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开幕式
8月18日上午,在阔别三年之后,第十七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终于迎来了线下的重聚,2000多名代表汇聚一堂,共同就心理学让生活更美好展开学习、讨论和交流。
在由一段精彩的短片拉开了开幕式序幕后,大会秘书长、成功之道(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冉先生主持了大会了开幕仪式,之后,各位专家纷纷献上了致辞和祝福。
首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原教育部部长助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李连宁,为大会拍摄并发来了致辞短片。他欣慰地表示,因为有大家一直都在,中国的心理学才能够更长远地发展,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才能一路风风雨雨,坚持十七年年,一直走到今天。
他表示,心理学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柴米油盐酱醋茶,但确实可以通过调整认知、调整心态,让我们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自己,从而找到我们和他人、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达到相对满意的生活状态。心理学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输入,更要学以致用,不断在自己身上应用实践,发挥其效能。
接下来是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全国妇联机关党委原常务副书记杨淑文的致辞,她表示自己从事妇女儿童和家庭教育工作多年,深知家庭的幸福是一切美好的源头,家庭教育也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不仅关系着孩子的终身发展,更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息息相关。家庭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面临新的挑战,都是我们面对的新议题,对家长也提出了新要求。我们不应该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应该关注孩子内在的充盈与自信。
而本届大会从家长的自我觉察到角色焦虑,从人工智能时代的家长定位到健全人格养育等,有不同话题又很丰富的内容,相信将会为家长、专业工作者和更多人以启迪,为新时代家庭教育事业助力赋能。
之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中国心理学家大会终身名誉主席张侃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过去十七年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一路过来的历程,也介绍了自己与中国心理学家大会的渊源,并给出了“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是寻求社会力量支持的尝试”的肯定和鼓励。他结合自己工作经历中的发现,如驻马店开展多年的心理热线电话接入的数量增加速度,表达了对未来心理行业发展的看好和祝福。
原中国心理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大会主席梅建教授表示,心理学让生活更美好,并不是一句空话,它能实实在在的让我们在生活中发挥效益,产生价值。而本届大会就是要探讨如何将心理学落地,成为我们生活中的趁手工具,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大会中的不少主题,都是在关注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希望能让我们及身边的人,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觉察,多一些希望,少一点困惑和迷茫。
中国心理学会监事长、大会执行主席、复旦大学孙时进老师则在致辞中回答了“为什么心理学工作者不像其他行业一样光鲜亮丽”的疑问。他表示心理学更像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但有属于自己的坚韧的生命力,又像水流,“水利万物而不争”。中国心理学家大会对这个行业的意义,是聚集了一群在这方面有天赋的人,他们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成了“天职”,成为了他们的使命。他以自己在梵高展中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打比方——“人人都在仰望星空,突然有一天发现这块星空是你点亮的”。他说,人人都在期盼心理学的春天,而是这样一群可爱的人催绿了心理学的春天。
在各位专家表达了对大会的祝福和展望后,大家一起观看了全国社会心理服务案例征集与评选活动的十佳案例短片,并举办了第五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十佳案例颁奖仪式,由梅建和孙时进老师为获奖者进行颁奖。
随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文化心理学者钟年老师进行了主题为“心理学与美好生活”开幕式报告。
开幕式报告:心理学与美好生活
报告人:钟 年(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文化心理学者)
钟年老师从这个表示了美好愿景的标题出发,对“心理学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吗”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进而表达“但是光靠心理学是不够的。”
在讨论“美好生活”时,钟年老师提出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区别,这二者有不同的原则和做法。他发现,随着财富的增加,人们的幸福感并不见得会随之上升,此外,财富是有限的,当它集中到了少数人的身上,也会加剧不公。他认为,精神的追求在一定意义上可能是相对平等的,而“心与物的平衡”,或许这才是生活更美好的关键。
而心理学在美好生活上的贡献,目前做得最多的是“止损”,但是在“增益”方面做得远远不够,这可能是大会选择这个主题的原因之一。
而如何“增益”,一方面是关注个体的人格发展,增加心理资本,另一方面还需要改善个体所在的社会环境。我们的文化以前有很好的文化设计,更紧密的社会联结,这对个体起到了保护和缓冲的作用,但随着社会逐渐“原子化”,负面影响已经逐步显现。
钟年老师呼吁关注四个方面:第一,“生活”,活生生的生活细节,才是我们的源头活水。马斯洛说,许多心理学只关心赢得战争,而没有去关注该如何达到和平。其次,心理学要关注“发展”,心理学发展的一百多年,是科学的发展史,他呼吁心理学这样一个学科也要同时关注人文关怀。第三,心理学要借鉴“文化”,文化传统中有很多东西可以发掘,最核心的部分是价值观的树立,它可以反过来提升学科研究的境界。最后,老师提到要关注“舆论”,并介绍了自己的公益实践,他创办的心理书店“空悠悠书局”,希望书店变成阅览室,变成图书馆、变成文化中心,变成艺术沙龙,让心理学真正的迈向普通人,进入社区。
最后老师表达,不要满足于心理学学科的胜利,而应该关注普通人的胜利。心理学只有成长了,才能更好地助力美好生活。
钟年老师从这个表示了美好愿景的标题出发,对“心理学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吗”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进而表达“但是光靠心理学是不够的。”
在讨论“美好生活”时,钟年老师提出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区别,这二者有不同的原则和做法。他发现,随着财富的增加,人们的幸福感并不见得会随之上升,此外,财富是有限的,当它集中到了少数人的身上,也会加剧不公。他认为,精神的追求在一定意义上可能是相对平等的,而“心与物的平衡”,或许这才是生活更美好的关键。
而心理学在美好生活上的贡献,目前做得最多的是“止损”,但是在“增益”方面做得远远不够,这可能是大会选择这个主题的原因之一。
而如何“增益”,一方面是关注个体的人格发展,增加心理资本,另一方面还需要改善个体所在的社会环境。我们的文化以前有很好的文化设计,更紧密的社会联结,这对个体起到了保护和缓冲的作用,但随着社会逐渐“原子化”,负面影响已经逐步显现。
钟年老师呼吁关注四个方面:第一,“生活”,活生生的生活细节,才是我们的源头活水。马斯洛说,许多心理学只关心赢得战争,而没有去关注该如何达到和平。其次,心理学要关注“发展”,心理学发展的一百多年,是科学的发展史,他呼吁心理学这样一个学科也要同时关注人文关怀。第三,心理学要借鉴“文化”,文化传统中有很多东西可以发掘,最核心的部分是价值观的树立,它可以反过来提升学科研究的境界。最后,老师提到要关注“舆论”,并介绍了自己的公益实践,他创办的心理书店“空悠悠书局”,希望书店变成阅览室,变成图书馆、变成文化中心,变成艺术沙龙,让心理学真正的迈向普通人,进入社区。
最后老师表达,不要满足于心理学学科的胜利,而应该关注普通人的胜利。心理学只有成长了,才能更好地助力美好生活。
会场一
主题:心理学让“家”更美好
专家:黄政昌(心理学博士、副教授,中国台湾心理治疗学会理事长)
王纪琼(中国实操型家庭系统教育专家)
贺岭峰(上海体育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家”是我们的池塘,进行心理学教育,开展护“塘”行动,才能更好达到“塘鱼兼治”的效果。如何运用心理学为“家”保驾护航?
黄政昌博士率先分享,提出了三个信念问题,第一个是“没有永远的心理健康”,第二个是“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第三个则是“自我觉察的重要性”。他强调倘若不进行心理保养,心理疾病就会找上你,如果家庭没有亲密沟通,家庭成员就会缺失幸福感,一个家庭就会生病。他认为与其等待发现问题再去做治疗,不如主动配合咨询师做抗压能力的调适训练,让自己和孩子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他表示“幸福的家庭不关乎学历和财富,只要你要,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王纪琼老师沿袭一贯的实用派风格,形象扮演孩子、父母以及夫妻相处的场景内容,展现父母与孩子以及夫妻间沟通的重要性。他以“没学心理学”和“学完心理学后”的家庭沟通作对比,强调心理学生活化在家庭中的深远影响,进一步验证“心理学让生活更美好”。接着,王纪琼院长现场演示“鱼缸理论”,将家庭比作“鱼缸”,孩子比作“鱼”,“水”比做生存环境,心理学则是“氧气“。该理论展示了“家”在不断发展中,除了爱与欢乐,还充斥着痛苦与泪水。唯有家里的成员进行外源性支持与内源性成长,才能保持鱼缸里的水不浑浊,让家发展得更美好。
贺岭峰教授则表示“心理学也许并不能让家变得美好,但能增加一个人在家庭生活当中的心理像素,对人和家庭关系看得清楚”。他强调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是为了树立科学理念,让父母看见自己在育儿过程中的反科学反智慧的地方。他呼吁家长们应该“看见孩子的本性再因材施教,非逆天命而为”并着重强调“家庭教育真正要做的是四件事——生、养、育、教”的顺序与过程。贺岭峰教授认为,学习心理学是为了让我们看清自己的人生走向,然后及时地调整,并在往后的人生中为孩子书写一个相对完整且完美的人生剧本。
主题:成功与成才—犯罪心理学家谈人格养育
分享人:马皑(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犯罪心理学家)
对谈人:訾非(心理学博士,原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系副教授)
为什么当今时代会出现部分孩子厌学辍学后踏上了违法犯罪之路?那些反社会人格背后的暴力与犯罪行为背后到底有什么驱动因素?为了进一步了解孩子人格的养成和发展以及与犯罪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我们邀请了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家马皑做分享,并邀请心理学博士訾非进行对谈。
马皑教授分别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分析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他通过“药家鑫”以及“劳荣枝和法子英”等人举例说明,有人犯罪或许与人格基因有关但有人犯罪仅仅是后天的某个决策偏差的影响。
一个孩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一步步成为校园霸凌者和社会暴力者的呢?马皑教授分析是因为那些反社会的人在幼童时期会遭受家庭的暴力和越轨行为的影响,并在学校中产生无价值无意义感并导致厌学和学业失败等情况,于是产生低自尊以及反社会行为,从而参加帮会与违法群体混在一起,滋生出反社会的价值观。
他认为这种价值观的人把生死当做游戏,把犯罪当做“群体认同”的刺激行为。在分享了一系列犯罪心理及犯罪行为的产生和影响因素以后,马皑教授呼吁大家不要谈犯罪心理学色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相信我们新时代的社会力量。
在接下来对谈中,訾非博士谈到反社会型人格和暴力伤人案件在临床医学中其实很少能见到,但这一小部分人的存在不得不让我们去警醒和反思。尤其是父母在对孩子的养育过程中,他们的行为和态度决定了孩子的品行与人格,而那些专制又善于使用惩罚机制的父母很容易培养出一个有品行障碍的孩子。因此他特别强调0-1岁是孩子人格发展最重要的年龄段,抚养者更应该在这个阶段给足孩子更多的爱和包容。
马皑教授则认为父母爱孩子是有局限的,只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塑造孩子的人格,让孩子被动去成长。所以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父母一定要进行自我反思和成长,及时地去改变自己的养育方式。他提倡“父母最好在开始养育孩子前,学习如何与孩子相处,树立科学育儿的价值观,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最后关于成功成才的界定,两位专家给出了不一样的总结。马皑教授认为所谓的成功成才不是被人看见,而是一个人能自食其力,好好活着。訾非博士则认为父母在成功成才的道路上起着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但不是自以为是地替孩子决定自己所谓的成功道路。
圆桌派:好好的孩子,怎么就抑郁了?
参与人:
黄政昌(心理学博士、副教授,中国台湾心理治疗学会理事长)
陈祉妍(中国科学院心理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负责人、心理健康蓝皮书副主编)
根据2022年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14.8%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40%左右时常感到孤独,超过1/3可能因使用手机而影响学习。基于此,我们特邀请中国台湾心理治疗学会理事长黄政昌以及心理健康蓝皮书副主编陈祉妍进行圆桌会谈,一起谈谈“好好的孩子,怎么就抑郁了?”
首先,黄政昌博士带大家反思了5个问题,以此来阐述青春期的孩子其实发展并不稳定,父母应该要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他认为由于大脑前额叶发育不完善,青少年们没办法合理地驾驭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反抗权威和没有耐性,从而做出一些冲动的行为。作为父母而言,会无意识地将青春期的孩子和幼儿阶段做对比,从而习惯性否定和指责。黄政昌博士以此来告诫父母,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是正常的,我们要学会接纳与包容。他还表示,如果孩子出现问题,就算找咨询师也不一定就能解决。最关键的还是取决于父母有没有驾驭情绪的能力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他特别强调,倘若父母和外界都将矛头指向青少年,只会更让他们情绪崩溃,将他们推向深渊。因此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陪伴,和孩子一同成长。
接着陈祉妍主编从其专业领域出发,为大家科普了“抑郁”和“抑郁情绪”两者的区别。她表示抑郁也包含抑郁症状,当然也包含身体症状、认知症状等其他症状。抑郁症的症状是多层面的,除了行动变慢,还会时刻觉得自己孤独,并不愿外出与人交流。陈祉妍主编特别指出,有上述症状也不能代表就是抑郁症,还要结合时间与空间,并对生活造成突出干扰,才能综合考虑。
为什么有些父母会突然发出疑问“我的孩子好好的就抑郁了”,陈祉妍表示由于父母缺乏抑郁情绪和症状的觉察,等到了比较极端的情况以后,才慢慢意识到孩子的问题严重。因此养孩子就如同养植物一样,只有给足适合的养料,才能让其茁壮成长,而养料如何选择,还需要父母多斟酌和选择。她总结道“在今天这个时代,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对于青少年来说格外重要。”
最后,关于“如何防范和识别孩子的抑郁”,黄正昌博士与陈祉妍主编都表达了各自的看法和建议。黄政昌博士认为,抑郁是可以提前预防的,而预防的关键在于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他表示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大多是防卫性的,习惯质问和打压孩子,但如果我们多给孩子一些理解,就会多一些沟通,双方就会处于打开而非封闭的状态。陈祉妍主编则从抑郁症识别角度出发,提出尽管可以从多角度监测和考量抑郁的指数,但最关键的还是父母对孩子的陪伴与培养。
会场二
圆桌派:现代人,心灵何处依归
参与人:
朱建军(心理学教授,“意象对话”创始人,“回归疗法”创始人之一)
钟 年(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文化心理学者)
李 明(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中国叙事疗法奠基人)
孙时进(中国心理学会监事长,大会执行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大会第一天下午,朱建军、钟年、李明、孙时进老师四人围绕“现代人,心灵何处依归”这个话题,展开了一场圆桌会谈。
李明老师先进行了分享,他表示,如果我们需要时代给自己提供一个安稳的场,才能安定,那么是大概率安稳不下来的,因为外在的东西好像一直都在变化。不能只寄期待于往外求,还要想着内求。上午钟年老师的分享中提到了文化心理学,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让人精神内在化的路径,是从变动的外部切入内在稳定性的路径。如果我们能够早一点开启内求的路,也就能更早达到心灵安顿的路径。
接下来朱建军老师也于另一个视角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古人自我安住的方式,与文化环境是分不开的,出生在哪,出生在什么家庭,就决定了你用什么来安住自己的心。而现代人拥有了更多选择的自由,但另一方面,也容易挑花眼,感到迷茫。因此大家可能又会求助于甚至依赖于专家,比如专家说什么,就是什么。在他看来,找到“如何使用这样自由”的答案,才能回答“如何自我安顿”这个问题。
钟年老师则表示,现代人本身是一个标签,我们很可能会顺着这个固定标签来定义自己。当我们用“现代人”来自我定义的时候,也需要思考,这样说的标准是什么?现在似乎有一种思潮,是把“现代”和“传统”对立割裂开来,会觉得传统都是需要被抛弃的,久而久之,我们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因此我们的心灵就变得无所皈依了。心理学的发展史是一部科学发展史,注重自然发展规律的研究,但好像不太涉及价值和意义讨论,但这恰恰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内容。
其实传统文化中有不少文化设置,就是为了让心灵得到安住。比如离别和死亡,是容易造成创伤的存在,而古代对此有非常仪式感的处理,比如送别诗等等,它保留了很多美好的回忆,让离别不再是包袱和创伤,反而成了动力和资源。
讨论过程中,担任主持人角色的孙时进老师也从后现代视角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如今很多人“躺也躺不平,卷也卷不赢”的状态,也是有一点后现代性的,恰恰是因为价值观变多元了,不再有一个终极真理和标尺,才会造成大家的迷茫甚至混乱。此外,当外部环境变化很快,人与人之间变得很遥远的时候,我们好像陷入了一种不得不去关注内在性的状态。我们被迫减少对熟悉稳定的外部支撑性环境的依赖,以内求去给自己带来心灵的稳定性。
朱建军老师对“价值观逐渐单一化,将各种有趣的可能性抽离为统一的价值观(如赚钱等)”的社会发展趋势表达遗憾,而对此,钟年老师提出了自己理解的应对方案——“在物质的世界知足,在精神的世界知不足”,获得了大家的肯定。
之外,孙时进老师还作为主持人引导了互动与提问环节,与几位老师一起解答了观众的疑问,讨论了“老师们觉得自己心灵无定所是什么样的时刻,如何排解”“面对这样剧烈变动的时代,如何自我安住”等话题。最终,老师们还向没有机会提问的观众们推荐了书单,如《认知天性》《什么是最好的父母》《幸福的方法》《非暴力沟通》,同时老师也给出了选择书目的标准,即“少选话题性强烈的书籍,多看普适性强的书籍”。
这场分享中,老师们的观点激烈碰撞,又互相补充,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会场三
主题:抑郁症的前世今生
专家:张久祥(心理学专业副教授、北京国奥心理医院首席心理督导师)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感觉自己“抑郁”了,但抑郁、抑郁状态、抑郁症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心理学专业副教授、北京国奥心理医院首席心理督导师张久祥老师为大家普及三者的差异性和抑郁症的相关知识。
抑郁状态人数占到百分之五十,心情低落,但社会角色还可以扮演,社会功能完好。
抑郁症人数占到百分之三,吃不好,睡不好,啥都干不好。在14个人中就有一名患有抑郁症的人。
在未来二、三十年,抑郁症会成为导致失去生命的原因第一位。因为社会抑郁了,所以在社会中的人也抑郁了。在抑郁症发病群体年龄中,18岁以下人数最多,占到百分之三十。抑郁症的十二个特质:无动力、无存在感、无价值感、无意义感、无我、睡眠不好、饮食(暴饮暴食或不吃)、躯体不适、回避与去角色化、自杀冲动、与自杀的先占念头(评估抑郁症的一大要素)、冷漠、淡漠。
张久祥老师指出抑郁症的构成要素--人性与度、个性与变、本性与要、兽性与恐、遗传和环境与变异和冲击。
张久祥老师分享了拥抱抑郁的一个方法:心平气和,感受生命的内在意义,生活在美好的抑郁感觉里。
在如何走向抑郁,走向自我的方面,张久祥老师也总结了几个方法:去三心,留二意。去教人之心、去圣贤之心、去救人之心,留三份俗保七分雅、做事不做满,八九不离十,留一二分。
最后张久祥老师表示,抑郁症是一把双刃剑,也是转动机,张久祥老师寄语已经抑郁和正在抑郁的人们中:无抑郁,不人生!人生不易,慢慢走吧!
主题:一对一案例督导展示与分析
专家:徐西森(中国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心理咨商教授、博导,辅导中心主任)
受督者:吴小伟
徐西森教授表示,心理学的追寻是让生活更美好,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工作与爱。心理学问题不只是个人问题,是学校问题、家庭问题、社会问题,甚至是国家问题,国家竞争力问题。
在督导开始前,徐西森老师先与来访者先建立督导关系与目标。吴老师表示希望督导师用不同流派的知识来完善自己,自己受益,来访者就受益。
首先,吴老师自评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满分皆为五分。专业自主性和胜任力有三分、对个案的觉察力打分有四分、求知动机与助人动机打分超过五分,是由匮乏感引发的、个案概念化的能力为一分、自己与他人的喜欢程度也打四分。咨询技术运用的打分为两分,有时好有时有困难。当遇到缄默的来访者时,就会咨询困难。在生活中遇到沉默时,先有情绪,要不然就爆发,要不然就也冷漠。
在陈述完个案后,徐老师认为来访者的问题主要为睡眠、烦躁、行动力方面的问题。可能为强迫、抑郁、焦虑等症状。
徐教授表示,在抑郁方面的个案评估方面要聚焦于睡眠、不安、困恼、心情和情绪(正面、负面)、比较、自杀念头等问题,要让来访者在五到一中进行打分,在自杀念头打分到二分时,则列入高危列表。
接着徐教授作为来访者,吴老师作为咨询师,进行角色扮演。徐教授表示吴老师的同理、共情方面做的很好,但在个案概念化的信息收集时有些不全面。
在案例督导的最后吴老师总结今天收获:首先在评估方面要各全面一点,在问题方面要深入一点;其次最大收获为每一阶段与来访者的关系,有没有需要提升与改变的;最后今天打破了一个不愿意教人的观念。
徐教授表示咨商督导的目的为引导督导者处理首督者的需求、促进社会与专业脉络的整合。在受督者专业发展阶段与督导方式风格方面徐教授表示,督导模式主要为四种,依赖型自主和依赖冲突型的受督者适合高指导高支持的督导方式、有条件依赖型的受督者适合低支持高指导的督导方式、个人成长议题型的受督者适合低指导高支持的督导方式、精熟型的首督者适合低指导低支持的督导方式。
在本次讲座的最后,徐西森教授表示心理咨询师要与来访者共同成长、共学,要相信人的影响力。徐西森教授呼吁在场所有心理工作者:成为来访者生命中的贵人,不要成为他生活中的罪人!不要让受伤的孩子二次受伤!
主题:学校性教育工作如何开展
分享人:刘文利(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儿童工作智库专家)
对谈人:廖文婷(央视少儿《极速少年》栏目少儿心理专家)
刘文利教授指出在学校开展性教育的原因是,在帮国家落实与性教育有关的法律和政策。《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第四十条:学校、幼儿园应建立预防性侵害、性骚扰未成年人工作制度,并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家庭教育促进法》同样指出未成年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要求中国青少年掌握正确的生殖与性健康知识,避免过早发生性行为,预防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
刘文利教授指出要开展学生想要了解的性教育内容。据调查显示小学1-3年级学生想了解的性教育内容前十名为:隐私部位保护、预防性侵害、青春期保健、性传播感染和艾滋病、校园欺凌、性别平等、人际交往、积极的性态度、性倾向、避孕和人工流产。
刘文利教授阐述了全面性教育8个核心概念,分别为:1.关系2.价值观、权利、文化与性3.理解社会性别4.暴力与安全保障5.健康与福祉技能6.大体与发育7.性与性行为8.性与生殖健康。
据一系列心理调查显示:接受了六年全面性教育的小学生在心理行为实验中的表现更公平、公正。含有平等主义内容的全面性教育,可以一定程度上削弱儿童在道德认知方面由内群体偏向带来的社会距离效应。
随后刘文利教授与廖文婷老师就如何开展儿童性展开育行深刻探讨。廖老师从自己对孩子的性教育入手,向刘教授展开一些讨论。刘教授表示在性教育中,家长的态度非常重要,同时直面孩子的问题、积极的回应、专业的词汇(例如卵细胞)也很重要。
刘教授表示在青春期的孩子会有性欲望,这都是很正常的,可能会看黄色录像,我们要教孩子如何如何安全的、健康的、正确的处理性欲望。可以引导孩子多交朋友、读书等分散注意力,但当孩子性成瘾的时候则需要借助医疗手段来处理。
廖老师提出疑问:如果发现孩子是同性恋,喜欢同性的时候如何扭转?刘教授表明,目前对于性取向方向没有得到社会所认可的疗法,父母需要告诉孩子:无论孩子是哪一种性取向,父母都是爱他的,都是接受他的!
会场四
会客厅:重建信任-心理咨询中的创伤修复
分享人:
訾 非(心理学博士,原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系副教授)
黄政昌(心理学博士、副教授,中国台湾心理治疗学会理事长)
黄政昌老师从CBT角度分享了心理咨询中的创伤修复,创伤压力症候群PTSD有四大特性,包括创伤事件的侵入性再经验、逃避创伤事件相关的刺激、认知及情绪产生负向改变、相关警觉性及反应性的改变。CBT修复创伤的办法是重新训练大脑。
訾非老师从人格修复角度来分享创伤修复,咨询工作的对象是面临人格发展议题的成年人、青春期后期的未成年人以及“自我中心”人格组织,訾老师的工作方法是基于自体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等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的整合,通过对自体、自我功能和超我功能的修复来成长。
会客厅:心理学,让生活更美好—驻马店12345心理服务热线三年历程
分享人:李战军(第14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副秘书长)
对谈人:格桑泽仁(四川大学教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得觉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李战军秘书长分享了驻马店12345心理服务专线的三年成长历程,2020年2月3日,12345心理服务专线开通,至今受理了近10万通电话,这三年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从数据上来看,民众对心理服务的需求与经济发展速度一致。驻马店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除了12345心理服务热线,还成立了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建立“政府买单、专家服务、单位受益、长效发展”的心理健康科普模式。
李秘书长与格桑泽仁教授交流时,用三个词来描述过去的3年工作,分别是萌芽、成长和温柔,格桑教授对驻马店12345心理服务热线的可推广性很感兴趣,期待看到这样的热线能得到更多的推广,格桑教授也提出了政府参与对于心理学发展的重要性。
会场五
主 题:“身心灵”全人健康疗法体验工作坊
带领人:陈丽云(香港大学荣休教授,世界哀伤和死亡专家组成员)
尹曦粲(哲学博士,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
张舒雯(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系社工)
姚 红(博士,中央民大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讲师)
来自香港大学,世界哀伤和死亡专家组成员的陈丽云老师 ,为大家带来了一场体验感丰富的地面工作坊——“身心灵”全人健康疗法体验工作坊。
首先,陈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不同于西方医药学理论的、具有传奇东方特色的“身心灵”全人健康疗法(IBMS法)。“身心灵”全人健康疗法在众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团队多年的工作经验发现,每天五分钟高强度的训练,可以有效减少罹患癌症的机会。
老师把自己的方法称为“1分钟技巧”,现场带领大家做了一个简短的热身小动作,体验与联结身体的感觉,打开作坊的开始。
接下来,陈老师的三位助教,分别为大家带来了不同的精彩分享内容。
在理论层面上,老师介绍了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型,包括三个部分:灵性修养、心理、身体。灵性修养层面是其中重要的核心。IBMS比较看重心灵与身体的联结,几位老师带领大家在现场体验了训练方法,两种经典的拍手动作,并为大家解读从中医、经络角度,拍手动作是如何影响了我们的身体和健康。
助教老师分享了IBMS的部分科研成果,以及临床工作中的发现。
IBMS可以有效的缓解压力,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在科研成果方面,IBMS法可以降低唾沫皮质醇水平,降低抗炎因子,增加身体的脂联素水平,降低胆固醇水平等等。在一些具有明显受心因性因素影响的疾病领域里,例如:不孕不育方面,有新奇的发现。
IBMS疗法从身体出发,来发现那些影响自己健康的身体信号,老师在现场带领大家运用身体扫描技术,当把专注力带领到自己身体的时候,会发现一些过往被自己忽略的感觉。这样的一个小小的自我觉察练习,会发现身体在向我们表达什么样的情绪。
来自香港的张舒雯老师,为大家分享了IBMS在具体人群中的应用,在湿疹病人中,尤其是面对儿童湿疹患儿,在以家庭为本身心灵平行小组中,具体开展的工作,照顾家长的情绪,以及如何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安慰瓶方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最后,助教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做一些身心调节的技巧和方法,呼吸拥抱,感受、觉察身体变化。
特别策划:
和计划心理产业共同体|业务交流&闭门研讨会
8月18日晚,众位代理商齐聚一堂,共同参加了和计划心理产业共同体|业务交流&闭门研讨会。
本次闭门研讨会共由N个环节,首先,董事长张冉先生致词,欢迎各位合作伙伴的到来,对各位合作伙伴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计划心理产业共同体,最初由一个idea而诞生,时至今天,已有三年,最初是想把大家整合起来,一起搞一些事情,现在和计划心理产业共同体变成了对未来最大信心的源泉。
第二个环节,由请里畔商研创始人/CEO先生,从企业角度,为各位伙伴提供精彩分享——《企业持续盈利的六大引擎》,为各位伙伴精准赋能。
Frank老师表示,心理学能够让每个人获得成长,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这是一件社会价值意义更大的行业。
与此同时Frank老师也指出,企业的发展,首先要定位清晰,做事情以终为始,在后来的工作中才会降低内耗与焦虑。定位大致分为两类:1、超级个体型,打造个人IP,比如周杰伦模式 2、组织化、企业化,成为机器(企业)打造者。
组织不是一个静态简单的事物,而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做企业要构建起基本的系统思维,充分利用固化效应。而六大引擎,是企业从0开始发展,逐渐演化的六个不同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各自的发展任务,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六个发展阶段依次是:
模式力:定基因
经营力:定速度
运营力;定起步
战略力:定节奏
组织力:定耐力
体系力:定效率
第三个环节,Frank老师,和张冉董事长为在场各位伙伴就本次分享答疑解惑,涉及几个比较共性问题:企业定位、发展方向、和计划共同体合作等方面。
会场六
主题:个案概念化(厌学、情感议题)实务工作坊
专家:傅嘉祺(临床心理学硕士、专业督导超过20年的专业督导及咨询工作)
本次工作坊先讲情感,后讲厌学。
首先,傅老师从情绪的分析和变化入手,第一观察情绪变化,第二了解每次情绪变化时发生的事,并画出情绪变化的时间轴。期间要告诉来访者允许情绪的发生,并帮助他们解决。通过讲述咨询师处理来访者爱情关系的方法,告诉听者如何正确解决爱情难题。
期间,展示了一些有关情感的问题,同时针对每个问题分别举例来讲述解决情感困境的步骤:1.协助来访者处理情绪2.明确自我概念3.培养来访者的社交技能4.让来访者清楚关系的界限。随后讲了刺猬、乌龟、鸵鸟、飞蛾四种情感类型,体现了人四种解决感情的错误方法,以及人之所以会有这种解决方式是由于何种性格与经历的相互作用。
其次,傅老师通过带领大家做SCL-90测试,讲述了所得分数与心理症状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个症状的联系。提出“厌学”、“惧学”、“拒学”三种不同的状态,以及五个孩子们常见的学习问题:学习困境、人际议题、情绪困扰、升学困扰、家庭因素等。
由此引出咨询师做此类个案的需要进行的五个步骤,随后对这些步骤做出大概讲述,并对以上五个问题举例说明并简述解决方法。讲述了孩子厌学与家庭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咨询师应当怎样引导父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最后通过PPT展示了具体操作方法和过程。
主题:为折翼天使插上梦想的翅膀——融合教育的理念与方案的实施
专家:牛亚东(心理高级教师,北京圆方学科培训学校校长)
通过讲述自己曾经遇到的教育经历引出了融合教育的基础。然后又讲了融合教育的教育理念,以及如何实现融合教育的目标。
以自己最初举的例子为线索,讲述融合教育在学习中的具体实施。融合教育采取了艺术疗愈的方法,不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有问题,能让孩子们在其中得到快乐而不是感觉自己在接受治疗。并且对其中上过的一节艺术心理课做出了具体讲解,使在座的人们对此类课程有了更多的了解。
融合教育的服务对象主要面对轻度抑郁、社会功能发展滞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有校园恐惧等症状的青少年群体,通过艺术体验的形式帮助孩子们重新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并且挑选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做出讲解。最后表达了融合教育需要有更多人参与,才能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家庭。