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2精选回顾 | 第十七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心理学让生活更美好
2023/09/04
1162

 会场一 

主  题:我心光明——提升内驱力,卷出新赛道
分享人:格桑泽仁(四川大学教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得觉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我们虽然活着,却从不知道我们的心在哪里,如何找寻“心”的光明?第十七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特邀请了四川大学教授格桑泽仁分享“我心光明——提升内驱力,卷出新赛道”。

为了让大家更形象看到每个人的“心”是不一样的,格桑泽仁教授各邀请了一男一女的观众上台。观众上台后,他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询问两人为什么选择上来?男生的回答是:“我想来,我就冲上来了。”女孩则回答“听说还可以上我就上来了”。听完两人的回答,格桑泽仁教授笑着说:“每个人的心节奏是不一样的,有人是果断地、决策地,有人是商量的、犹豫的。”他表示,这就是不一样的“心”动。

随后他又让两人用动作表达出自己的名字,男孩很快用两个简单动作表达出来,女孩则思考了一会,才缓慢地进行表达。接着格桑泽仁教授又让两人互换角色对彼此进行模仿,然后让他们分享一下这个过程的感受,男孩觉得模仿女孩很难,但女孩觉得还蛮开心的。格桑泽仁教授用一个互动性的过程,为大家形象展示了“自”“我”“念”三种不一样的形态,为后续的理论讲解打下了基础。

格桑泽仁教授提出“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谁,就永远成为不了想成为的人”,他表示我们常常“为事而忙,为物而苦,为情而困”,所以感觉心累。我们大部分人都活在虚空中,但我们从来不易察觉,所以常常出现一些虚空的质疑“为什么他对我不好?为什么他漠视我?”那如何才能找到“自”的感觉,觉察虚空,就需要我们用实战的训练来唤醒自己。例如“站桩、打坐”等。

随后,格桑教授为大家讲解了“自”“我”“念”“信”之间的联系和形态,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就是自我对话,学会去感觉和感受,去听能听得懂话,不为物、事、情而困,做一个自在的人”。

最后,格桑教授告诉大家,如果看不清未来在哪里,就去做好眼前的事,如果足够清醒,就要选择认为对的事去做,即“迷则行醒事,明则择事而行”。此话一出,现场掌声雷动,久久不愿老师离开。

图片

 

主题:赢在专注力,让孩子成为学霸的秘密武器
分享人:林思恩(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博士)


林思恩博士通过“赢得自己、赢得PK、赢得未来”三个角度,去讲解如何提升孩子的专注力。


首先在“赢得自己”层面,林思恩博士借助马斯洛的安全需要层次,通过分析孩子的“内源专注、社会情绪以及行为举止”三个方面,阐述孩子的专注力和控制感都是越来越具有挑战难度的。她表示我们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想要孩子有好的情绪和身体控制能力,最应该做的就是多做一些运动,只有控制好身体和情绪,才能提升注意力。如果我们要想孩子在自我控制上发展起来,更多是要依靠内源性注意而非外源性。


其次在“赢得PK”层面,林思恩博士强调要提升孩子“抵御内外在干扰”的核心能力,帮助孩子强化脑网络。实际上孩子专注力不够都源于内外在的干扰,小龄段孩子的干扰来自外部,大一点孩子的干扰来自内在情绪。年纪越大的孩子内心目标越多,他需要在众多目标中做选择和调节,就会导致专注力下降,效能感缺失。对此,林思恩博士表示,要帮助孩子向内察觉,让其看到自己的干扰,帮助孩子提升自我效能感以及情绪控制能力。她还提到,最好的专注力状态是收放自如的,无须保持高度的专注。


最后在“赢得未来”层面,林思恩博士表示“专注力是大脑博弈的产物”。反观当今时代,技能被AI挑战,心智被算法调控,人类将何去何从?林思恩博士表示,想要带领孩子面向未来,我们就必须得提升他的“思辨、沟通和协作”能力。她认为不管是孩子还是父母,唯有把握住自己最核心的“认知资源”,才能看清未来发展的趋势,过上我们想要的人生。

图片

圆桌派:chatgpt时代,孩子的哪些能力是重要的
参与人:
訾  非(心理学博士,原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系副教授)
陈保家(中国就业促进会公共就业服务专业委员会 就业指导专家)
李万中(《思维的利剑》作者,著有《思想实验》、《逻辑女孩》等)


訾非博士表示,当前人工智能出现紧绷式的发展,我们应该秉承“既乐观又悲观”的态度。值得乐观的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各类工具和技术不断完善,让我们享受了更多的便利,也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但对于孩子而言,还是得学习科学,以便于合理地去利用AI来帮助自己,并且要去探索和发掘目前AI还未涉及的领域,再去好好地去实现人的价值。訾非博士认为未来是缺人而不是缺职业的时代,他认为在未来目前从事教师职业者会更稀缺,而且所有的老师都得学习好心理学,才能在变动的时代潮流中引领孩子的人格发展。

李万中老师则从资源开发方面,首先肯定AI的耐心和博学,表示AI能够多方面服务于人类,且相较于人类而言,AI的沟通、写作以及开发能力是超强的。但我们不能盲目去崇拜AI,毕竟最终AI还是由人去主导。至于如何利用好AI,李万中老师也特别强调,要把AI当做哑铃而不是推土机来用,它是帮助来锻炼我们的大脑肌肉,而非对其产生依赖。
关于“未来时代孩子如何学习更好的生存技能呢?”这个问题,李万中老师认为其实孩子的人格魅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在任何变动的时代,孩子的坚定、勇敢、智慧和执着等一系列优秀的德行是相当可贵的。

陈保家老师从其专业领域出发,就AI是否能够取代今后的部分工作岗位展开阐述。他认为这样的焦虑离我们暂时还很遥远,要把眼光聚焦在十年后而不是一百年后,不需要将AI的到来过分夸张化。即使真的出现AI取代人类的现象,也会有相应的岗位和技术的过渡期,会给大家适应和调整的方向。他认为作为一个技术工具的出现不可能是推倒一切的,AI的出现必然也会带来很多的机会,所以我们应该抓住机遇,乘风前行。尤其在孩子填报志愿和专业选择方面也应该结合当下时代的趋势,以保证自己不会被潮流所抛弃。当然他也强调,不管作何选择,还是得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天赋特质。

三位老师在现场针对主持人的提问对答如流,都从自己的专业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不同角度的思考。

图片

 会场二 

圆桌派:自卑与超越——如何渡过人生的艰难时刻
参与人:
徐西森(中国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心理咨商教授、博导,辅导中心主任)
贺岭峰(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红川(认知神经科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心理研究所所长)
刘大铭(青年作家,代表作《命运之上》,宁夏理工学院终身教授,内容创业者)


可能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艰难时刻,专家老师们也会有类似的时刻吗?又是如何应对的?在大会上,几位老师先后围绕“如何渡过人生的艰难时刻”这个话题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以及是如何应对的。

贺岭峰老师分享了自己大龄失业和创业失败的经历——他于2018年离开了自己工作了十六年的岗位,渡过十个月的空窗期,一次次的投递简历的挫败中,自我怀疑不断加深,甚至会责怪自己,“为什么要跳出舒适区来折腾”,但这些终究过去了,当跳出那段时间回头看的时候,会发现那段经历也锤炼了自己,也带给了自己宝贵的财富。

他也分享了自己目睹下铺室友从生病到病逝并帮忙后事的过程,也分享了自己突然晕厥若干次并被抢救回来的经历,他表示,正是因为多次与死亡擦肩而过的经历,也带给了早早看淡生死的态度,“不知死,焉知生”。

刘大铭老师从小就罹患了概率为十二万分之一的疾病,成年前就骨折了若干次,危机过很多次,他认为,渡过艰难时刻的过程就是自立的过程,是接纳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他曾经戴着呼吸机躺在病床上的时候,曾经有过三个愿望,第一个是出一本属于自己的书,分享自己的经历鼓励其他人,第二是能够像同龄人一样进校园受教育,第三是能够活得更长一些,延续自己的生命。为了实现这三个愿望,他自己写了手术求救信和手术可行性方案,不放弃地发给各大医院,为自己争取生机,最终,他成功做了手术,出了书,成为了出版社最年轻的签约作家,顺利前往曼彻斯特大学心理系就读,成为了第一个坐着轮椅的留学生。

他表示自己的收获和感想是,如果生命是一个天平,左边是让自己痛苦的经历,右边是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当左边不断加重的过程下,我能够不断找到新的砝码加到右边,找到心中的平衡。

徐西森老师表示,人生的资源、能力、人脉,不足以处理当下的危机和变局,这就可以被称为“危机时刻”,对他自己来说,儿童时害怕黑暗,少年期害怕孤独,中年期害怕失败,就是他自己的艰难时刻。母亲早早去世,感情生活频频受挫,创业失败等,也曾让他的心情阴郁,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但姐姐和老师的关怀,让他感受到了温暖。

他分享的建议是:1.相信自己能够达成目标,2.遭遇失败时,相信有其他可能,3.铭记他人的关怀;4.关注灵性变化。他还引用了《当恐惧遇到爱》书中的句子,“荒原寸草不生,但我还在”。

张红川老师则从大脑活动的角度分享了人遇到危机时的反应,他表示,当危机来临时,代表情绪的杏仁核接管了大脑,这就是人往往会丧失理性思考的能力的原因。张红川老师建议,我们应当试着在艰难的时刻中,重新从情绪中夺回大脑的控制权,发挥思维的作用,探索生活中的资源和新的可能性,意识到“问题不仅仅有一个解法”。

贺岭峰老师也建议大家越是在危急时刻,越是警惕自己“想立刻获得快乐和满足”的本能反应,建议大家用更升华的方式处理自己的情绪,比如他失恋后,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言情小说并出版了,既抒发了情绪,又用投射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还获得了一些经济上的回报。但他同时也表示,“未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要尊重和接纳每个人的个体经历和苦痛。

在互动环节,老师们回答了观众的提问,解答了“如何面对挑战时刻,寻求资源”等问题。刘大铭老师建议,首先要正确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接纳自己的痛苦,理解和体谅个体经历的差异,不苛责自己;其次,识别人生中的关键矛盾,并在关键矛盾上寻求高质量的解决方案和补偿机制,找到可以扭转和改写“负面回忆”的正反馈。

图片

特别策划:
主    题:和计划心理产业共同体3.0发布会——彼此链接,交互赋能,聚合力量,共创行业绿色生态
主讲嘉宾:张冉(成功之道教育机构董事长,中国心理学家大会秘书长)
分享嘉宾:和计划心理产业共同体合作
伙伴

在和计划心理产业共同体3.0发布会上,成功之道教育机构董事长张冉先生,向大家介绍了和计划心理产业共同体的起源:正是看到了小微机构在市场竞争中,遇到的挑战难度与大机构相似,但力量更薄弱,因此面临的竞争压力较大的痛点,所以他才创办了这个联盟,旨在为小微机构提供研发、运营和推广层面的支持,使得后者不再需要自己的独立运营推广团队才能在市场中存活下来。

这次大会,张冉先生也表示,很多熟识的老朋友都向他表达了类似的担忧,即作为心理咨询师,又作为机构运营者,这种身份的切换给很多从业者带来了焦虑。尤其是很多人在心理方面是专业的,但在运营推广上却是新手。

从这点上,张冉先生看到了和计划产业共同体存在的意义——即建立产品、运营、销售、交互一体化联盟,第一步是成功之道把已经研发成熟的产品拿出来与大家共享,并为小微机构提供运营层面的支持,未来的愿景,则是团结一批小微企业,抱团取暖,让大家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实现共赢。

对加盟机构而言,不再需要自己的产品研发团队,可以节省资金和时间成本,对成功之道来说,也可以规避风险,提升效率。张冉先生也顺势介绍了共同体伙伴关系原则:平等(交互赋能,各司其责)与开放(共同把蛋糕做大,携手在江湖上打拼)。

张冉先生也分享了自己的公司在运营过程中踩过的“坑”,即业绩的增长掩盖了短板带来的风险,发展得太顺风顺水之后,产生了过于乐观的估计,扩张的速度超过了承受能力,一旦出现了没能预料到的意外,线下业务因为疫情受到了影响,进入了退潮期,企业就会非常被动。这恰恰侧面印证了支持系统的重要意义,比资金流动还重要,加入一个共同体,对小微企业来说,是大大增加了抗风险能力,也更有余力在遇到危机时修炼内功。

最后,他对和计划共同体的未来表达了祝福和期待,表示,“独行者速,众行者远。”

分享结束后是和计划产业共同体优秀合作伙伴的颁奖仪式,张冉先生为获奖机构逐一进行了颁奖。颁奖结束后,获奖者一一上台进行了自己的经验分享。随着和计划共同体规模日益扩大,有优秀的机构和创业者纷纷脱颖而出,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也让人看到了希望。

图片

 会场三 

主题: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分享人:闫洪丰(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地区专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解析》丛书主编著)
对谈人:郭勇(原海军总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

闫洪丰老师明确提出心理学工作者的使命:一是解决问题,二是开发潜能,三是提升幸福。心理学工作者必须自强自立,肩负起“心理学服务社会”的使命。闫洪丰老师将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总结为一句话:一心二合三兼顾,四讲五要六内容,七方八圆。

闫老师对心理服务体系的微观、宏观概念进行区分,指出心理服务体系中宏观的概念为:在政策规范引领下,基于中国国情与文化,运用心理工作的方法、社会工作的模式、社会治理的思维,通过综合性服务实践,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全方位、全周期、多元化社会支持系统。

郭勇老师从临床的角度分析压力,郭老师表示不只要考虑外界给予我们的压力,更要考虑如何应对压力。

闫老师表示社会心理服务是基于公益的,要做到让组织满意,让民众受益。同时表示在心理服务体系中,无中生有是创新,锦上添花是创新,重新排序也是创新。

图片

主题:咨询室里的回应艺术—专业应对来访者的“送命题”
分享人:王中会(心理学博士,中华女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对谈人:钱中天(中国心理学会会员,苏州市常熟第三人民医院心身病房心理咨询师)


王中会老师指出,回应的基础是沟通,是心与心的碰撞与交流。回应的基础是倾听与洞察,要听懂来访者的心声,要洞察来访者真正要表达的议题,内在真正的渴望、冲突。倾听时要注意以来访者为中心;清空自己,及时的自我调整,不带有偏见,不被自己情绪所困扰;并且听到来访者核心需求。

王中会老师提出,来访者走向咨询室的原因是没有“自知之明”,咨询师要带领来访者进行更深层的自我洞察。同时,王老师给出建议,洞察时要注意理论框架,核心冲突、情绪困扰。

王老师从案例入手,认为咨询师要回应来访者的核心情绪,情绪是最快的、最不受控制的、也是最有能量的,所以咨询师要最先回应来访者的核心情绪;咨询师要回应来访者的核心需求和核心冲突;在回应中共情来访者;在回应中让来访者感受到尊重;在回应中让来访者得到深层的洞察。

王中会老师强调,当我们允许来访者不改变的时候,改变才刚刚开始!我们要求来访者必须改变,这是对来访者的一种不尊重、不理解,也会导致来访者与咨询师之间有冲突。

钱中天老师指出,来访者的“送命题”很多类型,例如伦理道德、挑战咨询师(不相信你能治好我)、让咨询师难以回答的问题。咨询师不要担心,用好“倾听、共情、洞察”三个法宝,带领来访者往更深的地方探索。

图片

主题:咨询师必知的焦虑、抑郁症用药常识
分享人:沙莎(精神病学博士,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病区主任)


在当今社会中,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人数不断增多,作为心理咨询师,也必须了解一定的焦虑、抑郁症用药常识。

沙莎老师给大家普及精神治疗常用药物的分类,例如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疾病患者常用药物为抗精神病药、焦虑及失眠患者常用药物为抗焦虑药和镇静催眠药、躁狂及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常用药物为心境稳定剂、抑郁症患者常用药物为抗抑郁药。

沙莎老师指出心理咨询师要和精神科医生合作,可能有时抑郁症、焦虑症患者只靠心理咨询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一定的药物治疗。但没有安全的药,只有安全的用法。

当今社会,患抑郁症的人数不断增多,沙莎老师对抑郁症的用药及用法做出详细介绍。例如惊恐障碍的患者可以服用西酞普兰;早年创伤、神经性贪食的患者可以服用有激活性的氟西汀;PTSD、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可以服用帕罗西汀;抑郁不安、有强迫症的患者可以服用舍曲林。同时,老师也向大家明确了抗抑郁药的不良反应,例如:胃肠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自主神经系统副作用、过敏反应、停药反应等其他不良反应。

沙莎老师提出,抑郁症的全病程治疗分为三步,首先是8-12周的急性期,在急性期期间要以最大限度减少病残率、自杀率、复燃复发风险;其次是4-9月的巩固期,在巩固期期间要预防复燃;最后是至少2-3年的维持期,在此期间要降低抑郁症的复发风险。

沙莎老师强调未来对心理治疗师的需求会很多,心理治疗师要与精神科医生合作,帮助患者稳定地接受精神科的治疗。

图片

主题:现场解画-绘画治疗工作坊
带领人:刘伟(江苏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所长,绘画投射分析专家)


刘伟老师针对当下人们找对象难这一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首先刘伟老师认为当今人们找对象很困难是好事情,因为现在的人们的生活要求高了,找对象的标准也不断提高,总之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其次是离婚率上升,人们会有一种恐惧心理。另外还有学习、工作太忙,占据了人们找对象的时间。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人们很难找到与自己心灵匹配的人。

刘伟老师提出婚姻幸福的核心是情投意合,而情投意合的核心、关键则为心灵匹配。同时刘老师指出找到合适的伴侣要有渠道、有方法。可能原来的方法是媒人介绍、自己相处,现代的方法则为心理量表测验,科学的方法为绘画投射测试。

刘伟老师强调绘画投射比心理量表测试更真实,因为绘画投射是潜意识测试。从绘画中可以采取到对自然界最原始的思维,画与思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刘老师强调绘画技巧对绘画测验评估没有影响,并且适合不同性取向的人群,局限性较小。

在活动最后,刘伟老师现场为嘉宾进行绘画分析,绘画是心灵的写照,大家纷纷表示特别精准、神奇、震撼。

图片

1879计划5期班毕业典礼

前中国咨商心理学会理事长、暨南大学教务长、副校长、研究所所长萧文老师表示给大家上课是一种享受,看到大家求知的目光自己非常高兴。萧文老师说1879计划的毕业不是一个结束,反而是一个开始。

1879计划总顾问、前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张侃老师致辞: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对自己的未来要充满信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继续学习,继续服务社会让生活更美好。

上海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副监事长孙时进老师表示大家进行1879计划的学习不是为了学位,只是做了一个喜欢的事,最大的成功就是做了自己!孙老师强调在求知的路上也要辨真伪,注重客观的同时也要看重主观。孙老师寄语大家:活出自己,用自己的所学点亮心理学的春天!希望大家眼中有光,心中有爱!

中国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心理咨商教授、博导,辅导中心主任徐西森老师希望我们可以以专业严谨的态度,满怀信心走上心理咨询的道路。

1879计划策划人、成功之道教育机构董事长张冉老师表示1879的终极目的实现了--提高我们的洞察力,张老师表示会有很多的信念成为我们看世界时挡在面前的玻璃。

1879计划学员代表韩桂香在过去的7年多的学习中她拥有了专业的能力,将服务于来访者、服务于心理学专业。韩桂香表示她的生命因1879变得不一样,同时也有许多人也因为她而变得不一样。韩桂香表示每次来上课就像朝拜,这里是她的圣地,是心理学专业的圣地!在这么多年的学习中,她已经能够在心理咨询的工作中做出有效果的心理咨询,已经可以提供专业的督导服务,可以用自己所学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1879计划学员代表崔红表示自己在毕业后仍然要做一个合格的人,合格的咨询师。

1879计划学员代表王玥表示在11年前自己就有一颗用心理学助人助己的心,在咨询生涯中女性成长是她做的主要主题,目前为止已经帮助1000余名女性做更好的自己!最后王玥表示自己愿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继续做照亮别人的一束光!

张侃老师为获奖的优秀学员、优秀实习生颁奖,并合影留念。

图片

 会场四 

主题:家庭教育小剧场,促心灵健康成长
分享人:秦一铭(民政部社工联心理健康工委会应用戏剧学院秘书长)


秦一铭老师提到,家庭教育小剧场是在科学家庭教育理论指导下,以戏剧教育和应用戏剧结合的形式来进行家庭教育,这种小剧场可以分为亲子戏剧活动、心灵微剧场和家庭情景剧场。应用戏剧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多契合点,第一,在核心目标上契合,两者都聚焦于健康人格的建立与培养;第二,在关注内容上契合,它们都关注对自身及他人的理解;第三,在组织形式上很契合,两者都可以一对一、小组活动和团体辅导;第四,在使用手法上契合,都试图打破单向沟通,力求让每位参与者深度参与。

接下来,秦老师带领在场观众体验了亲子戏剧活动,让观众理解到戏剧教育如何成为融合戏剧扮演和教育原理的一种方法,秦老师还在现场给大家展示了新排练的家庭教育情景剧场。

图片

会客厅:幼儿抗挫力培养
分享人:
贾新超(教育学博士、积极心理学研究者与实践者)
项  目(育有两娃的海淀妈、自主学习力导师、畅销书作家)


贾新超博士提到,有6大积极心理品质,包括智慧、节制、正义、人道、超越和勇气,我们要看到孩子的优势,将他的优势发挥出来,才能有信心去补短。如何培养与抗逆力相关的积极心理品质呢?为了让他们乐观、充满希望,要学会乐观归因、三件好事法、户外活动、想象未来的生活;为了拥有活力和毅力的品质,要学会释放激情与热爱的力量,可以学习爬山、游泳、徒步和跳水,还可以培养成长型思维,以及培养一项体育爱好。

项目老师分享了抗挫力对于成长的意义,抗挫力强的人,内心更强大,能更好适应各种环境,在学业和事业方面成就更好,主观幸福感更强,也拥有更好的婚姻和人际关系。在培养抗挫力中,有很多常见误区,比如张口就来的表扬、刻意为之的挫折教育、忍不住的包办。抗挫力强的人具备两大能力,相信自己具有抵抗挫折的能力,同时有勇气面对挫折以及实际抵抗挫折的能力。

在答疑环节,贾老师分享了青春期的“四怕”,怕被同学评价、怕被批评、怕没朋友、怕担责任,在教育他们时,要尊重甚至要向孩子学习审美力、创造力和共情力。

图片

第五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案例研讨
汇报案例:
蔡韦龄:新训消防救援队伍心理支持与干预体系建构
左丽华:职工心理关爱“慧心赋能”滨州模式
张彦虎:靖远心桥家园关乎涉案未成年身心健康项目

点评专家:
郭  勇(原海军总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
闫洪丰(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地区专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解析》丛书主编著)
董  芳(资深媒体人)


郭勇老师对职工心理关爱“慧心赋能”印象深刻,这一案例的规模很大,政府也很支持,因此形成了滨州模式。

董芳老师对3个案例都很熟悉,她最喜欢靖远心桥家园关乎涉案未成年身心健康项目,张彦虎用自己的热情和业余时间做了这样一件伟大的事情,他在申报时不仅提到、项目的优势和成果,还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另外关注未成年人这部分也很重要。

最后董老师也向各位参与者发出邀请,希望他们的故事传播出来。闫洪丰老师提到社会心理服务定位大于社会工作,不是单纯的心理学,作为社会心理服务者,首先要搞定自己,才能搞定别人,打铁还需自身硬,其次要有服务的态度,同时从业者需要多几把刷子,专兼结合。最后,要加强对社会心理服务者的宣传,让更多人知道这些有价值的工作。

图片

会客厅:面临困境的选择和坚持:从自身出发的积极心理学应用与实践
分享人:刘大铭(青年作家,代表作《命运之上》,宁夏理工学院终身教授,内容创业者)
对谈人:贾新超(教育学博士、积极心理学研究者与实践者)


刘大铭教授分享了积极心理学的实践应用,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优点和潜能,追求幸福和满足,刘教授用自己的人生故事来讲述了如何用一切办法,发现并从事你真正擅长且热爱的事情,他认为减轻痛苦,不等于获得幸福,某种意义上,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另外,自立利他,是获得幸福的人生必修课。

贾新超博士从自己的故事出发说明积极心理学的应用,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由彭凯平老师引入并本土化。我们遇到困境时,会有一段心路历程,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接纳才是改变的第一步,要允许负面情绪的存在。刘大铭老师给留学生提了一些建议,他们首先要克服自己的孤独感,学会消磨时间,同时提前做好规划,缩小现实与理想的距离,在生活中,从孤独到拥挤会出现问题,所以要在现实世界取得重要事情的正反馈。

图片

 会场五 

主题:释梦体验工作坊—做自己的解梦师

带领人:Eva(10年解梦个案经验,2000+小时解梦及咨询个案)

 

梦是对潜意识的表达,对梦境的解读,在心理咨询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Eva老师有10年解梦工作经验,在#十七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 她指出梦境是我们随身携带的、联接高维意识的途径,对梦境的解读,如同是打开潘多拉盒子。

当我们晚上做梦时,可能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个晚上做了很多个看似好不相关的梦,但Eva老师说,其实这些梦属于同一个梦,梦与生活是相互关联的。

梦境的解读有三个要素:梦境意象、梦中的感觉、与生活中事件的关联。Eva老师现场用一个《梦见大巴车和会飞的礼帽》案例,现场演示了如何解读梦境。

梦里,大巴车做为交通工具,代表的是一种工作、赚钱能力相关的意象,而礼帽是一种身份地位相关的意象,礼帽在梦里飞出去,飞回来,代表了当下遇到的困境,正在面临的一种人生选择。来访对梦境的描述,充满了着各种在情绪上临近崩溃的感受。在来访现实的生活里,在工作中,正面临着一些人生的卡点,自我感受上的痛苦,以及如何做新的抉择等等。

接下来,老师详细展开了梦里常见的、意象的解读;老师重点强调了梦中的感受,感受是非常重要的,梦境的解读,感受是重要的线索;与生活事件的关联,要重点思考两个问题:1近来的生活状态如何?2会因为哪些事情情绪和感受泛滥?。

Eva老师把梦境分类6类:体验疗愈类、启示类、噩梦、青春期孩子的梦境、新新人类:00后的梦、神秘体验。老师结合她多年解梦的工作经验,结合具体的个案,讲解了不同类型的梦境,以及各年龄断的人,梦境向大家展示了哪些寓意。

本次工作坊Eva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她精心打造的10大类梦境,72个案例演示视频课程。人生选择的梦境,人生卡点(最佳利益)的梦境,生命状态,情感关系类梦境,金钱、财富类梦境,原生家庭类梦境,体验疗愈类梦境,孩童梦境,青春期孩子的梦境和噩梦(苦难模式、生存恐惧,安全焦虑)。

最后,老师现场为大家解答一些课程疑问,并在现场解读了3个非常具体各自特色的梦境,在大家依依不舍的氛围里结束了本次工作坊。

 

图片

 

主题:成长取向(萨提尔、完形)的婚姻咨询工作坊
带领人:卓纹君(心理学博士,中国高雄师范大学教授)


本场工作坊由三部分构成。


首先卓老师现场调查了一下参会代表在婚姻家庭咨询方面的工作背景,以5-6人为一组,现场分组,以小组为单元,讨论大家在婚姻、家庭咨询中的一些重要的概念,萨提亚、完形治疗理论相关的概念和技术等,进行分享。


卓老师着重讲述了经验取向的婚姻咨询模式。卓老师结合萨提亚模式家族治疗和完形取向婚姻治疗,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模式,卓老师把自己的模式称为经验取向(成长取向)。这部分,老师讲述了6方面内容。婚姻家庭咨询的人性观,咨询的主要治疗目标是什么,达成转化性改变的五个重要元素,咨询师在体验取向的婚姻家庭治疗中承担的角色是什么,治疗历程,以及主要治疗技术。老师提出了一种循环提问技术,是一种在婚姻家庭咨询中常用的技术。


卓老师更注重于经验、体验,本次工作坊还带来了咨询实况录像,结合真实的咨询案例,以现场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经验取向的婚姻家庭咨询是如何进行的,解答学员遇到的疑问。

 

图片

 

主  题:提升感受力,修炼幸福力—两性关系如何用心相处
分享人:徐敬东(心道智慧教育体系创立人,NLP、催眠、时间线授证导师)


修炼幸福力,首先要定义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幸福,二者的区别是什么。在老师看来,快乐与幸福经常容易被混淆,快乐是个人的满足,幸福是向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快乐容易获得,而幸福的获得难度更大。幸福指数取决于一个人爱的能力,亲密关系恰恰是爱的能力最好的修炼道场。


爱的缘起如何呢?


在我们的原生家庭里,爱的缘起顺应这样的路路径:母——父——兄弟姐妹——伙伴/朋友——亲密关系


在原生家庭里学习会爱的能力之后,才会顺利的进入亲密关系之中,如果前面关系修炼的不够,最后在亲密关系中自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在进入亲密关系之前,心智是不够成熟的,没有学会爱的能力,当问题出现之后,绕过面前的关系,直接在亲密关系层面做工作,往往成功率是偏低的。


爱的能力的发展,由原生家庭爱的植入开始,变成自己的心理能量——爱的能量,然后才会变成爱的能力,最终演化成幸福力。幸福力来自在稳定的爱的输出。


目前我们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还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抑郁症患者呈现低龄化,生育率下降,在全球幸福指数排名相对较低,女性抑郁症是男性的两倍等等,而原因又是多方面的,生活压力的,对未来的不确定,缺乏人文教育的植入,原生家庭能给与足够的心灵成长环境等。提升幸福力已经成为当下重要议题。


爱的教育塑造健康的人格,高心理能量产生高幸福感,健康婚恋观最终形成幸福婚姻。构建中国式心理学,建立符合中国人心理成因的心理学,则成为有效解决国人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幸福力不足的解决之道。

 

图片

 

主题:浑沌如歌:助人创造心世界
分享人:刘明(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师,浑沌思想家,哲学家)

 

浑沌是由刘明老师在多年临床工作的基础上而提出,在临床工作中,他发现家庭系统里的问题,文化因素里根深蒂固的问题,体现出的是心理学理论与文化之间的冲突。如何实现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的本土化,一直是老师思考和探索的事情。


临床心理学有一定的哲学基础。哲学在古代四大古国的诞生,在不同的文化中交流碰撞,演化。印度的佛用思想在中国经历过本土化,禅宗思想也可能在西方经历过本土化。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思想,里比多,性本能,老师以为这的“性”是中国古代“明心见性”里的“性”。看哲学的从古至今的发展,哲学流派的演变,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思想,很可能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在西方经历了本土化的体现。


一个新的理论成立的要素,需要有自己的哲学,有创新的核心概念,有自圆其说的逻辑体系和方法,能够证实,能够证伪。


浑沌思想理论的诞生,来自于中国文化的启示——二元与浑沌,西方心理学理论相互碰撞。


浑沌思想的核心理念——浑沌。浑沌力量是创造世界的本源,并以全息的方式在一切时空中存在,其形式表现为绝对运动。绝对运动创生万物并存在于其中,且最终将浑沌力量表现为全息于生命基因中的浑沌意识。浑沌意识是原始而完整的,其完整不仅体现在个体内心世界的起始处,还体现在对主客观世界的超越上。


浑沌表示的是具任意可确定性的未被定义的不确定性状态。没有起点,没有终点,没有过程,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概念。浑沌是无,浑沌是有,浑沌是有无叠加态。没有生,没有死,浑沌是生死叠加态。


浑沌是重新定义一个世界,创造是最核心的内容,通过创造可以改变这个世界这样对内心世界的理解进行重新架构。

 

图片

 

 会场六 

主题:舞动治疗体验工作坊--舞动丽人,自由绽放
专家:林毅涛(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社会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艺术研究员)

本场活动所有人共同参与了进来,大家“艺起舞动”--通过肢体动作表达自己的名字,相互认识,并且互动。通过做各种游戏来活跃气氛。

 

比如:把自己想象成草原上一颗破土而出的小草,随风摇摆;大家一起随着音乐走秀;所有人肩靠肩、背靠背互相贴着走路。

 

破冰活动完成后,老师引导大家把自己的感受画成画,并通过舞蹈表达出来。老师为了引导大家,挑选了一位与会者共同舞蹈。每个人都沉浸在老师营造的氛围中,所有参与者都为之感动。

 

在参与者的分享环节里,大家分享了自己在参与过程中的收获,都感觉自己的压力在此次体验活动中得到了缓解。

 

第二场,老师提出了进行“一人一故事”的活动,邀请大家进行“情绪扮演”,每个人分别扮演一种情绪,并通过舞蹈自由的表达出自己的理解。最后,老师邀请全场人员进行了“吉祥谣”,自己跳了一曲“鸿雁”作为结束。

 

图片

 

主题:生活化心理讲师体验工作坊——如何讲一堂受欢迎的大众心理课)
专家:王纪琼(中国实操型家庭系统教育专家)

 

王纪琼老师讲到,如果想做好一名实战型讲师,首先需要有能把一件事用通俗易懂的例子讲出来的能力。随后讲授了课程《推开高效亲子沟通的三扇门》,提出想要和孩子做好良好沟通,要培养三个能力:

1.理念之门

2.方法之门

3.个人成长之门。

 

表达了培养孩子不仅要有正确的理念和方法,家长个人也要学习和成长。王老师通过这节课详细讲述了如何从逻辑设计出发构建课程整体,讲了提高参与感和收获感的方法,表达了想要让听众爱听,需要从听众的角度出发,讲听众爱听的,这样才能提高自己课程的吸引力。如果想要提高课程吸引力,所授内容必须剑走偏锋,要在想象之中又要出乎意料。最后对课程内容做出总结:


一、如何从逻辑设计出发构建课程整体。
二、如何从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出发实现学生的即时性收获感。
三、如何从教师授课时的语言魅力与结构性训练出发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王纪琼老师提到:学生不爱听课,效率不高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老师的问题。所以如果学生出现不爱学习的情况,老师首先要反思自己的问题,正应对了王纪琼老师本次大会所讲内容。

 

图片

 

主题:抗抑郁多糖的研究与应用
专家:杨明(原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副主任、副教授)

 

心理疾病临床治疗手段有限,而大部分都采取的是化学药物治疗。杨明老师作为研究服务药物的专家,为我们详细介绍了雪莲果多糖5-21糖、甘露糖以及低聚果糖等,讲述了这些成分在治疗抑郁症中的重要性。

 

介绍了用其作为原料的药品的作用:1.调节情绪,对抗疲劳 2.释放压力,改善睡眠 3.调节菌群,修复肠道 4.对抗炎症,提高免疫 5.修复神经,改善记忆等优势。

 

如果我们在对抗心理疾病的过程中能够使用此类药物,可能能够缓解一些症状,缓解一下当下的压力。

 

当前市场上最多的药物为化学类药物,比如:舍曲林、阿立派挫、氯氮平等。此类药物都会不可避免的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根据杨明老师所讲,含有雪莲果多糖5-21糖的药物与化学药品相比对人体的伤害更小。

关注我们
一生很长,有些路要一起走。 关注我们,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动态。…
关注大会微博
关注大会微信
微信关注
手机打开微信 > 发现 > 扫一扫
微博关注
手机打开微博 > 扫一扫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国应用心理学工作者的年度专业盛会。
立即咨询
立即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