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社会心理服务系列案例征集:溯源、正源、开源——预防和减少犯罪理论研究和实践
2020/06/03
1273

本案例来自第二届(2020)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十佳案例征集活动,内容及图片版权属于案例提供机构,禁止随意删减、转载,侵权必究!文中已隐去隐私信息。

项目名称:溯源、正源、开源——预防和减少犯罪理论研究和实践

项目周期:2013年5月—长期

服务提供方:辽宁省本溪市监狱工会委员会

服务受益方:全社会

所属领域:精神健康、特殊群体、教育体系等

 


案例摘要


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是一直以来,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社会化研究相对不足,表现在减少刑释人员的重新犯罪率和对易犯罪群体的研究、干预和实践方面。


国家对社会心理服务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水平不够是引发犯罪的主要诱因。服刑人员是社会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一部分,犯罪的根源往往都来内心深处的一些无法察觉的伤疤,长期的关押也会产生一些阴影,对刑解释放后自己及家人(特别是未成年子女)的生活和生存造成一定影响,往往成为易犯罪群体。同时,因为一些社会因素,一切特殊的人群和因为特殊社会事件也容易引发犯罪心理的产生和发展。


本项目从研究犯罪的心理机制的人格缺陷、犯罪意识萌芽、罪过心理形成、犯罪心理转化四个层次为切入点,运用“溯源、正源、开源”理论,有效改造罪犯的同时,取得了一定了理论研究成果,对易犯罪群体进行预防性干预指导,减少甚至消除导致易犯罪的影响因子,从源头上服务于社会预防和减少犯罪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项目将不断的深入,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推动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社会化和实效性。


案例背景


一、犯罪心理的出现与成长史密切相关


婚姻家庭对于每个人来说至关重要,在成长过程中,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性格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在对服刑人员犯罪根源挖掘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服刑人员犯罪原因与早期家庭教育有一定的联系。随着国内离婚率和婚姻家庭危机案例持续增长,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当,是导致人格缺陷的主要原因。而人格缺陷正是犯罪心理机制的第一个层次;同时,社会的发展变化,对家庭和社会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国内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能力还存在差距,社会教育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不均衡等状态。


二、社会不良现象和负能量的人普遍存在


不要盲目乐观认为国内发展整体形势向好。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还有许多社会不良现象普遍存在,一些负能量的人还在制造和影响社会公共秩序甚至会造成深远影响。例如,2020年出现的新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是全民战争,可是却有些人不顾国家荣誉和集体利益,各种手段破坏国家的疫情防控布局。


三、国际反华势力的渗透残害国人的精神


反华势力通过各种手段,在政治、军事、民生等各个方面,通过诋毁、造谣污蔑、谩骂等方式制造争端,拉拢腐蚀国人对抗国家的领导,通过污秽垃圾的图书、图像类和新媒体手段误导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等。


四、国家对预防和减少犯罪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发布


国家高度重视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健康的心理对预防和减少犯罪具有基础性作用。法律法规是通过法律手段规范社会秩序、优化社会环境等,保证健康心理的孕育和发展,也是预防和减少犯罪重要手段之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大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法制建设系列讲话精神。其中,法制宣教工作方面,对培育法治理念,塑造法治信仰,厉行法治的积极性的主动性等提出了要求。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重点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此后全国范围迅速掀起学习贯彻落实宪法的热潮。


2018年,10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整理体系、平安中国建设。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服务健康中国建设成为时代的使命,心理学作为重要的一个学科,要积极拓展参与健康中国建设的着力点和关注面。


2018年6月,司法部召开的全国监狱工作会议,提出了以政治改造为统领,统筹推进监管改造、教育改造、文化改造、劳动改造“五大改造”新格局的明确任务。在安全底线的同时,考虑的更为长远,对监狱的预防和减少和犯罪的职能进一步明晰化。


五、监狱人民警察的素质和能力还存在一定差距


监狱人民警察担负着惩罚和改造服刑人员的任务,也是开展预防和减少犯罪的责任主体之一。监狱人民警察除了人民警察所共有特性之外,还具有角色多重性、功能特殊性、任务艰巨性、环境特殊性等,这就对监狱人民警察的素质能力具有更多的要求。


国内部分地区警囚比(监狱警察与在押服刑人员的比例)还比较低,达不到司法部规定的标准,出现超负荷运行的情况。年龄结构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不合理现象,老龄化严重。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基层一线具有心理咨询师证书的人数偏低,获证人员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后期培训缺乏等现状明显等一系列问题。


同时,国内警校专业设置方面,监所管理方面属于小学科,每年招生和毕业人数有限,无法满足全国监所需求。

需求分析


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共同的努力,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国14亿人口,在押服刑人员*百万人(具体人数属于保密范围),每一个服刑人员背后都有一个家庭,离异、丧偶家庭,危机家庭中,将会造成多少不良因素导致易犯罪群体的出现。这个数目是非常可观的,也是非常可怕的。从目前家庭教育情况调查情况来看,父母存在养而不教、养而怠教、养而滥教的情况以及隔代抚养和代养代教的情况普遍存在,对未成年健康心理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这些往往成为犯罪心理发展的根源因子。


预防和减少犯罪理论研究和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挖掘根源总结经验,要将理论和经验推广到社会服务,将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的前置,并且要以预防为主,优化健康心理的成长环境:从宏观意义上讲,就是通过调查研究犯罪群体,发现犯罪产生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引子,并对具体影响情况和影响程度进行客观科学的判断,获得具有指导意义的成果,根据研究成果对心理机制和影响引子进行必要的干预,用于指导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服务于健康心理大局;从微观意义上讲,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个是培养一批具备具有教育、心理、法律援助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加强对服刑人员(包括刑释人员)及家庭和社会家庭的科学化指导。另一个是提升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消除不合理信念,能够认罪悔罪,并且真正浪子回头,不仅仅能够在自己的改造和维系家庭幸福起到积极的作用,还能够为社会提供正能量。

 

服务过程


“溯源、正源、开源”理论主要围绕四方面内容开展:溯源——了解服刑人员成长史,深入挖掘服刑人员犯罪心理的成因;正源——消除或者转变不合理信念和观念,构建和谐的改造环境,以及创建有利于健康心理发展的区域环境;开源——多角度,全方位创建健康心理发展的社会环境;综合运用——以动态、发展的理念对前三方面的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实现螺旋式稳步发展和推进。


一、服刑人员入监教育期间,通过阅档,有针对性对部分服刑人员开展个别教育谈话,了解服刑人员的成长背景,在这个过程中认真收集、深入挖掘和辨析服刑人员成长信息,特别是原生家庭早期教养模式,甚至包括父母的有关成长经历等,从而分析导致犯罪的原因、挖掘该犯优势资源和潜在的优势特质,从而能够让服刑人员能够合理的看待成长过程中的挫折,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建立“困难对于每个人来说,经历过了就是历练,无法面对就是挫折,要敢于把困难当做成长的垫脚石和进步的阶梯”。帮助服刑人员整合自身资源,能够有勇气面对当前和可能遇见的心理危机、情感危机、生活危机及潜在的威胁。


二、服刑人员入监教育中开展“了解自己的生存方式积极面对改造生活”活动,将“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有关内容融入课程,让服刑人员通过了解和实践人与人的沟通应对方式,来发现和自己情绪来源和情绪控制能力,帮助服刑人员学会通过放松来改变自己的情绪状态。这个过程中,对冲动型犯罪、激情犯罪服刑人员影响较为突出,对于缓解服刑人员愤怒和焦虑情绪具有重要作用。


三、服刑人员中开展以“价值拍卖”和生命的价值为主题的电影沙龙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模块,解读人生存和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让服刑人员能够重新反思自己的道路,反省自己的罪行和错误,并且能够正确看待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四、心理咨询救助服务融入婚姻家庭咨询指导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消除服刑人员的思想压力,让服刑人员能够主动地将自己遭遇的困难和面临的问题主动提出,并积极反馈效果。比如:妻子来监离婚问题的心理调适,对释放后的担心和疑虑,学习、择业的方向等。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一些隐患和危机,从而对推动监管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是深入开展挖掘服刑人员犯罪根源的基础保障。


五、服务案例举例


1.2014年,因为持续对服刑人员王某某开展相关教育活动,该犯主动上交准备伤害他人的长度10CM,平均宽度4CM的刃形玻璃,并主动承认错误,并且在干警指导下情绪控制能力有所提升;


2.2014-2016年期间,帮一名40多岁,只有高中学历的服刑人员李某某“重拾童年梦想”,开始学习诗词创作,并且发表作品若干,出监时习作达百余篇。并且,在这期间该服刑人员利用闲暇时间,通读诗词创作类书籍20余册,《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背诵率超过80%以上,全文背诵《离骚》;


3.服刑人员闫某,27岁,小学学历,因为私藏违禁品(手机)减刑受到影响,改造积极性下降,在干警指导下,练习书法,出监狱前略有小成;


4.病残服刑人员平某,45岁,该犯在胃中存有金属物(长10厘米,宽1厘米特殊金属材料,10余年前自残存留)。该犯未婚,父亲去世,母亲体弱多病,妹妹与之关系一般,只是因为母亲的原因才定期探视,该犯青年时期游手好闲,没有正业,在监内以身体不适拒绝劳动改造,并且不服从管理,在干警开展系列教育之后,该犯根据自己身体情况,主动要求为监区内老病残犯人监测记录血压,并且放弃原来打算出监前制造事端,通过此获取经济补偿的目的;


5.老、病服刑人员王某(猥亵罪),老伴去世,被捕前与儿子儿媳一起生活,儿子育有一女。该服刑人员血压高,身体状况一般,希望通过装病逃避劳动并且希望获得保外就医的机会。干警开展系列教育,让该服刑改变错误认知,能够在生活习惯和卫生自我约束,用行动来改变儿媳对其态度,以利于出狱后共同生活和享受天伦之乐;


6.服刑人员张某,与母亲关系存在隔膜却不自知,潜意识影响下对母亲存在怨怼心理,该犯母亲也长期处在自责的痛苦中。通过开展系列活动,让该服刑人员修通与母亲的亲子关系,该服刑人员能够客观的分析自己的犯罪原因,改变了如果不是因为母亲干预就不会犯罪的错误认知,也让该犯的母亲卸下沉重的心理包袱。并且对该犯(再婚)家庭和孩子教育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对该服刑人员安心改造创造了更好的心理条件;


7.病残犯张某,年龄28岁,因病手掌和足部不同程度残损,经常挨欺负,自我认同感低。在开展相关成长教育活动过程中,消除了其自暴自弃和随遇而安的心理,帮助其发现自身价值,成为劳动改造的积极分子,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和成长的动力,让释放后一个重新犯罪高风险人员风险降低;


8.服刑人员李某,入监后因为监内再犯罪加刑,离异,孩子12岁左右随母亲生活,早年李某与自己的哥哥因为家庭父母抚养和经济问题关系紧张,几乎没有怎么关心孩子的成长,孩子初中、高中、大专一直到毕业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李某服刑期间。该犯入监后自暴自弃,经过了解,开展家庭联合社会帮教,帮助其重新收获亲人的温暖。在前妻拒绝孩子会见探视的情况下,主动联系孩子给予成长关心学业指导和就业指导等,并帮助孩子接受李某,并来监会见,用自己的零花钱和打工钱为李某买药、存钱为李某购置电话卡和生活用品。修复亲子关系,起到了促改造、建立回归社会信心和帮助李某子女心理调试等积极作用。
(以上案例选取针对不同的问题角度的典型案例,同类型及常规案例不再一一枚举。)


通过系列案例,推进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溯源、正源、开源”理论的发展和实现需要三方面的支撑:一是监管安全为底线,以政治改造为落脚点。让服刑人员在看待劳动改造、教育改造上端正态度,从被动的接受劳动改造到愿意接受劳动改造,到积极接受劳动改造,从不愿意接受教育改造到我希望接受教育改造,到接受教育改造是我的权利,从不能“跑”到不想“跑”,到不愿“跑”的一系列转变;二是联合帮教为助力,以实效性作为标准,帮教要“帮情”、“帮志”、“帮技”相结合。这也是针对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脱贫攻坚”系列讲话关于扶贫先“扶志”、“扶智”思想与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实际的重新认识和解读;三是理论实践为依据,和谐社会为方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要相结合并相互促进和谐健康发展,在和谐社会为方向的引导下,使遵纪守法逐渐成为一种习惯,国民整体素质普遍全面提高。


成效评估


一、理论成果初显


初步理论研究成果《青少年犯罪行为及犯罪心理初探》发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中国监狱学刊》2019年第四期;该文对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公安刑事侦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在看守所、戒毒所、监狱的嫌犯和服刑人员管理方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中国法律服务网(12348中国法网)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四篇典型案例被收录,对系统内改造技术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溯源、正源、开源”思想框架初步建立


提炼和总结了集中帮教和重点帮教相结合、社会帮教和内部帮教相结合、亲情帮教和主题教育相结合、心理帮教和技术帮教相结合、个体帮教与家庭帮教相结合、个别教育与团体训练结合等经验,在监狱开展的个别教育中成效显著。


三、实践效果逐步显现


通过实践,服刑人员对项目开展民警与其他民警的态度明显转变,积极主动配合项目民警,为在开展后续理论研究调查和开展相关帮教服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同程度的缓解警囚矛盾,增强了服刑人员对项目民警的信任,提升了咨询辅导和帮教的效率,实效性明显。

 

项目价值与意义


一、犯罪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心理的产物,永远不可能消失。因此,预防和减少犯罪研究是永远的课题,需要不断的深入探索和研究,是和谐社会的迫切和必然要求;


二、提升公众对预防和减少犯罪的重视,关注和加强心理健康发展,包括未成年、青少年健康心理发展,失足人员的心理救助,刑释人员家庭(子、女)心理援助等;


三、项目的开展是学习也是实践,是对社会服务人员,特别是监狱民警专业能力的培养和磨砺;


四、加强监狱与社会的联合互动,推动警示教育社会化、联合帮教常态化,鼓励监狱民警参与地区青少年未成年预防和减少犯罪整体布局等。

 

专业反思


一、预防和减少犯罪是一项长期工作;
二、预防和减少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
三、预防和减少犯罪还处在初级阶段; 
四、预防和减少犯罪需要常态化运行;
五、预防和减少犯罪需要全民共同参与;
六、预防和减少犯罪需要有具有前瞻性;
七、预防和减少犯罪需要专业技术支撑;
八、预防和减少犯罪需要避免干预过度。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