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服务案例展示: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建立的“二三四”线上线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2019/06/05
1765

项目名称: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建立的“二三四”线上线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项目周期:2017年-2019年

服务受益方

群体/单位名称:在校学生、学校驻地社区居民

所属领域:教育体系


案例摘要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是教育厅直属高校,是全国仅有的2所共青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试点职业院校之一,是河北省首批“易班”APP建设与应用试点院校。学院重视心理咨询工作,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形成以“二个平台、三方参与、四级覆盖”为特色的“二三四”线上线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2017年以来,学院心理健康工作依托“易班”和“建院微服务”二个新媒体平台,陆续开设网上预约、网上测量、网上咨询等服务,已有10000多人次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接受了各种心理健康服务。 


学院建立“医院—高校—社区”三方参与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对接秦皇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医院,先后分3批派7名心理教师到该院挂职学习,丰富了教师个人的临床经验,提高了服务学生的专业水平;积极服务学院驻地海港区白塔岭社区及辖区小学心理卫生建设,定期派教师在社区医院开设心理咨询门诊,向轻度心理问题患者提供咨询和疏导,协助重度问题患者转介到秦皇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医院治疗,累计接诊社区和小学患者82名。


构建“学校-系-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通过实施“1812工程”,建立了1个院级心理健康指导中心,8个系级心理辅导站,打造了1支由36人组成的专兼职高水平心理教师队伍,培养了覆盖班级和宿舍的2支学生心理信息员团队。

采用“课堂教学+网络教学+易班APP”线上线下模式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院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进人才培养方案、进课堂、进网络”,规范课程设置,面向所有专业开设36学时必修课程,通过线下课堂教学、讲座,利用“易班”线上布置作业、问题答疑、发布案例资料、预约和咨询,帮助学生掌握常见心理问题的自我克服与调整办法。


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建立的“二三四”线上线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高了学院心理健康工作的效率,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工作上质量、上台阶,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得到有效提高。


案例背景


近年来,2000年前后出生的“千禧一代”逐步进入大学校园,他们从小没有经历过物质的匮乏,没有吃过苦,很少受委屈,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不足,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学院专职心理教师人手少、任务重,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心理教师队伍成为当务之急。


随着心理教师数量的增加,业务水平提升和教师能力培养又成为摆在各个学校面前的一道难题,学院与秦皇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医院合作,通过“请进来、派出去”的形式,一方面定期邀请具有丰富临床和门诊经验的心理科、精神科医生进校开展讲座,一方面派遣心理教师利用寒暑假到医院进行挂职学习,有效解决了心理教师队伍培养的问题;同时,应海港区白塔岭社区医院的邀请,我们主动在社区医院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义务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及解决了社区医院缺乏心理专业医生无法满足社区居民需要的问题,又锻炼了队伍,提高了水平,打造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心理教师队伍,形成特色鲜明的“医院—高校—社区”三方社会心理服务新格局。


2017年,学院被河北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易班”试点院校,我们紧密围绕“易班”项目试点和建设来开展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易班”APP和“建院微服务”公众号,选用SCL-90量表和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每年对大一、大二在校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2017年筛查3379人,发现中重度心理问题247人(各因子项中3以上),2018年完成筛查3437人,发现一级心理问题130人,二级心理问题232人,三级心理问题444人,2019年3月完成筛查3066人,发现一级心理问题167人,二级心理问题296人,三级心理问题503人。


需求分析


1.社会需求分析


白塔岭社区下辖21个居民小区,常驻居民8万人,到社区医院进行心理咨询的患者两年来仅有82人,明显偏低,反映出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知识匮乏,对心理咨询工作理解不够,甚至很多居民和患者还把心理问题当成精神病,存在很大的误区,面向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和普及工作任重道远。


2.在校生需求分析


从日常工作实践来看,在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数量和主动寻求服务人数明显多于社区居民。学院在校生约1.05万人,2018年学院完成心理筛查3437人,为281名学生提供个体筛查、沙盘测量、网络咨询、现场咨询等各类心理健康服务500多次,其中学生主动预约占13.3%,主动使用量表进行网络测试占21.3%,被动咨询占65.4%(通过量表测试排查老师主动约谈学生),说明在校学生对心理咨询认识程度高于社区居民,需求也更为强烈。


服务过程


1、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


学院自2006年就成立了由分管院领导任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在学生处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近10多年来,领导小组成员多次调整,2018年由学院院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院长任副组长,学生处、教务处、安全工作处、校医院、团委、系部等部门“一把手”任成员的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和安排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了心理测量室、心理咨询室、心理沙盘室和心理宣泄室等功能性场地。


2、打造“易班”APP和“建院微服务”公众号二个新媒体平台


2017年,我院被河北省教育厅遴选为第一批“易班”建设试点院校,围绕该项目的试点和建设工作,我院尝试将心理咨询和“易班”APP开发和建设相结合,将传统的心理量表筛查移植到“易班”平台,结合“建院微服务”公众号,开设网上预约、网上筛查和网上咨询服务,学生利用手机足不出户即可进行个人性格测试和心理问题咨询,截至目前已经利用网络提供服务10000余人次,“易班”APP下载关注量突破13000人。


3、构建“医院—高校—社区”三方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格局


为进一步提升学院心理教师团队专业水平和素养,拓宽视野,增加临床经验,2017年我院与秦皇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医院(秦皇岛市九龙山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利用寒暑假派遣心理教师到该医院心理科、精神科进行挂职进修,先后已经有3批次,7名教师在该医院接受系统培训。挂职教师与门诊大夫一起上班,一起下班,一起出门诊、咨询患者、走访病房,通过和严重心理障碍、抑郁、自杀等倾向病人,以及各类精神疾病病人直接接触,了解各种心理和精神类疾病病因形成和药物作用原理,挂职教师基本掌握了精神类、心理类疾病与一般性心理问题的区别,对日常的心理咨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极大提高了挂职教师的业务水平。


2018年初,应学院驻地白塔岭社区卫生医院的邀请,在该社区医院开设心理咨询门诊,每周五下午免费为当地居民进行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并将具有自杀、暴力倾向的咨询者及时直接或间接告知患者家属、社区居委会,认真履行我们的社会责任,防止严重心理障碍患者自伤、自杀或伤害他人。


4、认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和普及工作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开展,学院实施了“1812工程”,即建立1个院级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设立8个系级心理辅导站,打造1支专兼职结合高水平的心理教师队伍,发展班级和宿舍2个学生心理信息员团队。截止目前,学院已有专兼职心理教师36人,班级心理信息员300余名,宿舍心理联络员500余名,线上线下多种途径构建起“学校-系部-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5、在校生心理健康筛查工作


从2006年开始,我院坚持每年进行在校生心理健康筛查,已经累计为4万多人进行了心理健康筛查工作。从2017年至今,累计跟踪、约谈心理问题学生800余人次,因心理问题休学6人,转介到秦皇岛精神卫生中心医院治疗9人,通过心理咨询和疏导,帮助很多学生缓解了紧张、焦虑情绪和心理压力,克制了心理冲动,学会了正确处理人际交往、恋爱、自卑、家庭关系等问题,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6、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院重视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进人才培养方案、进课堂、进网络”,规范课程设置,面向所有专业开设36学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采用“课堂教学+网络教学+易班APP”的模式线上线下多管齐下,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常见心理问题的自我克服与调整办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培养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


7、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017年,学院被共青团中央批准为“第二课堂成绩单”试点单位,作为全国仅有的2所专科层次试点院校,每年认真落实和组织“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通过“到梦空间”平台宣传、发布了个人拓展训练、团队合作训练、心理小品剧展演、心理手抄报比赛、演讲和心理知识讲座等形式多样的心理知识普及和教育活动,重点讲解大学生最关心的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情感困惑等问题,引领大学生顺利度过大学生活,走上成功之路,各类活动参训学生达到2400多人次。。


成效评估


以2017级学生大一、大二测试结果对比为例,采用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测试数据(见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如下:2017年秋季3078人完成测试(大一),一级心理问题198人,占6.43%;二级心理问题349人,占11.34%;三级心理问题615人,占19.98%;无心理问题1881人,占61.11%;2019年春季3066人完成测试(大二),一级心理问题167人,占5.45%;二级心理问题296人,占9.65%;三级心理问题503人,占16.41%;无心理问题2079人,占67.8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通过“二三四”线上线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多种途径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和普及,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


项目价值与意义


学院依托“易班”平台建立的“二三四”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成功将传统心理健康服务与APP客户端、微信公众号新媒体相结合,充分满足了咨询者的隐私需求,打消患者顾虑,提高了心理预约、测量和咨询的效率;探索实践的“医院—高校—社区”三方参与的社会心理服务格局,即解决了学校师资培养和水平提高问题,又满足了社区医院因缺乏心理医生,无法为居民提供常规心理服务的需求问题;随着心理教师视野的拓宽,临床经验的丰富,校内服务学生的能力提升,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工作上质量、上台阶,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得到有效提高。


专业反思


心理问题不是精神病,无论是社区居民抑或在校大学生,很多人对心理问题还存在着种种偏见和认识误区,高校心理教师在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服务校内大学生的同时,应积极承担起面向不同群体的心理知识普及和心理健康教育社会责任。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