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团体辅导干货分享⑪:辩论法在团体辅导活动上之运用
2018/07/24
1250

壹、 前言

一般在进行辅导活动课程时,为了能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作结合,并达到学生彼此意见交流、集思广益的目的,教师多利用团体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透过不同的方式的讨论,让学生有机会沟通彼此意见,进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而常见于团体活动的讨论方式大致有六六讨论法、脑力激荡法、座谈会、辩论法等,而其中以「辩论法」更能够培养学生批判思考及判断的能力,极具挑战性,因此本文拟就「辩论法」在团体辅导活动上的实施理论及应用作一探讨。 


贰、辩论的意义

一、辩论的意义

提到辩论,很容易就会让人联想到争吵,当双方(或多人)出现彼此对立或不兼容的冲动、动机、欲望或目标时,无法全部满足,就必须在其中做出最后的选择,冲突也因而产生。

当面对冲突时,双方(或多人)乱无章法地以言语陈述自己的立场,坚持己见,就称为「争吵」,而辩论却是以有条理、有系统的言辞来辨明是非,希望能在理性的前提之下解决冲突。

特别是当其问题牵涉的范围较广,层次较高时,就必须将问题具体化,让相关人士了解各种选择的利弊得失,此时若能透过辩论活动,更可以充分表达出不同意见并相互质疑,让个人澄清自己的想法进而做出决定。例如:社会政策的制订、民意代表的选举等。

因此,辩论与争吵虽都因为冲突所造成,也都是用言语来表达彼此立场,但辩论绝非争吵,辩论指的是「针对某一特定主题,在一定的规则与程序下,持有正、反立场的人,透过言语表达的方式,相互以有系统、有条理的言辞,当面陈述其立论与反驳」(诸承明)。

若要以有系统、条理的方式来进行言辞陈述,则必须要有清楚的逻辑思维,辩论主要就是建立在逻辑学的基础上,正方与反方的立论与反驳都需要藉重逻辑论证的基本概念,建立出数个论点来支持己方或进行反驳,以下则举出建立论证常见的四种方法

(1)归纳论证法:根据已知的特定真实事实,归纳出原理原则。

(2)演绎论证法:由原理原则去推论其中某部分事件的特性。

(3)  因果论证法:此又可分为两种:根据所观察到的前因,预测推断未来会发生的结果;及根据所观察到的结果,去推测事先的前因。

(4)  类比论证法:找出两件事物的相似处,并根据此相似处推论出另一特定事物。

二、辩论的重要性

在现今社会的各种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双方或多方辩论的画面,从此也可显现出辩论的重要性。

1.    政党政治的君子之争

近年来,每当有选举时,不免会举办几场电视辩论赛,让候选人能够发表自己的政见。而选民就可在观看辩论比赛时,一来了解候选人的政见是否实际或符合社会的需求,二来也可以看到候选人是否具备清晰的思路及迅速的反应以回应其他候选人所提出的质询,毕竟,除了政见之外,候选人的沟通应变能力也是相当重要的。

2.    现代司法的事实明辨

    依据法律规定,言辞辩论是司法程序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一位优秀的检察官或律师,除了要熟稔专业知识、法规条文外,更要能清楚地表达证据及引述条文,与被告律师进行辩论,以取得法官及陪审团的认同。

3.    领导人物的养成训练

    领导者通常需具备以下能力:流利的口才、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缜密的组织能力,机智的反应力,而这些能力也都是一位好的辩士应所具备的能力,一般的演讲或沟通训练固然能提升个人沟通能力,但唯有辩论,更能训练个人思考的敏捷的应变能力。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小至个人能力的培养,大至团体政策的制订,都有辩论的踪影,辩论的形式也因人数及辩论主题的不同而异,以下即针对较常被使用的辩论方式「奥瑞冈辩论法」加以阐述。


参、奥瑞冈式辩论

从有辩论比赛开始,就存在许多不同的形式,而世界各国所采用的情形也各有差异,目前我国使用最普遍的则是「奥瑞冈式辩论」法(诸承明)。

因此本文也针对奥瑞冈式辩论法多做说明,笔者运用在辅导活动课程时,也是参照奥瑞冈式辩论进行教学。

奥瑞冈式辩论最早起源于1926年,由美国奥瑞冈大学(University of Oregon)葛瑞(J.Stanley Grey)教授提出一种交互质询式的辩论方法(游梓翔、温伟群),至1952年时,正式为美国「全国辩论总会」采用,由台湾大学国际事务学会将其辩论方法翻成中文,引进国内,至今仍是我国辩论界最常使用的比赛方式。

以下简介奥瑞冈式辩论的规则:

一、比赛程序

国内目前所采用的方式多数是三人制,程序如下(诸承明,民79):

1.    正方一辩申论

2.    反方二辩质询正方一辩

3.    反方一辩申论

4.    正方三辩质询反方一辩

5.    正方二辩申论

6.    反方三辩质询正方二辩

7.    反方二辩申论

8.    正方一辩质询反方二辩

9.    正方三辩申论

10.反方一辩质询正方三辩

11.反方三辩申论

12.正方二辩质询反方三辩

(休息三分钟,抽签决定结辩顺序,亦可规定反方先结辩)

13.正(反)方结辩

14.正(反)方结辩

二、时间安排

一般校内比赛多采用「三、三、三」制,也就是申论、质询及结论都是三分钟,奥瑞冈式辩论比赛,其时间安排与辩士人数的多寡并没有硬性规定,相关单位可弹性调整运用。

三、比赛规则

(一)通则

1.    道具一经使用,对方亦得相同行使之权利

2.    引述对方话语必须正确,否则视同违规。

3.    出赛队员正式开始后,不得获得他人之任何帮助。

4.    于申论、质询及结论中,在两分三十秒响铃一次,三分钟响铃两次,三分三十秒响铃三声。

5.    申论、质询及结论中,时间分数被扣减不加限制。

(二)申论

1.    申论者于申论时,不得对他方提出质询

2.    申论时间为三分钟,不足二分三十秒或超过三分三十秒者,每十五秒扣一分,不足十五秒以十五秒计算

(三)质询

1.    质询者得随时控制停止被质询者之回答

2.    未经被质询者承认之言辞,质询者不得引述以为质询

3.    质询者于三分钟过后再提出质询,每逾十五秒扣一分,但于三分钟内届满内提出,不能如时完成质询者不在此限

(四)回答

1.    被质询者不得提出反质询

2.    被质询者答覆质询不得讨论或代答、拒答

3.    被质询者得要求质询者重覆其质询

(五)结论

1.    结论不得提出对他方之质询,与引述双方未曾提出过的论证。

2.    结论应就己方之论点加以整理论述,或对方论点加以反驳。

(六)评分

1.    就个人成绩及团体成绩分别评定之。

2.    团体之胜负以获得多数评审评分较高之一方为胜队。 


肆、辩论应用在教学情境的相关理论基础及功能

一、理论基础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教学目标,而不同的教学策略也是由不同的学习理论延伸而来,就辩论活动而言,有关的理论如下:

布鲁纳(Bruner) 的「发现学习论」认为若学生能从事物变化中发现其原理原则,主动探索,才是构成学习的主要条件,其要义如下(张春兴,民84):

1.    强调学习情境的结构性,而教材的逻辑结构性必须符合学生的心智发展。从结构性知识中学到原理原则后,才可以培养学生自行求知时的组织判断能力,以便日后从事独立研究,追求更高层的知识。

2.    强调靠学生自行探索,发现自己的错误及发现正确答案是有效学习的重要因素,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而加以改正,其所产生的效果比外在奖励更有效。

3.    学习内容必须与实际生活相关,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而在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中也强调

1.每个学生都具备其天赋的学习潜在能力,顺应天赋并给予机会,学生就会自动学习。

2.有效的学习必须靠学生自动自发,探索发现结果,若是教材能满足其需要或符合学生生活经验,学习动机才会产生。

3.强调学习活动是学生的责任,教师主要是负责教室情境的设置及材料的提供。

4.主张合作学习,藉此除了培养学生主动求知能力之外,更发展其人际沟通能力,养成团队精神。

    结合以上两种理论,就形成一种以学生自学为取向的教学策略,强调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追求新知、将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而在团体辅导活动中运用辩论的方式,也就是教师提供一结构化的教学情境,提供符合生活经验的学习材料,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主动探索学习,并在彼此论证思辩的过程当中,让学生得以澄清想法进而强化行为,以达教学目标。 

二、辩论在教学上的目的与功能

综上所述,运用辩论在教学上可达到的功能如下:

1.培养关心时事态度:能够成为辩论的题目,多是相当热门或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可以促使学生关心社会环境及时事,以尽公民之责。

2.培养思考及判断能力:由于辩论的题目具有争议性,因此会有许多相关文章或报导在谈论此事,以专家的研究调查结果做为论述更是极具说服力,因此学生们必须学会如何去收集资料并进行检视,对于各种的方案及其结果、所付出的代价、可能性高低做一思考判断,形成自己的立论(何慧玲)。

此外,当正反双方进行辩论时,担任评审的学生就要负责观察记录双方的论调、分辨判断说词是否合乎逻辑、有无过份夸大或不实、证据是否可靠充实等,以做为事后评分的依据之一,这样子的训练可让学生提升独立思考及判断能力,而非一味道听涂说或盲从权威的理论。

因此,此种方式比演说或交谈更能训练学生周密的思考及正确的判断。

3.口语表达能力:学生除了要整理自己的思路之外,更要将自己的主张及意见有条理地陈述出来,沈稳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非无理取闹或大声争吵(郑惠芬)。在这过程中,便可培养学生清晰有礼的口语表达能力。

4.培养组织及分析能力:研究显示学生受过辩论训练之后,在分析及组织能力上都有显著的进步(Pollock1982)

因为在辩论进行中,对方的任何一项论点或言辞都可能成为我方下一辩攻击或质询的目标,如何在对方发言完毕之后,立刻井井有条地驳斥对方的说法,是需要高度的组织及分析能力(徐惠玲)。

5.培养倾听及容人批评的态度:在辩论的过程当中,辩士除了提出自己看法外,也要仔细聆听对方的论证,以找出可反驳之处,另一方面也要虚心接受对方的质询或言辞攻击,培养倾听及容人批评的气度。

6.培养学生临场反应能力:在辩论的过程中,双方你来我往,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关键点,做出适当的解释或质询,这样迅速的洞察力与反应除了在辩论上不可或缺之外,在日常生活上处事应变更加重要。

总言之,辩论就是一种透过语言来表达个人思考历程的方式,若教师能在教学情境中酌予运用,藉着学生本身言语讨论而形成的观念再加以补充,其成效往往也比教师直接口述教导来得好。 


伍、奥瑞冈式辩论法在团体辅导上的运用

由于辩论比赛强调学生思考判断能力,因此教师在运用之前,必须要让学生在思考及表达方面有些练习,平时便可多利用故事接龙训练学生脑力激荡、价值澄清法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设计谜底让学生提问。

主持人只能回答是或不是的方式训练学生发问、组织归纳与推理、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表达对此问题的看法、口头报告方式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将这些方式自然融入课程教学上,学生在进行辩论上将更能得心应手。

   其次,辩论比赛也非常重视活动的结构性,因此教师也必须将辩论比赛的规则及相关技巧告知学生,但是基于现实环境的考量,正统式奥瑞冈辩论是由正反方各三人组成,但若是以班级辅导活动课程进行,人数多达40人。

因此整体考量评估之后,将辩论的规则与方式做一调整,笔者也曾以此实际进行课程教学,甚至继班级辩论比赛后,更有班际之间的比赛继续进行,以下兹列出笔者经考量调整后的辩论比赛活动流程,以做参考。 

1.    准备课程:

由于笔者的班级上课进行方式为小组上课,共计六组,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比赛进行中投入活动,集中注意力,因此采取分组制,两小组为正方,两小组为反方,两小组为评审团。

教师先利用一节课的时间,介绍辩论比赛规则及小组分工职责,最好能列成书面资料,供学生参考,以下兹提供笔者自行设计之规则单。最后,再列出教师拟定好的题目,决定出正反方,并请学生课后收集资料,下周上课前学生请就定位坐好。

2.    辩论题目:

题目尽量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也可搭配时事议题,以下列出一些可作为辩论的题目,仅供参考,教师可再视实际需要加以变通。

例如:「国中生适不适合交男女朋友」、「学生可不可以穿便服上学」、「学校应不应该设立网咖」、「网咖是否为良好的休闲场所」等。

辩论比赛规则说明

一、 人员分配:

正方1、选出辩士五名,负责申论、交叉质询、结辩。

 2、其他人为智囊团,负责提供辩士信息。

反方1、选出辩士五名,负责申论、交叉质询、结辩。

 2、其他人为智囊团,负责提供辩士信息。

评审团:每人负责评分及讲评。(评分表如附件一)

 (1)评分标准包括:申论内容及申论技巧、质询内容及质询技巧、答辩内容及答辩技巧及智囊团风度表现

 (2)评分奖项:团体优胜奖、最佳智囊团、最佳辩士两名

 (3)讲评:由评审团推派两名代表负责讲评

持人:一名

1.    控制辩论比赛时间与流程,使比赛顺利

2.    介绍比赛题目、评审团、正反方辩士,并宣布比赛于双方讨论后3分钟开始

3.    维持会场秩序,对于违规事项或扰乱秩序等言行提出纠正

计时:两名

    1.上课前请在黑板两侧写上正反两方的主张

2.分别替正、反双方计时

(1)时间到之前15秒请响铃一声

(2)时间到时请响铃两声

(3)时间超过30秒请响铃三声 

二、比赛程序:

1、主持人介绍比赛题目、评审团、正反方辩士及宣布比赛开始

2、准备时间2分钟

3、正方申论5分钟(辩士轮流申论,每人一分钟)(辩士在发言的开头用语一律为:老师、主席、评审及对方辩友们,大家好,我是○方的○○,我方主张………)

4、反方申论5分钟(辩士轮流申论,每人一分钟)

5、交叉质询8分钟

6、正方结辩2分钟

7、反方结辩2分钟

8、评审讨论及分数统计4’

9、评审讲评 5

10、公布分数及优胜者2

11、颁奖  2

12、老师讲评  8           

3.    课程进行中:

辩论比赛展开前,再提醒学生各司其职;比赛开始后,教师从旁观察记录活动流程。比赛结束评分完后,教师除了对于讨论的内容也可稍做归纳整理之外,更要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反馈,并颁予团体及个人奖状,以此鼓励学生。

4.    课程进行后

第一次比赛进行完后,可再交换工作角色,例如:这次当评审的组别下次当正方组,这次担任正方的组别下次担任反方,轮流替换,也让学生能有多的磨练机会。

若是班级辩论比赛学生表现积极,兴致高昂,教师可再鼓励安排学生与其他班级进行辩论比赛,拓展彼此视野及促进班际之间互动。


陆、 结语

采用辩论的方式进行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项新的尝试,对教师来说也是一项挑战。

辅导活动一直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学习,因此教师若能灵活运用各种活动方式,事先加以妥善规划,在课堂中仔细观察学生表现及反应,再适时加以调整,或许第一次较无法掌控得宜,但如同学生学习一般,熟能生巧,学生自然也会感受到教师的那份热诚与用心。 


柒、 参考书目

何慧玲。为什么要上辩论课呢,英语教学18(2)16-28

徐惠玲。浅谈奥瑞冈式辩论的训练,花莲文教季刊946-49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台北:东华。

游梓翔、温伟群。奥瑞冈式辩论。台北:业强。

诸承明。纵横辩论。台北:桂冠。

郑惠芬。唇枪舌剑之战奥瑞冈辩论赛的指导与实施,资优教育季刊5333-35

Semlak W.D. & Shields D.(1997). The effect of debate training on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bicentennial youth debat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Forensic Association,13(4),194-196.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