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社会心理服务系列案例征集:重庆市(巫溪县)三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2020/06/03
1006

本案例来自第二届(2020)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十佳案例征集活动,内容及图片版权属于案例提供机构,禁止随意删减、转载,侵权必究!文中已隐去隐私信息。

 

项目名称:重庆市(巫溪县)三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项目周期:2016年6月至2021年6月10日

服务提供方:重庆市德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服务受益方:重庆市巫溪县三留守人员及贫困人群

所属领域:农村扶贫、心理援助

 

 

案例摘要


本案例对“重庆市(巫溪县)三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实证研究入手,积极推动社会心理服务在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发展,提升当地社会心理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社会心理专业人才在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创新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同时探索社会心理服务本土化实践服务模式。


自2016年4月至今根据国家民政部、重庆市民政局的安排、重庆市德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先后派出15名社会心理专职人员入驻重庆市巫溪县宁河街道人民社区、花台乡龙坡村、红池坝镇金家村,连续5年实施社会心理专业人才服务“三区”计划。


项目主要以三留守人员及贫困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截至目前,已累计为巫溪县培养了社会心理专业人才20名,在推动“三区”建立社会心理政策制度、拓宽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壮大社会心理专业力量、探索社会心理服务模式、普及宣传专业社会心理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实施效果和社会效益,得到巫溪县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基层群众的广泛认可。


为留守和困境儿童提供成长支持、法制宣教、临界预防、行为矫正、社交指导、精神关爱和社会保护服务;为留守和特殊困难妇女提供精神减压、心理支持、亲职辅导、权益维护等服务;为留守和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生活照顾、社会参与、权益保障、临终关怀等服务。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人群强化心理社会支持,帮助其改善家庭和社区关系,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

 

案例背景

 

重庆市巫溪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宁河街道人民社区、花台乡龙坡村、红池镇金家村又是当地的深度贫困村,山高坡陡,经济落后,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而留下大量的妇女、儿童、老人,农村留守人员现象的存续,不仅严重影响了留守人员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福利,而且对乡村社会治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极其不利。


花台乡龙坡村、红池坝金家村农村留守人员面临的问题确实很多,主要集中于留守老人的亲情伦理和养照顾问题、留守儿童的人格养成和教育问题、留守妇女的情感及精神寄托问题。


主要以心理、情感和教育为主的发展性问题。实际工作中,虽然许多地方围绕留守人员也开展了不少“三八节”“六一节”“重阳节”等“送温暖”的“爱心行动”,这些工作也非常重要、但在整个农村已经基本解决生存性问题的背景下,这种基于给予性解决生存需求问题的思路显然治标不治本,有时甚至还会助长依赖。在已经发生的留守儿童自杀、妇女自杀、留守老人自杀或者受伤害等恶性案件中,少有是因为缺吃少穿而发生的。因此,关注留守人员的自主性发展需求才是问题的关键,才是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0年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民电〔2020〕79号)、《重庆市民政局重庆市财政局重庆市扶贫开发办公室转发民政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渝民〔2017〕198号)部署,组织实施好我市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计划(以下简称“‘三区’计划”),提升当地社会心理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社会心理专业人才在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创新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重庆市德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受国家民政部、重庆市民政局、巫溪县民政局的委托,承接重庆市(巫溪县)三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是重庆市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新时代大爱民政建设行动计划部署的具体举措之一,重庆市德馨社工中心先后选派15名经验丰富的社会心理人员,扎根在巫溪龙坡村、金家村等深度贫困乡镇的9个贫困村,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脱贫信心和内生动力,通过提供生计发展服务,促进其发挥潜能,提升技能,就业创业,增收脱贫。为留守和困境儿童提供成长支持、法制宣教、临界预防、行为矫正、社交指导、精神关爱和社会保护服务;

 

需求分析


重庆市巫溪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宁河街道人民社区、花台乡龙坡村、红池镇金家村又是当地的深度贫困村,山高坡陡,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而留下大量的妇女、儿童、老人,留守人员不仅仅是本项目服务中的重点人群,而且已经成为农村社会心理服务的突破口。农村社会心理服务通过发挥专业优势和政府购买服务,在回应农村社会问题、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方面具有较强的社会功能,特别是在撬动服务农村留守人员上起着杠杆作用。


  巫溪县的留守人员不仅缺乏物质生活保障,同时也缺乏精神生活保障,有着强烈的精神需求。


农村留守儿童需要精神慰藉:在农村,很少有家庭可以做到两全其美,很多父(母)外出务工改善和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却错过了孩子的成长过程,对孩子的精神成长造成很大的伤害。面对学校,孩子渴望获得友谊和学会做人以及思考为什么要上学,但是农村的学校以及教育无法给予留守儿童更多教育方面的满足。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或自身的原因,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父母、老师、教育专家都在试图给他们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答案。然而,启动孩子们心中对学校产生向往的钥匙,其实握在他们自己的手中,如何让孩子对学习充满向往是一个难题。 面对社会,孩子渴望拥有参与体验和实践的机会去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农村留守儿童同样渴望参与社会,尝试各种新鲜的事情,在父(母)缺位的情况下,他们容易被社会中不良的现象所影响和伤害,精神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农村留守老人需要精神和强烈的情感:农村留守老人难以得到子女的精神支持,在从“壮年期到老年期再到晚年期”的生命历程中,比其他老年群体更难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人生角色。家庭交际代沟的匮乏也引发留守老人的精神孤独,但外出务工子女却经常忽视了家中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


农村留守妇女需要精神支持:她们常年留守家中独守空房,孤独寂寞、缺少必要的文化娱乐与交流,缺乏必要的关怀与照顾,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独自承担家庭重担,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精神压力,却无人倾诉,缺少丈夫关心的同时又担心丈夫在外起“二心”,还要担心自己被丈夫怀疑,这些担当和担心使得留守妇女产生严重的精神压力,且缺少释放的正确途径和方式。所以关注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需求,促进她们的精神发展是农村社会心理服务的重要内容。


农村留守人员除了基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之外,还有自尊、自我成长、自我实现以及其他个性化等方面的需求。

 

服务过程


1.带动了“三区”社会心理服务发展,满足了群众社会心理服务需求。


5年来,重庆市德馨社工中心选派15名社工、心理咨询师深入受援地巫溪县的城乡社区,重点面向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救助、心理疏导、精神慰藉、残障康复、家庭教育、能力提升、政策宣传、社会融入等个性化服务,有效回应了“三区”群众的心理社会服务需求,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以及来自全社会的关爱。


2.是通过分类服务,提升了民生保障专业化水平。选派社工、心理咨询师扎根基层,以人民社区、先锋社区、龙坡村、花台小学、金家村、小河社区、渔沙村(社区)社会工作室(站)为平台,为留守和困境儿童提供成长支持、法制宣教、临界预防、行为矫正、社交指导、精神关爱和社会保护服务,为留守和特殊困难妇女提供精神减压、心理支持、亲职辅导、权益维护等服务,为留守和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生活照顾、社会参与、权益保障、临终关怀等服务,为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人群提供心理社会支持、家庭社区关系改善、社会功能恢复发展等服务,兼顾了基层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维度的需求,通过以专业理念引领居民参与、以专业技能回应居民诉求、以专业服务增进居民福祉,有效地提升了民生保障专业化水平和群众满意度。


3.是通过精准服务,解决了困难群众实际问题。围绕受援区县(巫溪县)脱贫攻坚的实际需求,选派社工、心理咨询师在贫困地区(巫溪)党委政府领导下,通过精准识别、科学评估、分类介入、专业服务,将个性化扶贫和群体性脱贫相统一,将外部支援和内生发展相统一,将传统传承和创新开发相统一,实现脱贫和发展双重目标,解决了困难群众大量实际问题。如针对红池坝镇渔沙村留守贫困妇女缺少收入来源、生活单调乏味的状况,协助妇女成立了刺绣手工坊,开发手工布鞋、丝巾、丝网花等产品,通过线上线下进行销售,不仅增强了妇女自身能力,丰富了妇女文化生活,还增加了妇女家庭收入。心理社工在金村村利用村内土鸡和蜜蜂养殖户较多的优势,动员村民成立土特产合作社,开展土鸡蛋、蜂蜜销售,并积极整合资源,从“运、寄、收、装、宣”等方面全方位降低成本,提高村民收入。心理社工在龙坡村,用脚步丈量大山,逐一走访8个村民小组,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发展特色产业,引导村民种植了500亩柚子、100亩草莓,帮助村民户均增收2000余元,实现长效脱贫;实实在在的服务成效,得到了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可。


4.建立九个三留守人员社会心理原值指导中心


2016年4月——2020年6月重庆市德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15名社会心理专业人员在重庆市民政局、重庆市妇联、巫溪县民政局的具体指导下,先后在巫溪县宁河街道人民社区、宁河街道先锋社区、宁河街道环城小学、花台乡龙坡村、花台乡小学、红池坝镇小河社区、红池坝镇渔沙村、红池坝镇渔沙小学、红池坝镇金家村三留守人员社会心理援助中心 共计9个。 


(1)2016年 4月 1日至2016年6月建立巫溪县先锋社区三留守人员社会心理援助指导中心(县城先锋社区 ) 
(2)2016年 7月 至8月建立巫溪县人民社区三留守人员社会心理援助中心; 
(3)2017年 9月至10月建立巫溪县环城小学留守儿童社会心理援助中心; 
(4)2017年 9月至10月建立巫溪县花台小学留守儿童社会心理援助中心;
(5)2017 年 7月至八月建立巫溪县花台乡龙坡村三留守人员社会心理援助中心
(6)2018 年6月至8月建立巫溪县小河社区三留守人员社会心理援助中心
(7)2018 年6月至10月建立巫溪县渔沙村三留守人员社会心理援助中心
(8)2019 年6月至10月建立巫溪县金家村三留守人员社会心理援助中心
(9)2019 年10月至12月建立巫溪县渔沙小学留守儿童社会心理援助中心


以个案服务和团辅的方式为三留守人员及贫困人员开展精神慰藉,赋权增能。


5.2019年编印《社会组织治理实务操作手册》一书 


该书是德馨社工中心参与项目服务的全体社会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实习生、爱心和汗水的结晶。


6.2018年 7 月——现在,开展“互助式”留守儿童团队心理辅导 


除个别需要心理治疗的留守儿童以外,我们主要采用陪伴的方式进行心灵沟通,这样自然贴切,让孩子感受亲情,激发他们成长的正能量,促进他们健康发展。


7.社会互助与能力建设


助人自助是社会心理工作者的核心理念,帮助老人认识到自身身体的变化,然后接受这个事实,衡量自身目前的能力所在,让他们进行再社会化,树立积极的老龄观,在自助和互助养老的基础上改善和提升老年生活质量。


让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辨别是非的技巧。能力建设中还需要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照顾的能力,这样才可以适应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在家中的生活。


农村留守妇女的能力建设包括自我调节的能力、自我保护的能力以及生产生活中其他能力的建设。丈夫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妇女将会面临很多的问题和心理障碍,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组织农村留守妇女学习掌握自我调节能力,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排解和释放,使自己和家人身心愉悦,同时组织留守妇女交流学习小组,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

 

成效评估

1.“重庆市级媒体新闻报道共计30多篇。
 
2.建立了巫溪县关爱三留守人员社会心理援助“政府主导、社会组织承办、部 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建立了巫溪三留守人员工作组织网络(县、乡、 村)和社会机构; 


3.培养了 150名社区、学校教师、村三留守人员社会心理骨干,培养了巫溪县重庆市200名志愿者社会心理咨询师,提高了他们从事三留守人员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能力; 


4.德馨社工服务团队在原有红池坝金家村广场舞团队的基础上,培育“金家村广场舞团队”这一村民自组织成长。一方面,带领组员们学习健身操;另一方面,通过邀请参与文娱活动,提高广场舞成员们的参与能动性。


5.德馨社工服务团队结合红池坝金家村关于社会治理相关文件要求,培育了“金家村共建会”,并推动完善相关制度,目前共建会已经在逐步推动村内一些事务的开展,有了较好的效果。


6.帮扶了一批贫困户


德馨社工服务团队通过链接资源、心理疏导、政策宣讲、个案辅导等方式,帮扶贫困户自力更生,改变精神面貌,提升脱贫自信心,促进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


7.搭建了一个文化宣传平台


通过开展丰富的社区活动,营造和谐、友爱的社区文化氛围,推动社区精神文化建设,提升了红池坝金家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8.打造了“四晒”工作宣传阵地


结合四晒活动方案,协助村委、乡政府等行政部门推动“四晒”工作,建立起多部门联合维系的“四晒工作”宣传阵地,提升村民的内生动力。德馨社工服务团队联合红池坝金家村村委会等部门开展了十余次“四晒”活动,有力的推动了“四晒”工作宣传阵地的建设。


项目价值与意义

 

1.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三留守人员”的价值判断,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政府主导、社会组织承办、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得到各级部 门的充分肯定,社会的广泛认同,有诸多县市参观仿效; 


3.三留守人员社会心理援助县、乡、村三级网络的建设,具有可操作性,可供复制; 


4.培训学校教师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员,培养心理咨询师志愿者,提高他们心 理援助能力的做法可以借鉴; 


5.在常态社区治理条件下关爱三留守人员。


6. 精准扶贫,本身就是一件高度复杂、高难度、需要责任心和创造性的工作。“扶贫先扶志”,不论造成贫困的原因是什么,精神贫困始终是主观上的首要原因。


7.精神贫困表现为懒惰、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信心、资金等;树立脱贫信心、营造脱贫环境,帮助贫困群体充分认识自身优势以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决心,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才能在党和政府帮助下早日摆脱贫困。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帮助贫困群众拔掉"穷根儿”、走上小康路,比引导一般群众置业兴业,困难更多,难度更大,扶贫不仅是帮助困难群众拔掉“穷根儿”,也需要拔掉基层治理中的"穷根儿”。

 

专业反思


 
1.三留守人员社会心理援助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建立社会、家庭、社区紧密结合的协同机制,才能产生最大化的良好效果,否则,有可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2.三留守人员社会心理援助工作的开展,需要富有情怀的有识之士、有志之士、有权之士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长期坚持,否则,极可能滑入形式主义的泥潭。  


3.关爱留守人员的重点是精神(心理)关爱,心理关爱的难点是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的增强、心理服务方式方法的优化,而不是单纯依靠少数职业资格心理咨询师在房间里的苦思冥想。 


4.充分挖掘“留守”本身蕴含着促进儿童、老人、妇女的优势资源,积极发展的一面,充分发挥三留守人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学会独立自主,培养互助团结的能力,培养具有希望、自信、乐观、韧性、奋发图强、不断进取的积极心理品质。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