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傲娇地以为依赖是软弱的,但是我错了!
2018/04/19
1117

    依赖变成了一个贬义词。(你不能说“互相依赖”吗?有一位同事这样问过。)


    事实上,每个人都会依赖他人,这是人类的生存条件之一。


    当失去依赖时,才会意识到


    当我们年轻又健康,工作也很顺利的时候,可以假装不必依赖他人。但就算在事情运转流畅的时候,我们也都是在依赖各种服务、系统和机构来度过每一天。所有事情不出差错的时候,我们注意不到这种依赖,尤其是中产阶级的人。


    但我们打个比方,比如你的电脑坏了,你的健康保险被取消了,你最好的朋友搬家了,你的车被偷了,在紧急情况下你连个牙医都找不到。当支持你的系统出现故障时,你就会知道自己的依赖性有多强。


    大文化背景下的盲点


    文化中非常强调独立性,这让我们许多人真的会为自己的依赖性感到羞耻。人们因为特殊的情感或身体需求感到的羞耻程度之深,让所有人都无法对其产生怀疑,但我们需要怀疑。


    作家安妮·芬格对此有非常好的表述。“我们有这样一种概念,认为有些依赖性可以接受,有些就不行,”她写道,“需要一辆车没问题,但需要一部轮椅就不行;让理发师给你做头发可以,让护工给你洗手洗脸就不行。”


    人们可能还会因为自己感到痛苦而觉得羞耻。每个人都会有痛苦的时候,但我们收到的教育是要把这些痛苦隐藏起来,要拒绝而不是表达悲伤。


    贝尔·胡克斯解释道,我们可能会对挥之不去的悲伤感到特别羞耻:“就像衣服上的一块污渍,它让我们变得有缺陷、不完美。抑制不住的悲伤,想要表达它的欲望,都是和现代生活脱节的,这里不允许我们沉溺在哀痛之中。”


    人们总是自以为很强大


    我们的文化不倡导人们向比我们强大的力量或事件投降。宪法规定我们有权追求幸福(注意,不是追求真理或智慧),而我们的职责就是“控制自己的生活”和掌控全局。


    我们的文化期望每个人把最深切的痛苦转变成个人成长的机会。作家迈克尔·文图拉把这种文化期望称作“针对体验的消费者态度”,他还表示其他文化认为这种态度是很反常的。

    

    依赖性和痛苦是组成人类生存条件的一部分。严酷的经验早晚都会告诉我们彼此之间有多么相互依赖。无论是早还是晚,唯一让人觉得羞耻的是,整个社会都相信人们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获得健康、财富和幸福。


    实际上,在生活给你来一堂速成课之前,获得一些表达自己脆弱、需求和局限性的经验才是明智的事,让你在相对平静的时期,就能知道实际上你那么需要其他人。


    害怕依赖别人一件“爷们儿的事”吗?


    文化中有一种陈词滥调,认为男人不能寻求他人的指引,更不能寻求情感上的帮助。好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过去,男人很少会去咨询关系问题,除非妻子强力要求或者正面临关系破裂的危机。如今,一些大胆的男性正在尝试新的方式。


    丹是一位年轻的男士,我为他做过简短的咨询,他接受了我的建议,尝试在家乡找一位心理治疗师来帮助他处理与父亲的关系。他给我写过一封感谢信,其中表达了他当初对这件事的抵触:


    男人通常认为生活就像某种体育比赛,如果获得“帮助”就会使你的成绩效力下降一点,有点像“顺风”跳远的成绩。我曾经觉得自己在80多岁的时候,可能会满意地坐在理发店里说“从来没骨折过,从来没找过心理治疗师”,就好像没用氧气瓶就登上了珠穆朗玛峰一样。希望我永远也不就要再有这种错误的想法了。


    寻求帮助是需要勇气的,但在表达脆弱和寻求帮助时感觉丢脸并不是男人的专利,许多女性也有这种问题,尤其是家里的长女,她们学到的是成长不能依赖家长的能力和养育。


    我们常常会见到一名女性可能拥有高超的能力,但在表达自我中敏感而脆弱的部分时却存在巨大的困难。


    如果她们能对伴侣、朋友或者家人说出“我今天过得糟透了,能去找你聊一会儿吗”,或者“我累死了,不能再继续做这么多事了”,或者甚至是“我家里失控了,你周末要是能过来帮帮我的话,真是太感谢了”,那真是一项巨大的成就。


     (本篇文章节选自《关系之舞——亲密关系中的语言艺术》,作者:[美]哈丽特·勒纳(Harriet Lerner),任楠译,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心理出品。各大售书网站正在预售~)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