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服务案例展示:心桥计划
2019/06/03
1961

项目名称:心桥计划

服务提供方:北京桥爱慈善基金会

项目周期:2017年9月-2022年9月服务受益方

群体/单位名称:社区居民、九年制义务教育覆盖的中小学生

所属领域:精神健康、失独家庭、特殊群体、教育体系等

案例摘要


为更好地响应国家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号召,满足社会公众对基层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2018年7月2日,北京桥爱慈善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的全国性心理援助公益项目——心桥计划,该项目为期5年,为中国女性、儿童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悲伤抚慰、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服务。项目主要分为三大模块:学校心理课堂、社区心理坊和行业交流与支持。


在实地服务过程中,项目价值主要体现在不断推进心理健康知识的科学普及,消除心理疾病的病耻感;落地社区与学校,将及时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送到基层百姓的身边;为当地培训和协助建立一直专业过硬、服务及时的骨干心理从业人员,可持久性为当地百姓开展心理健康支持;同时,设立危机心理干预储备机制,建立危机心理干预队伍,遇有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可随时启动相关服务。


人群覆盖、需求覆盖、全程跟进,是心桥计划的服务宗旨。项目将积极心理学和表达性艺术治疗等参与感、趣味性和接纳度极强的专业手段应用于公众心理健康科普与咨询服务当中。截至目前,心桥计划已在北京、四川、陕西、黑龙江等地建设9个社区心理坊,将心桥计划心理课堂送入12所中小学校,为社会公众提持久深入的供心理健康服务。


案例背景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民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中专门提出要提高妇女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的目标。为提高妇女精神卫生服务水平,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精神卫生防治和康复服务网络;针对妇女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咨询和服务;加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和医疗保健机构人员精神卫生知识培训;开展妇女产后抑郁症预防、早期发现及干预。


2、公众社会心理健康呼唤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2018年4月29日,由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牵头,联合国家卫计委科学技术研究所等机构共同完成的《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数据显示:73.6%的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人有16.1%,而心理健康的人仅为10.3%,由此可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上升到了整个社会层面。


2018年11月30日,十部委联合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强调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网络,搭建基层心理服务平台,健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心理服务网络。


国家的政策引导,强大的社会需求,都在呼唤面向社会基层建立科学的心理服务支持体系,因此,桥爱推出心桥计划,开展普惠性心理健康服务恰恰契合了公众的迫切需求。


3、心桥计划——全国心理健康公益项目概况


2017年9月,北京桥爱慈善基金会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启动全国性心理健康服务公益项目——心桥计划,为中国妇女儿童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悲伤抚慰、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服务,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阴霾,用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参与社会,创造社会财富。


心桥计划涵盖5大心理援助内容,包括:联合顶尖高校与心理权威机构开展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提高中国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广泛开展基层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建设社区心理坊;让心理课堂走进中小学校,针对适龄儿童青少年提供心理支持;提供心理健康专业培训,帮助社区和学校构建专业心理服务团队;建立适用妇女儿童的心理应急备灾救灾网络,以及举办大型心理健康艺术节等。

2018年7月2日,心桥计划启动仪式在京举行,并已经率先在北京、四川、陕西、黑龙江等地建设9个社区心理坊,将心桥计划心理课堂送入12所中小学校。


需求分析


在心桥计划落地之前,发起单位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北京桥爱慈善基金会联合心理专家团针对不同群体需求进行了全方位调研,项目调研分为三个维度:


1、妇基会带领心桥专家团针对各级妇联执委进行心理健康、群众工作提升的调研。调研结果表明,地方妇联执委等基层干部群体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视程度与需求程度都很高,但地方极度缺乏专家资源与专业培训。


2、针对社区居民心理需求调查。居民对自我压力疏解、家庭矛盾化解与亲子心理关爱的服务需求度非常高。


3、针对小学生的心理需求调查:学生对缓解学业心理压力、亲子关系调试、社交关系建立以及校园霸凌心理疏解有较高需求。


针对上述调研内容,心桥计划在设立之处就形成明确的需求解决方案,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解决基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缺失的问题,引导建设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和社会心态。心桥计划根据不同地域特点、民俗特点、经济发展特点等不同,在北京、四川、陕西和黑龙江建设了9个社区心理工作坊,面向社区居民开展一对一心理咨询服务、团队咨询、心灵互助小组、心理健康主题沙龙以及主题丰富的亲子活动,帮助社区居民及时改善和驱除不良情绪困扰,缓解来自社会、工作、家庭等不同方面的心理压力,通过个人、家庭、社区等基层心理健康支持与服务体系的建设,帮助社区营造健康的社区文化,养成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2、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问题,探索建立一套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课堂教育体系,帮助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社会心态。心桥计划学校心理课堂邀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进行全课程体系研发与全国项目点执行,目前,由其研发的电影心理课程——我的影像成长日记,已在全国12所中小学校进行日常教学应用,通过电影这种艺术的、趣味的,既契合孩子接纳特点,又便于教师学习掌握的心理支持手段,填补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与心理支持体系建设的空白,完善和提升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质量。


3、解决基层心理健康专业师资团队匮乏、专业素养亟待提升的困境,为当地留下一支可持续服务的专业团队。心桥计划邀请国内政府机构、心理学科研机构、国内外高校等相关专家组成心桥计划专家团,每年定期对心桥计划项目点工作人员及社区、街道、学校等相关人员进行心理学专业知识培训、表达性艺术治疗知识培训等,协助当地组建一支具备心理学专业素养的服务团队,能够持久有效地服务当地社群。


4、通过科研扶持、行业交流等促进心理学领域理论研究以及相关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心桥计划支持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进行非临床减压方法及工具文献综述研究,儿童电影心理课程的升级研发等科研项目,支持在社区中进行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公众普及试点等,同时,支持开展理性情绪疗法高端研修班、国际反家暴主题研讨等活动,促进国内外心理学领域的交流与互访,推动领域内科研成果的迅速转化应用。


服务过程


1、建设社区心理坊,让专业心理健康服务落地社区,送到每位社区居民身边。人群覆盖、需求覆盖、全程跟进,是心桥计划的服务宗旨。项目将积极心理学和表达性艺术治疗等参与感、趣味性和接纳度极强的专业手段应用于公众心理健康科普与咨询服务当中。尤其在需求覆盖上,不仅充分契合社区民众差异化心理需求,开展了诸如孕产期心理健康、职场减压、亲子矛盾化解、失独心情纾解、非暴力沟通等20余个种类的主题活动,而且,将非遗手工技艺传承、美食、绘画、音乐、园艺等公众乐于参与的手段融入到了心理服务当中,让心理服务变得更加接地气、更有人情味,也更加富有趣味性。


同时,建立了社区心理坊社区活动、小组活动、个体咨询以及大病转介的层层递进的服务模式,形成了一整套从管理机制、落地模式、效果督导均成趋于成熟的基层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详见附图),具有较高的操作性、持续性和复制推广性。


图片1.png


2、将学校心理课堂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当中,依据青少年不同成长阶段面临的心灵困惑设计心理课多元主题,运用电影这一艺术手段实现有效融入,让学生在观影的愉悦氛围中化解负面情绪与心理郁结。学校心理课堂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负责执行。将其自主开发的心理电影课程---《我的影像成长日记》应用于日常教学活动当中,该课程是一部以中小学学生为切入点, 针对我国社会与学校对生命教育的需求而编写的。教材目标、教学素材、教学流程及教学环节都是按照国家教学标准设置,经过 7 年的不断修改及调整最终完成。


电影心理课堂每节课45分钟,从百余部经典儿童电影、中外动画片中遴选出与青少年积极心理建设相关的内容,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对学生施以正向的心理暗示,以仪式性拓展为升华,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课程围绕“自我发展”、“社会交往”、“学习技能”与“生命教育”四大主题,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通过电影课教学的开展引导儿童应对成长过程中在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促使骨干教师结合实践掌握开展心理健康课程的知识技能。


在每学期定期开设学校心理课堂的同时,项目会在学校培训心理教师,课后组织相关社团和兴趣小组,丰富儿童课余文化生活,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了解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以科学的评估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工作开展,监督课程开展的效果。心桥计划还将结合影像、绘画等艺术形式研发一套科学的专业的可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我的影像成长日记3.0》。 


图片2.png


成效评估


截至2018年底,心桥计划通过社区心理坊、学校心理课堂、老年关爱中心等服务阵地,在全国开展各项特色心理健康活动100场,服务人数超过15000人次;为个人提供一对一心理辅导服务233人次;开展心理专业培训7场,培训当地工作人员逾千人;预计一年受益人数为48720人次。


2018年12月,心桥计划荣获由《公益时报》颁发的“2018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力奖”;


2019年1月,心桥计划在第八届中国公益节上被授予“2018年度公益创新奖”。


项目价值与意义


心桥计划的项目价值与意义在于对构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有益探索,不断摸索总结出一套融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体验活动、心理咨询服务等综合性的基层心理支持服务模式,为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提供可靠的信息与数据支持。在落地实施的过程中,项目价值主要体现在不断推进心理健康知识的科学普及,消除心理疾病的病耻感;落地社区与学校,将及时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送到基层百姓的身边;为当地培训和协助建立一直专业过硬、服务及时的骨干心理从业人员,可持久性为当地百姓开展心理健康支持;同时,设立危机心理干预储备机制,建立危机心理干预队伍,遇有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可随时启动相关服务。


下面通过几个心桥计划项目点的故事,或能展现出心桥计划如何实现心理健康服务落地基层,给社区民众和青少年带来的改变。

让一缕阳光照亮灰色童年


来自黑龙江的章小泽(化名)从出生就背负着生命救助的重担,家人想用他的脐带血救助他罹患白血病的哥哥。不幸的是,最终哥哥还是走了。妈妈十分痛惜哥哥的离去,对他的感情就变得极其复杂,认为他没有哥哥聪明,不能接纳他的内向和言语木讷,对他又爱又疏离;而父亲则因为失而再得的亲情,对他百般宠爱,百依百顺。这种亲子关系中的过度严厉与过度宠爱交织,再加上母亲的情感疏离,导致孩子表现出了明显的恐惧感和安全感缺失,他总是游离在嬉笑打闹的同伴之外,让原本该灿烂的七色童年蒙上了一层清冷孤寂的灰色。


心桥计划在活动中发现了这个孤寂的孩子,通过与家人沟通,并邀请孩子及家人参与到亲子舞动、儿童自信心建设等小组活动中,不断帮助她们重构良性的家庭亲子关系。慢慢地,小泽脸上浮动出了明艳的笑容。


心桥计划通过在中小学校开设学校心理课堂,在社区开展家庭良性亲子关系工作坊,用电影、沙盘、舞动、游戏等多种手段,帮助孩子们及时调节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帮助家庭适时化解亲子矛盾,让童年在爽朗的笑声中安然走过。


让无处安放的心终于有了着落


“这些快乐的国外旅行经历再也没有了,那都是儿子活着的时候带我去的。”八十几岁高龄的老人想起过世的儿子就掉下了眼泪。“我每天最常做的事就是坐在小区小公园发呆,不到吃饭、睡觉都不想回家。”另一位老人说完,偌大的活动室瞬间安静下来。


15位满头花白的老人互相倾吐着各自的孤独与寂寞,并为一位百岁“老闺蜜”点燃了生日蜡烛。她们来自北京的一个普通社区,因为“心桥计划”社区心理坊主办的一场名为“好姐们生日会”的活动得以相聚。


退休后生活寂寞,兼之空巢、失能、独居而导致老年人情感孤寂、郁郁寡欢,不少老年人出现了悲哀、焦虑等消极情绪。心桥计划将心理健康服务送到居民身边,将积极心理学和表达性艺术治疗等参与感、趣味性极强的专业手段应用于社区服务当中,老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结伴参与到新奇而快乐的社区心理坊当中,用相聚的欢乐驱散恼人的心空。


心桥计划也给社区困境家庭成员带来了安慰。他们或遭遇家庭巨变,或承受生活重压,或突遇情感创伤,心理压力巨大而无处宣泄,心桥计划给了他们一个科学宣泄的通道。就像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人的心理问题有一个积累过程,但崩溃却往往是瞬间发生的,及时的社会心理支持恰恰就是拦截这种积累的阻断剂。


专业反思


1、目前,社会公众心理健康意识和需求有明显提升,但公众对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的病耻感依然存在,因此,在基层进行心理健康科普教育与服务的过程中,心桥计划应用更多积极心理学理论,情绪管理的概念来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公众融入,同时将音乐、叙事、绘画、舞动、园艺、电影等表达性艺术治疗互动性、趣味性极强的专业手段应用到服务中,公众更加喜闻乐见,更愿意主动参与其中,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2、在基层社会心理支持体系建设中,“防”的概念大于“治”。面向公众的普惠性心理健康服务更强调“预防”,如为社区鳏寡孤独的老人和困境家庭提供普惠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为学生开设常态性心理课堂,通过及时的心理疏导和正向积极的社会心态引导,帮助公众更科学地管理情绪,形成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在心理问题“未有形时而除之”,尽量规避各类冲动型恶性社会事件发生。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