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3精选回顾 | 第十七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心理学让生活更美好
2023/09/04
2007

 会场一 

圆桌派:直面青年困境-寻找理想生活的突破口
参与人:
贺岭峰(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保家(中国就业促进会公共就业服务专业委员会 就业指导专家)
丁晓军(哲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随着时代发展脚步越来越快,青年人的生活困境愈发突显,“卷”和“躺”如何平衡,才能寻求理想的生活?我们特地邀请了上海体育学院教授贺岭峰、中国就业促进会公共就业服务专业委员会陈保家以及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丁晓军一起围绕“直面青年困境——寻找理想生活的突破口”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丁晓军博士首先从哲学角度切入,简单介绍了哲学意义上的幸福定义与现实理想之间的偏差。他表示,如果青年人要想获得幸福,更多的还是得与人建立关系,并运用积极心理学,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优势,使我们在这个社会中发挥自己最大价值。作为一名大学教育工作者,丁晓军博士认为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心理健康、就业以及情感”四大困境。

大部分的青年步入大学后,很快会遭受一波理想与现实的冲击,误以为能够迎来自由,却被繁重的学业压力所困,导致不少大学生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其次,部分大学生与家庭关系紧张,由于未能达到家庭和个人期待,与理想产生偏差,从而出现一些偏激的行为。当然不乏一些大学生还面临情感和就业问题,由于受挫折韧性不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丁晓军博士表示,为了更好帮助大学生提升适应困境的能力,他们也会从哲学角度帮助学生从心理和身体层面达到一个健康的状态,并给到他们合适的就业建议。

陈保家老师认为青年人的困境话题是一个自古以来都有的话题。每个人结束儿童期到成人发展,都会面临事业、家庭生活、成家立业、赡养父母等重重困境。但没有人生下来就能够明确自己的道路,都是一边生活、一边体验、一边探索,才尽可能确立自己的人生路。他表示想要青年人找到理想状态,首先得进行自我价值的探索,要有情感依托。作为一个世俗的人,还得有自己的爱好,能激发自己的热情,并愿意为之不断投入。

从职业就业的角度来看,陈保家老师认为现在大部分青年人缺乏表达的能力和不愿试错的怯懦,导致自己难以适应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社会化不足,从而在职场打拼得举步维艰。这就要求当下青年人需要不断强化自己的社会属性,让自己尽早过渡到社会中来。

贺岭峰教授通过新旧时代背景的对比,强调当下每个人都是新青年,每个人都需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他认为现在的时代已经不再以大学论为标准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在过去不论是什么样的行业,都能够吸纳大学生。但近几年大学文凭贬值,就业竞争压力大,许多大学生在就业市场无人问津,集体陷入迷茫与焦虑。

贺岭峰教授还表示,现在很多人盲目跟风,一味地考研、考编,不断地攀升自己学历价值,最后仍旧在社会上碰一鼻子灰,不清楚自己的未来在哪里。因此无论你是什么学历学什么专业,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自己要走什么样的道路。

贺岭峰教授建议,青少年最好在15岁之前就要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并且去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现在社会工业、农业等各专业的职业取向,这样才能在往后的道路中按需获取技能,以帮助自己在困境中逆风翻盘。

图片

会客厅:带娃出游-告别途中一地鸡毛,让孩子更独立、更自信、更有创造力
分享人:陆春(亲子旅行作家,微博2016-2023年获得十大人气母婴博主)
罗婷(麓小马营地教育创始人)

大部分家长想着带孩子出游就深感头疼,旅途中孩子哭闹、折腾更让人备受折磨,如何让旅行更有意义,让孩子更独立以及更有创造力?我们特地邀请了亲子旅行作家陆春以及麓小马营地教育创始人罗婷来分享自己陪伴孩子成长中的心得体会。

陆春老师有着丰富的亲子旅行经验,从孩子4个月起,她就决定带孩子看世界。对于传统父母来说,觉得太小的孩子去旅行是没有意义的,这样只会拖累自己也让孩子一无所获。陆春老师结合国内外研究实验,表明95%以上的孩子在出生六周以后就已经具备记忆的能力。于她而言,带着孩子去旅行并不是需要他有多强的记忆能力,而是将每一段旅行的记忆珍藏在孩子的记忆中,以此去完善和塑造他的人格和品行。陆春老师表明0-2岁的孩子给到的外界刺激越多,神经元就会越丰富,思维能力就会越强。关于如何在旅游中让孩子更有收获,陆春老师建议多给孩子决策和规划的权利,最好还要给孩子一个相机,以此来锻炼孩子的规划和探索能力。陆春老师认为如果语数英是一个孩子的硬功夫,那么品行、性格和格局就是孩子软实力,而旅行的意义就是增强孩子软实力的最好途径。

罗婷老师从其营地经验出发,提倡应该要给孩子创造更多元的机会让她们获得更多的发展。所谓多元的机会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孩子走出去,从国内到国外,罗婷老师十年如一日地往复坚持着,她带着孩子徒步、登山、冒险,带着孩子经历过痛苦、挣扎和哭闹。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培养了坚强的韧劲,也领略了从未见过的美景。罗婷老师表示,在这十年中最开心的就是与孩子们待在一起。

关于如何与孩子待在一起才能不抓狂,罗婷老师也分享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她建议,家长首先应该得找准自己定位。传统家长扮演的更多像是一个保姆或是导演者,会在整个路途中忙前忙后,帮孩子收拾残局,反而让自己更加心力憔悴。与其这样不如将自己当个快乐的参与者,与孩子一起乐在其中。

顾名思义就是将多一些选择和决定交给孩子,能更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其次在旅途中要管理好自己的期待并合理利用好孩子的期待。罗婷老师呼吁家长应学习懂得尊重、学会放手,让孩子能够玩出自信,独立地玩出好品格。

最后,两位老师坐下来交谈了各自的带娃心得,在讨论中激烈碰撞,给到现场家长更多带娃的新思路。

图片

 会场二 

主题:咨询关系
分享人:
萧文(心理学博士,中国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咨商与辅导研究所教授)
刘志宏(注册督导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心理治疗总督导)


咨询关系对咨询来说意义非常重大,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咨询达到理想咨询效果的先决条件,任何心理咨询学派的理论和方法都必须建立在良好咨询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才能体现出助人的效果,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之一,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呢?我们特地邀请了心理学博士,中国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咨商与辅导研究所教授萧文和心理学博士萧文,注册督导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心理治疗总督导刘志宏来给我们讲授咨询关系这一话题。

刘志宏老师首先讲授了咨询五阶段的“关系因素”,老师结合生动的案例,详细讲述了在建立关系、收集资料、确定目标、咨询工作、结束关系中所蕴含的关系因素,然后讲授了咨询关系的水平,强调了安全、信任、移情反移情等角度,以及如何从“意识、外显、语言水平”过度到“无意识、内显、非语言水平”。

其次,刘志宏老师又讲授了咨询关系的维度,老师强调在发展咨询关系的过程中,咨询师可能以不同的关系立场或模式与来访者建立系,咨询的不同时间或场域,关系维度互为背景,不同的个人风格和整合态度的咨询师会选择不同关系维度进行工作。

刘志宏老师还强调了不同取向的咨询关系,运用生动的比喻帮助代表们理解,比如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关系注重移情、反移情就如亲人一样,行为主义取向的咨询关系注重服从、权威就像师徒一样,人本主义取向强调尊重、平等,咨询关系就如同朋友一样,而认知理论注重逻辑所以咨询关系就像律师一样。

刘志宏老师还讲授了文化伦理在咨询关系中的作用,以及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最后,刘志宏老师表示心理咨询就是“玩”一个关系,其专业性和有效性都体现在关系之中。心理咨询从觉察开始,学习心理咨询从自我觉察开始!以及咨询关系的职业建立,从治疗师在咨询场域中的自我感受开始。

萧文老师在谈及咨询关系这个主题时强调了医病关系的重要性。他提出两个观点:首先萧老师认为现如今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只考虑到了自己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却没有考虑到来访者个人,萧老师提出了“专业的暴君”和“投射性认同”两个词去形容如今的咨询师。老师说到建立关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不能把自己认为的和学习过的系统的套路强加到来访者身上,这样十分不利于一种平等的关系建立。接着萧老师指出第二点就是传统的心理咨询一直在问在找来访者的问题是什么?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急于给来访者下定义等等问题,却忽略了真实的治疗关系绝不是觉察,因为觉察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旨在探讨来访者过去的痛苦经历和回忆。所以我们要重视咨访关系的建立给来访者一个平等且舒适的体验。

在两位老师分别讲授完之后,又进行共同讨论,萧文老师强调诠释对咨询关系的重要性,咨询师没有真实,老师表示咨询师不能跟来访者有咨询之外的关系,因为咨询师是知道来访者秘密最多的人,如果来访者在咨询之外再次见到咨询师其实也是对来访者的一种打击和创伤。刘志宏老师非常赞同萧文老师的这个观点,也表示咨询师与来访者应该只有咨询关系这一种关系。

图片

 会场三 

主题:和孩子一起讲个好故事—亲子共读中的人格养成与情感陪伴
专家:朱自强(中国海洋大学名师工程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格林奖获得者)
对谈人:陆春(亲子旅行作家,微博2016-2023年获得十大人气母婴博主)
项目(育有两娃的海淀妈、自主学习力导师、畅销书作家)


朱自强老师指出儿童阅读是促进儿童心智健全成长的最有效的精神活动和学习活动。朱自强老师将儿童阅读比作照镜子和旅行,认为儿童通过阅读可以自我反思并且了解不同的文化习俗、自然风景。

朱自强老师提出家长陪伴孩子的亲子共读是独特的情感生活方式这一观点,并以儿童绘本《夏老师叫什么名字》、《小蓝和小黄》、《彼得的椅子》等书籍为例,总结出六条判断儿童书好坏的标准供大家参考:1.以儿童为本位 2.传达端正的价值观 3.具有真挚的情感和宽厚的同情 4.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5.具有独特的创意性 6.具有幽默感。

随着当今三胎政策的开放,我国多孩家庭越来越多,朱老师建议全家一起读一本书,前提是要选对书,好书有下限没有上限,会让孩子和大人都沉浸其中。

陆春老师表示旅行和阅读不可分割,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融合的,孩子在书本中学到的知识也要在实践中探索。陆老师以自己孩子的亲身经历验证了旅行和读书相结合对孩子人格养成的重要性。

项目老师提出疑问,如何在一本书中提出不同角度的问题,如何有批判性思维?让孩子读自己喜欢的书还是读经典的书籍?

朱自强老师回应项目老师的疑问,指出我们对任何事物包括书籍都要有审视的态度,家长可以多读好书,从好书中培养自己鉴别的直觉、本能。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读书环境,自己也经常读自己希望孩子读的书,给孩子通过丰富的阅读环境。朱老师强调如果孩子不喜欢读某书时也不要强迫孩子,要给孩子赋权,在读书方面也要做到以孩子为本位!

图片

主题:以真实的关系和来访者工作
专家:Mark Stein(重庆精神卫生中心许可临床医生,英国心理学会副研究员)


Mark Stein老师表示在他看来不止是心理学让生活更美好,更是心理学家帮助人们让生活更美好!

Mark Stein老师以真实的咨询视频为例,强调要成为一个称职的ISTDP治疗师,我们要学会用眼睛去观察。例如我们发现了哪些焦虑表现?我们在什么时候观察到这种变化?什么时候我们注意到了哪些非言语防御?以及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情绪唤起的表现?同时,我们必须学会使用耳朵,我们听到来访者说话的音调改变,要考虑这是焦虑或无助的表现吗?

Mark Stein老师提向在座的咨询师提出建议,在征得来访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录像,并拿着录像找到自己的督导师,可以快速发现咨询中的问题,检查自己是否有所遗漏或错误。

Mark Stein老师表示冲突三角和人际三角是强化短程动力心理学非常重要的工具,冲突三角为防御、焦虑、冲动/情感,人际三角为治疗师、现在、过去。

最后Mark Stein老师强调在咨询中咨询师不要只注重冲突三角,冲突三角可能是模糊的,相反咨询师应多关注可以触动情绪的人际三角。

图片

主题:青少年批判性思维培养
分享人:李万中(《思维的利剑》作者,著有《思想实验》、《逻辑女孩》等)
对谈人:张红川(认知神经科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心理研究所所长)


罗伯特·恩尼斯提出批判性思维是帮助我们决定应该相信什么和做什么的反思性思维方式。李万中老师指出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收集更多的信息和情报,权衡多方证据,决定应该相信什么或做什么,或者暂时不做判断和决策,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李万中指出培养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维的要点:1.榜样作用 2.同侪群体(身份认同)3.所处环境鼓励批判性思维4.父母引导(我们一起来查查、你觉得有什么办法呢?你觉得不同意你看法的人,他们会提出什么强有力的论证吗?)

张红川老师针对大学没有培养大学生成为有独立思考的人,如今很多大学生在经历大学四年的学习后,他们的思维不升反降这一问题提出个人见解。张老师认为如今生活中只允许有一个标准答案,没有给学生追求真实的空间,导致学生只追求标准答案不想继续探索。

最后李老师强调批判性思维固然好,但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能力,总批判不值得批判的事情时就不值得提倡了。

图片

主题:圆桌派:心理学与经济生活
专家:张红川(认知神经科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心理研究所所长)
张喜芳(知名投资人,中央财经大学校外硕士生导师)
张冉(成功之道教育机构董事长,中国心理学家大会秘书长)

 

张喜芳老师从经济与心理学的关系方面入手提出我们作为社会人与经济息息相关这一观点。张喜芳老师表示经济和心理学有很多相关之处,例如买菜的时候顾客和商家的讨价还价就是一场心理博弈。其次经济和心理学的相关之处还有营销,包括场景、包装、话术。第三经济和心理学的相关之处还有信用。

张红川老师表示如今无论是心理学还是经济学,很多人都无法把自己所学在生活中所运用。为有源头活水来,张红川老师指出我们一定要具备跨界意识,学完心理学后有一个特别大的领域是在企业中研究客户的心理。

张冉老师表示心理学不止在于心理咨询的“止损”,更在于心理科普的“增益”。张冉老师强调心理科普在社会中是很重要的心理服务。

张喜芳从投资方面入手,指出股票和投资的终极博弈点就是时间。任何事物都会否极泰来的,

张红川老师在社会中有快慢两种策略,兔子迅速繁殖就是快策略,而灵长类的大猩猩,繁殖较慢,将时间用于学习、提升方面,就是慢策略。张红川老师指出投资中要注重长期主义,最忌讳频繁换手。

张喜芳老师在投资方面给出的建议为做好三个关注 1.关注刚需,无论市场怎么变化都不会受到太大冲击 2.关注前沿,例如在二十大中提出的安全,除了政治外还有数据安全、国防安全、能源安全,数字和人工智能是一个很好的市场 3.关注流动性,当我们对前景没有信心时可以及时退出。当做好以下三个方面时,我们可以与时间博弈!

张冉老师针对人们在投资和做决策时会受到心态的影响,投资就会有风险,心态投资最好的人心态一定不错。

针对有钱真的快乐吗?金钱和幸福感的关系这两个话题,三位老师分别做出解答。

张喜芳老师表示金钱会影响快乐,欲望满足时我们会快乐,满足不了时会痛苦,但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

张红川老师从伊斯特林悖论入手,指出金钱和幸福感有关系,当人们给别人花钱时会更幸福,例如做慈善,这由我们的社会属性决定。

张冉老师表示基本的金钱还有花钱会让我们有掌控感,关键看我们怎么用。

图片

 会场四 

主题:动力催眠圆桌论坛
参与人:马春树博士及动力催眠团队

林艺老师分享了自己在动力催眠框架下设计一堂课,她将头脑理论作为底层原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这样做会更容易驾驭讲座;唐宇老师分享了动力催眠如何让师生关系更美好,当下的师生状态让所有参与者都不满意,关键在于师生关系问题的解决方法要升级,我们意识工作太多,潜意识工作过少,我们可以使用动力催眠的流程来促进沟通,包括明确、告知、引导、双规、强化五步。

蒋莉老师从头脑理论出发理解躺平,躺平是孩子不自主的选择,动力催眠通过提升最底层能力来帮助青少年走出躺平状态;曾梦君老师分享了动力催眠无痛分娩,她通过动力催眠来缓解分娩疼痛,训练的关键在于把未知变成已知,已知的才是安全的,从失控到可控,掌控感是幸福生活的核心。

刘煜川老师分享了用暗示感受性来理解家庭互动模式,暗示感受性是个体接受信息的方法,包括躯体型暗示感受性和情绪型暗示感受性,刘老师用一个小测试来教现场的观众如何分辨;邱慧娟老师分享了自己用动力催眠做减压的案例,动力催眠减压的关键在于调整自主神经的弹性,充分发挥人类自身的修复能力。

张媛媛老师分享了如何用动力催眠来帮助人们克服自卑,提升自信心,动力催眠可以通过改变潜意识负向的定义联系反应,先去做到形成正向反馈,自然而然克服自卑,提升自信;朱鲁敏老师分享了动力催眠师个案接诊要点,获客的关键在于有定位才有客户,当我们专业的时候才会有关系,有要求才有口碑。

图片

主题:心理咨询师从事社会工作必备通用技能
分享人:李博(心理学培训专家,国家社工师职业考试培训专家)


李博老师提到,近些年行业有双师化的趋势,需要有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师的双重技能,面对心理不健康的人群中,社会工作师面对非商业市场,心理咨询师面对商业市场。社会工作在我国地位很高,受到法律和政策的大力支持,双师化对两种职业的成长都很有帮助,新手咨询师可以去社会工作领域实践,咨询技术提升后,回到心理咨询领域继续执业就有更好的基础。

怎样通往心理双师的道路呢?首先要从专业学习开始,学习会让我们思维升级,拥有关系思维、系统思维、资源思维和成长思维;然后,我们就要亲身实践,从志愿服务、见习实习、求职就业、服务管理等,最后才能进入运营指导和咨询行业部分。

图片

主题:从经典中汲取正能量的心理学技术:东西方人文科学心理学的通用话语体系
分享人:孙泽先(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归根心理学与归根疗法创立者)


孙泽先教授提出了意向流管理学,他认为东西方修炼学的交集是人文科学心理学的源头活水,而修炼学是从经典中汲取正能量的心理学技术,经典是蕴藏在集体无意识中的心理正能量。孙老师非常推崇布伦塔诺的描述心理学,布伦塔诺的心理学对感觉、知觉、直觉和本觉都有涉及,相应的理解就是感应性、结构性、直解性和自明性。

随后,孙老师介绍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机制时,提出了意向性内存在的概念,用“意必有所指,所指必应物、应物必成象、象必藏于心”来总结,意向性内存在可以有多种表述,在深层心理学的体系下被称为情结,在归根心理学则被称为根结。意向流的三个环节包括表象、判断和情欲,当意向流出问题时,就会产生心理内卷现象,这在更深层次上说明了生命在于秩序,在此基础上,孙老师提出了心理疗愈三环节,从表象环节、判断环节和情欲环节提出了自己的疗愈技术。

图片

主题:开展 “陪伴式”心理辅导,当好儿童的心理保健医
分享人:杨铮传(心理学特级教师,湖南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兼职教授)


杨铮传老师的“陪伴式”心理辅导在留守儿童心理援助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正式命名,在第13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正式亮相,并最终在2022年8月出版《留守儿童心理援助与技术》一书。在这本书里,“陪伴”的思想贯穿全书,关键在于真心陪伴的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都能运用“陪伴式”心理辅导,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陪伴式”心理辅导的三种范式是“扮亲人”的亲情陪伴、强化积极情绪的发展陪伴和叙事倾听的健康陪伴。

图片

主题:具身认知—健康心理生活从“行•动”开始
分享人:叶浩生(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对谈人:韩布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学位委员会主任)


叶浩生教授提出,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我们的知觉,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判断,认知是具身的,其首要的涵义是认知和思维受到身体的物理属性制约,身体的温热体验、皮肤的触觉等物理属性的刺激给认知和判断以重要影响。说到底,认知不是一种抽象符号加工,而是一种身体经验,人的心智是大脑、身体和环境互动的结果,身体并非心智的容器,环境也不是心智的活动场所。

具身认知的研究表明,身体活动对于消除不良情绪,维持健康、积极的心态有良好的作用。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不仅要关注“心”的作用,更要发现“身体”的价值。咨询者的许多记忆不是在“心”中,而是在身体里,以无意识的方式存在于身体的防范面,面对一个来访者,不仅要看他怎么说,更要看他的身体表现、言谈举止和语调。

图片

 会场五 

主题:冥想、太极与人际关系—伴侣与家族治疗工作坊

带领人:余祥云(高雄师范大学谘商心理学博士、伴侣与家族治疗专家)

余祥云老师在工作坊的第一个篇章提出了一个问题“我是谁”并进行了多角度的自我介绍,让大家能够更好的了解老师。

人类是社会性的群居物种,从家庭能更立体的认识一个人,在工作坊的第二篇章,余祥云老师讲述了家庭治疗的重要观点:适宜的互动方式有高机率形成满意的关系并且细致的解释了何为满意的关系。随后,老师讲授了以文化为轴心的家庭治疗,提出东方文化中的“我”与西方中的“我”代表意义是不同的,学习心理学不要只学习西方的,更要立足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儒释道文化才是我们的文化底蕴。

工作坊的第三个篇章是体验篇,余祥云老师让大家在悠扬的音乐中绘制家庭图,绘制时间结束之后,老师让四个人组成一组进行互动分享,代表们开始分享他们的发现,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感悟也更加深刻,在分享中,他们开始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影响,开始理解自己的行为如何影响家庭和他人。

随后,余祥云老师带领大家进行了冥想,静坐内观和相映于心,其中,相映于心是融合了太极的内容,帮助大家放松身心,改善人际关系。代表们都表示通过冥想、呼吸的练习和“相映于心”,身心变得轻松愉悦,也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这种体验让他们更加相信,通过调整呼吸和进行冥想、太极,可以提升自我觉察和心理健康。

 

图片

 

圆桌派:心理咨询中的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参与人:
李强(北京心理健康服务促进会副会长、常务理事,1879计划实训导师)
曾旻(心理学硕士、个人执业心理师、知乎心理学领域优秀创作者)
付东然(教授、心理治疗师,哈尔滨医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


来访者的改变对心理咨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咨询中的改变是如何发生的,是心理咨询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今天我们围绕这个议题请到了北京心理健康服务促进会副会长、常务理事、1879计划实训导师李强,心理学硕士、个人执业心理师、知乎心理学领域优秀创作者曾旻和心理治疗师,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付东然来一起探讨。

针对“心理咨询中的改变是如何发生的”这个议题,曾旻老师表示一个好的咨询是双方都能感受到的,咨询师为来访者提供咨询服务,为的就是让他们发生改变,不同的流派对这个改变有不同的见解。老师结合自身的经验,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只要氛围是安全的,是可以畅所欲言的,让来访者在这个氛围中能够最大化的,真实的表达自己,然后要有好的关系,在这个好的关系和氛围中,来访者能够安全的,自由的探索自己,这样改变就发生了。

而付东然老师表示来访者只要能够去求助,其实就已经是在改变了或者说是他能够去改变,付老师强调在来访过程中会有一个阶段性评估,刚开始会给一个分数,然后通过不断的去做咨询,再给一个分数,通过分数的变化,让来访者感受到自己在改变。

李强老师针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动力学角度的分享,并对问题进行了扩展:来访者的哪些改变,是能够鲜明体会到是由心理咨询带来的,李强老师强调有一些东西是来访者自己靠免疫就可以解决的,而有一些症状是必须靠咨询师的,所以咨询师需要做就是让来访者感受到改变,并且感受到这个改变是由心理咨询带来的。

之后主持人又问了另外一个大家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如果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脱落了该怎么办”针对这个问题,曾旻老师表示这是一个好事儿,这是因为来访者他自己需要,来访者变得成熟了,自主性提高了,就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长大了。


而李强老师是从分析来访者可能脱落的原因,比如他的经济不允许或者是生活环境改变,同时也可能是咨询师自己的问题,这个时候咨询师就要反省自己,然后跟督导聊一聊,还可能是来访者进入到了更深层次的原因,他可能产生了阻抗,这时候就要跟他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


付东然老师先问了一个问题什么是脱落,几次才算脱落来进行界定,随后,老师强调如果来访者突然不来了,那可能他这个阶段问题已经解决了,这样想可以增加咨询师自身的一个职业认同感。

 

图片

 

 会场六 

本会场的两场工作坊可以说各有各的精彩,代表的选择就是对工作坊质量的最好反馈,中国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心理咨商教授徐西森带领的《心理游戏体验工作坊—在关系中觉察与疗愈自己》和心理学博士、美国注册临床心理学家杨吉膺老师带领的《存在人本主义体验工作坊》,场场爆满,席地而坐也要认真学习的代表,是本次大会一道亮眼的风景。

 

 闭幕式 

 

今天,第十七届心理学家大会线下场在京圆满闭幕。在闭幕式上,进行了三个颁奖仪式,首先是优秀实习基地的颁奖仪式,由大会秘书张冉先生颁奖。其次,是1879年度人物颁奖,由中央财经大学张红川教授为获奖人物颁奖。最后进行了秘书处颁奖,还颁发了本届大会的预备秘书处,由大会秘书张冉先生为秘书处代表颁奖。


在这短暂又充实的3天里,地面平行6个分会场,线上3个直播会场,总计9个会场,86位专家,开展了102场主题演讲圆桌论坛等精彩活动。在最后的闭幕环节中,对这几天的精彩内容做了回顾。


离别是为了下次更好的相聚,21、22日期待线上的精彩内容,也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届中国心理学大会!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