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岭峰:父母如何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
2019/11/04
1207
大家好,我是贺岭峰。欢迎大家今天晚上来收听1879研习社【父母是如何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直播课程,刚刚过去的10月10号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中国的主题是【心理健康、和谐社会、我行动】,国际的主题是自杀预防。


1572835232201469.jpg

 01 
 导入 


1. 雪莉自杀事件分析


前几天娱乐圈的大新闻,韩国艺人雪莉自杀离世了。 这个女孩这么美丽漂亮、年轻、有成就、能唱歌能演戏,这么优秀的一个女演员为什么会自杀呢?官方的说法是抑郁症,而我看到的是她的成长历程。


一个11岁的小女孩,这么小就进入sm公司做练习生,已经意味着她开始进入了这种演艺生涯。15岁正式出道,当其他的孩子都在天真烂漫的中小学阶段的时候,她已经开始是个明星了。 这种生活特别容易造成的心理上的不安全感,那么小的一个孩子在成人世界,在观众面前,在公众面前要特别优雅,小心地表现自己,没有任何不恰当的行为,这种战战兢兢的情绪就可能都会招致比较严重的问题。


在她成年之后,会突然发现其实自己随便发的照片、视频,随便穿的衣服都可能会在网上招致骂声。所以她过得很难,不断地发出这种请求,说观众朋友们,希望你们疼爱我吧。记者们,希望你们都来疼爱我,不要只指针对着我一个人。不管说什么做什么都会挨批评、挨骂。当明星成为公众人物之后,受到的这种非议是超出常人的。


雪莉这样的行为跟她的童年的成长经历有关,11岁的孩子离开家,跟父母分离,无法在成长过程中重建社会支持系统,两次失败的恋爱,所有压力只能自己去面对,没有专业的人员的支持,没有亲密的关系能够帮她一起去面对这些问题。 


来自童年分离造成的不安全感,很可能在某一种生活事件的冲击后会变得不可承受。其实最后导致个体做出极端行为的事件可能很小,为何有高致死性?这是因为前边承受的东西太多了,我们现在不能只从一件事去判断这件事对人构成的伤害。我们更倾向于在他的成长历程当中去找寻根源。


2. 焦虑的层层传递,最终的受害者只能是孩子


今天我们的精神心理问题,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第一是人数在不断的增加,就是有焦虑抑郁的症状的人群数量在增加。


第二是症状越来越严重,大多数焦虑症和抑郁症一经发现就是中度的,甚至是重度的。


第三是越来越年轻化,很小的孩子,上幼儿园的孩子甚至是还没上幼儿园就已经患上了精神心理的疾病,就已经焦虑得不行了。


我们去追究根源的时候,就会看到是因为急剧变化的时代,让我们都承受了很多各种各样的压力。 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焦虑压力的反应,在不同阶层的人都能够感受到。你会发现这种焦虑和压力会传递,层层传递,最后会传递给最脆弱的人。我们很清楚孩子差不多就是最脆弱的人,所以最后他们承受了很多不该承受的。不是他们个体遇到的问题,可能是社会的问题,层层传递下来,最后承担的是孩子。


家庭是什么?家庭是心灵的港湾,是安全的地方。但是我们发现,家庭不止不能保护自己的孩子,有些时候还充当了摧毁孩子心灵的最后的一个推手,甚至有些时候对孩子最后的致命一击就是来自于家庭。 


今年4月17号,在上海卢浦大桥的17岁的少年,当着妈妈的面,五秒钟实现跳桥,你又看到最后的致命一击来自哪里?就来自于自己的亲人,来自于自己的家庭。


今天我们说家庭是心理安全的港湾,是心理最后的避难所。如果这个社会都不能接纳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家庭就应该成为最后的、依然能够接纳和认可自己孩子最后的堡垒。


1572835269696165.jpg


大家都知道爱迪生的故事,他上小学的时候他妈妈是接到了学校给的信, 说你孩子有问题,不正常,所以不适合在我们学校读书,要劝退,他的智力不符合我们学校的需求。妈妈是怎么讲给孩子听的,他跟爱迪生说,学校的说你智力比较独特,智商比较过人,你太聪明了,也太独特了,你思考问题的角度特别独特,所以他们学校已经教不了你了,从明天开始就不能上学了。爱迪生是一直到母亲去世之后,在成为伟大的发明家之后,整理妈妈的遗物的时候,才发现了这封信。 


他从小就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优秀的人,是谁给他提供了这种安全港湾?就是他的父母。但我们今天很不幸的看到,很多父母反倒成了孩子心理上安全感的破坏者。


接下来我会讲到我们父母是如何破坏孩子的安全感的,主要是这么五招,五招把我们的孩子的安全感的底基本上打没了。


 02 
 父母如何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 


1. 焦虑污染了安全感的根儿


第一招就是焦虑污染了安全感的根儿。要是问你的生命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多久了,该怎么算? 有人说是从出生之后开始算起,在这个世界上待一年,我就算一岁。中国人说这不对,你不能从出生以后才算你的生命,因为你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是有意识的,有记忆力的,有觉察能力的,你是能够对这个世界做反应的。你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有感觉的人是已经存在的。所以中国人算岁数算虚岁,实际上就是把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那一年给算上去。


有人说这样好像也不科学。 为什么呢?因为你是由一个受精卵不断分裂发育而成的,那么这个受精卵是有一部分是来自于爸爸,一部分来自妈妈。来自爸爸的那部分叫精子,来自妈妈那部分叫卵子。精子是生你的时候现生成的,但是妈妈生你的卵子可是不是妈妈现生成的,是在你外婆的子宫里生成的。也就是说外婆怀孕的时候,怀妈妈的时候,卵子就已经在那里了。


你生命最初那部分是来自于外婆的子宫。这个卵子会在妈妈的卵巢里,随着妈妈出生、成长,等妈妈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就成熟了,然后遇到精子就变成了受精卵。就是说你要知道外婆怀妈妈的时候的生化状态,会影响到子代的基因的表达。它不会影响基因,但是它会影响基因的蛋白质表达,会影响蛋白质的开关,会决定一个基因是表现还是不表现。 


如果外婆经历了一些创伤应激事件,就有可能通过基因来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也就是说外婆的基因表达方式会影响妈妈的基因表达,影响她的免疫系统,影响她的情绪反应模式。到这里还没有结束,一般遗传要3到7代。也就是说你外婆如果是个焦虑的人,或者说怀你妈妈的时候是一个比较焦虑的人,那么她生下来的妈妈也倾向于是个焦虑型的人,可能会情绪反应过分激烈,思考问题更容易有焦虑、抑郁和恐怖的情绪出现。 


这种情绪的出现实际上对抵抗恶劣环境是有好处的,所以才会把这样的反应模式遗传给自己的孩子,接下来妈妈也会把这种方式遗传给你,至少是3代。但是问题就在于,如果生存条件很恶劣,这种情绪遗传给你,你能活得更好。但是我们现在日子过得好了,这事儿就比较麻烦了,你没办法过好日子,因为你的情绪反应模式是如何对抗一个恶劣的生存环境,所以它就会在你身上形成一种焦虑的反应模式。 


这种焦虑的反应模式会污染我们的基因的表达,也会影响我们孩子的基因表达。我们在原生家庭产生的焦虑反应会一代一代的传下来,一直传到我们的孩子身上。焦虑的爸爸,焦虑的妈妈,最后就变成了焦虑的孩子。所以说焦虑是一种广谱性的反应,你要是不明白自己为何容易焦虑、抑郁,可以在自己的爸爸妈妈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身上找找根源,很多时候是它就是代际焦虑的一个传承。 


说到这里你就明白了,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做这种不良的焦虑反应的阻断者,不能让这一代一代传得越来越厉害。我们这一代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我们的基因表达方式,营造一个比较好的家庭氛围,不要让这种焦虑这么一代代的传下去。所以说,焦虑这个事是今天的一个广谱性的反应方式,它还真不完全是来自于你,它可能来自于你的原生家庭,甚至更上一层的老人。 


因为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身上有这种焦虑状态,我们就把焦虑传递给了孩子。有时候你知道在孩子小时候,你跟孩子说什么讲道理没用的,最重要的取决于你碰到事情是怎么反应的,你以什么情绪面对生活,对孩子影响最大。有些人搞性教育,其实性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知识教育,而是你聊到跟性有关问题的时候,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反应,这才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一件事。 你说什么道理其实都没用,最重要的是你产生了怎样的情绪,如何去面对生活,这个情绪会传下去。


1572835285570926.jpg


2. 分离击穿了安全感的底儿


第二招就是分离击穿了安全感的底儿。学心理学的朋友都知道分离焦虑是基本焦虑,三岁前尤其是一岁半以前的依恋模式、依恋期的亲子互动的方式,尤其是主要抚养人跟孩子的互动方式影响了孩子一生的安全感的底色。也就是说在三岁之前,主要抚养人是怎么跟这个孩子互动的?可能最后它就影响了孩子成年之后的安全感的底儿。
 
这个底儿能不能被击穿?是不是有一个最基本的安全感?我们现在进入移民社会之后,这件事情问题越来越严重了。原来我们的孩子生在四世同堂三世同堂的家里,照顾我们的人很多,不止有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还有叔叔姑姑,还有堂哥堂姐等等。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边,又基本上都住在固定的村里。晚上大家都回家吃饭,都回去睡觉。我们天天在一起,我们不缺少安全感,反倒是父母以什么态度对待我们,对影响我们很大,但是我们不存在基本的分离焦虑。 


现在不一样了,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即使不是留守儿童,爸爸妈妈一天事很多,很难全时空全身心的照顾孩子。所以我们常常请老人、请阿姨来帮我们带孩子。即使是父母两个人自己带孩子,往往也做不到两个人都同时在,总得有一个出门工作养家糊口,我们现在叫丧偶式育儿。无论如何总会有缺失,这种分离的状态,让很小的孩子没法理解这世界是为什么这样。 


孩子最典型一特点就是他们是自我中心主义者,又是万灵论者,孩子解释什么事都是按照以自己为中心的方式来解释,就是什么事都跟他有关。所以爸爸妈妈离婚了,他会觉得这是我惹的事,因为我不可爱,所以爸爸都不要我了,因此他们才离婚的。爸爸一天不着家,孩子也会这么想,说爸为什么天天不着家?他不会理解,说爸爸工作忙,爸爸职业有要求,爸爸其实很爱你,但是我们没办法长时间守护在你身边,他不这么想,他是觉得还是我不可爱,所以你就不愿意回来见我呗。


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是这么解释世界的,我们大人并不知道,但是在孩子心灵深处这种分离的焦虑,就觉得这个世界特别不靠谱。爸爸妈妈都不爱我,都不愿意跟我在一起,那我自己就没什么价值感。最重要的是分离带来的焦虑实际上是安全感的抵押。如果在这个时候有过早且过长时间的离开,会让孩子觉得这个世界是不安全不可靠的。


所以到了成年之后遇到点事儿就出现很严重问题的人,去童年就能找到不安全的根儿在哪里,底儿在哪里? 它一定是有这个问题的。现在大家学心理学学多了,就知道童年我们有一些创伤经历,成年之后不一定会出现问题,就看他生成了怎样的应对策略。有的人童年充满创伤,但是内心很坚强,最后也是很成功。反过来就不能这么理解了,一个人成年以后要是遇到问题,你要是追溯他的童年期,一定能找到根源。


但小时候有问题的原生家庭,不一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也可能让他心灵更强健。 不过如果一个孩子成年之后出现心理问题,去看他小时候家里一定有问题的。并不是你现在离开原生家庭问题就不存在了,人离开了,而情感还在,情绪还在。这是安全感的底儿。所以家长能陪孩子还是尽量陪孩子,自己孩子要自己养,不要老把他扔给别人。


3. 控制压缩了安全感的圈儿


第三招儿是控制压缩了安全感的圈儿,大人也很焦虑,就这么一个孩子,望子成龙,老怕他出差错出纰漏。因为就这么一个孩子,我们犯不起错误,所以就想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我们很多父母,孩子一出生就把他人生路全部都给铺好了。学区房买好了,上哪个幼儿园上哪个小学,上哪个中学,考哪个大学,毕业以后从事什么工作,在哪个城市,找一个什么样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我们全部都安排好了。这种特别强的控制感,一失控我们就受不了。 


不过我们得知道孩子要成长,孩子从三岁第一反抗期,青春期第二反抗期,就是要反抗父母、摆脱期待、长大做独立的人。我们父母的这种掌控感,有些时候就是成年之后的孩子缺少独立性的根源。现在都说妈宝男、巨婴,都一定是有个控制欲特别强的爸爸或者妈妈,这样的爸妈就容易没有办法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实现人格的独立。小时候会觉得这个孩子挺乖挺听话,但是你要知道没有发育成独立的人格会很吓人,为什么? 因为他总要一个人去面对世界,在面对世界需要做反应的时候,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因为没有独立的人格。


现在婆媳关系遇到的问题,一定跟孩子缺少独立人格有关,其实婆媳关系不是婆媳的问题,它常常是这个男人的问题。就是男人的人格不独立,从小就被妈妈控制,长大了以后被太太控制。双方两个控制者,他就一个小木偶,背后两个牵线的,后边打起来他就不知所措,往往控制欲比较强的妈妈就容易养出妈宝男。 妈宝男的太太一定是跟自己的婆婆是没法处好关系的。


过度的控制使得孩子的人格没有办法自由生长,最后就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成年以后就遇到各种各样问题。


4. 指责抽离了安全感的核儿


第四个就指责抽离了安全感的核儿。他得知道自己是有能力的,是有信心来应对这个世界的。就是说我发现我自己确实很厉害,我是很有尊严的,我活着是有价值感的。


不过中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每受到一次表扬的同时,至少要遭受六次以上的批评。 我们的孩子就是这么长大的,经常被各种批评,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做的对还是不对,是有价值还是没价值。自己做的事情,哪里表现好了不一定被看到,但是如果哪里表现不好,那是一下子就能被看到,然后就被人指出来。你反复的、不断的指,我就觉得可能我自己真的是有问题。所以我们现在看,包括世界上特别成功的一些企业家,一些名人,他们自己也没有价值感,就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那么多明星和企业家自杀?你别看他在众人面前说我又有钱又有名,非常出色,又聪明又智慧。但他的内心是没有价值感的,从小就被爸爸妈妈指责着长大的。童年这种价值感的缺失,当然也有可能是他成长的动力,就为了获得价值感,所以我要努力的把企业做得更好,然后要把戏演得更好,我要获得更大的名望。但比较麻烦的是内心还是虚的,觉得外在的这些东西不靠谱。 因为爸爸妈妈没有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给足安全感,内心是空的,这个现在叫空心病。


2018年,零零后第一次入大学,北大的大一新生做心理普查,30.2%的新生厌恶学习,认为学习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自己反思学习这件事,如果让自己选择的话,这辈子再也不想学习了。不爱学习的占30%,这还不是最狠的,最狠的是40.2%的大一新生,觉得人生就没什么意义,活着就没什么价值。


现在的孩子空心病,那心是怎么被掏空的?


基本上就是被爸爸妈妈小的时候给掏空的,就是指责。批评你这也做得不对,那做得不对。最后成年之后做得再好,也觉得自己哪里可能还是不行,还要自我谴责。因为你成年之后,我们就认同了爸爸妈妈给的角色,变成了自己的超我。所以就算爸爸妈妈不说他了,甚至是都不在了,他还是这样,代表着爸爸妈妈的角色,还是在指责自己,觉得自己是没价值的,没意义的。 


所以说,爸爸妈妈所起的作用真的非常大。我们是建议家长应该意识到这一点,要知道孩子还那么小,有时候说的话做的事都对孩子影响挺大的。不要轻易开口说话,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严重的影响到孩子的自我认知,因为是亲爹亲妈说的话啊,怎么可能有错?你看那些有体相障碍的人,总是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其实已经很美了。如此不接纳自己的体型和相貌,为什么? 因为他妈说过,他说你这不行那不行,不管别人怎么说,其实你根本就没那么好看,你看你鼻子长的,你看你一个嘴,你看你的脸,他总能挑出问题来。别人要是说你哪长得不好,还不一定有那么大影响力,都没有亲妈说的影响大。


在我们身边总能看到很多漂亮的女孩在相貌上特别自卑。你问她说你长得这么漂亮了,你为什么还觉得自己长得不行?她说我妈说我不行。你看这东西从哪来的?就是从原生家庭来。有家长问我怎么能让孩子有自信心,要经常表扬,经常夸奖孩子,那要是他没什么可表扬和夸奖的呢,我看他哪都不行。 


如果孩子不行,家长就要为他制造行,为他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找到他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很多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特长班,可家长想过孩子真有这个特长吗?什么叫特长班?就是孩子到那个班学了之后,他在同龄群体当中比较起来有优势。特长不能搞特短,你让孩子学芭蕾,结果他是里边跳得最差的,你让他学奥数,他天天哭着也学不好。你让他学下棋,他就是每回都输,这不就是特长变特短了吗?


作为家长这样坑孩子,你再夸他也没用,因为事实上他就没有取得那样的成就。你要知道,做父母的我们要帮孩子找到他的长板,找到他的优势,而且要有事实依据,不是说你平白无故夸两句孩子就信了。首先你自己得信,你得相信你孩子真行。其次是你得真能找到证据证明他确实行。所以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长板,是当爹当妈很重要的责任。


5. 自爆炸掉了安全感的绳儿


把安全感的最后一个屏障干掉的是什么,就是自爆。


自爆炸掉了孩子安全感的绳子。如果说他还有一个自救的方式,还有一个救生绳的话,要是碰到这种自爆的爸爸妈妈,那就彻底爆掉了。


什么叫自曝?就是爸爸妈妈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我们说孩子控制不了自己情绪,这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大脑前额叶发育成熟要二十五六岁,所以人没到二十五六岁,大脑前额叶是控制不了我们的情绪脑的。那青春期孩子发脾气就太正常了,他就应该发脾气,他不发脾气反倒有问题了,不跟父母顶牛反倒有问题了,特别听话我们就担心了。 


所以说我们要等到二十六七岁的时候,大脑皮层才能控制住自己的边缘系统。如果说我们当爹当妈的过了二十五六岁了还控制不了,这就比较麻烦了。我们听到很多爸爸妈妈都说,我也知道我不应该对孩子发那么大火,但是我一看到他作业不行,一看到他成绩不好,一看他在玩手机,我就气不打一出来,完全控制不住,我火就上来了,然后我就开始暴跳如雷,不是骂就是打。


其实这相当于是爸爸妈妈的情感系统在自曝,就是自我爆炸。
 
你要炸了,你还希望孩子平稳的做作业,这怎么可能?大家都学过应激反应,人在应激状态下,大脑前额叶是关闭的,你控制不了你的情绪,那你以为孩子能控制得了?你这一爆炸,孩子感受到了威胁,大脑前额叶瞬间关闭,然后你让他大脑前额叶关闭以后做作业,可做作业靠的就是大脑前额叶。孩子在这种担惊受怕的过程中,会影响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尤其是完成智慧活动,作业保证越来越差。


所以我们前面提到的丧偶式育儿算是好的了,最多就是分离焦虑,爸爸妈妈不在身边,还是觉得孤单寂寞,觉得生活没安全感,这其实还好。 


比这更可怕的是诈尸式育儿。平时就是尸体,就是一死人。不关心孩子,也不跟孩子互动,也不陪孩子玩。那一死就算了,我们就当丧偶就完了,就当没你这个人。这样也不行,他要诈尸,也就是说养孩子时他在装死,但他不是一直死,突然哪一天就开始跳起来,一个是说孩子做得不够好,一个是说其他家人养得不好,然后跳起来就开始指责,一通骂一通打,然后倒地下又躺下,又开始死了,又装死了,就又不管了。 


你把孩子骂完了,打完了打哭了,然后就收不了场,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交给你们爱怎么处理怎么处理,他又开始死了。这个最可怕,这属于自爆行为,你要总这样自曝,孩子最后一点安全感,被救的机会都没有了。其实在我们身边这种遭受家庭的言语暴力和身体暴力的孩子,在人群当中依然广泛地存在。


你想想药家鑫,就开着车出去撞了个人,把人撞伤。其实这是每个司机都可能遇到的事情,每年中国车祸那么多,伤亡那么大。把人撞伤你就承担责任,该报警报警,该打急救电话就打,该救人救人。结果上去拿刀把人捅死了,这是为什么。你觉得药家鑫是一个穷凶极恶的人吗,明显不是。但是他为什么要行凶?他在恐惧什么?


他从小就因为学琴经常被爸爸关小黑屋,想一想那种恐惧感就不能犯错误,犯错误受到的惩罚非常严厉,要想尽一切办法逃避。结果突然有一天还是出事了,这车祸让爸爸妈妈知道了,那保证好不了。 怎么才能不让妈爸爸妈妈知道,那就先把人弄死。


你要知道,他杀人是为了逃避恐惧感,而不能说是一个恶人,是个没有同情心怜悯心的人。在那一瞬间他没想那么多事,他就觉得我闯大祸了,这事儿不能让爸爸妈妈警察知道,脑子里就这么一想法。他唯一最后能够救自己的绳子没了,这是什么?就是小的时候弹错一个音符,就要被爸爸妈妈关在小黑屋里面关禁闭。那样的恐惧感,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没法理解的,那是来自于灵魂深处的恐惧。 


到现在你就知道了怎么能保护我们的孩子。其实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给孩子打好情绪的底。有些数据我们听了以后真是特别痛心,首先你看最近三年内,中国的中小学生的自杀人数在急剧的上升,尤其是初中生。那么年轻的孩子,花季少年,生命说消失就消失了,真的特别可惜。所以我现在到哪都跟家长说,拜托各位家长,你们养孩子好好养,成绩好一点差一点无所谓,很重要一件事儿,别把孩子养死了。 


15岁到34岁的群体死亡的头号原因就是自杀。你养孩子,你最后不能把孩子养死了,看看周围,看看新闻,有多少父母最后把自己孩子养死了。所以焦虑、分离、控制、指责和自爆,这五件事情放在一起,基本上就把我们孩子的安全感给炸得体无完肤。


那我们怎么才能够让我们的孩子有安全感呢?


 03 
 父母如何保护孩子的安全感 
 
针对这五条,我们应该有五个对策。


1. 对抗焦虑——要站在孩子的将来考虑现在


针对这种焦虑的代际传承,我们做父母要记住一件事,到底什么是焦虑? 


焦虑是站在今天看未来,看不清楚,内心很惶恐。我们看着孩子,不知道这孩子长大以后会不会有成就,会过得幸福吗?万一他过不好怎么办?考不上重点高中怎么办?考不上大学怎么办?考不上名牌大学怎么办?考上了名牌大学,考不上研究生怎么办?研究生毕业找不到工作怎么办?一大堆这样的担心和恐惧,就是焦虑的根源。怎么才能不焦虑?我来教大家一招! 


不要站在现在看将来,谁也看不清楚,社会变化这么快,怎么办?站在未来往回看,你站在未来看现在,想一想在20年后30年后,你孩子都已经长大了,那么你作为父母想一想,20年后再来看我今天给孩子提供的教育,我觉得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你回过头来去看看,往回回溯,你看着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你做哪些事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很多的实验证据都能够证明你刻意做的事情,基本都没啥用,甚至有负效果。你没做的事儿,或者是刻意没有做的事儿,可能对孩子帮助是最大的。


我女儿现在在东京读大学,已经年满20岁了,我现在回过头来看。说起来现在养孩子,所有的坑我都一个都没避过,都成功的掉进去了。我没法预知危险,该掉的坑都往里掉。所以做父母承受的煎熬我都承受过。但是学心理学的好处就是我们有觉察的能力,我犯错了之后,我能够尽快的发现这事确实做错了,错了就改,该认罪认错,该改正改正。我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我是不停的给她道歉。当然孩子很大度的,她说老爸你也是第一次当爸也不容易,犯点错误也可以理解。


我女儿现在在日本的动漫大学读动漫专业,目前看起来是两个能力在支撑着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的人生。 第一个就是绘画和日语能力,其实这两件事从来没有专门的学习过,没上过什么特长班,主要是看日本动漫,连学画画带学日语就都学会了,没有专门去学过。所以她的日语和绘画水平,我作为父亲,我做的唯一的贡献就是啥也没干,没有没收她的鼠标键盘,没有阻止她做这件事,现在看起来是我特别欣慰的。 


不是因为我做了什么帮了她什么,是因为我看到她那么喜欢这件事情,没有去阻止她。她现在在日本安身立命就是靠日语,比天天学的英语要好多了,绘画能力也非常强,这也是她将来安身立命的本事之一。


另一个我特别骄傲的,是我女儿做饭做得特别好,从很小上幼儿园的时候,站板凳就在灶台上就开始做饭了。现在也是一个人租房子,一个人去菜市场买菜,一个人做饭给自己吃。 其实你会发现一个能自己逛菜市场、自己做饭的人,自我的生存能力、独处能力、交往能力和调整自己情绪的能力,都会比不会做饭的人要强很多。到现在你知道了,做饭是基本的生存技能。


所以说父母要解决自己的焦虑,不是你老站在这儿往前想,你要站在将来,我今天想一想,将来等着孩子长大了,你觉得什么是很重要?我觉得做饭能力很重要,独处的快乐很重要,有自己的一个爱好很重要,什么东西能丰满他的心灵,而他得有让自己快乐的一些东西,你就知道今天应该怎么干了。 


2. 对抗分离——尽量多的高质量陪伴


第二,我们怎么对抗这个分离带来的问题,还是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玩耍。你要知道做父母是有期限的,不是你一直可以这么做下去的。想陪孩子,但是又说等我忙完这一阵,我去陪孩子,结果孩子长大了不要陪了。因为孩子不同的年龄段,心理需求是不一样的。三岁之前就是需要我们给他充分的安全感,予取予求充分满足,丰富刺激、肌肤接触、游戏和玩耍。


孩子3到6岁就是特长爱好,我前面说了什么特长爱好得是真特长真爱好,能找到自己的一个值得投入的爱好全身心投入去做。在某一方面能有明显超过别人的觉察、领悟和学习的能力,这是自信心自尊心的基础。


小学的发展任务就是勤奋,就是我们这种规律的生活。所以小学低年级我们就陪他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抗来自各种老师的批评,来自于同学的嘲笑。在这种低落的时候都有队友站在他面前、站在他旁边支持他。因为孩子那么小,有些东西压力过来他是承受不了的。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不要站在对立面老搞他,你还是应该跟孩子站在一起,不要老甩锅。 


很多时候老师一批评孩子,我们就好像是你冲孩子喊了之后就没责任了:我也跟他说了,我也让他做了,他就是做不好。这就是甩锅,你自己孩子你老甩什么锅。老师批评你孩子主要就是你的责任,你至少可以说孩子做题做不上,成绩不好,70%的原因是来自遗传,你说孩子不会做题怪谁?不要老甩锅,你们老说你怎么这么笨,我说了好多遍了,你怎么就不用心,你就这么简单的题就不会,你知道为啥? 你小时候会吗?这不都是你的遗传基因吗?


所以我们说不同的年龄段,我们该干什么干什么,小学高年级要干什么?人际交往变得重要了,要给孩子一点时间、空间和金钱,让他交朋友,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我们现在的二胎好一点,原来独生子,你想独生子、独生女连个兄弟姐妹都没有,爸爸妈妈不得给他建立一点社会支持系统,小学高年级开始,友谊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到了初中我们要跟孩子做什么? 就是社会关系的建立。初中会让你看到来自于同伴的影响,网友的影响超过了爸爸妈妈了,我们要认可这件事。这会让孩子在他的社会支持系统当中得到良好的滋养,我们要帮他建构他的社会支持网络。


到高中开始谈恋爱了,你不要认为高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高考很重要,但是亲密关系也很重要。我们不是说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年不钟情吗,到这个年龄段出现这些情绪很正常。关键是是爸爸妈妈这个时候要能帮上忙,我们现在的家长不只帮不上忙,还做迫害者和阻止者。 孩子保证把你当敌人,天天对抗你,那真遇到点什么问题,你说他向谁求助?


今天不少少女怀孕,最不想让自己爸爸妈妈知道,别人都知道,就是自己的爸爸妈妈不知道。但你知道未成年遇到这个问题,最能帮忙的肯定是爸爸妈妈,但是就怕爸爸妈妈知道是为什么?爸爸妈妈不是援助者,他们是残害者,你要让爸爸妈妈知道他们会收拾你,比别人收拾你收拾还厉害,就不安全,对不对?所以我们要解决分离焦虑问题,就要在不同的阶段给孩子不同的、高质量的心理的陪伴。 


3. 对抗控制——让孩子在安全的条件下去冒险


我们要怎么解决控制问题呢?就是我们要让孩子在安全的情况下去冒险,你不要说绝对的安全,这是永远没有的,安全危险就是概率。应该提高的是孩子在安全环境下的应对策略和应对能力。有家长说我就构建一个安全环境,让我的孩子没有危险,可你又不是神仙,你怎么能做到?问题是你把孩子全部保护起来了,孩子也没有自主权了,他自我就没法成长了,他人格就没法独立了。所以对于孩子,我们要适当的放手。 


尤其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孩子往前进一步,我们就往后退一步,有的时候明明看着他不对,我们也要忍住。你只要保住基本的安全,然后该撞墙就让他撞墙,被撞墙之后他就知道痛,该去冒险就去冒险,只要没有大的危险,小的危险就让去承受,他自己可以承受结果。但这个时候做爸爸妈妈不容易,你要扛很多东西,你要受很多东西,你看到了不能指导他怎么做,就是要忍住不说,看着他在那犯错误。但是你知道犯错误,只要最终那个底是安全的,该犯错就犯错,我们只有在错误当中才能学习什么是成长,让他去尝试。所以我们叫做安全的冒险,给孩子适当的这种冒险的自主权。 


4. 对抗指责——共情、身教、责任感


我们怎么解决这种指责的问题呢?我的建议就是共情、身教、责任感,不要老甩锅。我们是队友,孩子遇到的问题也都是你的问题。孩子只会是个症状,孩子遇到的所有问题其实都是家庭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所以遇到事儿自己扛,平常让孩子管你叫爹叫妈,你不得为人家遮点风雨吗?你不得为人家承担一点责任吗?别谁谁谁说你的孩子哪里做得不好了,你马上就甩锅,那都是他的问题,我没问题。你这是猪队友吗?!好事都跟你有关系,坏事跟你一点关系没有。 


你要知道孩子越遇到难事的时候,我们越要跟孩子站在一起,不管这事是对是错,我们首先得接纳孩子的情绪。我们心理学说共情,啥叫共情,就是说我们认为他的情绪是正当的,是有理由的。你不能连人情绪都不接受,这还怎么当爹当妈?还哪能有彼此信任的亲子关系?父母真正要做的事是什么,就是我们跟孩子维持正常的情感关系,这是当爹当妈最应该做的事。 


说实话,你真的盯他做作业,去看他的学习什么的,这其实不是你的事儿,是孩子自己的事儿,还有是学校老师的事。你不要老扮演这个角色,你真正应该扮演角色就是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最重要的角色是什么?就是跟孩子保持正常亲子关系,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情绪状态,有一个心理上安全的底。


5. 对抗自爆——双轮驱动支撑人生


最后一点怎么防止自曝,就控制好自己情绪。你说我一天这日子过得也不怎么样,我怎么能把自己情绪控制好。我们今天过得不好、心情不好很重要原因一个是我们的爸爸妈妈也承受了很多代际的创伤,也得怪他们经历那个时代,对不对? 然后他们就把这种对社会变革的不安全感传递给了我们。所以我们身上也有这种东西,我们叫应激反应。有点风吹草动,什么焦虑、恐怖、强迫、偏执、妄想,各种各样的情绪都来了,这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也确实在我们每一个个体的身上发生着。


我们并不是说焦虑恐怖完全不好,压力与生命的感受和成就就是一个倒U字形曲线的关系,没有压力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不值得过,一个人啥事都不焦虑,那这个人不可能有成就的。 


在今天要是想做一个成功人士,你要没点心理疾病,你要没点神经症状,你都不好意思说你是成功人士。你看哪个成功者不焦虑、不强迫、不恐惧、不偏执、不妄想?这都没问题,你要把它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不要带着这种情绪说爆就爆了,然后就开始攻击他人,孩子就跟着遭殃了。


我们怎么控制情绪?你要知道人是有两套系统,在我们的潜意识当中是有两个中心,一个叫做应激中心,也叫做皮质醇中心,是我们产生压力反应的中心,这个是让我们规避风险的。你不要认为它有问题,它没问题,你只要控制它,不要过分就对了。 


但是你要记住还有另外一个中心,叫做大脑自我奖赏中心,也叫做多巴胺中心。我们人类就是这种双轮驱动的。如果你自己没有意识,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特别容易犯什么错误,就是我们总是让那一个中心来控制我们,就总是让应激中心来做反应,结果就是我们情绪就越来越不好。我们以为将来我有名气了,我有财富了,我有权力了,日子就过好了。并没有,因为你一直是用应激中心做反应,你也学到了很多经验智慧教训,你规避了风险,但你不开心,怎么办? 


你要让另外一个中心也转起来,就是让多巴胺中心和自我奖赏中心转起来,怎么做?优秀的人就是自己可以进行奖惩的人,就是把两个中心全部转起来的人。不依赖于外界的或褒或贬,你说我不好,我自己知道我非常好,我自己奖赏我自己。你说好没用,我自己知道我哪里做得还不对,我要改进,这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但是注意要双中心平衡,不能只让一个应激中心反应,不让奖励中心反应。 


要如何让这两个中心都转起来?我们都在尝试。


我认为在我们心里是有三大运动来进行调试的。


第一个就是呼吸,你要知道不管你是做放松还是身体任何的生物反馈、自我的训练,呼吸都是启动自我奖赏系统的法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脑的意识能够控制呼吸,但是你的脑干——本能脑也能控制呼吸,所以是打通意识和潜意识的一个法门就是呼吸,这个是非常了不起的。其实我们发现在古印度和中国传统的这种修炼方式里,呼吸也是个非常重要的法门。 


第二个技术就是近些年掀起的正念冥想运动,这是对大脑额叶的调整,它也是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中心,也是可以让人幸福感提升的。


第三个法门就是微笑,了解我的朋友知道我最近正在做微笑训练营,接下来微笑训练营就是我的事业。我就是要把这个微笑带给中国人,这是我接下来的一个愿景。 


在中国人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之后,我们要让中国人笑起来,要让中国人幸福起来,我们要把积极的情绪状态带给每一个老百姓,而不是老去解决那个创伤。我们不是要把应激中心怎么调整好,而是想让奖赏中心多巴胺中心启动起来,启动的法门就是微笑。


有人说说微笑没用,我天天笑,我内心很苦,看到服务人员天天笑,露出八颗牙齿,但是他过得不快乐,为什么? 


这是因为微笑被严重的误读了,因为现在咧嘴的这种笑,叫做大脑的脑电波波形,产生是P300的脑电波的波形,它不会给自己带来内在的奖赏和愉悦感。我们现在做的微笑训练,是要做N400的微笑,是诱发大脑的N400脑电波波形,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地取悦于自己的笑,是可以诱发大脑的多巴胺和内啡肽分泌的,是可以启动自己大脑的多巴胺中心的。


所以我们现在做的微笑训练,就是要把自己的多巴胺中心奖赏中心启动起来,和应激中心双轮驱动来支撑我们的人生,一方面让我们规避风险,战胜困难,另一方面让我们自我奖赏,活得更加的开心愉悦幸福。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整理/泉铭
编/如意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