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社会心理服务系列案例征集(四):琼达的天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困境儿童赋能计划
2020/05/13
1935

本案例来自第二届(2020)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十佳案例征集活动,内容及图片版权属于案例提供机构,禁止随意删减、转载,侵权必究!文中已隐去隐私信息。

 

项目名称:琼达的天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困境儿童赋能计划

项目周期:2019年9月1日—2020年9月30日

服务提供方:西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

服务受益方:少数民族藏族6-12岁困境儿童

所属领域:儿童心理健康与能力建设

 

 案例摘要 

 

为响应国家重点资助“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开展教育扶贫的号召,经过对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子科滩镇兴海县民族寄宿制完全小学的调研,我们根据一对一访谈、学校、村委会调研相结合的方式甄选其中面临两种或两种以上困境的儿童(家庭贫困、自身残疾、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而造成困境的儿童)50名藏族儿童,作为项目的服务对象。

 

目由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资助,致力于服务藏区儿童心理健康与能力建设,围绕儿童自我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结合藏区儿童发展特性开展。

 

经过项目执行,儿童在自我认知能力、自我保护能力、阅读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方面均取得显著发展,同时根据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得出《藏区儿童阅读能力报告》、《藏区儿童自我意识能力研究报告》等诸多研究成果。

 

项目参加第八届慈善项目大赛获得铜奖,团中央公益创业赛银奖等多项国内、省内奖项。

 

 案例背景 

 

为响应国家重点资助“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开展教育扶贫的号召,通过对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50名具有两种以上困境的藏族儿童调研发现,这些儿童从一年级起寄宿学校,与家长长期分离,得不到家庭的关心与爱护,心理状态欠佳影响身心健康成长;

 

其次,藏区居民以放牧为生,不曾离开草原接触现代文化教育,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最后,因长期学校生活,教师群体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成长,而藏区艰苦环境导致教师资源不足,能力欠缺等问题亟待改善。

 

 需求分析 

 

通过对兴海县教育局、兴海县民族完成寄宿制学校走访调研、和针对50名服务对象个案访谈、教师反馈发现50%以上困境儿童自我认同感低,同辈交往能力弱,个别反映没有朋友;

 

80%以上儿童表示无人辅导功课,成绩欠佳(其中不乏品学兼优的孩子),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不满意;

 

100%儿童没有参加户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经历,没有社会融入体验;

 

困境儿童不同层面出现了心理缺乏关爱,感情缺乏寄托,学习缺乏帮助,生活缺乏支持,管理缺乏家教的现实问题。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儿童个人认知发展的局限、学校教学质量偏低、教师缺乏培训和监护人监管不到位四个方面原因。

 

而目前政策的关注点尚集中于物资、硬件方面的支持与配套,兴海县民族寄宿完全小学硬件条件良好,配备图书馆、礼堂等,教育、食宿均不收费,建档立卡户由民政拨付一部分生活费;

 

因为地处偏远,社会环境部分比较欠缺,仅有一家企业曾实施帮扶;

 

主要不足为软件的缺失,教师资源匮乏、学生精神关爱缺乏、没有心理老师、缺乏社会实践活动和艺术培养困境儿童关爱与保障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各级政府单位重点关心关注的问题,它是平等问题、人权问题、人口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在儿童权利上的综合反映,儿童赋权问题在藏族牧区学校教育中却显得尤其突出,如何提高青海藏区教育中儿童的权利在当前民族基础教育中是一个紧迫的问题。

 

儿童赋权的水平和今后的发展对当地人才的培养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服务过程 

 

项目遵循“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服务理念,将“赋权”理论运用到社会工作服务中,从儿童优势视角出发、多元运用社会工作、心理服务、生命教育等专业方法,通过儿童自我能力提升、社会交往能力提升、亲子关系重塑和教师志愿者能力建设四个方面共16项活动将社工赋权与儿童赋权结合起来,达成良性互动模式。

 

主要服务过程中将采用:“3+3+4=N模式”,即:三个维度、三大方法、四个目标、N场活动。

 

在关于琼达的天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困境儿童赋能计划中,西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将采用:“3+3+4=N模式”,即:三个维度、三大方法、四个目标、N场活动,针对少数民族藏族6-12岁困境儿童提供专业心理服务帮助。具体服务详情如下:

 

 

三个维度:

 

1. 个人能力:我们关注的焦点是激发困境儿童潜能,培养儿童自我认知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自我效能感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实现自我赋能;

 

2. 社会交往能力:学习沟通方法,提升儿童社会信息加工能力,促进同辈群体自助互助网络形成、促进亲子关系良性互动,增强亲子链接,为儿童自我赋能营造良好人际交往环境;

 

3.社会实践能力:组建小小志愿者团队,将所学内容分享给5位好朋友并获得反馈,通过成果展演,进一步激发儿童个人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

 

 

三大方法:社会工作;心理干预;生命教育。

 

四个目标:

 

1.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建立兴海县民族寄宿小学困境儿童档案,了解、预防、干预困境儿童的心理情况;形成《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困境儿童现状分析报告及帮扶策略——以兴海县一完小为例》并作为项目有效性评估的依据;成立“小小志愿者”团队,鼓励困境儿童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主动型帮扶者。

 

2. 个人能力提升:帮助困境儿童挖掘自身的能力,引导困境儿童激发潜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自信、自尊、自强的品质,培养困境儿童自我认知能力、阅读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自我效能感等多方面能力发展。

 

3. 社会交往能力提升:引导儿童赋予自己交往能力,正确认识与人交往的方法,引导伙伴群体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同辈群体间自助互助网络的形成,帮助孩子创建自己的交往模式,促进伙伴之间接纳与信任、提升交往信心。通过成果展演汇报活动,进一步激发儿童个人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4. 志愿者能力建设:培养本土青年教师志愿者团队,通过教学手法培训,让当地教师志愿者逐步掌儿童心理关爱、能力帮扶的方法与策略,最终70%志愿者在培训后至少开展一次儿童关爱活动或个案服务3名儿童。

 

N场活动

 

 

PS:详情见附录1

 

 成效评估 

 

项目多元运用社会工作、心理服务、生命教育等专业方法,通过干预组与对照组数据对照和各类量表数据严格计算比对,分析项目成效,然后形成1+N(即一个“小小志愿者”带动多个同伴提升和一个教师帮扶N个困境儿童)、N带多(即困境儿童带动同伴提升)的一整套困境儿童帮扶策略以及系统的帮扶教学手法让藏区困境儿童提升个人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与优势,学会与同伴相处及家人相处的方法,最终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培养本土教师志愿者团队,通过教学手法培训、观摩教学、实践活动赋能教师,使教师志愿者能够逐步掌握整套的困境儿童帮扶策略和可以运用在教学中的具体帮扶手法并实施可持续的、自主的儿童关爱课程及活动,达到长期帮扶的效果。

 

帮助藏区困境儿童提升个人能力,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与优势,学会与同伴相处及家人相处的方法,最终运用到社会交往中,提升社会融入能力。

 

通过儿童、家庭、学校志愿者三位一体的支持体系,从根本上让困境儿童拥有掌握自己的能力和信心,从内心深处认同自己是有能力的人。

 

在施测的《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各分量表分别为“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合群”、“幸福与满足”、“焦虑”,除“焦虑”外,在“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合群”、“幸福与满足”5个分量表和总量表得分上均有显著差异,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例如二年级七班曼拉措,总分41分,行为11分,智力与学校情况8分,躯体外貌与属性4分,焦虑11分,合群11分,幸福与满足感4分,其中,智力与学校情况、幸福与满足感平均分具有显著差异。

 

项目最终让他们:

 

1. 展示他们的生活:通过主题活动与小组活动,提升儿童个人能力与社会交往能力,并组织研讨会和汇报展演活动,鼓励孩子勇于变现自己树立信心;

 

2. 重申他们的权利:激发儿童自我意识的觉醒,重申发展权、生存权、受保护权与参与权,并成为小小志愿者促进同伴干预;

 

3. 倾听他们的声音:通过个案介入与档案建设,倾听藏区孩子最迫切的需求与声音,并借由项目成果传播心声并表达发展的需求;

 

4. 描绘他们的未来:促进同伴间相互间的交流和学习,与成人决策者对话和沟通,并促进社会和政府形成网络,推动藏区困境儿童权益的实现。了解本土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基本状况;

 

项目最终的实际意义与目标如下:

 

1.建立兴海县民族寄宿小学困境儿童档案,了解、预防、干预困境儿童的心理情况;

 

2.形成《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困境儿童现状分析报告及帮扶策略——以兴海县一完小为例》并作为项目有效性评估的依据;

 

3.成立“小小志愿者”团队,鼓励困境儿童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主动型帮扶者;

 

4.帮助困境儿童挖掘自身的能力,引导困境儿童激发潜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自信、自尊、自强的品质,培养困境儿童自我认知能力、阅读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自我效能感等多方面能力发展;

 

5.引导儿童赋予自己交往能力,正确认识与人交往的方法,引导伙伴群体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同辈群体间自助互助网络的形成,帮助孩子创建自己的交往模式,促进伙伴之间接纳与信任、提升交往信心。通过成果展演汇报活动,进一步激发儿童个人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6.培养本土青年教师志愿者团队,通过教学手法培训,让当地教师志愿者逐步掌儿童心理关爱、能力帮扶的方法与策略,最终70%志愿者在培训后至少开展一次儿童关爱活动或个案服务3名儿童。

 

 项目价值与意义 

 

项目多元运用社会工作、心理服务、生命教育等专业方法,通过干预组与对照组数据对照和各类量表数据严格计算比对,分析项目成效,然后形成1+N(即一个“小小志愿者”带动多个同伴提升和一个教师帮扶N个困境儿童)、N带多(即困境儿童带动同伴提升)的一整套困境儿童帮扶策略以及系统的帮扶教学手法让藏区困境儿童提升个人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与优势,学会与同伴相处及家人相处的方法,最终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培养本土教师志愿者团队,通过教学手法培训、观摩教学、实践活动赋能教师,使教师志愿者能够逐步掌握整套的困境儿童帮扶策略和可以运用在教学中的具体帮扶手法并实施可持续的、自主的儿童关爱课程及活动,达到长期帮扶的效果。

 

目前对青海藏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没有相应的成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对应策略,由于受民族宗教、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等情况的制约,形成对于藏区儿童成体系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实践、推广属于初次尝试。项目实施必将促进藏区儿童在健康心理建构、个人能力、人格与社会、教育、文化促进等方面展开全新的探索与创新,填补藏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研究与实践的空白。

 

 专业反思 

 

目前对少数民族儿童赋权仍停留在研究阶段,几乎没有相应的实践经验和对应策略,由于受民族宗教、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等情况的制约,对于少数民族藏族儿童的个人赋权属于初次尝试。项目实施必将促进研究会在少数民族藏族脱贫攻坚方面全新的探索与创新。

 

 

附录1:服务过程详情

 

在关于琼达的天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困境儿童赋能计划中,西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将采用:“3+3+4=N模式”,即:三个维度、三大方法、四个目标、N场活动,针对少数民族藏族6-12岁困境儿童提供专业心理服务帮助。具体服务详情如下:

 

 

三个维度:

 

1. 个人能力:我们关注的焦点是激发困境儿童潜能,培养儿童自我认知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自我效能感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实现自我赋能;

 

2. 社会交往能力:学习沟通方法,提升儿童社会信息加工能力,促进同辈群体自助互助网络形成、促进亲子关系良性互动,增强亲子链接,为儿童自我赋能营造良好人际交往环境;

 

3. 社会实践能力:组建小小志愿者团队,将所学内容分享给5位好朋友并获得反馈,通过成果展演,进一步激发儿童个人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

 

三大方法:社会工作;心理干预;生命教育;

 

 

四个目标:

 

1.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建立兴海县民族寄宿小学困境儿童档案,了解、预防、干预困境儿童的心理情况;形成《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困境儿童现状分析报告及帮扶策略——以兴海县一完小为例》并作为项目有效性评估的依据;成立“小小志愿者”团队,鼓励困境儿童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主动型帮扶者。

 

2. 个人能力提升:帮助困境儿童挖掘自身的能力,引导困境儿童激发潜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自信、自尊、自强的品质,培养困境儿童自我认知能力、阅读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自我效能感等多方面能力发展。

 

3. 社会交往能力提升:引导儿童赋予自己交往能力,正确认识与人交往的方法,引导伙伴群体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同辈群体间自助互助网络的形成,帮助孩子创建自己的交往模式,促进伙伴之间接纳与信任、提升交往信心。通过成果展演汇报活动,进一步激发儿童个人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4. 志愿者能力建设:培养本土青年教师志愿者团队,通过教学手法培训,让当地教师志愿者逐步掌儿童心理关爱、能力帮扶的方法与策略,最终70%志愿者在培训后至少开展一次儿童关爱活动或个案服务3名儿童。

 

N场活动

 

 

活动集锦

活动1:启动阶段

 

项目启动在学校进行,邀请海南州兴海县民政局、教育局、团委、妇联等相关单位形成合力,提高当地政府、群众及直接、间接受益人对项目的支持,达成共识。

 

1.困境儿童排演合唱《最好的未来》;

 

2.邀请海南州民政局、团委、妇联、教育局、监护人、志愿者代表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

 

3.介绍项目内容,签订知情同意书;

 

4.小小志愿服队活动物资;

 

5.组建海南州教师志愿者团队,组建小小志愿者团队,号召小志愿者将所学知识传播给5位好朋友。

 

活动2:建立困境儿童档案

 

活动内容:

 

▪ 困境儿童档案建设。通过困境儿童心理档案,不仅可以掌握每个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还可以动态的监测儿童心里变化的情况,对有心理危机的儿童还能早发现,早干预,同时作为评估项目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并对分析未来困境儿童心理成长做辅助作用。

 

 测评量表:

《儿童自我意识量表》(Scale)、《自尊量表》(SES)《困境儿童心理调查问卷》《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测评、个案介入、自我评估、基本信息、帮扶成长计划、我的收获、他“她”的变化

 

 人数:50人

 

 次数:50*10=500次

 

活动3:个人能力提升之人与自己:自我认知主题活动

 

 活动内容:

 

1) 互动剧场《噘嘴巴的大头鱼》,我们经常会跟大头鱼先生一样,羡慕别人,觉得别人都是优点,却看不到自己的闪光处,做真实的自己就是最好的自己;

 

2) 建立“我的小档案”,贴上喜欢的生活照、露出最甜蜜的微笑;

 

3) 除了孩子基本信息之外,鼓励孩子自我探索,写上优点、缺点、梦想、我觉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它人的故事引导儿童对自我的认识。主动发言介绍自己:我是谁、我住哪、我的爱好等等;

 

4) 号召儿童做“小小志愿者”将所学内容与同伴分享并获得反馈。

 

 活动教具:绘本、手工制作戏剧服装、嘴唇道具。

▪ 测量方法:运用自尊感量表(CSES)前后测比,建立自我评估档案本。

 活动地点:学校教室

 活动频次:一学期一次

 活动时间:3课时,90分钟

 活动地点:学校礼堂

 活动人数:376人

 

活动4:个人能力提升之人与自己:阅读能力培养

 

▪ 活动内容:

 

1) 开展阅读成长计划,每月打卡6次,每个孩子服务周期48次。

 

上课之初,测试孩子们当下1分钟的阅读成绩是怎样的;并画出他们当下的期待。开始由社工通过绘本《我喜欢书》的讲读,让孩子们了解图书的种类,认识到阅读能力对综合学习能力建构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初步建立阅读习惯。此活动贯穿整个项目的起止。

 

2) 通过“阅读存折”记录孩子们每周阅读情况及阅读量的累计。一年每个孩子们读48本书,并在项目后期对阅读计划做一个持续有效的践行。

 

▪ 活动教具:绘本、阅读存折、手制书、PPT

▪ 活动场所:学校教室

▪ 活动频次:每月10个上学日,共8个月

▪ 活动时间:一学年

▪ 活动人数:50人

 

活动5:个人能力提升之人与自己:自我保护能力与安全教育主题活动

 

 活动内容:

 

男篇

1.发自我保护前测问卷;

2.通过防性侵绘本《家族相簿》带入主题;

3.互动游戏《认识我的身体》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

4.通过动画短片《我的身体权利》教会孩子们,保护自己;

5.互动问答环节加强记忆;

6.下发自我保护绘本和手册;

7.号召儿童做“小小志愿者”将所学内容与同伴分享。

 

女篇

1.发自我保护前测问卷;

2.通过防性侵绘本《家族相簿》带入主题;

3.互动游戏《认识我的身体》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

4.通过动画短片《我的身体权利》教会孩子们保护自己;

5.互动问答环节加强记忆;

6.下发自我保护绘本和手册;

7.号召儿童做“小小志愿者”将所学内容与同伴分享;

8.下发自我保护后测问卷。

 

▪ 活动教具:性别知识视频、PPT、绘本、女童保护手册

▪ 活动地点:学校教室

▪ 活动频次:2次(男生、女生)

▪ 活动时间:2课时

▪ 活动地点:学校礼堂

▪ 活动人数:376人

 

活动6:个人能力提升之人与自己:识别情绪小怪兽1

 

 活动内容:

 

游戏规则:小组成员围站一圈,随机从一名小组成员开始报数,其他组员顺时针轮流报数;当轮到报数字里含“3、5”的数或者“3、5”的倍数(如13、15、21等)时,组员不能喊出声,要做出“拍拍手,跺跺脚”的动作,然后下一位组员接着报数;通过心理学情绪ABC让孩子们了解:发生了什么(事件)我在想什么(行为)我感到或我接下来会做什么(结果)让学生了解情绪、辨别情绪、模仿情绪的表达。其中社工还穿插小游戏,调动组员的积极性。

 

1、 号召儿童做“小小志愿者”将所学内容与同伴分享并获得反馈;

 

▪ 活动教具:材料包、正念减压工具包、团体游戏工具包、减压玩具

▪ 测试量表:儿童情绪管理量表

▪ 活动地点:学校教室

▪ 活动频次:2次

▪ 活动时间:2课时

▪ 活动人数:50人

 

活动7:个人能力提升之人与自己:识别情绪小怪兽2

 

 活动内容:

 

游戏规则:打败情绪小怪兽“四部法”暂停−思考、意识到小恶魔的存在−找出小恶魔是什么−寻找合适的小天使来打败小恶魔。游戏-小剧场;下课了,皮皮熊的好朋友匹诺曹朝他走了过来,皮皮熊主动和匹诺曹打招呼,但是匹诺曹没有理他,就直接走掉了。皮皮熊觉得匹诺曹肯定不想和他做朋友了,怀疑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感觉很伤心,坐在座位上哭了起来……让孩子们一起帮助皮皮熊,让他开心起来。号召儿童做“小小志愿者”将所学内容与同伴分享并获得反馈。

 

▪ 活动教具:材料包、正念减压工具包、团体游戏工具包、减压玩具

▪ 测试量表:儿童情绪管理量表

▪ 活动地点:学校教室

▪ 活动频次:2次

▪ 活动时间:2个课时

▪ 活动人数:50人

 

活动8:个人能力提升之人与自己:安全教育模拟主题活动

 

 活动内容:

 

1.社工从交通安全知识、公共安全知识、意外伤害应对,人际交往等四部分内容,通过直观生动的图片和小视频的展示,与困境儿童们一起结合生活场景,辨别各类安全标示牌、掌握如何远离溺水危险、学会如何归避风险,远离伤害,并分享在意外伤害发生后,什么样的正确措施能够将伤害减至最低。

 

2.通过安全模拟体验活动,孩子们会有一种身临险境的切身感受,继而主动思考,寻找和体验逃生避险、自救互救的方法和路径。我们期盼,每一名儿童都能进一步认知生命的珍贵,懂得在各种意外灾害事件当中,如何保护自己保护同伴。

 

3.号召儿童做“小小志愿者”将所学内容与同伴分享并获得反馈

 

▪ 活动教具:安全防护视频、PPT、救生模具

▪ 活动地点:学校教室

▪ 活动频次:1次

▪ 活动时间:2个课时

▪ 活动人数:50人

 

活动9:个人提升能力之人与自己:自我价值探索

 

 活动内容:

 

1.通过绘本故事《花婆婆》,社工引导孩子们思考,花婆婆做了哪三件事?花婆婆做的事是否重要,并请孩子们轮流分享自己将来想做怎样的事让世界更美好。在互动中孩子们了解到,世界那么大,每个人即使只做一点点,集合起来的力量也会成就大事。

 

2.社工带领孩子们一起观赏大自然中形形色色的昆虫, 并介绍给孩子们认识,给大家讲虫妈妈为了给宝宝们搭建一个安全适合的家,经历了怎样的辛苦的工作。让孩子们知道了,每一个生命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每一个生命都是有它独特的美。

 

▪ 活动教具:绘本、画架、笔

▪ 活动地点:户外

▪ 活动频次:1次

▪ 活动时间:3个课时

▪ 活动人数:50人

 

活动10:个人能力提升之人与自己:特长提升小组

 

 活动内容

 

1.通过前期调研发现,困境儿童非常渴望拥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并且希望参加兴趣小组。

 

2.通过调研将特长小组分为舞蹈组、武术组和手工组,不仅让孩子们接触到最喜欢的活动,也将给孩子们创造实践平台展示自己。

 

▪ 活动地点:学校教室

▪ 活动频次:3次

▪ 活动时间:6个课时

▪ 活动人数:50人

 

活动11:社会交往能力提升之人与他人:同伴干预遇见你真好主题活动

 

 活动内容:

 

活动“模拟锅庄舞会”,每个人都需要制作一个面具才能参加舞会,孩子们对手工比较感兴趣,过程中需要孩子们相互帮忙,制作完成后各自戴着精心制作的面具拍照留念。接下来,社工准备张白纸,请每个组内画画好的成员画一棵大树,请孩子们将写着自己名字和最喜欢的组内成员名字的小卡片贴在这棵见证他们友谊的大树上。

 

在“友谊之树”下“回首过去”,回顾前面的几节活动,评选出“最受欢迎之星”和“合作之星”,并颁发奖状以及小礼品,此外社工教孩子们用气球制作恐龙蛋,拓展思维,互帮互助。活动结束后,社工与全体孩子们共同回顾他们的变化,告诉他们,生活还会继续,感谢遇见每个人……

 

▪ 活动教具:油蜡笔、气球、白乳胶、卫生纸、小卡片

▪ 活动地点:学校礼堂

▪ 活动频次:1次

▪ 活动时间:2个课时

▪ 活动人数:50人

 

活动12:社会交往能力提升之人与他人亲子关系之感恩教育主题活动

 

 活动内容:

 

1.通过深度领读绘本《小威向前冲》让孩子在图画中了解自己的生命来之不易。 

 

2.并以此轻松阐述了一个关于生命孕育的科学命题,让人不由地感叹生命之奇妙和美好故事用生动、有趣、简单的语言给孩子阐明了生殖和遗传这个原本很复杂的道理。 

 

3.体验式游戏,通过护蛋行动感受生命的珍贵,学会承担责任,进而珍惜自己的生命来之不易,父母、亲人照顾不易,进而感恩父母。

 

4.号召儿童做“小小志愿者”将所学内容与同伴分享并获得反馈

 

▪ 活动教具:鸡蛋、绘本、油蜡笔、视频

▪ 活动地点:学校教室

▪ 活动频次:1次

▪ 活动时间:2个课时

▪ 活动人数:学生50人、家长50人

 

活动13:社会交往能力提升之人与他人:趣味亲子运动会

 

 活动内容:

 

1.你对我有多了解?

 

爸爸妈妈和孩子们分别面对面坐好,社工将准备好的几个问题,考考父母跟孩子之间的相互了解和默契,大家听到问题后,在纸上写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期间不允许相互交谈。问题涉及到孩子们的爱好,也涉及家长的期望,听到问题以后每个人都认真地写下自己的答案。

 

如果爸爸妈妈和孩子的答案一致,那就击击掌,如果不一致,就互相给对方一个拥抱吧~

 

2.蒙上双眼,让我相信你

 

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要挑战的是“盲人越雷”。

 

游戏过程中,爸爸妈妈在一旁指挥蒙上眼罩的孩子们越过“地雷”到达“雷区”的另一头,然后再反过来让孩子们指挥。在活动中亲子之间的沟通方式非常重要。也是促进亲子关系的链接纽带。

 

▪ 活动地点:户外

▪ 活动频次:1次

▪ 活动时间:2小时

▪ 活动人数:学生50人、家长50人

 

活动14:社会交往能力提升之人与他人:项目结项汇报活动

 

 活动内容:

 

1.展示项目过程中儿童的学习心得、课堂作品、照片、文案等

 

2.儿童展示在项目中的成果,特长小组展示舞蹈表演、手工作品和绘本剧展演、阅读活动的记录等

 

3.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发言

 

4.项目执行方做项目总结汇报 

 

5.邀请学校、联劝基金会、九三学社青海省委、海南州教育局领导、老师、家长一起观看孩子们的成果展演。

 

6.发布媒体倡导策略和计划

 

7.起草政策建议参与决策与评估等方式进行、公布并分享项目活动成果的倡导策略,引起政府决策机构和决策者的关注与重视。

 

目标设定为:让政府和社会倾听少数民族困境儿童的声音和需求,并关注和重视他们的生存和发展。

 

8.完成《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困境儿童现状分析报告及帮扶策略——以兴海县一完小为例》并发布

 

▪ 活动教具:服装道具

▪ 活动地点:学校礼堂

▪ 活动频次:1次

▪ 活动时间:2个小时

▪ 活动人数:专家、政府领导10人、家长50人、教师志愿者50人、学生200人

 

活动15:个案介入

 

1.个案介入贯穿整个项目周期,通过前期介入建立关系,中期介入干预辅导,后期介入巩固成果。 

 

2.再通过《自尊量表》《自我意识量表》从成就感、自我概念、身体自我、心理自我等方面进行调研 通过分析、咨询、干预评估干预效果。

 

▪ 测量量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Scale)、《自尊量表》(SES)《困境儿童心理调查问卷》《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测评

▪ 活动次数:10人×5次=50次

▪ 活动人数:10人

 

活动16:志愿者能力建设培训

 

 活动内容:

 

1、认识教育心理学、了解儿童心理需求 

 

2、帮助学校、社区志愿者提升对留守儿童的正确帮扶意识,协助留守儿童自我赋权,使学校成为充分发挥留守儿童能力的地方

 

3、通过生命教育四个维度—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生命、人与自然的教学手法培训,让当地教师志愿者逐步掌如何帮助困境儿童检视其与自己、他人、环境、生命的关系并且能够自主开展困境儿童关爱课程及活动,逐步掌握困境儿童成长模式并实施帮助

 

4.建立本土志愿者队伍,持续对当地儿童进行帮扶,志愿者通过培训至少开展一次儿童关爱活动或个案服务3名儿童

 

▪ 活动地点:学校会议室

▪ 活动频次:4次

▪ 活动时间:3小时一次

▪ 活动人数:50人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