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回顾 | 挽回迷途中的少年,如何应对青少年“偏差行为”?
2020/09/07
860

本文节选自8月17日傅嘉祺老师直播微课《挽回迷途中的少年——如何应对青少年偏差行为》文字整理稿,内容有所删减调整。

 

大家好,我是傅嘉祺老师。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怎么陪伴青少年,也陪伴过去也曾经是青少年的自己。

 

 01 

 如何辨别偏差行为?

 

我们谈的是青少年的偏差行为,我要来问问看对于坏习惯、偏差行为、犯罪行为、反社会行为,还有对抗性行为,大家能不能清楚的区别?

 

 

我会很快跟大家说明,例如说每个人都有一些习惯,你的习惯不见得是坏习惯,可是当你的同居室友、你的另外一半或你的家人不喜欢的时候,可能它就会变成是别人眼中的坏习惯。

 

坏习惯可能不见得是偏差行为,但偏差行为十之八九会是多数人眼中的坏习惯。

 

偏差行为跟犯罪行为的区别在哪里呢?

 

有些偏差行为可能并不见得构成犯罪。例如他沉迷网络,这其实不算是犯罪行为,可是如果今天是偷窃或者是抢劫这样的行为,可能就是犯罪行为,而犯罪行为可能也会是所谓的偏差行为。

 

所以我们会有所谓的坏习惯,犯罪行为可能是偏差行为,但是偏差行为不见得是构成犯罪行为的,反社会行为一定会是犯罪行为。

 

例如说可能大家听到过的有些人叫做反社会型人格,它可能进行偷拐抢骗的过程中是没有罪恶感的,反社会行为或是对立的行为,十之八九大概也是所谓的犯罪行为,一定也在偏差行为的范畴里面。

 

对抗性行为比较容易发生在儿童或是青少年中,我们可能会判断出来,有些孩子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对抗而对抗,他的对抗行为其实是为了获取注意,也会让别人刻意地不舒服,但他可能没有严重到反社会行为,所以有些孩子在青春期的对抗性行为可能是偏差行为,但是也不构成犯罪或者是反社会行为。

 

讲这么多只是想让大家知道,我们很容易帮孩子或是帮自己贴标签,这个标签贴上了,有时候很难撕下来,所以我才要提到很多的习惯,或是所谓我们不能接受的坏习惯,不见得叫做偏差行为。

 

所以才会问所有我们今天在线上的好朋友们,我们也有自己想要改进或修正的坏习惯,比如说每一餐可能吃了5碗饭,吃太多了,我可能想要修改一下。

 

我们其实有些习惯跟行为自己也无法去戒除,我们很希望别人改变行为或是去除某些行为,就想问自己,我们自己曾经成功戒除或改变了什么习惯? 

 

这边有个重点先告诉大家,如果我们真的想要处理青少年的偏差行为,记得不是要他减少不好的行为,而是要用好的行为取代不好的行为。

 

举个例子,当这个孩子沉迷网络的时候,其实不是把他的网络关掉,或是让他不能使用,我们应该是让他有机会在其他地方更感兴趣,投入在其中,一定是用好的取代不好的。

 

就像你今天把80%的心力放在工作上,你一定只剩20%可以回归家庭。当我今天把50%给工作,50%给家庭的时候,比例就会不太一样。 

 

 

当孩子的生活重心都是在网络中,他可能放了七八十,能不能在其他地方增加兴趣,慢慢地他就会减少使用网络的时间?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方式,也常问家长的就是疼爱跟溺爱孩子有没有什么差异?父母如果是溺爱孩子,可能也是种偏差行为。我认为身为家长疼爱孩子,我觉得是很正常的。

 

什么叫做溺爱?

 

例如说你会希望为了自己孩子的方便,要求学校更改规则,或是希望学校配合你,你可能会希望为了自己的孩子,希望别的团体、别的学校就为了你的孩子更改规则,走后门,这可能就会比较像是溺爱。

 

我们可能都是在珍惜或疼爱我们的孩子,可是当你的行为造成别人的不舒服,或者是影响到整个规则的时候,可能就有违常理。

 

这边可以简单来看一下如何定义孩子的偏差行为。

 

例如孩子可能花蛮多时间在看书,甚至可能是看小说,可是他的时间分配的不错,还是把成绩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只是想要花很多时间来看所谓的课外读物,他的课外读物可能是漫画,可能是小说。

 

这到底算不算偏差行为呢?可能并不见得。

 

所以什么叫偏差行为?

 

例如说这些行为会造成孩子本身的痛苦或困扰,可能就是偏差行为了,或者是个人的失败或不适应。

 

举个例子来说,有些孩子他可能知道自己的性倾向,可能喜欢同性或是异性,可是当同学霸凌、取笑,会从他的身体特征,可能头发比较卷,或者身高比较不高等等,可能会从这方面去取笑他,或者会质疑他的某些表现,这个也可能会造成他的不适应或是挫折,可能才会去延伸出更多其他的偏差行为。

 

 02 

 为何青春期的孩子充满风暴?

 

除了这些偏差行为之外,我们来认识一下青春期,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总是充满着风暴?

 

举例来说,孩子开始从小可爱变成小炸弹。为什么会从小可爱变成小炸弹?其实他也不见得知道自己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们的大脑其实有分4个区块:额叶,负责我们认知功能的叫前额叶,孩子的前额叶是最晚发展完成的,大概是到20岁左右,我们的大脑才会整个发展完成。所以对于自律控制、情商这方面,或者是处理协调能力这边都跟我们的前额叶有关。

 

前额叶一直要等到20岁,包含自律控制的冲动能力,这个时候才会整个发展成熟。 

 

 

所以青春期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我生理跟心理都正在成长跟变化,我也知道自己怎么了。所以很多大人会问孩子说“你怎么了,你说说看”。他如果真的知道他怎么了,或者可以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跟反应,他可能也没有那么多的困扰。

 

我记得我妈妈其实在我一上初中的时候就跟我说,为什么你变了?你小时候比较乖。乖可能叫听话,或是比较没自己的想法,或是不太敢表达自己的意见。

 

其实当一个孩子太乖的时候,不见得是件好事,也希望家长和我们一起去思考,当一个孩子没有什么自己的意见,只能顺从,或者是只能随波逐流的时候,他到了大环境应该是会被淘汰的。

 

我们要培养的孩子是能够在规范里面做好事情,可是当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的意见的时候,其实以后出了社会也很难面对别人有竞争力。

 

所以我妈妈说“为什么你跟以前不一样了?”

 

那个不一样,其实是我开始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我开始独立判断跟思考,可是父母或老师希望孩子不要太有意见,因为这样比较好管理。我们的目的只是管理——你不要给我惹麻烦,我们希望班上每个孩子都一模一样,我讲什么你做什么,看起来最乖。

 

可这个乖背后其实希望孩子不要有想法,减少自己的困扰。

 

所以我们到底有没有在真的陪伴孩子?

 

其实有的时候只是为了方便管理:你让我把课上完,你让我把话说完,你学的会不会不重要,或者遇到什么困难我可能也不见得这么在乎。

 

所以我希望老师如果不在意,家长要在意,家长不在意的时候,总是要有一个人听见孩子的心声。

 

当孩子有情绪的变化,有反应的时候,其实他在告诉你,你要去理解孩子的情绪跟行为在做求助的动作。

 

青春期我开始从家庭更在乎同学,然后我自己的身心变化我也不够理解,我也不太知道自己怎么了。

 

在国内其实你如果上百度或上知乎,你会查到一个很有趣的词,叫做“青春期综合症”。

 

可是在医疗鉴别诊断系统中,不论是DSM5或者ICD10,全球统一的临床鉴别诊断系统中,并没有一个鉴别诊断叫做“青春期综合症”,可是在知乎上我们是查得到的,它的形容是“只要青春期找不出病因的,找不出原因的,很多医生就会诊断成青春期综合症”。

 

这句话其实在告诉你孩子可能睡眠出了困难,情绪有些问题,有些行为变得很奇怪,我们可以看到孩子有这些身心症状,但是我找不出理由,一定有理由,但我找不出来,我既然短时间不能判断出理由,我们就把它定义成叫做“青春期综合症”。

 

其实就是青少年他不够了解自己,不够了解整个环境,而他受到了压力引发的身心变化,就是所谓的“青春期综合症”。

 

可是不是帮他下一个鉴别诊断他就没事了,我们还是要听听看孩子或陪着孩子找出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青春期其实是学习情绪的关键期,当你要处理别人的情绪,其实会需要一些功底,但是可以教你简单的两招,会看起来好像还蛮能够处理别人的情绪:

 

第一招,就是说出对方的情绪或是反映出他的状态。

 

你现在是不是很生气?

 

是不是别人没有经过你的同意就拿走你的东西,让你不舒服?

 

你是不是觉得没有人想要听你说,或大家都不先听你说,而急着要告诉你什么,好像才是对的行为?

 

你把他的心情说出来,把他的情绪说出来,或把他的状态表达出来,他可能就会接受到你的讯息,稳定的认知功能会比较好,他可能会慢慢理解,有人懂我或有人听我说话。

 

接下来的动作其实我们不需要讲太多话,只需要在旁边陪着他,把我的眼神、注意力放在他的身上,愿意花时间感受他,但不需要发表自己的意见。

 

很多人问我“老师我们可以讲什么?”

 

你就试图听他的话,然后去整理你刚刚是不是讲的是这个重点?是不是在这里,你是想让别人听到这件事情?如果他也不说,我们也不能教他,他又不能表达很清楚的时候,第三招就是你可以给他选择题,“你的状况是一?是二?还是三?你的状况是哪一个?”

 

所以简单教大家说出他的情绪或是他的状态。

 

第二,静静地陪伴他,等他2分钟、3分钟、5分钟。

 

第三,如果需要回应,只回应你听到他说的话,或给他选择题,你的状况比较像是哪一个?

 

青少年其实面对问题的时候会感到害怕,害怕就会出现退缩的行为,当他感到羞愧的时候就会想要躲起来,愤怒就会出现攻击行为,抑郁就会出现自我概念下降,包含自我伤害的行为,所以情绪跟行为是息息相关的。

 

我会观察孩子有哪些情绪跟哪些行为,所以我刚刚讲了什么叫偏差行为,孩子为什么要割腕?为什么要自我伤害?这可能跟他的情绪是有关的。

 

孩子为什么在摔东西跟丢东西?孩子为什么寄情于烟酒、药物、毒品?这些行为跟他的情绪、跟他的思考是有关联性的,我们不是只要求改变孩子的行为,而不去理解孩子发生了什么样的状况。

 

这也是我每次都会在讲青少年或孩童的议题时会讲的话,每次都要提醒自己,“我是老师,所以我要努力扮演好老师这个角色,能够身心一致是最好的”。

 

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记得告诉自己“这是我生的孩子”。

 

当一个孩子的所作所为不值得被爱的时候,其实他在求助,我们要跟自己说,“这是他最需要爱的时候”。

 

其实老实说不只是孩子,我在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有的时候是父母带着孩子过来,孩子可能都已经在割腕了,已经出现一些严重的偏差行为。可是学校的老师也在怪父母,父母其实不太能够承认自己的问题,所以老师家长们,其实是我们告诉他,“你有发现孩子在伤害自己吗?”

 

妈妈常常会说的话是,“老师你们可能是看的太严重了,我觉得他在家也没事,这可是还是在玩”。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其实妈妈也在阻抗,我认为妈妈也做了很多的努力,可是她没有方向,也没有方法,她的努力没有效果,可是大家在怪这个妈妈,所以这个妈妈也出现偏差行为,她可能不愿意去面对事实,或把问题选择压抑的方式去不去看。

 

我认为这个妈妈也需要有人关心她,我会跟妈妈说,“你是不是压力也很大?我听你说的话,我知道你一定做了很多的努力,可是当孩子有状况的时候,当人家找不出理由,是不是都是先怪你们原生家庭?其实我们身为父母责无旁贷,可我们好像也没办法去告诉别人,而别人可以很轻易的就把问题丢给原生家庭跟父母,你会不会觉得对你很不公平?”

 

我这个时候也是说出父母的情绪,父母一样觉得被我理解了,她可能也愿意告诉我,其实她很自责,或是她其实真的压力很大,这时候会告诉她,“孩子的偏差行为或是问题通常不会是突然发生的,我们可以一起看看吗?7岁之前的他情绪如何?你们的亲子关系如何?” 

 

通常在大陆我们大概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开始要拼家庭、拼家底了,也要去做竞争的动作,所以很多孩子大概是四、五、六年级的时候开始有些状况,可是因为表现的还不错,一开始没有被发现,等到初中、高中的时候才会严重爆发。

 

可我们在跟妈妈回看的过程中,父母就会比较能够去理解我们在陪着去找问题或者是帮助他。所以记得当一个人的状况开始有问题,不论情绪、认知或行为,其实就是需要爱的时候。

 

青春期有4个重大的变化,所以我们一定要从这几个角度去收集资料:

 

一、急剧的生理变化。

 

比如说有些女生可能开始出现第二性征,胸部开始变大,声音开始有变化,这些生理变化中其实会阻碍或影响孩子对自己的看法、自我概念跟自信的部分。

 

所以我想跟大家说的是我们有生理上的成长痛,例如说这一年我长高20公分,所有的肌肉跟骨头的变化,我会有生理上的疼痛,晚上睡觉睡到一半就会不舒服。

 

二、我们的心理也会有成长痛。

 

我被迫急着长大,我是初中生了,我开始住校了,开始有些别人对我的期待,但我真的还没有准备好,可是我就突然长大了。

 

当我们被丢到一个环境,我要适应环境,要重新理解自己,其实每当换一个新的环境或新的阶段,进入初中或进入高中的第一个月到第三个月,其实就是我们要去观察的,第一个月能够稳定下来,后面就比较没有什么问题。

 

三、情绪起伏的程度跟强度都会改变,意思就是说青少年的情绪会开始越来越复杂。

 

我开始会有复杂的情绪了,很多时候孩子就是简单的喜怒哀乐,可是我们光是开心的情绪就有愉悦、有兴奋、有开心、有快乐、有雀跃,情绪是有深度跟变化的,就像我们讲负向情绪的字词,挫折、沮丧、无助、无力、失落、委屈、无助、人生无望、不甘心等等这些字词会变得有了意义。

 

所以你必须去理解,就是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所以他们才会说“我也不知道,我就是不开心,莫名的不开心”。

 

可是我一定要提醒,如果出现莫名的不开心,应该是脑分泌的血清素开始出了问题。

 

很多时候其实他说不知道问题不是真的,例如说他可能一直承受到父母的压力,压力他可能没有意识到,可是不代表没有影响到他的身心状况,他可能一直处在一个长期的压力里面,所以才会出现身心的变化,他可能要花更长的时间才可以稳定下来,或他不太知道怎么样协助自己,这个才是我们要去提的部分。

 

我也很常听到我在做心理治疗的孩子,他们其实有些话是说不出来的,很需要透过老师和我们的嘴巴。

 

例如说,通常孩子也会觉得老师很懂我,你可以看到如果这个孩子在小学阶段成绩不错,后来他的努力赶不上他的成就感,父母又是比较焦虑的,会要求很多的。

 

而且你会知道当父母有时候越好,孩子压力越大,所以你看到好像家庭没什么问题,就是父母对孩子太好,意思就会说,因为孩子的努力无法满足爸妈,就有点像利益交换,你对我那么好,可是我没办法当成你心目中那么完美的孩子,所以最容易打动孩子的话,就是“是不是爸妈对你越好的过程中,你觉得你越不好?”

 

因为对他来说可能是更大的压力。

 

                                         

其实我们一起看,就是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可以在三个环节中可以去提供给孩子:

 

第一个部分大概就是在学龄前期,就是在幼儿园的时候,孩子开始自主学会怀疑,开始会需要去有一些表现,他不论是在原生家庭或在幼儿园的时候,我们经常鼓励孩子”很棒,你这个图画的好漂亮,这个上色做得很棒。”

 

在这个时候其实孩子最早开始去建立自我概念,因为我们不断地鼓励他,还可以自主跟控制,他就会有一些好的自我概念。

 

第二个就叫青春期自主、羞愧跟怀疑,同学的影响力也很大,这个时候开始有同学的认同,其实只要一个好朋友,活在一个愿意理解我、愿意听我说话的老师,就够了。

 

因为有一个胜过于什么都没有,就算有很多不好的事情,有一个人愿意听我说话,有一个人可以理解我,那一个人就是举足轻重的,当然有更多是更好的。

 

第三个就是要寻求自我认同,当孩子在学业上没有办法获得那么多成就感的时候,他可能就必须在体育上、在创作上、在领导力上,甚至出了社会、上了大学之后,等于一个新的环境有一个新的开始。 

 

作为第十四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专家,傅嘉祺老师在会上也有多场精彩演讲,相关回顾将在大会社群陆续发布。还想持续get各大会专家的思想精华,马上扫描海报二维码跟数万小伙伴一起学习吧!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