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手记:没有自己故事的女儿
2015/07/08
1016

  这个年纪只有十四岁的小女孩,长得十分可爱,大眼睛、小嘴巴,轮廓分明,只是说起话来咄咄逼人、舌剑唇枪,让人难以招架。

  我与她的家庭已经见过数次面,无论我们怎样与她的父母交谈,她都像个辩护律师,处处阻拦。这里所指的我们,是我与曾医师二人。这女孩与她的妹妹,都是曾医师的病人,同是患上厌食症,是曾医师请我与她一同会见这一家人的。

  曾医师说:每次覆诊,都像应付一次医学考试,我说的每一句话,她都必然教我解释清楚,完全没有含糊之处,好不吃力。

  我看她不但对专业人士如此,对父母也绝不放松,尤其是对父亲,连我们成人间的谈话,她也在旁一一指点,像个总编辑,不断地把我们谈话的内容画圈画点、或删或除,那是一个甚有原则的女孩子。

  第一次见她时,我就觉得这孩子难缠,要不理她吗?她又不停地引你入瓮,要理她吗?她又像个老僧谈禅,让你摸不着头脑。

  相比之下,比她年幼两年的妹妹,情感就直接得多,虽然不大说话,但是哭笑分明,他最担心的只是父母婚姻会分裂而已。

  骤看这一对夫妇,好像感情不差,丈夫看来很会维护太太,甚至为了妻子不满自己的母亲,而与原生家庭疏远。妻子也说他是好丈夫、好父亲。在工作单位有「玻璃鞋」之称,因为他一下班就要回家守着家人。

  但是字里行间,总是让人觉得他们的关系也是扑朔迷离。

  很多人以为家庭治疗是向人提供治家之法,其实更重要的是走入它的心脏地带,了解每个家庭的脉搏。因此,我们必须在这迷宫探索。

  有趣的是,如果从家庭角度去看个人行为,孩子只是一面镜子,反映着父母的一举一动。

  很快就察觉,母亲也有很多微妙之处,只是不像大女儿般夸张。因为不夸张,所以不容易察觉出来。例如,她埋怨丈夫不了解她的真正需要,但是怎样也说不出实例,反而打圆场收尾:他已经很有进步了。

  那么,他们一定活得开心了吧!她欲言又止,连那被家人形容为不善表达的丈夫,都急得不断向妻子提供例子,希望为她解忧。

  这女士曾多次表白,她来自破碎的家庭,饱受寄人篱下的欺凌。长大了也很难信任别人,觉得做人总是要孤独的。说的是过去的伤痕,怨的却分明是眼前人。

  每次她说这些负气的话,她的丈夫就很焦急。独是大女儿,一脸不在乎,只说:他们一直都是这样子,与我无关。她甚至多次叫母亲说话时不要望着她,以示界限分明。奇怪的是,母亲对父亲的不满,她却好像了如指掌,这是她唯一交代得清楚的话题。

  她说:爸爸说话是很难让人明白的,而且他总是听不懂别人的话。

  辗转观察,我和曾医师才体验到这女孩是她父母结合的一个翻版:她在表达自己情绪时,和父亲一样腼腆,但是当她觉得自己的内心不被了解时,又会像母亲一般不可理喻。

  我笑她说:妳父母又那么多的优点,怎么妳偏偏只吸取了他们最纠缠不清的地方?

  当然,这又惹来大女儿一番反驳。

  其实我也不完全是开她玩笑,说真的,父母亲的情意结往往是以各种方法传到下一代身上。

  她却斩钉截铁地说:我不在乎父母亲的关系,我只担心我与妹妹的关系,我不想她什么都要与我做比较。

  我说:那也很正常呀!妹妹总是向姊姊看齐的,有什么问题?

  她说:但是我不知道她心中到底想些什么?

  我腾出妹妹身旁我正坐着的椅子,坐到她邻座去,说:那妳就坐到妹妹身旁,直接问她在想些什么吧!

  她说:那不行,这样不舒服,面对面才好说话。

  我于是又坐回原位,对她说:好吧!不用换位,妳想问妹妹什么?

  她说:我并不想问她什么……

  如此这般的一番纠缠,我向那一直留心着我与大女儿对话的母亲说:妳看,无论我怎么依她,她都不会满意的,妳猜,这般难缠的行为,会是从哪里来的?

  母亲恍然大悟地反问:从我那儿来的吗?

  父亲这才指出,他一直逃避妻子的情绪波动,就是怕她那难以理喻的激情,而愈与她理喻,她就愈觉得不被爱护,夫妻二人本来可以活得写意,却偏偏是彼此煎熬。最恼人的是,这股张力竟然潜移默化地成为女儿的「个性」。

  临别,大女儿仍然认为我们看到的只是片面,既然如此,我提议她把自己的故事写下来,就不必让别人误解,她却说:我不写,没有可写之处。

  我说:那就让我把妳的故事写下来吧。她不置可否。

  我们每次与家人面谈后,都会邀请他们写下这次面谈的回馈。

  母亲的回馈是:我想不到原来自己对丈夫是那般的无理取闹,真是好好反省呀。

  出乎意料地,大女儿竟然在回馈表上写着,妳答应写我的故事,不可以食言喔。

  只是,我其实并没有大女儿的故事,因为在她身上,我只看到她家庭的故事。

  我很喜欢这一家人,但是我更希望这个十四岁的少女,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创意空间,编织她自己的丰富人生。
 

  —利瓦伊榕博士/香港大学家庭研究院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