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后感悟|心理咨询是门功夫,想快容易走偏,想慢也得看火候
2018/09/07
1203

参会的一点小心思


从没见过谁家的大会,光是一个资料袋,就这么多“内容”。

别人家的会议资料袋最多也就是一个会议程序册、项目介绍单页。难道是内容多到“溢出来”,才放进资料袋?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的资料袋,仔细一看别有一番思量。那里面的1879特刊,除了有对项目的介绍,还有很多干货分享和学员学习、生活的画面。
 
如果你是接案的咨询师,这些干货都是你一定会遇到的问题应对办法。即使一时半会做不到这样的个案,也会让你将来处理起来有个准备,值得好好研读了。
 
那些画面看着也很有意思,不是一群人或站或蹲,拉着一个条幅看向镜头;而是吃饭时在碰杯,或者游玩时开怀一笑,还有学习时的拘谨谦卑,同窗好友的真实莫过于此了。

这倒让我憧憬起,若我参加这课程,出现在这些画面里,会是个什么表情?
 
我在看小说的时候,常常会感叹于故事里人物的智谋。

跳出小说,我又在想,这作者是何等的聪明,不仅写出了人物的智谋,还安排了这些体现智谋的情节。

那么心理咨询师一生会有哪些情节?经历哪些才能技能满分,“大败敌人”?
 
我想心理咨询培训就像这些作者,做的好的不仅仅是要把知识、技能传递给受训者,还要将运用这些知识的情景呈现给受训者,心思实在难得。

体验和参会,能帮我鉴别,哪些“作者”抄袭只为挣钱,哪些是冥思苦想、七窍玲珑心就为了咨询师真正需要的。

 
能学到多少就各凭本事了
 

哪有厨子刚入行就炒菜的?不磨个几年刀,别想上灶台。

心理咨询也是这么一门功夫,想快容易走偏,想慢还得讲究火候呢。

学技术快,学思维慢,我更想在大会里学习的,是咨询师的思维模式。浸泡在咨询师圈,浸泡在海量咨询时数里,才养的成“咨询范儿”。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用大会专家杨志老师的话说,本质上,同一门课程,我们学到的东西应该是不一样的,因为个体差异无处不在。

不知道别人都看到了大会哪些亮点,我想用融合和多元来概括,希望能和大家碰撞出新的思绪。
 
内容上,有认知神经科学这等科研领域在实际问题上的应用,也有华人文化、心理学与本土文化的对话;有TA、个案概念化、游戏治疗等实打实的技术分享。
 
应用场景上,有儿童、婚姻、家庭等经典领域,也有网络成瘾、厌学、情绪关系等细化问题。
 
形式上,从主题演讲到体验式工作坊,再到圆桌论坛。我没有一一列举,如果你看到这应该也能知道个大概了。
 
印象深刻的是,大会专家杨滢老师说“大家都知道大脑是学习的器官,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器官运作的机理”。

每个知识点都有思维的局限性,都有应用场景。运用脑科学、脑教育可以训练孩子的元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科学学习,科学用脑。
 
还有蔡丽芳老师说“游戏治疗不是带给小朋友欢乐的。”咨询师可以带有自己天生的幽默感,但是不需要刻意娱乐小朋友,一定要他们发自内心的,在玩游戏的时候,感到快乐和好玩。

在这个过程里面,孩子也可能会有负向情绪,会想到爸爸妈妈或兄弟姐妹有多讨厌,但是他们和咨询师呆在一起是放松的,愉悦的。
 
这些在会场里听到的语句,都让我醍醐灌顶,只管记下来,庆幸自己知识体系又丰富了。
 
不过在冯以量老师说到“懂得生死的智慧,才能让人们更好的生活”,我倒是很赞同。

心理咨询师也是普通人,也会有未竟事宜,若不能很好的处理自己的问题,如何帮助另一个生命走出阴霾?这说的是同一个道理。
 
这个反思和获取的过程充斥了大会的三天。我们听到的可能是未知,也可能是已了然,但这个让我不断追逐的参与的乐趣,激发了我的学习欲望,也让我大有快感。
 

会后,我们便各奔东西,回归各自的生活,但是很多人应该都和我一样吧。

会回味这几天的经历,会开始钻研刚刚感兴趣的东西,会总结听到过的专家的话,说给自己的来访者听,说给自己的培训者听。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