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社会心理服务系列案例征集(二): 实践于“社会心理健康全程服务链”的构建——宁波市鄞州钟公庙街道心理健康体制
2020/05/06
1139

本案例来自第二届(2020)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十佳案例征集活动,内容及图片版权属于案例提供机构,禁止随意删减、转载,侵权必究!文中已隐去隐私信息。

 

项目名称:实践于“社会心理健康全程服务链”的构建——宁波市鄞州钟公庙街道心理健康体制

项目周期:2019年2月-2019年12月

申报人:冯渊辉

服务提供方:宁波蓝鲸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服务受益方:宁波鄞州区钟公庙街道(包含14个社区)

所属领域:精神健康

 

 案例摘要 

 

伴随着现代化进程己经走进一个“高心理负荷”的时代,身处现代社会“压力锅”中的人们不得不直面各类心理危机的挑战,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性问题。因此,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帮教体系,探索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促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一项重要课题。

 

本项目构建以心理健康服务为前端、心理监测预警为中端、心理精准干预为末端的“社会心理健康全程服务链”,打造钟公庙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项目主要特点如下:

 

1. 建立“三连环”预警机制,创立“家庭、街道、心理咨询机构”联动心理危机预警模式;

 

2. 社区心理联络员培训计划,提升专业社会心理服务技能,落地真实对接居民心理需求,提高社区心理服务质量和效率;

 

3. 心理课程与心理团辅体验沙龙,针对居民心理需求深化设计课程体验;

 

4. “暖心做客”心理陪伴模式,打破原先居民心理服务“单线求助”模式,针对重点心理服务家庭,做到家庭走访心理陪伴服务;

 

5. 针对社区心理咨询室的统一指导。

 

项目从最落地的民意考察、实践运行、反馈评估三个环节出发,开发和设立了街道居民的社区心理服务项目,致力于高效率、高预警性、高针对性的服务于街道14个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体制建设的可行性摸索。

 

 案例背景 

 

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街道总区域面积11.4平方公里,下辖14个社区,总人口10余万人。街道拥有万达商圈、舟宿夜江、华侨城、鄞州公园二期等重点功能区块,是鄞州区中心城区商业、文化和居住聚集地。

 

近年来,街道以建成“宜居、宜商、宜业”的城市型品质街道和打造“幸福家园新高地”为发展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指示精神,科学提炼新时代“枫桥经验”丰富内涵,加快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运行机制。

 

街道社区居民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得到关注与重视。主要产生原因有包括:

 

家庭结构创伤(离婚、被遗弃、失独、单亲等)

 

社会性压力诱发的心理问题(贫穷、环境适应、突发疫情等)

 

人际关系问题(重要他人、朋友、亲戚的关系紧张、缺失等)

 

工作学业压力(工作价值感缺失、学习工作压力诱发性行为等)

 

情绪困扰(莫名低落、焦虑情绪、抑郁情绪、自卑感、无价值感、无自尊感、无归属感、无自我价值感)

 

学业与职业规划(未来的迷茫感、无助感)

 

其他心理因素

 

2019年,宁波市蓝鲸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受钟公庙街道办事处委托,开展应用于“社会心理健康全程服务链”的构建——宁波市鄞州钟公庙街道心理健康体制。

 

公司走访了街道14个社区,对每个社区进行了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情况调研。随机抽取社区1400名居民,其中老年人占比821名,成年人占比475名,儿童青少年104名。调查显示:88.2%的居民认为心理健康对自己很重要;76.5%的居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有待提高;45.3%的居民愿意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59%居民基本不清楚危机干预的预防和应对办法。

 

表1心理健康课程调研与征集

 

另外,根据居民反馈,选择出最高票选的课程,进行专业的心理知识的宣讲与授课。主要居民心理健康针对范围:亲子问题、婚恋问题、邻里矛盾纠纷、情绪与压力管理。

 

同时,结合街道部署,我们成立了专门的“一人对一社区”的心理联络员。针对,社区联络人我们也进行了相关心理联络员小组的调研。

 

表2 培训需求调研与征集

 

 

根据调研结果设计课程主题,进行小区心理联络员针对性培训与授课。主要针对危机干预、有效沟通、心理疏导技巧等。

 

在此调研基础上,结合街道居民实际情况,希望能从居民本质上对心理健康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特地构建了五块体制模板:

 

1. 设计了建立“三连环”预警机制。创立“家庭、街道、心理咨询机构”联动心理危机预警模式,从多方位及时获得具备潜在心理危机的居民情况,进行及时的对接与心理引导。

 

2. 社区心理联络员培训计划。通过授课方式和社区居民观摩的案例模拟,来帮助心理联络员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心理技能水平;案例模拟,在社区里展开,居民现场观摩,不仅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提升心理联络员的心理技能水平,还提高了居民对于心理健康的意识。

 

3. 心理课程与心理团辅沙龙。根据实际情况,邀请资深心理咨询师和讲师团队给社区进行专题性心理知识的宣讲、团辅沙龙。

 

4. “暖心做客”心理陪伴模式。打破原先居民心理服务“单线求助”模式,针对重点心理服务家庭,主动做到家庭走访心理陪伴服务。

 

5. 针对社区心理咨询室的统一指导。以标准的心理咨询室规格,进行社区的心理咨询室的意见指导。

 

 需求分析 

 

1、针对居民需求

 

在于社区居民的面对面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其实很多居民对心理健康的需求还是很关注的,但是缺少一个合理的途径去满足这部分需求。同时, 一方面因为经济的实际原因,无法支付心理咨询昂贵的服务,还有一方面由于本身具有的“家丑不可外扬”不敢和不愿意对外进行沟通。这个时候,我们的特地设立了“暖心做客”的心理陪伴模式。

 

同时,社区工作日,老年人占据很大一部分比例,老年人本身存在的很多典型的心理需求,比如渴望陪伴、孤独感、价值感丧失等,这种心理问题需要更多的被关注和引导。他们渴望有个团体或者专业的心理疏导的渠道,也愿意听一些落地的心理学知识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这些负面情绪。

 

此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空巢老人养育孩子的心理问题,其中不乏有隔代养育引发问题的困惑、科学育儿模式的思考、老观念与年轻一代父母育儿观念的碰撞、如何与孩子进行非暴力沟通等。

 

同时,因为家庭结构创伤,比如离婚、被遗弃、失独、单亲等,引发的心理问题的居民想帮助他们做些心理层面的疏导需求也是很强烈。但是,社区的建设体制里缺乏一个合理的渠道和途径。

 

2、针对社区负责人和心理联络员需求

 

针对,心理联络员和社区主任等沟通中了解到,有很多突发的危机干预,比如突发的打架、吵架因为邻居矛盾的人际关系升级,还有一些要跳楼的心理危机干预,对于他们来说缺乏相关的专业心理学知识和实际的沟通技巧。

 

另外,对于社区配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其实社区负责人都对此都不太了解。遇到居民投诉或者暴力沟通,不知道如何用合理的方式缓解与沟通达到和谐的状态。

 

3、针对街道需求

 

与街道相关负责人的沟通中了解,总体街道缺乏一个系统的心理健康体系的构建。如何维持社会心理层面的稳定,如何构建有效的突发心理危机的模式,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同时,街道方需求一支专业心理学背景和心理学技能的团队来维护和宣传街道居民心理健康的科普、宣教。

 

 服务过程 

 

我们针对调研的结果、各个维度的需求综合反馈,希望实践于“社会心理健康全程服务链”的构建——宁波市鄞州钟公庙街道心理健康体制”。特地构建了五块体制模板:

 

(一)设计并建立“三连环”预警机制

 

创立“家庭、街道、心理咨询机构”联动心理危机预警模式,从多方位及时获得心理危机的人,进行及时的对接与心理引导。

 

1. 构建“心理疏导连环通道”。居民有心理咨询需求,可以通过心理联络员进行心理测验,若是轻度的情绪困扰、人际关系问题等,同时对接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咨询;若是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神经质性问题,及时对接街道、专业心理治疗机构(或当地医院心理科)。

 

2. 与需求居民签署保密协议,心理预警机制档案建立严格保存,在不违背国家法律、社会公共安全的前提下,保密专业保存。

 

3. 设置心理危机干预24小时热线。

 

4. 一季度一次,在各社区以模拟活动的形式,进行预警机制的模拟训练。受到居民欢迎。

 

5. 对于所在居民咨询案例的督导工作。定期邀请有督导资质的心理咨询师督导,进行案例督导。

 

图1“三连环预警机制”

 

(二)社区心理联络员培训计划

 

通过授课方式和案例模拟,来帮助心理联络员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心理技能水平。

 

1. 社区心理联络员招募

 

由于岗位属性原因,以社区义工为主,同时也招募一些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当地社区居民志愿者为主。

 

2. 心理技能等相关培训

 

定期一个月开展一次不少于两小时的培训课程。培训主要包含社区心理危机干预、心理疏导技能、非暴力沟通、焦点技术、心理绘画等,结合社区实际实例,进行专业授课培训。

 

3. 组织和策划心理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每月一次辅助心理咨询老师开展心理课程和团辅沙龙进社区的策划和组织。

 

(三)心理课程与心理团辅体验沙龙

 

1. 两个月进行一次社区的心理知识的宣讲或者团辅沙龙。

 

邀请资深心理咨询师和讲师团队给社区进行专题性心理知识的宣讲、团辅沙龙,内容主要包含:亲子关系、人际沟通、情绪管理、婚恋问题、育儿心理、个人内在成长体验等。反馈热烈,受到了居民的欢迎。

 

2. 做好每次宣讲的活动记录表。

 

表3:课程活动记录表

(四)“暖心做客”心理陪伴模式

 

打破原先居民心理服务“单线求助”模式,针对重点心理服务家庭,主动做到家庭走访心理陪伴服务。专业心理老师和心理联络员以做客的方式,针对一些因为实际情况,进行到家的心理陪伴与情绪疏导。专业心理老师和心理联络员做好简要记录,并且专业存档。

 

(五)针对社区心理咨询室的统一指导

 

以标准的心理咨询室规格,进行社区的心理咨询室的意见指导。

    

街道社区居民心理健康体制的构建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运作。整体运作流畅,在不断地吸收和听取居民、街道的意见和需求后,不断地完善这五个模块时,提升了整个心理健康体制建设的实际化运作能力,致力于快速效率、精准专业,受到居民欢迎。

 

 成效评估 

 

1. 居民心理健康的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居民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科普性心理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与接纳。同时,“三连环”预警机制的设立,让居民有了更进一步的对于心理健康意识层面的提升。

 

2. 通过心理联络员团队的组织与设立,给街道所在的10余万人员提供了心理健康的安全砝码,对降低社会心理层面的安全隐患有了好的探索和启发,对社会稳定发展有一定的引导意义。

 

 项目价值与意义 

 

1. 实践并且探索了社会心理服务在街道社区居民开展的体制构建。

 

2. 实践并且建立了街道层面心理健康体制的雏形示范。

 

3. “三连环”预警机制,居民、街道和专业心理机构,三位一体联动配合,打通了居民对于心理问题解决的多元化公益渠道。

 

4. “暖心做客”心理陪伴模式,为不愿意出门的心理困扰居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5. 街道心理联络员的团队的培训与升级,社会心理服务对于街道社区居民的服务提供了好的保障,对“社会维稳”有了一个新的启发。

 

 专业反思 

 

1. 部分拆迁社区存在参与度不高,热情不够的情况,我们反思心理健康的构建有进一步的启发意义。

 

2. 商业社区的居民文化层次相对较高,对于心理团辅沙龙的课程设计可以有不同的主题切入。

 

3. 整体这个项目的建设相对比较完善,但是服务于社会心理工作的专业心理学知识的团队人才需求量仍然是很大的,心理联络员的心理技术水平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