西方心理学理论和实务在中国本土化模式的探索。我印象特别深。

 

今天我们在座的三位或者说在座很多的心理一线工作者,其实我们都是社会一线心理工作的代表,是我们中国心理咨询本土化模式探索的参与者。所以我觉得在这样一个全国性的专业会议上,能够参与进来,来分享一些日常当中的实务工作经验,感觉特别受鼓舞。最起码说可能是未来新格局里面展示的一个信号,那就是我们广大的心理一线工作者,未来会在新格局当中得到更多的重视,或者说未来我们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进来,去开展一些相关的工作,我觉得特别的受到鼓舞。

 

张鹤老师:对,这个演讲我也听了,也有同感,会有一种受鼓舞的感觉。也和大家分享一个很好消息,在今年这样一个很特殊的时期,我们接受了成功之道的邀请,尝试对1879项目进行线上的网络督导。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三个人作为团队的核心成员和督导,与23位咨询师一起度过了为期两个半月的网上督导的路程。我会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和新工作形式的开启。

 

杨小舟老师:对,今天咱们就是来分享一下心理督导这个概念的相关工作。可能业内开始慢慢的越来越了解督导了。然而心理咨询也刚刚在大众层面被熟知,大众的心理需求真的在这两年是越来越多的。目前以理论培训、技术培训为主的培训模式,开始呈现出一些不足了。

 

明显能够看到,这两年里,心理督导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团体督导的这种尝试,其实也有多种形式的探索。刚刚张鹤老师提到的是今年疫情中,也就是上半年,我们尝试着做了一次线上的团体督导,算是一个尝试。接下来哪位老师来介绍一下这个团体督导,大概是什么样的情况,跟大家分享一下?

 

张晶老师:这次团督是一次很好的尝试,我们在团体督导中让学员完成了自我评估量表的测量,来看两个半月团督的效果。我们对数据进行统计的时候,很兴奋,给了我们一点信心。

 

自我评估的题目是15项,三点评量,一个是收获很大,一个是没有明显收获,一个是有负面影响。数据由成功之道的平台匿名收集后发给我们,统计发现17份问卷在15项指标中,有7项指标,我们的团督学员的满意程度90%;有1项指标满意率是80%;有3项指标是70~79%;有4项指标是60~69%。总体来看,最低的满意率都在60%以上——及格了。

 

我们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也持有一些怀疑,做了一些分析,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说,我们的工作其实是到位的。如果以后要继续,我们这个团队应该有大概三个地方需要坚持。

 

第一个是规范化的建设。现在督导是个刚需,所以参与的团队很多,遍地都是督导。那么我们督导要做成什么样子?团体督导的工作流程怎么走,怎么走才是有效的,它的伦理要求是什么?我们有个体督导的简单要求,有团体辅导的要求,还没有团体督导的伦理要求。这需要我们在伦理的框架下,自己把它做出来。

 

还有工作契约,要有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还有评估系统,我们学员加入时先做自我评估的前测,团督结束再做后测。通过数据要评估我们的团督工作。给我们的平台、负责人一个交代。还有制式的表格,学员提交个案的逐字稿呈报表,逐字稿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还有保密制度……等等,这一系列的基础建设。

 

我觉得我们这一期团督做的很下功夫,大量的功夫也就在上述这些工作中。这是一个我觉得成功的地方——我们的规范化建设做的应该是不错,当然后续我们还要再做。

 

第二个我们抓住了一个很有特色的东西。督导其实它分很多种。有理论取向的督导,像精分的、认知。还有折中督导。我们的督导怎么做?我们选的是一个很重要的模块叫历程化。我们团督的重点选在用历程化去做训练。中国150万咨询师缺什么?缺基本功,缺系统化。我们就要抓住这个东西,所以我们这一次团督的主线、主题就是历程化,训练基本功的督导。

 

第三,督导的选择。我们仨是被选上了。我们其实有七八位的团队成员,我们三个是被学员报名,很有幸进入第一轮;然后是平台——成功之道的要求,首先是一线咨询师。其次是受过系统训练。 第三个有没有督导资格。

 

我觉得这三点是我们这次团督取得效果的成功的地方。

 

杨小舟老师:不管是数据性反馈,还是说学员一些主观性的反馈,都是匿名的,所以是比较客观的。张老师从一个数据反馈的方面给大家简单的展示了一下我们本次团督的效果。然后还从我们整个团督过程的规范化,团督的核心目标——历程化过程,还有督导的选择,从这三方面比较概括地给我们介绍了一下。

 

刚刚在张老师讲的过程中,勾起我对这段时间做这个团队项目的很多回忆。确实很多东西很详细,包括从早期有构想,项目到底该怎么走,招募该怎么招,是否要放一些前后测、制式化的表单,协议怎么去做,其实都是在不断的开会,不断的讨论当中慢慢打磨出来的。然后形成这样的一套工作流程,再放到实务当中去做一个尝试。其实中间涉及很多的点,想起来挺不容易的。也觉得今天的时间肯定不够分享所有。那我们三位就挑选一个在这个过程当中你最有感触的,或者你最想分享的一个部分,稍微展开来讲一讲。

 

张鹤老师:其实小舟老师刚才这样讲的时候,这段团督的时光会在我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的被回忆起。从督导课程计划开始,我们怎么去磨每一步工作;到结束之后又拿出半天的时间,一起再去审核自己是怎么做的,互相去吸取一些经验,计划之后怎么做会更好,对学员会更有利。最让我感触的部分是:我们为什么要做团体督导?

 

显然团体督导有很多优势。比方说会有更多的人受到专业训练,大家可以在团体的氛围当中,看到不同咨询师的咨询风格。其次是我们可以接触到更加多元的一些信息和反馈。对我而言更重要的是,我非常喜欢团体动力的魅力。从我最早对家长以及教师群体进行团体辅导,到后来带领咨询师的实务训练团体,再到1879的线上团督,这个过程大约有7年多的时间,所以我个人对于团体动力是非常重视、关注的。

 

团体动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去影响团体的氛围以及团体的效果。我们的团体是小团体,一般不超过10个人。因为我们发现6~10个人的团体效果是最好的。在督导的过程当中,不是督导面对一个被督导者,其他成员围观,这就变成了在团体中观摩学习个体督导的过程。

 

真正意义上的团体督导,一定是要最大程度的去体现出团体动力来。要让除了督导和被督导者之间的动力以外,在成员之间形成团体动力。让成员多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成员之间的彼此的这样一些互动、支持、交流……这样的一些动力,所以团督的动力呈现的应该是一个多维的、多元的动力。

 

在团体的督导的过程中,我希望我们团体的风格是开放的,是安全的。所以我自己也会用真诚的、开放的态度去面对大家。比方说和大家分享我在督导过程当中、在咨询过程当中的一些做得好的以及做得不好的地方,让大家感受到真实的督导和被督导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在一开始团体督导的时候,我会发现我们团体的目标设有点高,然后我就一边督导一边去评估成员的真实水平和需求,后来就去调整了一下团体目标。当然这个调整不是我自己悄悄调整的,而是和大家一起去交流探讨出来的。

 

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它呈现出团体动力就是开放的,是交流的,也是一个历程化的体现。这是我的学员他们评价感受很深的地方。

 

所以我会用一个比喻来讲,这个过程就好比团体一起去游泳,督导不是拿着游泳手册教团体成员怎么样去游泳,而是和团体成员——咨询师一起跳下去,一起去感受游泳,使得我们的咨询师带领着他的个案更加深入去探索、去感受。所以在建立关系的过程当中,并不是去教出来的,而是这样带领着咨询师去体验出来的。

 

张晶老师:张鹤老师说到这,我就想起,很多学员也在跟我们反映社会上有很多团督,都是一个受督者报案例,然后督导给他讲,其他人旁听。但张鹤老师的团督是不一样的。

 

张鹤老师:对。的确是成员之间会存在着这样一种动力。我举个小例子,在一开始我们可能都会有一种感受,学员在督导、报个案的时候,一方面会期待接受督导,但另一方面也会觉得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当发挥不够好的时候,恰恰可以利用团体动力当中的修正性体验,来给受督者一些帮助。

 

 

比方说当他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担心,觉得被评判、被否定、被指责,当然这是他自己过去的经验。在我们的团队当中,我会给到大家一些示范,教给大家去学习或者是练习——怎么样去面对受督者,我们不是去评判他做的哪里好、哪里不好,而是去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及给到一些支持性的、鼓励性的回应。尤其是对新手咨询师,这一点特别的重要。

 

所以当团体的氛围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安全的时候,咨询师就敢于更多的暴露自己的一些困扰和议题,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收获。然后慢慢地,团体的学习氛围就会越来越好,团督的带领也会越来越深入。

 

杨小舟老师:那我们大家也听出来,张老师在团体带领上是非常有经验的。所以在团督当中,张老师用自己擅长的团体动力对督导效果起到了加持作用,我能这样理解吗?

 

张鹤老师:是这样的。其实团体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在督导案例的过程中,如果碰到了某一项技术,是需要通过团体大家一起来练习的时候,大家就会分组,两人小组或者是三人小组,有咨询师、来访者,还有观察者,我们就某一个技术进行一个演练,然后有一个回馈。这一点让大家觉得团督特别的务实,收获很大! 

 

张晶老师:我注意到张鹤老师的那句话叫多维度,就好像我们的督导正常是一对一、一对多,然后有的所谓团督就是人多,一对多。像他们那样一对多的团体交流,和我们这种利用整个团体、多维度去交流相比,我们这样的交流,才能使整个团体动力发挥作用,好像给我们这个团队赋能了的感觉。

 

张鹤老师:非常对。张老师总结得很精准,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

 

杨小舟老师:讲到团体动力,我就会想起我们的设置。我们第一轮的设置是10次,也就是10周。然后因为我个人的风格比较偏人本一点,带团体督导的时候可能也会这种风格比较明显一点,所以相对来说,我团体的团体动力起来没那么快。一开始我都有点担心只有10次,而且是每周一次,有点悬。实际督导中,确实团体动力的部分起来以后,团体的督导效果或者是成员之间的——不管是情感上的支持,或者说技术上的互相的一些支持——确实是起到了一个加持,或者让它呈现出更好的效果。

 

我自己比较有感触的部分,不在这一块,因为这块是让我担心的部分。当时在我那个组里我比较有感触的其实是这样一种观点——督导并不是来解决问题的,你并不是去找你的督导来解决你的问题的,而是通过督导去开启一个成长的方向。

 

可能跟我的个人体验也有关系。现在回想一下我最早跟台湾的一位督导老师的督导经验。我现在想不起来督导的细节是什么了——我不知道老师当时跟我讲了什么,教了我什么,给了我什么指导,帮助我很好地去督导我的个案,想不起来了。但是当时作为新手咨询师,那种忐忑、不自信会被老师深深理解、接纳、支持,那种感受,现在我坐在这里还是能够想起来,还能感觉得到、体验得到。我觉得真的很不一样。

 

我自己在带督导的过程中,不管是个督还是团督,我发现有这样一个现象。刚刚张老师有提到,我们这次的团队是有制式化的表格。所以学员进入到这个项目之后,他会填一个学员资料表,这是一个统一的表,表单里面会有一些他个人的培训经历、从从业经验或者是其他一些跟督导相关的内容。填了之后,工作人员会发给督导。在团督开始之前,我们对他们有一个了解。

 

进入到我们督导小组里的学员,已经完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和技术培训了。按道理来说,应该还是底子不错的了。但是我发现他们都会普遍呈现出一个状态——他们对于自己的专业能力是非常不自信的。他们虽然已经上了那么多的理论课了,技术课程也上过了,甚至可能个人成长团体、个人体验也有了。当他到这个阶段,要去实习了、被抛到实战当中去的时候,很多学员是非常忐忑不安的——他不相信自己已经具备了某一些专业的从业人员的能力。

 

张晶老师:有过这样的研究,就是新手开始接咨询以后,常见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会担心自己的表现。

 

杨小舟老师:对,特别担心。所以我就会留意这个部分。因为确实大家都会有这种体验。在刚刚从业的时候,作为新手咨询师,一定会有这么一个阶段,我觉得这是必然的、必经的阶段,这很正常。可能在没有比较好的、完备的督导支持的情况下,会有一些咨询师在他从业早期相对来说就会更艰难一点。

 

我是这样去理解的,这种经验某种程度上都有点像裸奔,单枪匹马就上了,也不知道接下来坐在他对面的这个人是个什么状况,不知道来访者的情况在不在胜任力范围之内,自己很不确定能不能帮到来访者。新手咨询师的心情是非常焦虑不安的。

 

这种状态在我看来,会把他原来具备的专业能力、专业效能大打折扣、被抑制住了。所以本来是新手,缺乏经验,在这样的状态之下,可能本来还可以做的不错的,结果就真没做好,反过来又打击影响了他们从业早期专业自信的部分。

 

张晶老师:我插个玩笑。我们有一个学员给我打电话,非常紧张和激动。打电话问:“您是张老师吗?”我说:“是。”他说:“我贵姓?”就紧张到这种程度。后来他跟我说,为什么他会紧张:“因为张老师你是督导。”我现在是督导,但是11年前我跟他是一个德性,很紧张。

 

杨小舟老师:其实刚开始都差不多,我也没好到哪去。只不过说可能一直是有比我更高级一点的专业的人员,在我身后支撑着我,才能成长得算比较安全,成长得相对快速一点。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督导其实真的是非常重要。督导会保护着我们的学员,让他们能够安下心来,踏踏实实进入到自己的实务工作中去,慢慢的磨,慢慢的提升他自己的专业能力。真的不是说解决某一个问题,因为督导可能要伴随着我们职业早期的好多好多年。

 

大概有多少年?张老师,您有研究过吗?

 

张晶老师:我没有研究。但是在国外,督导是一种制度。国外的咨询师拿到执照之前的实习就要完成一定的督导时数。然后他正式成为职业咨询师以后,一个周期里,比如他执照的周期里,他要接受督导,来换取他的继续教育的分数,如果没有的话执照就被收回。其实是一生都在接受督导。

 

杨小舟老师:张老师帮我们注解了一下,心理咨询师是终身受训的行业,也是一个终身受督导的一个行业。

 

我的第一位督导跟我讲的两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到现在还会用这两句话去激励我的学员。第一句话叫做“完成总比完美好”。当时这句话讲出来的时候,我哭的稀里哗啦的。他会觉得我太追求完美了,让我不要对自己要求那么高,先完成。其实我已经帮到来访者了。第二句话是“你要允许你自己慢慢的成长”。我现在也是用这两句话去支持我的学员往下走的。

 

刚刚张老师有提到我们这一次的团督,有一个比较聚焦的目标就是,以历程化为主。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我说督导不是解决问题,但其实我们还是要“干点事情的”。这个过程当中是以历程化为目标,会有比较多的示范、指导、演练,但是我们可能会更加的注重运用多元的方式去启发这些学员——去思考,去反刍。

 

因为要成为一个咨询师,他们需要学很多的理论、很多的技术。在刚学完之后,其实是没有办法那么快地去消化,需要一遍一遍地反刍——想、做、反思,然后再做,需要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在我们的团队里面其实会注重用多种方式,尽量让他们参与进来。而不是像社会上一个人坐在这里讲,然后团队其他人就听我分析,不是的。我们会用多元的方式把他们拉进这个场子,让他们都参与进来。

 

可能一般的团督都是报个案的咨询师收益会最大一点。但在我们设计的这样的一个团队里面,其实每个人都有比较多的机会参与到别人的个案里。所以每个人都不只是自己个案的受益者,某种程度上也是同组伙伴在专业技术成长上的一个参与者和见证人。团队成员间是互相支持着、在成长的一种感觉,也是用到团体动力的部分来实现这个目标。

 

张鹤老师:就是大家在彼此扶持着、一起往前走的那种感觉。这在职业早期是一种特别重要的互相扶持的力量。

 

张晶老师:我们三个每人各带一组学员,为什么能取得共识?因为我们都特别担心督导变成了指教、教导和指导。督导是一个专业,有专门的理论。如果在一个督导中团队成员都是在听,然后由督导说,这样督导就完蛋了。督导的作用是触动咨询师,让他们的动力发挥作用,让他们自己去成长。

 

杨小舟老师:我记得督导的定义里面,督导的身份应该是比较多元的。是有教育指导的角色功能在的,但他还有别的角色,他可以是顾问的角色,他甚至可以是模仿咨询师的角色,他也是教师的角色。根据不同的问题,他的角色是多元的。

 

张晶老师:对,所以督导的真正的能耐不是你说出了多少,说准了多少。而是通过督导的努力,让你的学员动起来,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我个人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督导。

 

杨小舟老师:触动他们去思考,其实跟咨询是一样的。是让被督导的人内在成长的那部分能力提升起来,他们才会走得更稳一些、更快一点。我稍微举两个例子,可以涉及具体实操流程吗?

 

张晶老师:实操的流程不保密,但是涉及到的个案经过技术处理的,可以讲。

 

张鹤老师:可能大家对这部分会比较感兴趣,因为这是干货的地方。

 

杨小舟老师:我稍微讲几个点,刚刚有讲到运用越来越多的方式让大家尽量的能够多参与进来,不光是报个案。

 

首先刚刚讲的制式化的表单。我们有很多的表单,其中包含逐字稿的表单。在我们的团队里面,学员报个案。不是你想怎么报就怎么报的,是有要求的,要按我们的逐字稿的要求,尤其在我的组里我要求提报的是完整的个案逐字稿。也就是说从你跟来访签订好保密协议,征得他的同意之后,录音开始的第1分钟到结束的第50分钟,这完整的一篇逐字稿,请你把它用文字逐字地腾写出来。

 

这个过程当中来访者的一些非语言,比如说白了你一眼,或者很忐忑、脚这样动来动去,或者沉默……就这种非语言表达,也要要求用文字的形式把它呈现在逐字稿上。这个要求还是蛮高的。

 

一开始很多学员特别抵触这一块,会有各种各样的抵触行为——精分上叫阻抗。比如说:“我那个录音放得太远了,听的不是很清楚。”“杨老师,我就录了一段。”“我这两天特别忙,实在不好意思,我没有时间,我整了中间那一段。”诸如此类。确实整逐字稿特别的不容易。

 

如果不借助语音转换工具,听一句,打一句,起码要拿1~2天的时间出来做这件事情。我不光要求他们做完整逐字稿,还会同步建议他们不要用语音转换工具,建议真的认认真真一句一句去听自己到底讲了什么,重新去听来访者到底讲了什么。你认认真真的去把逐字稿写出来——这个过程当中其实真的不一样,你需要重新去听,听得很仔细,得把每一个字都听出来,然后打字打出来。

 

这个过程里面,你还有一个第三方视角——跳出来的,去听来访者说的,重新又要想自己怎么说的,还可以略带一点点宏观的角度去看一看,到底这50分钟干了什么、说了什么。

 

其实这个过程里面,你会发现很多之前你根本没有意识到的、留意到的一些细节。这些地方会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在技术层面也好,在咨询师自我成长方面也好,值得进一步去学习、去讨论、去打磨的地方。

 

逐字稿是我们的要求环节之一,这是必须要的,报个案就请报逐字稿上来。而且我到现在还是坚持要通篇逐字稿。既然都已经辛苦地在做这个事了,就不差再辛苦一点点,再做得到位一点。因为成长真的很不一样。写逐字稿真的是很煎熬的过程,但确实是反思和成长最大的一个环节。

 

除了逐字稿之外,还有刚刚张老师提到的团体动力。我的组人数比较多,我会先征求他们的意见,在符合伦理、保证保密等各方面的情况下,请学员先把自己的逐字稿发出来,然后请其他学员看了之后给同侪评价。这在我们前面提到的表单里会有一栏,一个是自我评价,一个是同侪评价。每个学员都要去阅读提交上来的逐字稿,然后给出自己的评价,将自己的反馈给你的伙伴。

 

这个工作刚开始也挺难的。有学员就跟我说:“老师,我不会做这个事儿。”没事,不会做也要做,不管你写什么,反正你写给人家一点反馈。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学员需要去动脑筋思。在我们的团督里面是这样一个过程:比如说我的组是星期二晚上的7点,那就是在这个时间点提前24小时报个案,报个案的伙伴,请把你的逐字稿发到指定的邮箱,邮箱文件都是加密的,文件跟密码分开发,这个是网络伦理的部分,这样确保比较安全,看完之后要删掉。

 

这样的过程有几个好处:第一个,在督导之前所有人都已经看过个案了,学员知道今天要督什么,他是有个准备的。既然都花了这两个小时来督导了,他就会做一些充分的准备。也有很认真的学员,真的会去一句一句的把其他人的逐字稿琢磨一下,他就有机会、有时间去把别人的话,按照我们历程化的一些技术要求去推敲,甚至他会在同侪评价里面:“我觉得可以尝试这样反应……”这样他自己就又重新的演练了一遍。

 

还有比较不错的地方是很多受督的学员早期个案经验是不多的,他个案少、经验少、看的少。比如说我们组里是10个人,除了自己的个案,我们还能看到9份,如果刚和那9个还不是一个领域的,不是一个议题的,对于那些早期从业的咨询师,他就有机会去看到更多样化的个案,开拓了他对真实的个案的督导环节。

 

所以同样做一份逐字稿,我们这样的要求就会让学员反复的、多种形式的在嚼碎、消化、反刍,嚼碎、消化、反刍,这个过程其实是不太一样的。当看完、听完个案后,在团体里面需要给出及时的反应、反馈。咨询师是做什么的?咨询师是靠嘴巴吃饭的。我们得会说话,能及时反馈。我们只有50分钟时间,一个逐字稿,你去看一看、数一数,咨询师能讲到几句话,数量真不多。所以就要求我们讲的每一句话背后,最起码有一个还比较正确的理论、正确的技术支撑着,讲的话还比较精准、比较到位。所有这些都是练出来的。

 

所以在团体里面,我们会鼓励大家有一个及时性的反馈。比如说内容反应这种反应技术,它要求立刻对别人说的话做反应。像场面建构技术,要能够把跟咨询相关的设置比较简练地告知给来访者,让来访者清晰明了。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咨询中立即、马上、即刻就能说出来,这些都是要练的。在团督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反馈给其他伙伴的过程当中,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在给大家练习,把前面提到的及时反馈能力慢慢的提升上来。这样的成长才是高效的。

 

张晶老师:小舟说的同时,我在回忆我们接受督导的时候,被老师扒几层皮的感觉。一周一个逐字稿,要听,听完要写,一句一句往上写。经常幻想下一周老师如果有事,能停一周该多好。硬着头皮,过来了也就过来。写逐字稿时的感受特别强烈,常常会想“我当时怎么能那么说”。

 

杨小舟老师:对。曾经有学员就很夸张地说,“我为什么说那句话,没头没脑来那么一说,当时我怎么是个傻子,我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他当时讲了一句不恰当的话,在写逐字稿这个环节他就能自己看得很清楚。包括听录音,学员自己就会觉察到为什么这里一段话越说越快了,怎么音调越提越高了。在咨询中很多信息我们当时可能忽略掉了,但在不断反刍的过程中,又被拿出来,咨询师本人是可以看到的,并且能够在这个地方做一些精细化的打磨。

 

技术是打磨出来的。经过打磨,它才慢慢能够提升上去。所以我们督导是以历程化为核心目标的,只有这个阶段的基础打扎实了之后,在我看来才有可能往前到概念化的阶段。再往后就能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个人化阶段,也就是个人的咨询风格的形成。

 

通过早期逐字稿督导、概念化个案,到了后期咨询师的个人风格才能比较清晰、自然的呈现出来。这是一个单行道,我是觉得必须要走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早期的部分真的很重要,最难的、最开始的阶段确实特别不容易。

 

在这个部分我觉得督导也解决问题了,也不能说不解决问题,但真的不是只单纯的来给大家解决问题的。学员可能一开始都是带着问题来找我们的,但是后来他慢慢的就会发现,其实关键不在问题这个地方,他得回到自己一些最基础的技能,慢慢的去打磨,慢慢的去提升,之后问题才能相应的得到解决。

 

早期那种急于求成,忐忑不安的心,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是能够慢慢的安住下来,也是咨询师稳定的能力慢慢在体现出来。我是这样来看待这个过程的。

 

张晶老师:都深有感触。

 

张鹤老师:小舟老师刚才特别细致的分享在督导过程当中的一些做法,我也非常的受益!

 

杨小舟老师:是不是会涉及泄密,所以我前面问能不能讲。

 

张晶老师:其实我们分享一些东西的时候,首先就要想到符不符合伦理要求。因为心理咨询有保密。保密是我们一个神圣的职责,放在我们心里,总是像一个声音在提醒我们。所以我们有时候会犹豫,披露的程度就会少一些。像我讲个案,我就会采取在我的经验中提取类似的片段,所以在现实中找不到那个人。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假设我们在督导中出现这种情况。一个来访者找咨询师,说有个问题想找咨询师解决,想让咨询师给介绍一本时间管理方面的书,买来送给自己的女儿。现在来访者说完了,咨询师下一步要怎么做,怎么接?100个咨询师有100种接法。

 

咱们先说1.0版的咨询师(咨询经验欠缺的咨询师),他就会问:“你女儿多大了?”“大二了。”“都大二了,你还给他买什么书?”这就是一类不恰当的咨询对话。

 

2.0版的咨询师会怎么样?“你为什么要给他买书?”“为什么”在实务咨询中是一个要慎用的问题,可以用“什么时候”,用“什么类型”。“为什么”不能用,就因为这里不是要探讨原因,用“为什么”会带有一些责怪和质疑。

 

3.0版的咨询师就会这样说了:“能说一说具体的情况吗,你的女儿多大了,你给他买书是为了什么,发生了什么?”

 

4.0版本的咨询师就会说:“你在告诉我,或者你是说你想为你的女儿买一本时间管理方面的书。”

 

这几个咨询师之间有什么差距?我们来看往下会怎么发展。如果按4.0版本,“你想给你的女儿买一本时间管理的书”,回应他,我们不需要去干预。然后来访者会说:“是。我的女儿今年大二了,别的方面都很好,她在时间管理上我觉得有一些问题。”来访者会按照自己的逻辑向你讲他的故事。这个时候咨询师所有干预性的技术都会打断他的思路。我们应该让来访者用他的话讲他的故事。

 

所以我们还是要用回应技术:“你是在说你的女儿时间管理方面有点不好,你希望送给他一本书,帮助他解决问题。”来访者会说:“也没有别的办法。以前管得住她,现在管不住了。”

咨询师还可以反应:“其实你是想通过送给她书的办法去管一管她。”来访者说:“其实我也知道买书给她,她也不会愿意接受。”咨询师说:“你也知道买书她不会接受。”来访者说:“当然了,那么大的孩子已经知道我在给她下套,一般书她就会扔到一边。” 

 

类似上述对话,展现了较好的咨询师的反应技术。我们曾经在团督中上报的逐字稿中,20句咨询师的反应,我们发现有18句是无效。

 

杨小舟老师:就是刚讲的先研究技术的正确性,再去研究如何从1.0的咨询师变成4.0。

 

左起:成功之道董事长张冉、1879首期班杨小舟、1879二期班张鹤、1879首期班张晶、1879五期班王玥

 

张晶老师:对,20句有18句反应是无效。然后经过督导、经过一定训练之后,他提升到60%有效。也就是说,督导帮他解决的不是一个问题,是一个持续发展。

 

我很感谢成功之道,我是全国第一个现场报名1879的。那个时候我就开始思考中国咨询师差什么,我差什么?我发现我们中国咨询师培训计划和体系存在重大的漏洞,最大的漏洞就是缺乏对基本功的训练。基本功可以叫历程化。用的这个术语就是在咨询师胜任力技能体系中。技能分两类,一类叫临床技能,一类叫技术技能。所谓临床技能就是基本技能、基本功,缺到什么程度?我们开那门课之后,我买了两本台湾的书,把它拆了,扫描,打字,几十万字,都自己打下来了。然后琢磨,自己编个小讲义。

 

基本功训练在国外是必修课,在中国叫选修课,很多咨询师花钱去学疗法。有哪个课程告诉大家,什么叫倾听;哪个课程告诉大家,来访者没进来之前,你有什么工作已经在做了;你的工作契约什么时候签;来访者不愿意签的时候,你怎么去完成这件事?这些东西没有人告诉大家。

 

如果我们没有基本功,就会像我刚才说的,一个家长来了之后告诉咨询师:“我想给女儿买一本时间管理的书。”我们很多的咨询师会犯的错误就是自己价值观立刻就出来了:“那么大,你还给她买书看?”要么就是过早的干预:“为什么会这个样子?”要不就直接支招:“我希望你在网上去查,关于时间管理的书,我知道最好的那本书是……”好像是帮助了别人,但这些都是有问题的。因为没有到帮助来访者的时候,你已经开始工作了。

 

中国的咨询师花了不少钱。大家都知道弗洛伊德,知道罗杰斯,知道亚隆。但你们知道伊根吗?他把罗杰斯的共情变成可以训练的技术。我们中国的咨询师可能并不了解。他的专著《高明的心理助人者》,我读了以后获益匪浅,但这本书摆在淘宝的货架上并不见得有人去买。

 

很多中国咨询师学完后,不能变成胜任力,缺什么?缺实习和督导。中国没有建立实习和督导的制度。我们为什么要做团督?因为1879的课程中就有这门课。像我们三个,都是经历过实习和督导的。我们实习完之后,导师要给我们签字。完成某项任务,我们的督导、导师要给我们评语。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经过这些,我们发现这就叫保险,让我们从业的时候能为来访者负责,能为自己更好的负责。

 

督导督什么,历程化这些基本技术用什么督?用微咨询的方式。我们一个字一个字抠,一个技术一个技术地来,场面构成怎么做,什么时候做?为什么大师示范的时候没有场面构成?那是因为大师示范之前,他们已经完成了预备性会谈。预备性会谈怎么做,是不是要收费,预备性会谈有什么样的内容需要记忆?等等,这些看不到的东西——实战的东西。我们这次的历程化督导,抓的就是实战。

 

最后一定要相信督导。督导在我们的咨询师成长中,他是守门员。他守两个门。一个门是来访者的利益,如果你提交的案例有违伦理,督导有权利告诉你,怎么规避这种行为,保护大众的福祉。第二个守门是守咨询师的利益。如果我们自己有一些困扰,我们不知道是怎么了。

 

像之前提到的我就不愿意做咨询了——我当老师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突然就不愿意上课了,怎么办?你需要找督导,找找同行也行,找资深督导也行,他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我的督导,他一句话就让我这个50多岁的大老爷们崩溃了。因为藏在心里的那个东西,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但督导可以看到。

 

杨小舟老师:由于时间关系,我先小结一下我们三位老师的分享。张鹤老师讲的是团体动力助力我们的督导。我讲了督导不是解决一个问题,而是为了开启一个成长的方向。张晶老师说,心理咨询没有绝活,只有功夫。

 

接下来我有一个部分想借着这个场合剧透一下。因为我们第一期团督做完了之后,主办方告诉我们,大概已经有10多位的学员报名二期了,但是还没有给出官方的一个回应。我这里小小剧透一下关于接下来我们会怎么做。

 

1879的团督不是一个培训、一个活动,不是说做一期做两期就结束了,我们现在已经把它当做一个课题立项了。它现在已经是一个项目了,所以它未来会继续往下走。往后我们会邀约大咖级的督导来加入到督导团队当中。同步还会邀约实战派的督导加入到团队里面来满足学员的需求。

 

所以这次大会结束了之后,我们会完成二期的招募工作,然后投入到第二期的团督工作当中,这样的一个工作应该会持续一段时间。然后我们会对1879这样一个团督项目做一些评估,做一些汇总,然后再来一起探讨,一起来研究它的一个可行性、未来的方向。我们也很愿意在一线做这样一些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

 

我们现场应该还有提问、互动的环节,直播间的春晓提问张晶老师,怎样能够处理被督导的挫败感?这个问题不太明确,是指在被督导的过程当中体验到了挫败感吗?

 

张晶老师:我只能讲故事,因为我不知道具体的内容。我讲我的挫败感和我的成就感的故事,用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的第一位督导在督导我逐字稿的时候,就问我,“张晶,这个地方你为什么不去用一下面质技术?”我说我不喜欢用面质,我是人本取向的,我认为面质有点硬,所以不喜欢用面质。然后督导说:“其实面质不一定像你想象的那样,你可以看一看。”

 

他没有批评我什么。回去之后我就翻了一本书,是国版的一本教材。我还是感觉面质真的态度很硬。然后我还是好奇,一共找了23本书,收集了所有关于面质的论述。收集完之后,我知道什么叫面质了,写了一个7页的关于面质的作业交给了我的督导老师。5年过去了,我现在面质用的滚瓜烂熟。

 

但当时督导老师看着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内心是不服、不甘、不信。这里会有什么东西?我是资深的,我的督导比我年龄还小。我的督导除了一位,其他都比我小,但是他们有时候会很直接指出我的问题,是不是我的个人议题被触动了,我的自尊、自信部分,还有其他。

 

这两个人(督导与被督导的学员)的交流跟咨询关系一样,会产生冲突,冲突之后就会有些有挫败感。有一位西方的咨询理论的大师,告诫他的实习生,“你们为什么来实习?如果你们为了让自己表现得更好,就不要来了。实习是来犯错误的。”

 

我用这个故事回答这个问题。

 

杨小舟老师:对这句话特别有感触。实习、督导的过程中,暴露的错误越多,成长得越快。因为这是个模拟的情境,它不是一个真实的、实战的、咨询的场域。只有在这个里面被打磨过了,我们投入到真实的咨询环境当中的时候,才能以比较好的专业的状态去协助到我们的来访者。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可能今天的分享要到这边了。很荣幸能够受到成功之道的邀请,参与到这样一个本土化的探索的项目里。我们三位也是一线咨询师慢慢成长起来的,真的是想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部分,跟我们的同行一起更好的去成长起来。我们是以致敬的方式在做这样一个中国心理咨询本土化模式的探索。

 

也非常感谢大家今天到现场来,感谢大家对我们的关注和支持,谢谢大家!我们今天的论坛就到这边结束,谢谢!

 

老师的高度决定你的视野,想让学界一线大咖带你学完热门心理流派,走上正确的心理学道路吗?扫码进入大会社群,永久浸泡学习;各流派专家不定时空降,帮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眼界高人一等,技术胜人一筹!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