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社会心理服务系列案例征集:江津区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项目
2020/06/03
1121

本案例来自第二届(2020)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十佳案例征集活动,内容及图片版权属于案例提供机构,禁止随意删减、转载,侵权必究!文中已隐去隐私信息。


项目名称:江津区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项目    

项目周期: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

服务提供方:重庆市江津区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服务受益方:社区矫正人员

所属领域:精神健康、心理救援

 

案例摘要


本案例从对江津区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研究分析入手,积极探索社会心理服务于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模式。“再次犯罪”与“心理干预和有效帮教”是矫正社会工作亟需突破的工作瓶颈,犯罪人员由于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因素导致不良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作为弱势群体更需要来自社会多方面的支持。重庆市江津区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积极取得江津区司法局和江津区民政局、就业局及高校社会工作团队等专家力量的重视与支持,精准“政府职能部门+高校(跨界合作)+三社联动”,以服务所在范围的社区矫正人员为实践对象,开展定量和定性研究分析;同时,由司法所等职能部门辅助集中矫正人员,继以社工、心理咨询师组团实施团辅+个案跟进的形式,从“社会支持系统”和“自我效能感”等层面入手进行项目周期为12个月的 系列社会心理服务+矫正社会工作实践活动;本项目实践结果表明, 在社工介入一系列心理层面和实质层面的帮扶后,实现了服务对象对自我的尊重、肯定和能力的重塑及社区居民对服务对象的接纳和肯定。最终回归到了正常的生活轨迹,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案例背景


社区矫正工作是将不需要监禁或不再需要继续监禁的罪犯(目前我国适用的主要是缓刑、假释、管制、剥夺政治权利、暂与监外执行五类罪犯)置于社区之内,遵循社会管理规定,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对其进行思想上的教育、改造,在判决或裁定规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意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尽快、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社区矫正人员在经过一番教育后重新融入社会。他们渴求成为正常人,过正常人的生活,希望在回归社会中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并重构社会支持网络。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社区矫正人员经常被歧视,往往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缺乏自信心以及自我认同感,而社会大众没有给与足够的宽容、理解、支持与帮助,使得矫正人员重新回归社会陷入困境,从而造成巨大的心理困扰,最终导致再次犯罪。 此次案例情况就是针对社区矫正人员再次犯罪、自我效能感较差、不良心理情绪、就业及融入社会难等问题,通过个案或团体辅导使社区矫正人员互相支持、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从而转变心态、坚定信心、积累经验、提升抗逆力,实现家庭关系和社会支持网络重构,恢复社会功能,最终阳光回归社会。

 

需求分析


社工介入社区矫正的必要性:几江街道司法所、鼎山街道司法所位于江津城区是江津社区矫正人员多数集中在这两个所所辖18个村社区,司法工作人员面临较大压力,急需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开展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社区矫正可以有效地防止犯罪人到监狱中受到犯罪行为交叉感染的危险,而且,在社区服刑矫正,他们每天生活在社会中,人们亲眼看到他们的改造和转变,在感情上容易接受和宽容他们,有利于减少犯罪人对立情绪,使其尽快融入社会,减少重新犯罪。对罪行较轻、社会危害不大的罪犯放在社区进行教育改造,这是一项标本兼治的刑罚执行措施,有利于争取社会公众对国家刑罚活动的理解和支持,修复社会裂痕,解决社会问题,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1、社区矫正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2、有利于为国家节约大量的财政资源


3、解决被社区矫正对象的后顾之忧,有利于犯罪人回归社会。


4、社区矫正能够有效预防犯罪,减少危害社会和谐的不安定因素。


自2015年江津大同社工中心派出两名专职社工介入社区矫正取得的成效较明显,受到社区矫正服务对象、家属、社区居民、司法所工作人员、江津司法局、江津区政法委的肯定和表扬,但大量社区矫正人员在矫正状态下,有许多的情绪需要处理,依旧急需大量的心理社工继续介入,进一步跟进服务缓解社区矫正的现状同时促进社区矫正人员尽快回归社会,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服务过程


一、服务项目:


1.开展关于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的宣传活动,向社会及公众介绍项目,宣传项目服务及介入手法,提高居民的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接纳意识。


2.建立并完善社区矫正人员及家庭成员的心理及社会系统等方面的信息库。


3.通过沟通、交流开展个案服务以及社区矫正人员家庭辅导,包括电话辅导和网络咨询、辅导。


4.运用讲座、情景剧的表演形式,开展各类型的知识辅导,主要包括:法律知识、禁毒知识、家庭关系沟通技巧、时间管理、理性思考、同理心等意识的培养。

 

二、服务方式


在项目启动后,社工与司法局积极沟通,了解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及面临的各种问题,并与相关的四面山司法所,柏林司法所,司法所鼎山所,几江司法所,德感司法所所等各大司法所对接,力争全面了解服务对象情况。运用社工专业工作方法:


1.个案管理——通过“心理辅导”等方式进行专业引导。


2.小组工作——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小组活动。辅导社区矫正人员如何释放情绪、如何换位思考等提升社区居民的信任度。


3.社区工作——开展大型心理主题活动,直接提升社区居民对社区矫正人员及家属的认识以及了解求助方式,预防犯罪等事件发生。


4.邀请传统文化方面专家以 “道德讲堂”为常规活动形式进行讲座指导。

 

三、服务项目开展进程


为了更好的发挥社工在社区矫正人员介入帮扶的积极作用,促进社区矫正人员社会角色和自我动力性增长,促进家庭和睦,社区和谐,社会稳定,共筑全面小康社会。在本年度工作中,特作如下工作规划:


 ⑴针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具体服务内容


①协助司法行政部门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


通过个别教育、集体教育、社区教育等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使矫正对象提高对所犯行为的认识,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在思想上、素质上、行为习惯和道德习惯上都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实现人格的重新社会化,顺利地回归社会。


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律法规教育、文化、生活和社会功能教育等,特别是对未成年人在思想上、行为上、心理上的辅导。


②心理辅导和心理矫正


对矫正对象进行心理矫正。根据矫正对象的个别化需求,结合犯罪原因、心理类型、现实表现等制定心理矫正方案,进行个案管理及服务,通过心理咨询等引导,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


③资源整合


注重整合社区矫正工作各成员单位的资源优势,包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司法行政部门等,积极协助社区矫正对象解决生活、就业、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而激发其潜能,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

 

⑵针对刑满释放人员的具体服务内容


①协助司法行政部门对刑满释放人员的跟踪管理;


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辖区刑满释放人员进行走访调查摸底,形成动态管理资料,根据刑满释放人员的实际需要提供个别化服务。


②提供资源链接,为刑满释放人员回归创造有利条件;


刑满释放人员的顺利回归需要家庭及社会等系统的支持与援助,社工将根据刑满释放人员的资源系统,作为各个资源系统的链接者,对刑满释放人员的家庭及社会系统进行修复、维护及加强。同时注重整合社区各成员单位的资源优势,包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司法行政部门等,积极协助刑满释放人员解决生活、就业、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而激发其潜能,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


③协助司法行政部门对刑满释放人员的法制教育;


通过社区教育、成长小组等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预防再违法犯罪。


⑶个案辅导


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帮助服务对象个人或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实现服务对象对自我的尊重、肯定和能力的重塑及社区居民对服务对象的接纳和肯定。


⑷小组工作服务


社会工作者针对一些有共同问题或者共同需求的服务对象,通过小组模式促使成员之间有目的地互动互助,使参加小组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


⑸社区服务


通过定期安排矫正对象参与社区服务,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以及让社会人士对他们有正确认识。并在社区进行宣传,消除居民对服务对象的歧视和排斥,并调动居民积极参与和协助服务对象,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与温暖,重新为社会再作贡献。


搞好社区矫正人员社会工作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内涵支持,也需要外延团体的支持,在政策指引、政府、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学校等多方主体共同推进下,促进社区矫正人员融入社会。


成效评估


 (一)矫正人员生存价值感普遍得到提升


项目工作者在对85名司法矫正人员的探访过程中,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心观察,针对有特殊困境的矫正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13个,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与疏导,9名矫正人员心理问题得到了解决。生活质量大多数得到改善,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能力、自信心得到大幅度增强。43名矫正人员在社工的帮助引导下表现良好,得到解矫。


(二)从被动接受服务到主动求助,矫正人员对社工们满意度越来越高。


社区矫正人员接受服务是一个被动求助过程,因此前期被动咨询过程中的服务对象在接受咨询时有抱怨、敌意、愤怒等心理,对环境、他人、自己存于负面的认知状态中,作为社工的我们运用同理、倾听的专业会谈技巧,“无条件的尊重与相信,欣然接受”,矫正人员在体验被接受、被尊重的过程中释放压力,舒缓情绪,笑容从僵硬的脸上绽放,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求助,开始表达感谢社工的不放弃和真心帮扶,升起追求回归社会常态生活的信心与动力。最开始是服务对象被司法所要求来,而后面咨询都是服务对象自己主动要求,这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


社工会根据矫正人员存在的问题,分别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道德讲堂、幸福人生课堂、心灵成长课堂、生命教育课堂、生涯规划课堂、情绪管理课堂、人际交往课堂等小组活动近20次,帮助矫正人员在成长时期搭建了一个沟通交流平台,帮助矫正人员拥有彩色梦想的翅膀。偏离的价值观、人生观得到了修正,负面的情绪得到了宣泄,激发了他们的潜能,生活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情绪管理的能力、工作能力得到了提升,让矫正人员找到了正确的人生方向。矫正人员对社工和志愿者们开展的各种活动都争先恐后的报名参加,并主动帮助社工做活动的前期准备,极大提升了自信心和活动的热情。


(三)开展社区活动7次。使800人次受益,增强司法矫正人员与社区的凝聚力。整合社会资源帮助矫正人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其提供就业协助,使其社会适应能力、融入社会的能力得到提升。最后,收集当事人积极支持资源,开展社区居民“关于正确认识矫正人员”主题宣讲系列活动,增强社会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理解与动力支持。


江津区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始介入司法矫正项目以来,采取个案、小组、社区三大专业工作方法对矫正人员进行心理疏导,70%的矫正人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80%的矫正人员学习能力、情绪管理的能力得到了增强,80%的矫正人员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

 

项目价值与意义


项目服务最根本的就是使社区矫正人员社会角色的担当和功能正常发挥,大部分处在青壮年的康复人员,从强戒来到社区康复的过程中,生活保障和就业成了恢复重建角色的第一要素。生活保障和就业成了第一需要,成了矛盾的焦点,因为这和他们在犯罪之后,会产生生理、心 理、家庭亲情、就业、生活保障、人际交往、社会认可等 7 个方面巨大代价,甚至是支付不起的代价,就业难(吸毒人员的社会身份在职场中难就业是重要因素) 和他们急迫需要就业重建社会生活角色产生巨大冲突,也是社区矫正人员难以突 破旧人际关系圈,难以跳脱出反复吸食毒品怪圈的重要原因,当然根本原因是社区矫正人员自我负向价值观和偏差行为的实施,不扮演角色或单一角色扮演的恶性循环。通过大同社工团队提供系统化、综合性的援助服务,引导区分“犯罪行为”和“曾有犯罪行为的人”,把人和行为分开,不用行为“标签化”否定人的整体,着眼于人的不同场景中角色功能的激发,通过服务改变,肯定社区矫正人员在家庭、社会人际上的承担和积极努力,着眼于社区矫正人员当下努力保持正向积极的行为,协助其切断旧关系圈,开拓新的常态的和谐人际关系。一方面积极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努力回归社会正常生活的社会支持系统。另一方面更广泛的发挥社工的专业性,宣扬以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功能。

 

专业反思


在社区矫正项目实施近一年以来,社工们经过不断的探索、总结中发现,我们的服务重点应从原来的老、中、青一把抓,逐渐转向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的认知能力、辨别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心智尚未健全,而这些因素却决定了一个人对其行为的认知和控制能力,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比较简单,有预谋的比较少,行为有很大的盲目性,容易感情冲动,胆大妄为,不计后果,法制观念淡薄。但他们有很强的悔改意愿,可塑性较强,实施社区矫正,有利于人道主义的实现,能够与家人团聚,感受亲情,减轻精神上的痛苦,使其能够尽快步入正确的人生轨道,成为正常的社会群体,为社会进步发挥积极的作用,我们有责任和业务接纳、宽容、温暖感化未成年犯罪人员,给予他们以真诚与实际的关爱,对于他们除了必要的法律制裁外,更多的要千方百计的进行教育挽救,使其他们生活在家庭和社会中,有利于社会化的实现,从而避免重新犯罪,危害社会。


在司法矫正实施近一年以来,社工们已逐步总结一些经验,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的特点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他们的认知能力、辨别能力、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情绪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就业技能等方面的能力提升都总结出一套可行的经验方法。但还是有些许不足:    


1、社工在生命教育、危机识别与干预,特殊群体支持性服务,有系统化的操作,操作实效好,但工作经验要上升为科学理论水平还需得依托高校督导的优势力量。 


2、社工在针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援助工作方面还需更专业性的培训和心理咨询督导。 


3、在媒体宣传方面,工作的宣传力度与水平上还需进一步提高,扩大社会影响力,使更多的社会人士理解支持矫正人员,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