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逐字稿系列 | 催眠、投射与潜意识分析论坛(上)
2020/09/21
1300

第十四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逐字稿系列陆续发布中,后续内容欢迎扫描文末二维码进入大会社群等候发布,还有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免费拿!

 

摘要:对普通大众来说,催眠总是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而对于心理学的学习者来说,催眠又有无数门派类别的区分,大家都有许多的困惑和纠结,不知道该如何选择真正有效且适用于自己的催眠技术,中国心理学家大会邀请不同催眠技术的专家共聚论坛,一起对谈、讨论、解构催眠本身的核心原理,帮助大家更了解催眠技术。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各位心理学同仁,直播间的各位小伙伴们,大家下午好。

 

这里是第14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暨应用心理学高峰论坛的现场,本场圆桌论坛的主题是“催眠投射分析与潜意识论坛”。

 

本场的专家有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时进教授。

 

四川大学教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得觉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格桑泽仁教授。

 

医学博士、心理学博士后、催眠实战派专家马春树老师。

 

另外我们的嘉宾主持是薛琦老师,广东广播电视台主持人。

 

接下来我们就把现场交给薛琦老师。

 

 

主持人:

 

各位全球的小伙伴,大家下午好。

 

这里是我们的圆桌论坛,今天的主题是“催眠投射治疗和潜意识”。

 

我在听到这么一个主题的时候,我觉得好宽啊,真的是“一条大河波浪宽”这么广的一个主题,但是好在我们有三位“大山”在这儿。

 

全球小伙伴既有专业人士,有职业人士,也有小白,所以大家可以放心,我们三座“大山”在这尽可能可以满足各位的需求和求知欲。

 

其实在得到这个主题之前,我在翻资料,网上的资料很多,三位老师的视频资料有很多,我就翻到了一篇论文,叫做《从催眠的历史变迁和理论发展看催眠研究的未来》,孙老师的,第一句话就是“催眠一直在理论界和实践界中流行着并争论着前行”。

 

第一个重磅问题来了,我们都知道现在中国的领域内催眠真的是百花齐放,但是确实存在争论,我们先请问老师们,这个争论怎么去解读?怎么去理解?

 

格桑泽仁教授:

 

 

有争论才会有发展,没有争论说明没有落地。

 

催眠作为一个技术,有自己发展的历程,但催眠呈现出来的现象很多人是很难理解的。

 

因此专业的催眠和非专业的、表演性的催眠,它存在的现象和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而且催眠理论在催眠的学术界去研究时,它所能够呈现出来的数据和其它心理学的数据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对于我来说,我们自己独创了一套叫“得觉催眠”,实际上“得觉”也是独有的一套催眠,它的理论体系、架构也不一样,“得觉”的催眠就是专注与忽略。

 

它所讲的催眠,与我们传统的催眠有一样的部分,也有不一样的部分。

因此我觉得争论才是一个事情发展的必然的经历,有争论才会有真正的进步、发展和落地。

 

现在“得觉”这套理论已经被中国心理学会的标准委认定,给了得觉这套体系标准化的一个认可,并且认为这是文化学术或者是理论体系的一个创新。

 

在四川大学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有得觉文化研究中心,在本科里已经有7年的课程叫“得觉智慧”,在工商管理的EMBA研究生里有必修课,叫“简单的智慧——得觉”。

 

人们问,得觉能不能帮助我们美容、减肥?你觉得可以就可以。

 

主持人:

 

好,马老师这里是动力催眠,刚刚还在聊,美容、瘦身绝对是看家本领。

 

您来聊一聊现在我们比如说女生们最在乎的这一点,如果是动力催眠,咱们怎么去面对这个问题?

 

马春树博士:

 

 

我们先说前面那个话题,和科学当中的争论,格桑老师说了,大家针对这个现象上无法理解,所以大家才会对催眠有所争论,疑惑这现象是怎么产生的?

 

所以就像孙老师写文章一样,从催眠的历史上来看,从催眠诞生的那天起,就不是为了丰胸、减肥而准备的。

 

它是为什么准备的?

 

是为那些疑难杂症,医疗没有任何作用的情况之下,我们死马当活马医,运用催眠的技术来使用,而且取得了惊人的效果。

 

所以这个时候才引起了这些医生,包括詹姆斯.布莱德这些催眠的前辈的注意,把催眠变成了一门从巫术到科学应用的过程。

 

所以历来研究催眠的这些大师,每一个都是医生,这是催眠科学化的一个根基,从历史上来看,本身就是由科学家、医生一步一步推动到今天的。

 

现在我们知道为什么大家到现在还存在一些争论,因为我们看到催眠这些效果的时候,经常问它怎么起效的?无法理解这个事情,我说一个事情你就可以理解了。

 

为什么在做医疗实验的时候要做双盲实验,彼此都不知道,就看这个药物的作用,就是为了避免这种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能起到多少效果?

 

举个例子,心因性阳痿的患者,也就是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如果你给他一粒药,双盲的情况之下,说这是有效的,安慰剂起到的效果至少是30%。

 

也就是一个完全性功能障碍的人给他药,30%的人就好了,没有药效的,你告诉他这是伟哥就好了。

 

如果你给他注射睾丸酮、雄性激素,起到80%的治疗效果,这是文献记录的,有文献数据的,如果你给他做了催眠之后,起的效果是多少呢?

 

80%,跟给他打雄激素的效果是一样的。

 

这个效果是从哪儿起到呢?就是把安慰剂的心理效应无限度地放大,因为他都不知道是安慰剂的作用情况之下,他只知道这个药就能起效果,何况你的医生再煽风点火,再给他诱导出一个高度接受的状态,就会把效应放大到两倍、三倍甚至更多。

 

所以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这就是一个安慰剂效应的放大。

 

所有的科学实验都是试图排斥掉安慰剂的效应,这就是为什么中医和西医永远无法解开扣子。

 

西医一定要排斥中医安慰剂的效应,中医说我排斥掉,你把我这个弄的没有效果。这两个领域打的不亦乐乎,就是因为你的出发点不一样。

 

我们刚好是要百分之一万地利用安慰剂的效应,所以这个时候就调动了真正是对方心理的力量、对方的能量来起到这样的效果。

 

这就是我们说矛盾的点在哪里了,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主持人:

 

我们继续来问问孙老师,您目前看到咱们国家现在这个现状百花齐放,但是良莠不齐,您看到什么样的一些问题吗?

 

孙时进教授:

 

 

 

第一,刚才你说那篇文章,我一直在想是不是我写的?叫什么名?什么时候出现的?我怎么没印象?

 

(2017年的,我这是搜了哲学文献库)

 

我觉得应该不是我写的,但是争论是现实的,当然我觉得这个问题特别难谈,如果放到大的背景之下的话,一直争论不休的物质跟意识的关系问题,何者为第一性?

 

这是一个哲学的大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能解决的话,不说是个终结,也是很重要的。

 

我个人来说也觉得挺有意思,就是在历史上的心理学界,比如说弗洛伊德,是从学催眠开始引发他对心理学的兴趣,但是后来他对催眠弃之如敝履,有人只是简单地说因为他的催眠技术不好,我觉得这个解释可能是有点牵强,当然这是需要研究的。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包括弗洛姆、马斯洛他们对催眠也是颇有微词,后来我个人也觉得“催眠”我也听上去多少不太舒服,当然也可能有点翻译的问题,hypnosis其实到底怎么翻译?

 

反正现在约定成俗的是“催眠”,我后来讲座经常说“催眠还是觉醒,这是个问题?” 

 

当然人本主义心理学喜欢说的一句话是,“鱼是为水而生的,鸟是为天空而生的,人是为精神而生的。”

 

我觉得特别强调精神的作用的还有荣格说过一句话,“往外走是梦想,往内走是觉醒。”

 

中国的“内圣外王”跟“物质与意识”,包括时间、空间,所以我一开口我就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当然也可能他们俩更在第一线,做的有效果就非常重要,而我是偏重理论的研究。

 

学院派在这个问题上相对来说是比较保守的,而且迄今为止确实在社会上一直争议很大,当时我做论文,拉大旗做虎皮,我知道开始如果选催眠的话,论文选这个题就会马上枪毙,说“你是搞封建迷信,像神棍一样”。

 

后来我搜索了一下斯坦福大学心理系主任,也做过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希尔加德就在研究催眠,用他的研究范式和在研究的理论基础开展研究,拉他的大旗,大家对论文选题就不会有异议了,这是一个变通的方式。

 

关于催眠迄今为止这里都有物质跟意识关系的争论。而且催眠中却有许多让人看起来用现在科学理论解释不清的神秘现象。孔夫子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他说“不语”可能是不愿意谈,在公众场合很难谈得清。

 

所以有些东西可以悬置,当然我觉得要看治疗效果,有效很重要,背后的东西和作为理论问题可以先搁置一下。我迄今为止对很多催眠中的现象也找不到好的解释、也是一片茫然,所以我在这更多地是来倾听他们。

 

当年我的博士论文是做的关于催眠的理论研究,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到底催眠还是觉醒?

 

其实人本主义心理学喜欢引用东方的一种说法,“众生是没有觉悟的佛,佛是觉悟的众生。”

 

如果你觉醒了之后,催眠中间表现的,现在我们以为没有的东西,可能本来就在那,不垢、不净、不生、不灭。

 

只是由于现在社会给我们的催眠,认为我们没有了这些了,把科学变成一种新的宗教。我们认为物质是首先需要找到的客观存在,但是“客观”这个问题是很有疑问的。

 

有句话说“科学是你看见它才相信它,宗教是你相信它才能看见它。” 

这是一个谈起来很困难的题目。

 

主持人:

 

我为什么会提这个问题,关于争论这个点,包括刚刚老师讲到的,有一些东西客观存在,比如举个例子,“前世”这个说法在科学界其实还是有争议的。

 

我为什么会请各位一开始就聊这个点,是因为朋友们其实是非常想了解催眠和学习催眠的。但问题是有那么多的流派,该选哪个?艾里克森?NGH的?量子催眠?动力催眠?

 

大家会很好奇,到底应该怎么去选一个真正好用的,自己能用得起来的催眠流派。

 

马春树教授:

 

我们选择一个催眠的方式来学习,最重要的不是说看它的名字,或者是我看它的效果,你选择一个事情最重要的就是,你选择的是背后支持它那个道理,那个理是不是可靠的?特别重要。

 

所以我们首先第一个要了解催眠的核心的原理是什么,否则我们就会纠缠于是不是有前世的问题上了。

 

首先催眠就是孙教授说的特别重要的一点,催眠不是让你睡觉,催眠是一个唤醒的过程,是什么意思?

 

就像你晚上需要睡觉,是不是我就要长眠不醒?不是的。

 

你晚上去睡觉是为了第二天更有精神,你每天都想睡得更好,你是为了第二天更有精力地去工作,这是我们的目标。

 

所以催眠就是为了唤醒,这个过程是怎么做到的?

 

我们都知道人有意识,也就是大脑前额叶不断工作的这部分,同时也有潜意识的部分,现在我们科学上认定是整个大脑除了额叶的部分,我们的边缘系统、原始脑都可以归为潜意识的功能区。

 

这部分功能区是24小时都不休息的,但是大脑前额叶超级耗能,它需要休息,所以我们睡眠的时候这部分功能就关闭了。深层的机能就开始启动,深度加工信息,因为我们的前额叶功能与边缘系统的功能,它们之间有个相互拮抗的作用,额叶兴奋了,边缘系统就受抑制了。

 

如果我们的主持人要动感情,怎么办?

 

我抬眼睛,我要开始想到我现在正在主持节目,要唤醒自己的前额叶,抑制自己的情绪反应,不让眼泪流出来把妆花掉。这是在控制你的底层情绪反应,这是潜意识的反应。

 

我们知道这点以后,它们之间是个跷跷板的关系,要知道它们之间稍有拮抗,第二点你就知道了。

 

因为你如果完全靠着额叶这部分意识能力去工作的话,你很快就挂了,为什么?

 

你的能量有限,因为你的底层(边缘系统和原始脑的部分)才是你能量的真正来源,也就是群众基础很重要,有人支持你,你不能一个人在前线战争,你需要能量补给。

 

又得去工作怎么办呢?你需要时时地休息一下,关闭一下,让它做出能量的补给,然后又得启动,让它继续战斗,这个之间的切换关系要十分顺畅。

 

正常情况下一个孩子没有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说所有的修行、修炼,包括人的修炼都是返璞归真,“能婴儿乎”,我们回到婴儿的状态,吃就吃,睡就睡,没什么烦恼。

 

随着人长大以后,我们这个链接自动调节的功能丧失了、不灵了,你躺下吃饱了睡不着。你衣食无忧,满脑子焦虑不行的,这没有用,因为是调节功能失常了。

 

催眠是个什么工作?

 

让你正常的调节功能,本有的能力再次复原回来,所以我们返璞归真,回到你赤子之心的功能,催眠师让你回到能力,再次绽放。

 

但是你有了这个能力,可不是婴儿的脑子了,你有一个复杂的大脑,你这个大脑的所有的知识体系,所有的信息可以不断升级原有这套动力系统。

 

所以每一次训练都迅速升级你原有的系统,从586到686,到现在的双核、多核,6G、7G、8G你会无限制地升级,否则只是停留在原地当个婴儿。

 

催眠让你能接受新的东西,从而不断升级原有的系统。

 

现在大脑这个机器就越打磨越顺畅,所以每一次催眠不仅仅是唤醒,而且让你不断地升级,迅速地升级。

 

多数情况下,我们人一旦成年了之后,就不去打磨,不去自己理顺了,慢慢就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伤害,这个时候效率下降了,抑郁、焦虑都产生了。

 

所以有各种各样的疗法出现,有药物、有心理疗法,可以运动、瑜伽等等。催眠在我看来是最顺畅、最简单的一个方式,起到这样的作用,迅速升级自己原有的系统,然后你真正能够沉睡下去,再次醒来的时候,就是真正的一个觉醒过程。 

 

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格桑泽仁教授:

 

我来回答一下大家的提问,马老师在自我的催眠状态里给大家讲了很多的理论,有些人可能有医学背景能听懂,有些没有这方面背景的听众可能会觉得太深奥了。

 

应该选择学习哪一种催眠,实际上我觉得作为一个人,关键是你拿来干嘛?你的目的是什么?

 

所有的催眠你都可以学,关键你有时间吗?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你学来干嘛?

 

如果你觉得为了生活的调养,为了让自己入睡得舒服一点,我们刚才都非常认同两位老师所讲的叫做“唤醒”,我们给催眠定义也叫“唤醒”,唤醒我们不知道的那部分,唤醒我们不知道那部分的连接。

 

马老师从大脑的结构、皮层和海马以及原始脑这部分给大家做了一个论述,我们来想想看,你究竟拿这个催眠作为技术去服务?还是用这个催眠让自己身心愉悦?或者用这个催眠去领导你的企业,让你的员工在催眠的状态下去干活?因为确信无疑生命是可以往那走的。

 

我们有专业治疗技术的学习,我们有生活催眠的学习,就像主持人刚开始讲的,催眠可以减肥吗?可以。

 

那想催眠减肥的人当然可以学催眠的这一类技巧,就是自我催眠的技巧,所以它有不同的内容,每一套体系一定有它自己独到的点。

 

得觉催眠除了大脑的皮层以及大脑的催眠传统功能以外,我们还运用非常重要的一个点就是,人自身的身体的感觉,我们把这一点的感觉看得非常的重要,就是人很容易找到自己身体的感觉。如果你觉得你身体的感觉特敏感,那你也可以选择像“得觉”催眠这样一个技巧。

 

当然我们更注重是研究生命,研究生命的存在感和生命中可以探索的奇妙的地方。

 

催眠在治疗也好、服务也好、健康也好、养生也好,以及军事管理也好,包括潜能开发也好,它的应用范围是非常广的。

 

所以我觉得不存在选择,我们也不存在提供给谁,你该选什么的问题,而在于你究竟明白你要什么的问题。

 

 

时进教授:

 

我觉得选择可能还是存在的。

 

当然为什么又有一个得觉催眠,有各种各样的类别,像刚才马博士说的,我觉得要知道它背后的东西,叫什么名可能都不重要,这个背后的东西很重要。

 

任何催眠的技术实际上都有它的时代背景,我觉得终极的应该是回到觉醒,“众生是没有觉悟的佛,佛是觉悟的众生”,我们最后从社会的终极意义上是让每一个人觉悟,找到他那一块神性的东西。

 

而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比如说为什么权威式催眠在以前是很流行的,实际上在这个社会当大家信奉某一个人的时候,比如是一个原始部落里边的领头人,他的力量、速度敏捷,在原始森林里边他是超过其他个体的,所以他成了领袖。

 

一旦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的时候,原始部落的所有人就都赋予他力量了,他举手投足之间可能对部落里的人有催眠作用和效果。但这个有效我觉得更多的是我们把自己的力量投射于他,把他作为一种偶像跪拜在他面前的时候,使他举手投足都有力量,形成了他对部落里信仰崇拜他的人的操控。

 

所以在文化人类学里有一个故事,一个文化人类学的博士在部落里生活,观察这种现象之后,最后他颠覆了这个领头人,自己成了部落的领袖。这个时候原来部落里的领头人的所有功夫都没了,而这个博士举手投足之间都有了催眠力量。所以这是在那样的历史阶段,不平等的情况下,那种类型的催眠都是个人崇拜的东西。

 

比如说麦斯麦的隆重登场,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为什么艾里克森的催眠今天没有那些东西?

 

你我之间是平等的,但是我相信用某一种途径可以伴随着你,寻找你没有发现的内在的力量,而不是需要我。否则我今天给你催眠减肥了,明天离了我你又不行了,我成了你个人崇拜的对象。

 

心理学背后的终极意义就是唤醒大众和提高大众的觉悟水平。

 

艾里克森的催眠为什么在现代西方更为流行。我觉是现代西方越来越强调人与人的平等。

 

所以催眠的具体方法会随时代背景变化而变化。文革我们把主席的画像挂在这儿,我记得毛主席刚过世后不久,我们唱的歌是“毛主席把大印交给你,我们最放心”,然后把华国锋主席的像挂起来,大家心里才踏实。

 

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已经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民主”等,而个人崇拜的东西了渐渐的没有市场了。而与之相对应的催眠者和被催眠者是平等的、是前者伴陪后者发现和唤醒后者内在的力量的艾里克森的催眠也开始在中国流行。

 

当然还有一种客观可标准化的科学的催眠,包括马博士刚才说的HMI,它是一个标准程式化的催眠, “斯坦福感受性量表”,哈佛有一个“哈佛感受性量表”。就是这种标准化、客观化的科学催眠工具,它甚至不需要催眠师,就是把这一段语言叙述完,大概几秒钟,看你有没有进去,测你的催眠感受性。比如说斯坦福量表有12个指标,用标准化的程序测进去,如果你12个指标都有,也就是催眠感受性很高,如果你12个指标都没有,就是很低。

 

它的好处是什么?试图消除你背后个人色彩的部分。你用斯坦福量表知道了是一套标准化的程式,这有什么好处呢?

 

这样可以操作性定义什么叫催眠,在我这里你的感受性是8分就行,他的5分这是可以量化的,由于催眠方法是客观标准化的,如果你催眠不进去跟我的技术没关,是你催眠感受性不够,我就不治疗你。

 

我用标准化的12个程序给你催眠,你进不去是你催眠感受性底,这是你的事情,和我无关。

 

科学有时是很霸道的,比如青霉素对别人都有效而就是对你没效的话,就是你长得不科学,不是我的青霉素的问题。

 

但是真的能做成科学吗?

 

就像美食,中国的美食我相信它是一种艺术,但是在艺术的情况下,你无法鉴别它是好跟坏。我们无法鉴别到底是得觉催眠好,还是别的催眠好,这是很困难的事情。

 

美食也是会参差不齐,但是西方的美食它有一个很简单、科学的情况,比如说麦当劳、肯德基,它不是美食,它是满足一般大众基本需求的一个东西,但我把它标准化、可考量,我就可以批量生产。

 

所以你要是批量生产研究的话,一定是用这种标准化的。但是如果一个真正好的催眠师,就像艾里克森,他是有天赋的,是一种艺术,是法无定法。甚至你无法学习他的催眠,它其实是一种天赋。我也觉得艾里克森从来不会用他是一个权威的身份,但是他确实有很多办法伴陪着你。实际上这种伴陪我觉得是一种大爱,这个爱是什么?

 

伴随着对你的理解深入,这样做不是为了任何操控,而是唤醒你本来存在的东西,这个唤醒跟我无关,是你本来就存在的。

 

所以我觉得这种方式可能就是未来的方向,但是在眼下很多地方你要想当催眠师的话,实际上很容易。今天你一下进入一种状态,觉得你已经把自己催眠的你无所不能了,那种带有偏执性质的。当你把自己催眠成这样一个状态,你出了这个门之后,基本上后边可以跟一群信仰者,所以人家说今天是“傻子太多,骗子不够”,这跟国民的成熟程度有关。

 

为什么在改革开放之后,气功非常流行?当一个伟大领袖倒下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跪拜一个更大的,他破碎成许多小的偶像,于是李洪志这些就出来了等等。

 

但是我觉得随着时代的前进,随着平等观念的普及权威式的催眠师的市场也会变小。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刚才说的意识跟物质的问题,我们太相信科学了,有病就要打针,我们不相信心灵力量还能起作用。现在肠道菌群说法非常流行,肠道菌群带来很多疾病,这是非常流行的说法。但是东方有一种方法,它不是从外找的,它是往内寻的。

 

黄帝内经有12个字,“欲无病肠无渣,欲长寿肠常清”,完全就是个人的体验,而且我发现可能这个体验说了之后你很难操作,你也不知道怎么弄。

 

这是一个艺术,可能他自己不断体验走了一辈子,走了30年、50年才找到这个感觉,甚至传授都很困难,但是它是依靠内心的力量。

 

就像我后来体验过一个断食的方法,以前一天三顿饭,是社会告诉我们“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的慌”,我们觉得必须吃饭否则要命。

 

但是后来我发现人吃三顿饭这个事情是社会给我们的一种催眠,后来我真的体验过那么长时间不吃饭,结果没有饿死。

 

一个是信仰解除了社会的催眠,还有就是我发现在那种体验之后,肠道菌群会很健康,没有通过外来的东西,它在改变。但是往内走的道路是非常艰难的,我体验的为什么不跟别人分享,因为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我走的这条路把自己玩儿死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这是一个非常艺术性的东西,但是往内走的路我觉得又开启了。

 

当科学往外走达到淋漓尽致的时候,有人工智能,后来我们就发现精神力量的东西也是超乎我们想象的,就是心理的东西,到现在为止我不知道极限在哪。

 

现在我觉得要开放的心灵,当然也要有个批判的头脑。我体验完不吃饭也没死掉,我就觉得第一要解放思想,第二要大胆地试,第三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不是现有的科学告诉你的这些东西。

 

但是这些路很艰难,如果机器人能代替人的话,我觉得人是往神的路上走,众生是觉悟的佛,而且走到现在我觉得恰恰包括病毒,我们真知道它吗?

 

我觉得人类开始往外走,取得“外王”的同时,“内圣”的自我修炼跟觉醒,这样一个过程开启是非常艰难的,而且心理的力量到底反作用于身体有多强?真的不知道。

 

这个极限到底在哪?真的不知道。

 

我早年还碰到一个人可以在零下18度的冰库里,只穿一个裤头呆几个小时,这个人失联了,他叫名字叫徐卫江(发这个音,具体记不清了),我还知道,后来军事医科院把他也拿去实验过,他这个耐寒功能是他通过意念修炼得到的。 

 

但是科学也就是外王取得今天的成就,人类自大的以为只要掌握科学就可以无所不能的时候,疫情也有好处,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疫情病毒,突然把你打趴下,而且捉摸不定、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戴口罩这些都是我们的想象,深层到底是什么我们不知道。

 

所以我觉得“爱”这个看起来很虚幻的词,包括艾里克森催眠、人文的东西,可以不可以抗病毒。如果真的是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友爱、互信、互爱,疫情可能走不出它的发生地,也可能疫情背后是告诉我们,人类的生活方式出问题了,指望不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重新发明一种疫苗,又可以夜夜笙歌,又可以尔虞我诈,我相信下一次面临的可能比病毒更严重。

 

这次病毒是个小的警告,有个玩笑说是一个上帝派的黑天使,告诉你的生活方式出问题了,咱们把地球造成什么样了?我们的消耗实在是太过分了。

 

往内走的精神,包括爱,是一个价值,是一个信仰系统。所以科学求真善美的这样一个东西,一旦被启动,我觉得力量是不容小觑的,甚至你这个机体到底是什么我们也很难说。

 

如果真的一个人挂在悬崖峭壁上已经几天了,非常危险,来了一个人告诉他“拯救你的只有你自己,你什么时候学会正视死亡、活在当下,还可以吃草莓,你就有救了,我来是救不了你的。”

 

人家挂了三天了,好不容易等来一个人,你这么一句话,人家立马一松手就摔死了,你的心理咨询的原则没违背,但这个人命没了。

 

但是这个时候说“我来了你就有救了,没有问题,你可以再撑三天也没有问题,我可以赋予你力量,我是上帝派来拯救你的人”,以这样的形式出现,而你的发心是在这个时候伴陪他、唤醒他的力量,唤醒他内在的存在。哪怕他内在的存在是基于你身上的,不重要,先活下去,然后再慢慢地能够伴陪着他寻找他自己这个力量。

 

所以我觉得催眠只是一种方便,觉醒是根本的目的。而且什么时候我们去装逼,“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什么时候我们去告诉他,“这是你本来就存在的,跟我没有关系,我也只是在演示”。

 

我在演示人桥,好多大师都在演示。我演示的目的就是告诉他“跟我没有关系”,放心我是伴陪着你的,当你一旦去除恐惧,就能发现你内在的这样一个东西。

 

格桑泽仁教授:

 

练哑铃放松实际上不是整体的放松,而催眠状态放松是整体的放松,或者是局部想放松就放松。

 

马春树博士:

 

催眠不是让你放松,我们的观点有点不一样。

 

如果你想放松,找个按摩师好了,去瑜伽馆好了,他们比你放松的好,人家每块肌肉给你按的很舒服,都不用自己放松。

 

为什么说催眠不是让你放松,我说,“天哪!这个女孩子真漂亮,我要娶她!”“这个男孩子太帅了,我要嫁给他。” 

 

这是个催眠的状态,他很紧张,是一个融入的状态,是一个身心合一的状态,一个忘我的状态,这个状态叫做催眠状态。

 

所以格桑老师说“马老师是在催眠状态里在讲”,是的,因为我演讲就在这个状态里,我完全身心合一在这儿,全情投入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身和心完整的合一的过程,所以催眠不是让你放松。

 

如果在台上我完整合一的状态,永远很放松,所以很容易走修行路线,就修成一个修行面容,修行气质,做什么事情都是风雨不动安如山。因为我是个修行人,这个时候你进入了另外一个僵化的状态,从焦虑变成彻底的无力,佛系青年就这么出来了。

 

孙时进教授:

 

还有一个我觉得天赋很重要,这里丝毫没有否定的意思,其实我觉得他们是有天赋的,而且他们的风格绝对是四川和东北,完全是不同地域的艺术性,你有本事发明你的一种风格的艺术,所以是法无定法,要透过那个现象看本质。

 

而且你面对的适合的人群是谁?讲天赋的时候你可以不用科学,但是要研究、发表文章的时候,你只能用斯坦福量表,否则别人也没有办法知道你是什么方法。

 

格桑老师和马老师在我看到的确实是有这方面天赋,而且他俩的风格又极不一样,他俩一定有不同的受众人群,你的不知道在哪,希望你是一个新的大师。

 

老师的高度决定你的视野,想让学界一线大咖带你学完热门心理流派,走上正确的心理学道路吗?扫码进入大会社群,永久浸泡学习;各流派专家不定时空降,帮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眼界高人一等,技术胜人一筹!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