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啊菩提,国人真的需要你(解读其心理学内涵)
2016/06/15
1426

 

菩提(Bodhi)是佛教术语,今译为“觉”或“觉悟”。在佛教中,菩提很重要,因为它是成佛的根基。唐代禅宗六祖慧能说过:“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坛经》般若品第二)。所以,证悟菩提是所有佛家弟子的重要课题。

 

菩提到底是什么?从心理学角度看,菩提就是透彻的认知以及基于这种认知所形成的完善人格

 

 

佛教关于释迦牟尼证悟菩提有两个经典故事。第一个故事说,释迦摩尼刚一出生就能行走,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五灯会元》七佛 释迦牟尼佛)。第二个故事说,释迦摩尼曾在菩提树下静坐七七四十九天后开悟了,他深有感慨地说:“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华严经》如来出现品第二)。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证悟菩提的人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对己要充分认识自我,确立自尊和自信;对人要充分认识众生平等的道理。

 

 

佛教认为,菩提是与生俱来、人人本有的东西。

 

我有菩提,你有菩提,他有菩提,大家都有菩提。因此,大家都有成佛的可能,在这一点上,人人都是平等的。如果你懂自尊(人身难得)有自信(具足无缺),发心践行证悟菩提,你就能够成佛。

 

在正统佛教中,佛不是三头六臂、法力无边的神,而是一个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人——一个证悟菩提的人,亦即具有完善人格的人。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大慈大悲。慈是帮助他人获得快乐,悲是救助他人脱离苦难(与乐为慈,拔苦为悲)。一个人格完善的人,对己则具备自尊自信、独立自主的意识,对人则充满平等友爱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释迦摩尼关于菩提的理念不仅对于佛教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人生和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具有完善人格的人或许只有三个——释迦摩尼,老子和耶稣。仅就我们能够亲见的的历史而言,荣格说的有些道理。的确,人群之中普遍埋藏着深深的自卑情结,这不仅影响个人的成长,也影响着社会的进步。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畏从何来?畏从自卑而来。

 

有自卑情结的人,便是没有证悟菩提的人,因为他们不认同众生平等的道理,丢失了自尊,丢失了自信,丢失了人格的独立性。他们的眼惯于仰望而非平视,他们的腿惯于屈曲而非直立,他们的内心充满着臣服意识和盲从意识,他们不懂得“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国际歌》语)的道理。

 

而这正是封建社会所需要的东西,所以封建社会不是要把人们从自卑中解放出来,而是把人们的自卑通过法律和道德加以强化,美其名曰君子之德,并把那些敢想、敢说、敢于质疑传统的人定位于小人,使得臣服成为中国传统国民意识的主流。

 

有人说,孔子不生,千古长如夜;然而孔子不死,亦千古长如夜。毕竟是猪羊成就了屠户,是顺民和愚民成就了暴君与暴政。
 

 

润之先生在开国大典中庄严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然而透过文化大革命就会发现,“三呼万岁”这个封建社会的专利竟然在共和国的上空回荡十年之久且至今余音未绝。说明在意识的深层,国人的膝盖依然在不同程度上弯曲着。有什么样的国民意识,便有什么样的政治体制。民族复兴是国人共同的梦想,而民族的复兴必始于心的觉醒,如果国人不从意识的深层真正地站起来,梦想就不会照见现实。

 

菩提,菩提,国人真的需要你。

 

归根心理学创始人、辽宁中医药大学孙泽先教授应邀出席第十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并作儒家十六字心传新解演讲。主要内容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乃是儒家著名的“十六字心传”,蕴含儒家思想的精髓,反映出人与自然、人与人及身心合一等重要思想,但从心理学角度解读却鲜有听说。

本届大会将就这一颇有深意的学说进行心理解读,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炼本心?【第十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邀您关注!

 

 

参会咨询:

010-51653135/36(北京)

0755-25892115(深圳)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