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治疗于身心障碍者的运用——台湾舞蹈治疗师 姜爱玲
2014/09/22
1855

  

  团体简介

  这是由台北市一处公办民营社福机构所主办的舞蹈治疗团体。此机构的服务对象为十五至四十五岁、领有身心障碍手册、设籍台北市并实际居住超过半年的中度、重度与极重度智障及合并智障之多重障碍者,为他们提供职业训练、支持性就业辅导、庇护工场及身心障碍者之相关咨询服务,亦提供亲职教育、心理辅导及安排各项休闲活动。凡能够生活自理并具有工作潜能者,皆可申请来此机构接受训练,参与各项课程及寻求相关协助。

  此项团体舞蹈治疗项目为期两个多月,团体隔周进行,共六次,每次一小时。因该机构学员人数众多,故分为六个舞蹈治疗团体,分别由四位舞蹈治疗师带领,每个团体的人数为十至十三人,且有三至五位机构辅导老师/社工及一至三位观察员参与。笔者带领其中两个团体,分别为中度及重度智能障碍,成员年龄为二十至三十五岁。本文将以中度智障者舞蹈治疗团体为研讨主体。

  初步评估

  中度智障者舞蹈治疗团体评估的各项指标,依每名个案之团体参与状况,以数字1-5来评分(除动作元素外)。以下为本团体整体平均的初步评估:

  1. 动作范围(含水平/远近/方向性):2.25

  2. 动作控制/协调:2.6

  3. 动作元素(空间、时间、力量、流动):

  动作空间感及流动性尚可、个人空间略内缩与下垂、力量有变化、具方向感;一位成员动作力量弱、一位成员动作力量强

  4. 放松程度(含脸部表情、全身、呼吸):2.7

  5. 个人表达:

  5.1 口语:2.1

  5.2 非口语:2.3

  6. 不同活动中动作元素的呈现(身心适应力):2.9

  7. 人际互动:

  7.1 自发性:2.3

  7.2 同步性:2.75

  7.3 同理:2.1

  7.4 团体投入:3.1

  8. 自我觉察:2.5

  9. 其他观察:多数成员面带笑容且参与度高、两位成员爱表达、一位成员缺乏自信(前述力量弱之成员)、一位成员略带防卫(前述力量强之成员)

  舞蹈治疗团体整体目标

  1. 增进身体意象

  2. 强化协调与肢体能力

  3. 促进人际互动及沟通

  4. 透过肢体的控制及自我表达增进个体自信与觉察

  5. 藉由上述目标增加认知能力并促进个人整合与成长

  治疗信念

  舞蹈/动作治疗(Dance / Movement Therapy)是以身体动作做为主要的沟通、表达媒介。舞动是身体与心理相遇的历程;身、心是紧紧相系的一体两面,透过自由的舞动可以释放紧张压力、疏通情绪,促进身心健康与成长。身体动作的互动不但可促进自我觉察、理解和表达,也能帮助我们调整与外界沟通的方式。此外,负面情绪的经验,会以身体的紧绷和疼痛彰显出来,因此必须以「动」来疏通。

  身体的舞动(并非舞蹈表演)可使深藏潜意识中的情绪感受浮现出来,让当事人更为觉察。舞蹈治疗并非舞技训练,而是藉由发展动作中的意象、感受让动作产生意义,是鼓励参与者执行和处理情感回应的历程,并在过程中促进和支持人际互动,以达到整合身体、心理、认知和社会层面的目标。在舞蹈治疗中,肢体活动并非团体经验的主要目标,而是创造疗愈空间的管道。

  本团体成员因其心智障碍状况,密集繁复的口语沟通对他们而言是吃力的,因此治疗师藉由肢体动作的开展,直接促使参与者在动中提升自我觉察,逐步纾解身心压力、抒发及表达情绪感受,透过身体动能启发心灵力量,并且在与自己和他人的互动关系中获得正向关怀与支持反馈,提升自我价值、强化人际网络及获得培力(empowerment),以启发身体自主及行动力,促成自我身心整合及提升。

  团体历程

  1. 建立关系:本团体很活泼主动不怕表现,一开始围圆圈就自动牵起手来,治疗师顺势进行手拉手的圆圈互动,之后将手放掉,治疗师逐渐由带领转为「撷取」(pick up)成员的动作并将之带入团体中。本团体成员较有想象力和创意,主动性与配合度也高,彼此观看与交流,也愿意积极尝试新动作,故动作较有变化与有力道。治疗师在过程中引导成员诠释动作的质地与想象,并等待、鼓励与肯定成员的创造力。

  2. 动作节奏与方向感:治疗师在暖身之后邀请成员在圆圈中一起向右和向左走,之后是向前向后走,并发现部分成员在走向圆心时很喜欢凑在一起(如因近距离形成的身体接触、打招呼、发出声音等),但都在可接受范围内,互动中的成员也未有负面反应,因此让他们自由发展互动。通常只要稍微引导,成员即可发挥创意和想象力,也会主动发觉动作的质地,并将之与生活经验结合(如像鸟儿飞、水在流等),对于身体动、静的掌握力亦佳。接着,治疗师请成员以听到的敲铃鼓次数来做动作(如听到一声就动一下,依此类推),稍后邀志愿者敲鼓(分享带领权),反应踊跃,但大多出现固定的拍法和节奏,需要引导和提醒才会变换拍法。整体观之,这次团体的发展对于进入下次的主题是有帮助的。

  3. 探索内在与外在空间:治疗师由暖身逐渐转变为邀请成员以各种方式动身体的同一部位,藉此激发成员的创造力和互相观摩、体验其他人的动作。接着融入认知,以铺在地上的大块巧拼地板为单位,让每个人的身体范围先在一块巧拼板内、逐渐增加至两块、三块、五块、更多块……,接着两两一组尝试两人共同的身体范围是在一、二、六、或十块以上的巧拼地板内,遂逐渐出现坐、蹲或躺的姿势,然后是五人一组及扩大范围,渐次提升挑战与互助性,让成员经历与他人合作的感受。一位女成员(前述力量弱之成员)不愿与团体共同进行身体范围的活动,多半独自待在一块巧拼里,邀请亦无效,并表示讨厌另一男成员(前述力量强之成员)。治疗师尊重其意愿,在场的辅导老师/社工亦在旁安慰与陪伴,其情绪获得安抚。其他成员觉得活动有趣。

  4. 身体对话与互动(一):治疗师一开始邀请成员轮流以口语和一个姿势或动作来表达自己此刻的心情,大多数都是开心或轻松的,接着开始暖身并逐步发展为每个人表现某种动物的动作如兔子跳、小鸟飞,加入位移与互动,接着是用身体各个部位画画。最后以报数来分组,用身体雕塑的方式创作团体画。前述之女成员与男成员恰巧都是组长,两人皆表示要先呈现,治疗师就请他们猜拳决定,但女成员却在男成员走出来要和她猜拳时向后退,似乎不想或害怕与他面对(男成员对此无特殊反应),她这组稍后就由副组长代表猜拳。各组呈现主题分别是「炒菜」、英文字母「L」和有花草树木的「风景画」。成员的身体动作是协调的、自由的,这样自在的状态来自心理的能力与开放度,团体互动是正向、开放及互助的。治疗师引导成员体验各种动作质地(如扩大/缩小、快/慢、停/走等)来凸显动作的变化,以增进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和动作的觉察、建立更清晰的身体意象。当某个动作发展为团体共同的节奏和肢体语言时,它就成为一种「沟通」。

  5. 身体对话与互动(二):由非位移动作发展到位移动作,让每个人离开自己在圆圈中的位置四处走动。接着,治疗师请成员两两一组共同行进,并交换伙伴两、三次,体验与不同的人互动的方式与感受。少数成员不习惯被注意及被近距离跟随,略显紧张与不自在,治疗师因此增加小组人数、调整互动方式,到最后是所有的人围成一圈进行动作接龙。在动作接龙中,成员从观看、模仿到独力完成,需要重覆练习多次,有时会忘记动作,或因紧张而抢先和正在动作中的前一位成员一起做完。前述之女成员本次的参与度较佳,而遭其讨厌的那位男成员,在动作接龙时不做前一位成员的动作,反而做出自己的惯性动作。遇到此情况、动作没做到位或没接好,治疗师都会邀请接续的成员再试一次,但只有该男成员略显不悦直到团体结束,显示其较缺乏同理心及仍有防卫心态。最后有成员看表,治疗师遂将之撷取成为动作接龙与团体结束的动作。

  6. 发现自我的独特性:前述之女成员和前次团体一样较为积极参与活动,中途一度站在角落,治疗师尊重其意愿并等待,后来她又自己回到团体。有攻击/防卫性和力量强的那位男成员在几次的位移动作中,皆出现较具攻击性和力道的动作,治疗师遂在安全距离内与之互动,助其释放动能与宣泄情绪。整体观之,成员动作协调性佳,某个身体部位的动作会自动牵引其他部位也动起来,看起来比较轻松自在和有弹性。本次团体氛围佳,成员都会互相帮忙与提醒,例如会主动告知其他成员轮到她/他了。之前的团体冲突已不复再现。

  期末评估

  以下为本团体整体平均的期末评估:

  1. 动作范围(含水平/远近/方向性):3.4

  2. 动作控制/协调:3.75

  3. 动作元素(空间、时间、力量、流动):

  动作空间感及流动性提升、个人空间较为拓展与清晰、力量更有变化、一位成员动作略具攻击性

  4. 放松程度(含脸部表情、全身、呼吸):3.9

  5. 个人表达:

  5.1 口语:3.25

  5.2 非口语:3.25

  6. 不同活动中动作元素的呈现(身心适应力):4.1

  7. 人际互动:

  7.1 自发性:3.58

  7.2 同步性:4

  7.3 同理:3.3

  7.4 团体投入:4.1

  8. 自我觉察:3.5

  9. 其他观察:整体参与度及自我表达提升、一位成员时而呈现高难度动作;一位成员(前述力量强之成员)防卫性降低,会以略具攻击性和力道的动作宣泄情绪,但不影响团体进行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