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社会心理服务系列案例征集(七):心扶项目——关爱失独家庭心理援助
2020/05/21
2167

本案例来自第二届(2020)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十佳案例征集活动,内容及图片版权属于案例提供机构,禁止随意删减、转载,侵权必究!文中已隐去隐私信息。

 

项目名称:心扶项目-关爱失独家庭心理援助

项目周期:多年

服务提供方:上海一致心理咨询职业技能培训中心

服务受益方:上海市静安区失独家庭/上海市静安区计生协

所属领域:失独家庭

 

 案例摘要 

 

近年来,“失独家庭”的数量和规模呈现出不断增加的发展态势,随着信息沟通方式越来越发达,“失独家庭”间互相联系越来越容易,但因各地帮扶政策不一,落实情况也各有不同,“失独”家庭间攀比、心理失衡等情况愈渐突出,也更加容易造成团体中的负面情绪震荡,演变为群体事件。

 

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发生,计生协聘请了心理专业机构的专业人的介入,针对“失独家庭”普遍出现的心理问题,运用心理学原理对“失独家庭”成员经受“创伤事件”后的心理活动进行层层分析。通过多年、大量的临床实践,结合个性特征和心路历程,呈现“失独家庭”成员心理变化的各个阶段,根据个性化评定结果,给出具体适合于他们的不同时期的心理疏导方法和有效的工作方式,让服务对象对志愿服务产生获得感,同时志愿者们也得到成长的双提升,受到了上海市计生协的肯定,并逐步推广到各个区县。

 

 案例背景 

 

对“失独家庭”的援助和支持的群体越发增多,社会上许多热心公益事业的组织和群体积极参与了帮助“失独家庭”的行列,志愿者队伍日益扩大,然而,在帮扶中常常出现不管服务对象处在何种状态希望通过了解失去事件的过程,来劝慰他们。不但没有帮到他们,反之引起服务对象的反感。

 

为了更有效地、从心理层面去了解他们,寻找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关扶的服务体系,让“失独家庭”成员是能尽快走出“阴霾”,上海市静安区计生协要求了具有心理专业背景的机构及拥有咨询师资质的志愿者团队对下属“失独家庭”进行心理关扶和情绪疏导工作。

 

团队接受项目后,首先开展了摸底排查工作,有心理学丰富临床经验的老师带队,注重志愿者的培训,以整合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实际地运用心理学技术,探索和研究“失独家庭”成员“创伤事件”后的不同时期的特殊心理变化着手。

 

首先看见家庭的平衡被打破,承认创伤对人体的影响,不仅心理层面还是生理层面都会有反应。他们的躯体症状和心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头痛、失眠,原有的慢性病情加重,又表现为消极自卑、自我隔离,易激惹,抱怨自我、抱怨社会等各种不同心理变化各不相同。

 

有的行为退缩蜗居家里与人隔绝,也有的追寻责任家庭破裂,二次伤害,与邻里之间、与基础干部摩擦矛盾不断,甚者频繁上访等。

 

通过多年的“心扶”服务,我们通过探索、实践、总结,再修正和提高,呈现出一套运用整合心理学理论和技术服务于“失独家庭”成员心理疏导和关扶工作的方法和方式。原创性地提出了“失独家庭”成员的心理变化是有各期的不同表现,并结合实际给予特定的心理疏导和服务,受到了“失独家庭”成员的欢迎,给区计生工作带来了新的风貌和和谐的社会环境,也受到了上海市计生协的赞许,并逐步推广到上海市各个区县。

 

 需求分析 

 

以静安区彭浦镇 2013 年为例,有“失独家庭”105户,其中夫妻:67户、再婚:14户、丧偶:13户、离异:11户。

 

其中年龄超过 45 岁的占到总数的 93.16%,群体中主要特征: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不少是独居和孤寡老人、收入偏少,在经济、社会地位及思想上处于弱势,许多“失独”父母自卑心理严重,自我封闭、避免与他人交流,心理压抑其不愿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甚至意志消沉。

 

也有的情绪激动、家庭内部发生互相责怪导致家庭解体,有的时常寻事并与邻里之间发生矛盾,还有的常以“失独”自居提出不合情理的要求,一旦得不到满足就走上访之路等等。

 

无论是从群体或个体视角来看,在“失独”家庭群体普遍存在着一系列家庭和社会问题亟待解决:该街道里原有不少上访户,他们经常会责怪街道、居委对他们关心太少,并常与基层计生干部发生冲突,而每次街道组织的集体活动参与者寥寥无几,来的就和计生干部争吵、责问。使得基层干部非常担心组织活动变成他们聚集吵闹的场所。

 

除了实际需要解决的诸如:养老问题、就医协助、家庭紧急事件以及家庭矛盾处理等,然而每个家庭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各不相同,难以面面俱到。

 

其中, “失独”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令人堪忧,失去独生子女后,因家庭的原有平衡被打破,夫妇之间常因“失独”事件相互责怪,情绪波动极大,在相当长的时间和通常的地域范围内体验到他们基本上都是消极情感。

 

由于情绪低落而引发的身体病变加以经济贫困、夫妻关系紧张、空巢生活压力等更让他们不堪承受,对亲情缺失的悲痛没有得到及时地舒缓、对现实生活的无助和焦虑及对老来无依的恐惧等复杂的心理情绪使“失独”父母长时期走不出失去子女的阴影,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服务过程 

 

一、服务的初期:建全队伍,排摸到位,建立关系

 

(一)首先对志愿者队伍的建设,要求各个街道的志愿者队伍中具有二级心理咨询师成员不得少于50%,并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如何判别服务对象的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和心理变化特征,如何收集信息、发掘家庭的闪光点,辨别各个家庭成员的性格特征和民族传统等。

 

(二)组织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结对,一个心理咨询师带领二个志愿者组成志愿者小组,分别对相应的服务对象进行“心扶”工作,并要求志愿者有爱心、恒心和专业性,服务周期不得少于一年。

 

(三)建立与服务对象的良好、正常的互动关系,按照各个“失独家庭”成员所处的悲痛期、回避期、接纳期、现实期、活动期、豁达期的不同阶段,给出各不相同心理学技术的运用。志愿者们在相互讨论、切磋的基础上,遇到瓶颈和困难及时寻求督导。做到成熟一个上岗一位,以确保与每一位服务家庭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并保持合理的边界。

 

(四)在走访和建立关系中。志愿者需要对所服务家庭成员进行评估测评,访谈记录,做到对每个家庭成员的仔细的了解并记录存档。凡遇到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不相适应时做到及时调整,以更适合和默契地有效互动。

 

二、服务的中期:

 

(一)根据建立关系的疏密度和“失独家庭”成员心理变化程度进行分队,对于处在悲痛期、回避期的服务对家,志愿者们多采用走访上门的关扶形式,对于处在接纳期、现实期、活动期、豁达期的家庭成员则多鼓励参加心理团体活动,并非常注重活动的日期选择和时间段的优化。

 

(二)心理团体活动须经过心理咨询师志愿者们精心策划和安排,在期初的活动,对于参加的服务对象须进行团员甄别,以便保证活动的有序和和谐。并让活动积极性高的家庭成员分别担任筹备、组织、裁判、颁奖等岗位,心理咨询师则在活动中仔细观察并做好记录,以备在活动结束前与大家分享,发生的事件对人际的影响和家庭生活中的相处等。

 

(三)团体活动的内容,以通俗易懂、操作简便、喜闻乐见和自主原创为主,如放飞心情、废纸折叠、饮料瓶的妙用、乒乓球接力、家庭种植互动、衣架妙想、十字绣展现、高手折纸、手机拍照展览等等,充分发挥“失独家庭”成员的擅长和他们的手艺,以更多地让服务对象展现提高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志愿者们则将活动内容进行仔细的排练和提升。

 

(四)志愿者们收集社会热点、提供正能量的信息与服务对象进行分享,建立个人与个人的微信联系,也有所属的小组微信群以及人员相对较多的互动微信群,志愿者们在群里用积极生化态度与大家交流,遇到有些负面信息时,及时加以分析和讨论,以正视听。

 

(五)定期(一季一次)开始健康养生、生活知识讲座,请专家讲科学健康生活方式,组织社会资源如所在的部队进行军民联合活动等。

 

三 、服务常态化:

 

(一)志愿者们的定期培训,总结一阶段的“心扶”工作的情况,遇到问题的互动与交流,聘请心理学专家进行人际交流、创伤的疗愈、心理学各流派技术应用等专题讲座等。

 

(二)志愿者还需切合实际地帮助到“失独家庭”成员力所不能及生活中的困难,充分发挥志愿者中教师、医生、律师、技工等,在服务对象出现诸如隔代的教育、养老待遇、老人债务的催讨、与他人的法律纠纷、装饰装修中困难、医疗报销、工龄的待遇、隔代的恋爱婚姻、应得社会福利待遇、了解各种养老机构的信息等等。

 

(三)听取和征求部分服务对象进行阶段的评定,提出意见,志愿者们认真记录并提出改进的方案。

 

(四)志愿者的定期上门走访,注重陪伴和理解,摆平志愿者的援助的位置,平等相待。让服务对象感受到雪中送炭的力量,避免锦上添花的过度赞誉。选日、选时、预先预约、尊重隐私的基础原则,不理教、不劝说、即亲和又边界,随时可询但又各自独立的原则。

 

(五)每年年初和年末都对服务对家庭成员进行“静安区心扶项目生活能量基线量表”的测评,以评估服务家庭成员所处的心理变化的不同阶段,同时对志愿者服务的质量进行评定,也让志愿者自己看到彼此的成长。

 

 成效评估 

 

一、服务成果

 

本项目主要覆盖了静安区的失独家庭成员,为他们提供了不仅仅的上门心理援助和疏导服务而且开展了多场的心理团体活动和专家讲座,累计提供各类服务逾10000人次。

 

以其中一个街道为例,服务对象中无一例发生危机(自杀、自残、伤害他人、反社会行为等),也没有再发生上访的家庭成员。项目不但服务对象心理状态大幅好转,他们纷纷感谢志愿者的爱心付出同时也对组织心理团体活动踊跃参加。

 

街道计生干部都无不感慨的说“真是大不相同了”现在我们很乐意与失独家庭成员交流,因为他们更信赖我们了。对于新近发生的家庭成员,由于心理疏导得当,及时有效地干预,使他们的恢复过程亦大大缩短,最快的服务家庭成员从悲痛期到现实期历时小于6 个月,他们较快的参与到心理团体活动中,与大家互动共享,有的开始参加社会的老年大学的学习及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

 

二、心理疏导成效得以肯定

 

由于项目采用了切合实际的心理学运用,从服务对象和基层干部的反馈,以及市计生协的深入调查研究,对项目运用分期分人的心理疏导的实际应用加以肯定,于2018年6月由上海市计划生育协会、上海市人口学会联合出版了“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帮扶基础指导手册”。

 

三、有效方法在全市逐步推广

 

“手册”的出版,使得上海市基层干部人手一册,当基层发生的“失独家庭”成员的矛盾时可以在“手册”里找到相应的心理学应用方法和技术,同时也预防了不该发生的矛盾和时间,了解了“失独家庭”成员的心理变化过程,大大提高了对失独家庭成员服务质量和效果,也是服务对象有明显的获得感。

 

逐步从上海的崇明区、宝山区、嘉定区的基层干部培训,收益人数超过2000人次以上。培训后的基层干部深有感触:“以前只有讲述他们的可能,找不到解决困难理论和指导,现在我们有了方法和方法,也知道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边界,信心更足了。”

 

 项目价值与意义 

 

一、项目中针对“失独家庭”普遍出现的心理问题,运用心理学原理对“失独家庭”成员经受“创伤事件”后的心理活动进行层层分析。通过多年、大量的临床实践,结合个性特征和心路历程,呈现“失独家庭”成员心理变化的各个阶段,根据个性化评定结果,给出具体适合于他们的不同时期的心理疏导方法和有效的工作方式,让服务对象对志愿服务产生获得感,同时志愿者们也得到成长的双提升,也有效稳定了志愿者的队伍;

 

二、上海有着350万户独生子女家庭,“失独”人员2.3万人,涉及家庭数为1.6万户(截止2016年12月),对于人数不少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帮扶工作能及时帮助到志愿者们提高援助“失独家庭”成员工作,而且让原有的群体摒弃了以往“抱团取暖”的弱者互帮模式,转而使服务对象家庭能有一个团体归属感和社会融入感,采取了符合实际情况的心理关扶服务模式,增强社会多方面的优势互补,更使服务做得更加务实有效;

 

三、经过多年的服务,志愿者、社会基层干部与服务对象建立起了良好的互动信任关系,对今后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和促成,将更加理性和顺畅,将计生工作的后续工作有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和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能用心理学的专业技术来稳定特殊群体情绪,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将给社会带来平稳和谐的生态环境,从这一点上来讲,项目有着重要意义。

 

 专业反思 

 

一、提醒基层干部谨防过度保护

 

当“失独家庭”成员处于回避期是他们心理防御机制的自我隔离的自我保护,然而我们的某些志愿者或基础计生干部会认为他们呆在家里减少与社会交往是他们的需求,更多地加强保护,不让专业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的介入,并帮助和提供他们生活用品的来源等。从而延长了他们的回避期的时间。

 

长期缺乏与人交往导致他们恢复社会功能延长和下降、压抑的程度加深,更难使他们走出困境。一旦遇到其他生活琐事和矛盾时,他们将压抑已久、封闭太长的情绪、委屈、愤怒将会引发激烈的社会事件,争吵、上访等。也是导致社会不稳定和不和谐的因素。

 

二、在走访和团体活动中选日的意义

 

需要把握时节对他们心理的影响:对“失独家庭”群体走访和组织活动,需要回避如“中秋节”、“七夕”等思亲的节日,减少在面对家庭成员以外的交流,引起他们的比较心理和失落感的增强;其次如“清明节”、“冬至”等也是尽可能让他们在家里自己进行祭奠和缅怀,不去打搅以减少他们的悲痛程度。

 

避开敏感节点而要做好工作安排,常可以放在“庆国庆”“重阳节”,以喜庆和关心当下的老人自己的生活和状态,以达到志愿服务的体贴和关爱。

 

在相思、祭奠时节给予安静、家人的自我惠及;在节庆时给的是慰问和愉悦。让他们体会志愿者们的理解、宽容、支持和关爱。

 

三、注重减少“失独家庭”成员的二次伤害

 

每当成员中一方较快地走出悲痛恢复社会功能,而另一方还在悲痛中游荡,此时,我们不仅要关扶好恢复一方更要提醒他/她,去关顾另一方,常因疏忽导致了家庭的分离;其次好心人的送养宠物,在起初的时候能转移出悲痛环境,但他们往往缺乏饲养宠物的能力,导致宠物的离去,悲痛更加打搅,自认为是命里克星,自卑更加严重;还有推荐“干儿子、干女儿”等,都不能履行长期陪伴,一旦疏远,情绪的波动都会引起不良的社会效应。

 

四、发现和挖掘他们已有才能和树立信心

 

在心理关扶中增强他们自身的自信心对于他们修复创伤、建立新的家庭平衡点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日常志愿服务中注意发现他们的生活亮点和挖掘他们中的能工巧匠、手艺展现及生活智慧结晶,加以提炼和提升,并将他们的手艺活和新、旧作品加以鼓励,并在适当的集体活动中给予展示机会,有效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与社会交流的能力,也能带动周围的家庭成员。

 

五、我们提倡雪中送炭

 

在做“失独家庭”成员的志愿服务中尽可能做到“雪中送炭”不需要“锦上添花”。遇到他们能力有限不能完成的事情时,志愿者可以和他们一起去完成。当他们生活愉快情绪高涨时,志愿者们在旁用赞赏的看光加以鼓励。 

          

六、降低满意度提高幸福感

 

在日常志愿服务走访中志愿者会经常和 “失独家庭”成员讨论,如何去看待他人、周围事物从多角度去观察,并承认志愿服务、社区工作中存在着局限性和有限性,降低他们对他人、家人和事物的要求,从而逐步让他们降低期待事物发生的满意度,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满意度,产生的获得感亦会增强。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