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采访|一个研究完美主义的“完美主义者”
2018/11/09
2275

达芬奇创作《蒙娜丽莎》前后经过了4年,但是后来又过了10年,直到去世前,他才把画作交出去。我们才有机会欣赏到这幅旷世之作。

訾非老师说,这样的达芬奇是典型的完美主义。

认识訾非老师很长时间了,他是北京林业大学的教授,为人低调、治学严谨。

写了一部完美主义研究巨著《感受的分析》,这本书每读几页,我就得难受得放下来,专业、系统、厚重,读这本书总是让我想起《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

可是谁曾想这样一位严谨又学术的老师,竟然还会写诗,甚至出了本诗集《七月菜畦》,上次送给我的时候,他自嘲“消耗库存”,但是读起来实在有趣,也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二,有兴趣的朋友也不妨去寻来读读:

《七月》

石榴在火中洗浴
光的剑羽
一支支穿越甜蜜的水
家门紧闭
午后离开的人
用一把大锁锁住面孔

南风吹来,晃动记忆
石榴缄默
花喜鹊,悉心拆开自己的羽翅
一个念头悬空
——你不明白。

七月灿烂的消息在凌霄花的动荡里
长长的树梢上
知了大声嚷嚷
它的企图,却是一个秘密。

七月你在南方,
望着大雨发愁
我在北方囚入光的牢狱
石榴灼目,
高高的狱墙上
玻璃闪闪发光。

而说起訾非老师是怎么成长,又不断坚守在研究完美主义和强迫性人格领域的,似乎有更多的故事。

訾非老师硕士毕业于德克萨斯理工大学,专业为教育心理学,当时的他最感兴趣的是教育对人创造力的影响,会对研究“中国教育环境对人的创造力影响”类似的问题有强烈的兴趣,硕士毕业论文也做了“心理控制源”对人的创造性影响相关的研究(注:“心理控制源“即我们认为自己生活、遇到的事件、命运是受什么控制的相关认知)。

在研究的过程中,訾非老师发现了其中一个非常有趣的因素——完美主义,并发现了完美主义对创造力影响十分重大。于是博士的时候就申请到佐治亚大学心理系托兰斯创造力和资优研究中心,专门从事完美主义和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研究。

在这之后,直到现在,15年间訾非老师依旧在研究这个领域。

在这15年间,訾非老师一直在一线进行咨询和督导工作,研究实际案例中的完美主义,也修订了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编制了《不完美焦虑问卷》,出版了我国第一本专业研究强迫型人格障碍和完美主义的巨著《感受的分析》,还在各大高校、电台、平台进行有关完美主义和强迫型人格障碍的讲座,开授课程等,使越来越多的人熟知这个领域。



提到完美主义,很多人会想到强迫症。殊不知,与完美主义最近的“亲戚”是强迫型人格障碍,而不是强迫症。

完美主义、强迫型人格、强迫症,三者究竟有着怎样的区别和联系?

完美主义的典型特点是不完美焦虑,对错误、变化、不确定、混乱及失控等缺乏忍耐力,渴望越来越好、最好、十全十美、最优的选择。

完美主义的代表性人物除了上文提到的达芬奇外,美剧《绝望主妇》中的Bree也是典型的完美主义,于是就收到了这样的反馈:

-丈夫:
“我受不了你的头发永远是那么怪诞地一丝不苟”
“我受不了你早上在我还没用完厕所,你就已经把被子叠好了”
-儿子:
“因为你一直在引导我们往正确的路上走,所以我特别想要尝试一下错误的路。”

适度追求完美,可以让工作、作品完成的更加出色,如果没有达芬奇的完美主义,也就没有旷世奇作《蒙娜丽莎》的问世。

但是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过度追求完美,会使工作效能低下,拖延、创造力下降,也会造成人际方面的困扰,《绝望主妇》中的Bree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有些完美主义,但会表现在不同的方面。比如做财务工作的会计为了追求数字的准确性反复校对,确保万无一失。

设计人员为了一个画面的细节反复修改,直至完美。他们只要在生活其它的方面是正常的,也不会造成困扰,甚至会使事情的结果更好。

但是完美主义到极端,就容易发展出强迫型人格障碍(下文简称强迫型人格)。

人格障碍是属于精神类疾病的一种,主要分为强迫型人格障碍、焦虑型人格障碍、抑郁型人格障碍等,在2001年DSM-4(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中,强迫型人格发病率是1%,在2013年DSM-5中,这一比例上升到5%。

强迫型人格的典型、最重要特征就是完美主义。除此之外,沉溺于细节、过度投入工作,思维僵化固执等等。简单来说,完美主义是表现在某一个方面,而强迫型人格症状泛化,会对生活、工作、人际产生影响。

而强迫症的最主要特征是,无意义的重复某些行为,而这些所行为是不会对生活有积极影响的,所感到的危险是不存在的,如反复洗手、check是否锁门等等。

无论是完美主义、强迫型人格以及强迫症,在生活中都并不少见。对于咨询师来讲,了解它们的概念及主要特征,对临床工作十分有意义。

在访谈中也问到老师本人是否是完美主义,他回答:“有一点,不过我原来觉得自己的完美主义很严重,在咨询治疗中看到很多典型案例后,发现自己的完美主义好像也没那么严重。”

但是话说回来,没有完美主义的坚持,訾非老师大概也很难在如此专业的领域深耕这么久,也不可能写出这么一本30余万字的学术巨著。

我望着老师那么厚重的《感受的分析》,陷入了沉思……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