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心理学在学校研究与应用的本土化探索
2014/09/22
1105

  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心理学在学校研究与应用的本土化探索

  韦志中 薛路芳

  摘 要:体验式团体教育是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先进学校的实践经验,创设体验式情境的一种新型学校教育模式。他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形成了一系统、科学、全面的理论体系和一套系统化的服务流程,也在实践应用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作为教育领域的一次崭新实践,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仍需要继续研究、实践和推广。

  关键词:体验式;团体教育;要素;特点;SAP

  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是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基础, 以体验式团体教育技术(心理教育技术、教育心理技术)为手段,以团体动力为过程,在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教育教学过程及涉及到的教师、学生、家长群体进行优化,最终实现教育教学最优化的一套学校心理学服务模式。

  一、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的缘起

  2009年8月,在济南举办的一次“本会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让韦志中老师结识了来自“北方的北方”——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东南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二中的陈明清。陈明清,一名平凡而又不普通的心理教师,把韦志中老师引到了内蒙古,同时,也把本会团体心理治疗经典课程——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模式引进了学校。2010年6月,韦老师应南京二十四中吴虹校长邀请,把体验式团体心理教育模式第一次带到南京,第一次带领由优秀的班主任组成的团体。结果遇到了阻力,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但韦老师并没有气馁,经过和助教们的沟通、研讨,及时调整方案,果断把“心理”二字去掉,把培训课程调整为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即用体验、分享、交流、互动、督导的方式改造传统课堂、家长会、班会等。这次南京之行理念的转变,坚定了韦老师及其团队把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与教育教学改革结合的决心和信心,也进一步开启和推进了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在学校教育教学研究与应用的探索。

  二、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的理论探索

  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在学校的研究和应用中形成了一套渐趋完善、系统的理论体系。 它是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运用教育学、社会心理学、现代心理技术学的原理,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围绕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进科学、系统、全面的整体三维优化。

  1.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三要素

  教育教学优化过程包含人、场、技术三个要素。在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中,这三者的优化顺序和重点是有讲究的,是按照先优化人、再活跃场,然后提高技术的顺序。人、场又具有课堂和课外之分。课堂上的主导者主要指老师和学生,课堂外的人主要指校长委员会、教务委员会、政教委员会等学校领导及家长。课堂上的场包括物理场和心理场,物理场是指班级里的设施及环境,例如桌椅、空间、音响、灯光、色彩、空气、温度等;心理场是指教育教学情境,即是我们所谓的“会心场”。课堂外的场包括物理场、心理场和文化场。课堂外的物理场是指学校的建设、布局等;课堂外的心理场是指各方面的关系,如教师上下级的关系、同事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等;课堂外的文化场是指学校的文化、价值观、理念等。

  体验式团体教育技术包括心理教育技术和教育心理技术。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是涵盖教师心理资本建设、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生态建设和心理健康课)、班级建设(包括班会、家长会)以及课堂动力建设四个方面的新型教育模式。其中,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教师心理资本建设、心理健康课等主要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技术运用于教育领域为主,是学校心理学工作者和学校心理学家的主要工作,属于心理教育技术的范畴。班级建设中的班会、家长会,以及课堂教学的动力和效率提升,属于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只是在其中加入心理学的动力和团体思想,两者结合,进一步提升班级凝聚力和课堂效率,属于教育心理技术的范畴。

  教育教学最优化要全面、系统,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优化的顺序是从外向内,从人到场,从场到技术。人的优化包括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优化,针对不同的群体又需要采取不同的形式优化不同的内容。最先优化的是教师,教师优化好了可以通过体验式班会和家长会去优化学生和家长。教师的优化是对教师的心理条件和能力进行优化,主要围绕:教师心理资本、班级管理与建设、三位一体课堂技术与过程等三个主题开展。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通过科学、系统、全面的体验式培训,如讲座、报告、沙龙、工作坊等,让教师首先成长,协助教师解决自身的心理困扰,提升幸福指数,掌握心理学知识,提升人本管理绩效,让教师成为教育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2.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的特点

  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新型团体教育模式,具有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等特点。

  首先,它是科学的,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的。第一,它具有根深蒂固的哲学基础,是由20世纪初强调“存在”体验或“反思”精神的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衍生出来的。第二,它借鉴了巴夫斯基在研究和实践基础上“开花结果”的“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继承其关注方法优化的基础上,又注重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关注教师、家长、管理者等主体方面的优化。第三,它具有深厚广泛的心理学基础。人本主义理念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人类固有的优异潜能自动地得以实现。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观点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在于训练和强化已经形成的发展区,而在于激发、形成正处于成熟过程中而又未完全成熟的发展区。以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为代表人物的格式塔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孤立的、简单的反应,也不是许多反射弧机械的总和,它是通过心理物理场,特别是认知活动的整合而作出的。“团体动力学”的创始人勒温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个性特征和场(指环境的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以这些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注重创设体验式情境,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它具有全面性特点。第一,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遵循人本主义教育观,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个性和潜能。在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中,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学目标不仅包括认知目标,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使教学与学习者个人互动,形成和谐流动的过程。第二,是参与成员的全面。在营造好的体验式团体动力场中,老师与学生都要全程参与、互动,通过讲解、体验、分享、反馈,给学生直接的教育和指导。第三,是手段的全面性。每次活动都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包括选用什么样的形式或游戏进行暖身,调动参与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创设什么样的情境,让成员参与活动,亲身体验,获得感受;然后是个体通过反思、同化或顺应等方式,将亲历中对事物、知识的感知觉或者对情境、人物的情感体验内化成为自身行为或观念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冲突中升华认识,最后是反馈总结,安排任务。这些都要求老师要掌握全面的技术手段,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合理安排。

  另外,它还具有系统性的特点。第一,知识呈现立体化。教师所要学习的内容融于具体、形象生动、可听可观、可触可摸,而且在学生直接参与的情景中,学生几乎所有的感觉器官都被调动起来、参与进来,体现了感性化、亲历性和感悟性。第二,学生学习方式立体化。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的操作通过团体动力的理念、方法、手段使学生多个感官同时调动起来,多方位多角度参与到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是在情景的吸引下、情景的推动中,自然融入,各种感官都自动参与,就像旅游、聊天,学习就会显得轻松自然而有效。第三,过程立体化。知识呈现的过程是互动的动态过程,体验要求学生作为主体亲自体验,如身临其景观看庐山瀑布和录像,亲自体验磁力线,亲手操作电脑,亲自运动学习打篮球、排球,亲身朗诵诗歌、散文等。体验式学习能把学习与娱乐融汇在一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体验、讲解、分享交互使用,师生、生生和谐互动。

  三、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的实践应用

  1.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的系统方案

  韦志中团队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探索和尝试,总结出了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在学校应用中的一套系统方案——学校帮助计划SAP。

  该计划旨在推动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最优化,主要涉及和围绕两个方向(课外、课堂)。一是课外的外围优化,即是从教师、班级建设与管理和心理健康与校园心理生态建设等常规心理教育的模式进行;二是课堂上的内围优化,则是从课堂教学,运用课堂动力,结合课堂教育心理技术来优化课堂过程。从而使每个教师都感受到心理学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该计划还包含四个核心内容:即教师心理资本建设与管理;班级管理与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心理生态建设和课堂动力与技术研究。依据这四个核心内容,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学校帮助计划将分为六个阶段进行实施。

  第一阶段是评估。学校心理学家或学校心理执行师首先到所欲服务的学校进行考察评估,处理分析,开出相应的评估报告。根据报告结果,制定第二阶段的服务方案。

  第二阶段是教师心理资本建设。以优化教师心理资本为主要方向,运用教师心灵成长工作坊,帮助学校所有老师减少职业倦怠,提升职业幸福感,解决其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心理困扰。

  第三阶段是班级管理建设。以优化班主任为主要对象,教授班主任如何掌握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班会和家长会,以及班级文化营造和危机干预处理方法。

  第四阶段是课堂动力与技术建设。以优化课堂动力和技术为主,成立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研究中心,分为不同科目研究小组,课题立项,进入课堂听课、评课,进行具体研讨。

  第五阶段是成果展示与督导。以成果形成为主要目标,对具体的论文、课题、书籍等作品的写作督导。

  第六阶段是评估验收成果。

  2.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的应用实例

  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自心理学者韦志中于2009年首次提出,先后在内蒙古鄂伦村大杨树第二中学,南京市24中学,山东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商丘特殊教育学校,河南商丘第二幼儿园,河南商丘胜利路小学,南京市行知实验学校,南京紫东实验学校,吉林市丰满区第一实验小学、丰满区实验幼儿园、西南石油大学、河南鹤壁高中等40多家学校开展研究与探索。

  该模式不仅在实践运用过程中发挥较好作用,科研上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经过三年的总结和编写,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韦志中著的《学校心理学——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已于2014年七月出版;由韦志中、郭长海为顾问指导,罗京宁、吴虹编著的《体验式班会设计》已于2013年10月出版;为使学校老师更好地开展和运用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中的技术,由韦志中老师带领团队设计的《学校心理学工具箱》也投入了试点学校(目前有30个试点)进行辅助应用,同时配备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校心理学工具箱指导手册》一书;另外,还申请了4个省级课题和一个国家级课题;在“中国成人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2013年12月,由《中小学心理健康》杂志社和秦皇岛本会团体心理咨询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论坛暨体验式班会家长会大赛在山海关成功举办。来自全国的中小学、幼儿园及职业学校校长、分管德育教学副校长、教务处和教研室负责人、学生处负责人、班主任(辅导员)、心理教师、德育干部及骨干教师等共计近400人,其中有50名来自各学校的正副校长亲自带队参加了本次论坛和大赛。参赛老师们带来了从来自全国报名参加比赛的264份参赛作品中选拔出来的82节班会、家长会的演示。这次论坛和大赛,将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在学校中的研究和运用,再次提升了一层学术高度,拓宽了影响广度。

  四、总结

  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就是一种吸引教育,它切实强调学校教育的民主化定向、人际交往的情绪吸引、自我意识的积极建构,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提供了一套鼓励自我实现的激励机制,阐明了一种使学校成为“城里最吸引人的地方”的系统方法。通过一系列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日趋成熟,但是,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仍需要继续研究、实践和推广,为教育教学的优化与改革开辟并拓宽一个崭新有效的实践渠道。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