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干货 | 精神科医生比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老师、社工更加专业吗?
2019/04/12
1576

本文内容来源于1879计划,是老师对同学课堂疑问的回答,也有老师针对某一焦点问题的解答。篇幅所限,这是浓缩版。老师来自台湾地区。


01. 精神科医生比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老师、社工更加专业吗?


不见得。不同的专业,没有谁高谁低。精神科医生做咨询不见得比咨询师强。精神治疗应该由专业的团队来做,应该是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社工师一起合作,治病、咨询、帮助患者家庭复健,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台湾地区,以前也存在精神科医生排挤心理师的情况,但是后来精神科医生也认识到术业有专攻,在心理咨询方面也开始向心理师求助。


02. 心理咨询是事件取向还是个人取向?


事情是人制造出来的,只有改变了人才能彻底改变问题。但来访者都要求解决问题。怎么办?咨询师帮助来访者了解自己、统整自己,他开始觉察之后,就不那么着急要答案了。


当心理咨询师专业程度提高、公信力足够、威望高时,会有很多疑难杂症、悲惨的事情主动找到你。心理咨询不是读读书就会做。如果涉及到具体的领域,如亲子关系、亲密关系、性、离婚等,又需要咨询师对相关领域进行了解,这很复杂。心理咨询也应该分科。


03. 遇到非自愿个案怎么办?


以小孩子为例——


孩子:我不想谈,我想走。

咨询师:哦,你不想跟我谈。

孩子:是我妈妈非叫我来谈……那我走了。可是,我怎么跟妈妈说?她会凶我。

咨询师:哦,你妈妈很凶。

孩子:是啊。

咨询师:那你要不要坐下来谈谈,你的妈妈为什么凶?

孩子:好啊。

……


这叫“移情换位”。非自愿来咨询的孩子会认为咨询师是父母的帮凶,不信任咨询师。当咨询师保持价值中立,听孩子诉说,走进孩子的内心时,自然会获得孩子的信任,也就可以开展咨询了。


04. 说到行业伦理,在台湾地区是如何制定咨询师伦理的?


在美国,行业伦理是由专业的学会来制定的。在台湾地区,行业伦理由学会制定,由政府来推行。学会制定的标准比政府制定的标准要高,也就是说,行业伦理标准比法律标准要高。


台湾的《心理师法》生效后,必须持证才能执业。《心理师法》执行之初,有一部分人不符合专业受训要求,开通了“特考”渠道,应考者通过率百分之十几,硕士毕业加一年全职实习的,应考者通过率百分之五十。


台湾地区心理咨询的专业度就是这样一点点确立和提升起来的。


05. 面对“咨询师都有病,怎么给人治病”这样的言论,如何辩论?


首先我不会去辩论,笑笑由他去吧。


有些特殊观点,有其特殊的认知框架,跟一般人不一样。我们不要随便说人有病,病有病的标准。自私是不是病?不是。自私到一定程度才算是异常。


要想变得专业,需要去学习专业,而不是否定专业。


06. 很多心理咨询师,是从“自助”开始,再到“助人”,前提是自己的问题已经解决,老师怎么看?


要想成为专业的人,必须要经过专业的训练,获得专业的执照,才可以执业。


“三折肱而成良医”,可能吗?不可能。必须“折肱”后经过治疗好了,再去学习专业的知识后才有可能成为良医。


过度幸福美好的人也当不了咨询师,不了解人间疾苦,人家没饭吃你叫人去吃肉,可能吗?咨询师自己能走多远,才能带领来访者走多远。


07. 关于咨询师的界限问题——


在督导中发现,不够成熟的咨询师有两个问题比较严重,一是不能接纳对方的想法,二是想承担太多责任。这都是界限不清的表现,这是很可怕的。


不能接纳,是对来访者不尊重;想承担责任,咨询师会很着急替来访者解决问题,有可能乱给建议。


08. 一些短期不会自然出现的结果,如何处理?比如孩子不好好学习,短期内看不到后果,可长大了怎么办?


有些行为的养成不能着急,一着急就会用权力去压迫,一着急就会打,压迫不成功就会泄气。


一,孩子说“教科书是骗人的”难道不是真话吗?教科书那么贫瘠,笨蛋才会读书。


二,孩子不读书,有三个原因: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不知道读书的好处;读书有困难。


三,家长想要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先要培养自己的读书兴趣。也要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自动自发地学。


09.学了心理咨询比如认知行为后,如何在亲密关系、社会关系中界定自己的角色,合理应用知识和技术?


专业的咨询要避免双重关系,古代易子而教,医生不为亲人开刀,也是这个道理。


咨询关系是专业关系,不是一次两次就能结束,要避免角色混乱。比如拿自己的孩子练手,咨询中常会出现家长的角色,而不是纯碎的咨询师的角色。


亲密关系之间,某些专业的知识、观念,偶尔可以拿来讨论一下,或者拿来用一下。但是因为太亲密、期望过高,会混淆关系。所以角色必须二选一,亲密角色和咨询师必须屏蔽掉一个,亲密关系更容易被屏蔽掉,这样岂不得不偿失?


10.来访者有移情,在适度的范围之内,如何处理?


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观点。


精神分析会催化更深的移情;存在人本会适当移情,不催化;认知行为不需要处理移情,只需要和来访者理性地讨论;焦点疗法不谈移情。


(廖凤池老师认为)可适度接纳移情,用于更有效的咨询,但不要催化,如有不适当的移情,要敏锐觉察,立刻处理。比如当来访者产生有爱情性质的移情时,要及时处理。爱情一开始都是暧昧不明的,一旦烧起来,灭火都来不及。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